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本试卷满 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 论。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硏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 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 径。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 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 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 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21 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 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 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 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 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 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 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 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 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有给 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 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一,违背了多元化世 界的现实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 续发展和完善,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 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 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 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 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 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 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 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1.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展途径
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本试卷满 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 30 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 论。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 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 径。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 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 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 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 世纪是美国的世 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 21 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 21 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 21 世纪 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 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 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 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 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 “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 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 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有给 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 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一,违背了多元化世 界的现实。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 续发展和完善,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 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 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 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 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 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 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 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1.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展途径
C.“中国模式”是继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创造 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然的结 果 2.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 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用于发 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善,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立发展的 道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权,这 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没有普适 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国都有参 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 的国际责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襁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 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 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 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 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 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 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敏德,功多,帝赐以黄 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 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 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上书称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 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注】①襁:向死者赠衣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遁:撤军 B.即斩关纳外兵 容纳 C.策其马谢世充 告别
C.“中国模式”是继 19 世纪的英国和 20 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 21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创造 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然的结 果。 2.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 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用于发 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善,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立发展的 道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权,这 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没有普适 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国都有参 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 的国际责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襚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 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 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 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 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 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 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 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 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 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上书称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 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注】①襚:向死者赠衣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 遁:撤军 B.即斩关纳.外兵 纳:容纳 C.策其马谢.世充 谢:告别
D.走宋金刚于介休 走:使……跑,击退 5.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3分)() ①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④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 ②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 ③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 往,最终大败卢明月。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 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C.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 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门下 D.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后来秦琼上书称病, 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5分) (2)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 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②此词是作者受诬陷、弹劾后于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2)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举匏樽以相 属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 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 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 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 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
D.走.宋金刚于介休 走:使……跑,击退 5.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3 分)( ) ①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 ④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 ②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 ③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 往,最终大败卢明月。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 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C.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 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门下。 D.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后来秦琼上书称病, 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5 分) (2)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采 桑 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 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②此词是作者受诬陷、弹劾后于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6 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 (杜甫《春望》) (2)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 属。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 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 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 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 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
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 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 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 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 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 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 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 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 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 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 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 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 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 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 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一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 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 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 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 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一一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 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 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 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题目《寓言课上的预言》十分新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寓言”是故事的载体, “预言”是故事的焦点,读题目引人入胜,读完小说,回味无穷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是对小女孩小男孩的典型的侧面描写。 C.小说的构思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实际,20年后董玉素和吴宝河的变化与20年前的反差太大 而且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D.小说结尾“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表明姜琳老师又 在犯一个新的错误,难道吴宝河的犯罪一定与家庭有关吗? E.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董玉素和吴宝河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的叙述,引发人们对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进行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6分) (3)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4)对姜老师的“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 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
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 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 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 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 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 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 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 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 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 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 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 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 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 20 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 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 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 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 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 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 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 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 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 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小说的题目《寓言课上的预言》十分新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寓言”是故事的载体, “预言”是故事的焦点,读题目引人入胜,读完小说,回味无穷。 B.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是对小女孩小男孩的典型的侧面描写。 C.小说的构思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实际,20 年后董玉素和吴宝河的变化与 20 年前的反差太大, 而且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D. 小说结尾“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表明姜琳老师又 在犯一个新的错误,难道吴宝河的犯罪一定与家庭有关吗? E. 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董玉素和吴宝河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的叙述,引发人们对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进行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6 分) (3)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 (4)对姜老师的 “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 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
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 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 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 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 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 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 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 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 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 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 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 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 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 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 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 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其专业是 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 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 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通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 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 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 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 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 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 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 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 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的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 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 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胡适与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 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 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 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友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
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 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 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 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 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 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 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 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 30 年代最为流 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 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 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 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 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 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 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 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 将《世界日报》停刊 3 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其专业是 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 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 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通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 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 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 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 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 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 年 6 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 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 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 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 7 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的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 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 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胡适与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 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 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 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友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