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5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综析】 、总体评价 这份高三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本次高三语文试 题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 和高考试卷相同。 本次试卷只考査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 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衔 接,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具体情况分析 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 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 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2.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赏析起来难度 不是很大 3.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课本,这降低了难度。 4.现代文阅读:题型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 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5.语言知识运用:重点考查学生成语、病句与衔接、表文转换的能力 6.作文:本题对于学生来说,较切合生活实际,较适合写议论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 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 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 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 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 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 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 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 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 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 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 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
吉林省 2015 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综析】 一、总体评价 这份高三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本次高三语文试 题总分为 150 分,其中写作 60 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 和高考试卷相同。 本次试卷只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 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衔 接,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具体情况分析 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 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 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2.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赏析起来难度 不是很大。 3.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课本,这降低了难度。 4.现代文阅读:题型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 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5.语言知识运用:重点考查学生成语、病句与衔接、表文转换的能力。 6.作文:本题对于学生来说,较切合生活实际,较适合写议论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 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 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 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 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 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 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 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 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 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 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 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 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 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 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 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 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 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 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 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 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 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 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 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 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 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 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位育”中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 解放思想。 B.“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 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C.“中和位育”中的“时中”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 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D.“中和位育”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 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其他三项都并非是对“中和位育”内涵的概括, 而是意义或作用或我们的态度 【思路点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是: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 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2.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 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 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4.代词指代意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 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 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 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5.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 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 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 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 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 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 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 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 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 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 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 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 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 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 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 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和位育”中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 解放思想。 B.“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 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C.“中和位育”中的“时中”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 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D.“中和位育”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 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其他三项都并非是对“中和位育”内涵的概括, 而是意义或作用或我们的态度。 【思路点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是: 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 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2.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 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 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4.代词指代意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 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 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 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5.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 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从这句可以看出:单凭自己主观之 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势必会使自己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 两端。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 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 止、孤立 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D.“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 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过”或“不 及”的错误之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一定不会”说话绝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是:1.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① 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 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 末节。2.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 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 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 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 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3.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时中”“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 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B.事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 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C.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 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D.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执中用权” 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缺少了“在执中的前提下”这一条件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 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 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
A.“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从这句可以看出:单凭自己主观之 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势必会使自己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 两端。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 “时”的 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 止、孤立 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D.“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 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过”或“不 及”的错误之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一定不会”说话绝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是:1.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① 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 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 末节。2.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 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 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 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 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3.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儒家的“时中”“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 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B.事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 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C.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 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D.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执中用权” 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缺少了“在执中的前提下”这一条件。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 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题文】J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 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
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 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 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 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 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 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伩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 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 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 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 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 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 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遺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 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 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 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 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 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 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选自《新五代史》) 【注】①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百骑奔于唐以:率领 B.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C.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见:用在动词前,译成“我” D.知友谦被难被:遭受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被.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 确的。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B.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C.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D.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大意,划分断句。 【思路点拨】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 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
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 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 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 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 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 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 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 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 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 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 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 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 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 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 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 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 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 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选自《新五代史》 ) 【注】①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乃以百骑奔于唐 以:率领 B.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 屏:屏退,使……隐退 C.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 见:用在动词前,译成“我” D.知友谦被难 被:遭受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被.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 确的。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B.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C.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D.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 D 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大意,划分断句。 【思路点拨】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 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
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 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 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 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 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延孝熟谙兵法,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 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性情暴躁,以军功多自居,当位在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 他大为不满,责备董璋并威胁要将其斩首 C.康延孝洞察力极强,先是因见梁末帝重用群小而预知其必亡,又因庄宗杀害 朱友谦并灭其族推测自己也将在劫难逃而公开谋反。 D.康延孝背梁投唐开启新的人生,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后 因不满朱友谦无罪被杀,进驻蜀地称王,兵败被擒,最后被官宦杀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没有称王。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 矣。(5分) (2)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请陛下等到他们分散开,以五千铁骑从郓城逼近汴, 出其不意,直捣他的空虚之处,不需要十天,天下可安定了。 2)继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听说朱友谦无罪 而被杀。 解析:(1)关键词:“既分”已经分开;“趣”逼近;“旬日”十天;各1分, 句意明确,句子通顺 (2)“班师”出征回朝;“殿”殿后:“见”表被动;句意明确,句子通顺。 【思路点拨】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 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康延孝,是代北人,做太原军中小兵,有罪,逃亡到梁。梁末帝派 遣段凝将军队驻扎到黄河边,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看见梁末帝任用的 人,都是一群小人,知道梁国必定灭亡,于是率领百个骑兵逃奔到唐。在朝城见 到唐庄宗,庄宗避开众人问延孝梁国的事,延孝全部告诉他说:“梁末帝懦弱, 信任进用的都是小人,而忠臣勇士都被疏离排斥,这是必定灭亡的局势。””庄
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 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 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 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 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康延孝熟谙兵法,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 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性情暴躁,以军功多自居,当位在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 他大为不满,责备董璋并威胁要将其斩首。 C.康延孝洞察力极强,先是因见梁末帝重用群小而预知其必亡,又因庄宗杀害 朱友谦并灭其族推测自己也将在劫难逃而公开谋反。 D.康延孝背梁投唐开启新的人生,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后 因不满朱友谦无罪被杀,进驻蜀地称王,兵败被擒,最后被官宦杀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没有称王。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 矣。(5 分) ⑵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请陛下等到他们分散开,以五千铁骑从郓城逼近汴, 出其不意,直捣他的空虚之处,不需要十天,天下可安定了。 (2)继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听说朱友谦无罪 而被杀。 解析:(1)关键词:“既分”已经分开;“趣”逼近;“旬日”十天;各 1 分, 句意明确,句子通顺。 (2)“班师”出征回朝;“殿”殿后;“见”表被动;句意明确,句子通顺。 【思路点拨】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 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康延孝,是代北人,做太原军中小兵,有罪,逃亡到梁。梁末帝派 遣段凝将军队驻扎到黄河边,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看见梁末帝任用的 人,都是一群小人,知道梁国必定灭亡,于是率领百个骑兵逃奔到唐。在朝城见 到唐庄宗,庄宗避开众人问延孝梁国的事,延孝全部告诉他说:“梁末帝懦弱, 信任进用的都是小人,而忠臣勇士都被疏离排斥,这是必定灭亡的局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