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梅格与人格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昵?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 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 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索,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 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袁面之“香色”。放翁《梅》 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显露 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 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 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 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 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 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琢境的是月光、烟影、 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 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 的陪村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张道 冾《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髙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 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 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 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 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 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问得梅一枝》云:“如今 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梅格与人格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昵?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 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 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索,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 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袁面之“香色”。放翁《梅》 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显露 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 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 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 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 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 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琢境的是月光、烟影、 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 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 的陪村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张道 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 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 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 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 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 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问得梅一枝》云:“如今 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
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 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高雅之士的身姿。 B.梅的“疏影瘦身”,显露出人的一种不屈精神,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 C.疏影横斜的枝条,历经沧桑的苍皮是士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人格力量的象征。 D.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 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花色淡气清,表现高雅脱俗,文入学士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格相合。 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入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人格相合 D.梅花“淡雅”,梅格“孤高”,竹子才是它的好朋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大节”, 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 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C.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将雪、露、松、竹放在一起写,让人感受到最清幽高雅的视觉享 受,让梅更加高贵、幽雅。 D.《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 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古代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 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 宫,中官利千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 阉尹一朝衔命辄 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 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 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 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 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 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 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蓑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 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 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 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 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 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高雅之士的身姿。 B.梅的“疏影瘦身”,显露出人的一种不屈精神,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 C.疏影横斜的枝条,历经沧桑的苍皮是士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人格力量的象征。 D.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 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花色淡气清,表现高雅脱俗,文入学士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格相合。 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入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人格相合。 D.梅花“淡雅”,梅格“孤高”,竹子才是它的好朋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大节”, 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 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C.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将雪、露、松、竹放在一起写,让人感受到最清幽高雅的视觉享 受,让梅更加高贵、幽雅。 D.《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 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古代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 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 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 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 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 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 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 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 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 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 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 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 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 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閔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贗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贗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贗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 人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 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 也是“星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 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 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 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 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8.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6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 人”。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 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 也是“星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 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 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 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 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11 分)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8.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6 分)
9.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杜 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 。”这两 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 两句又表达了作 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 《书愤》中写到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 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培俊 早上起来,刚刚坐上饭桌,改革就说,妈,工作的事我自己跑吧。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 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 母亲惊讶地看了改革好一会,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便有些湿漉漉的。他就有些慌恐, 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 没有,母亲说,你没有说错,我们的改革长大了,是该出去闯闯了。 但是改革还是看出来,母亲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说出来 母亲是个好母亲。当别人的家长为孩子上个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跑断腿,操碎心,费 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难达目的的时候,改革的母亲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 学校 二十几年了,无论大事小事,改革都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 包办的。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本来改革要报考中文系,实现从小当 作家的梦想。可母亲说,儿子,你傻不傻呀,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愿意当作家?谁说谁 是作家比骂这个人阳痿还要入骨三分。母亲一言九鼎,改革便报考了没多少人愿上的政教系。 改革今年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他操心,早在他还坐在教室里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母 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去处。回来当天,母亲就说,儿子,你工作的事已经定了,市委组织部, 过几天就去上班吧 现在的岗位职位往往是僧多粥少,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改革能 够谋到这么好的单位,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改革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组织部 是发官帽的地方,手里提着官帽,何愁戴不到自己儿子头上? 如果不是母亲的安排,改革也许就顺顺当当地去上班了,先当个科员,然后一步一步地 攀爬上去,由副科到正科,然后副处,弄得好了,往上再上几个台阶也未可知
资*源%库9.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杜 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 , 。”这两 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 , ”两句又表达了作 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 《书愤》中写到“ ,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 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失败 李培俊 早上起来,刚刚坐上饭桌,改革就说,妈,工作的事我自己跑吧。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 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 母亲惊讶地看了改革好一会,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便有些湿漉漉的。他就有些慌恐, 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 没有,母亲说,你没有说错,我们的改革长大了,是该出去闯闯了。 但是改革还是看出来,母亲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说出来。 母亲是个好母亲。当别人的家长为孩子上个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跑断腿,操碎心,费 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难达目的的时候,改革的母亲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 学校。 二十几年了,无论大事小事,改革都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 包办的。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本来改革要报考中文系,实现从小当 作家的梦想。可母亲说,儿子,你傻不傻呀,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愿意当作家?谁说谁 是作家比骂这个人阳痿还要入骨三分。母亲一言九鼎,改革便报考了没多少人愿上的政教系。 改革今年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他操心,早在他还坐在教室里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母 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去处。回来当天,母亲就说,儿子,你工作的事已经定了,市委组织部, 过几天就去上班吧。 现在的岗位职位往往是僧多粥少,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改革能 够谋到这么好的单位,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改革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组织部 是发官帽的地方,手里提着官帽,何愁戴不到自己儿子头上? 如果不是母亲的安排,改革也许就顺顺当当地去上班了,先当个科员,然后一步一步地 攀爬上去,由副科到正科,然后副处,弄得好了,往上再上几个台阶也未可知
可这次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这与这个岗位本身无关。他觉得自己已经22岁了, 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该作上一回主了 于是,改革在饭桌上宣布:从今天起,他要出去自己求职了。 母亲无可无不可的,浅浅地笑笑点了点头。送他出门的时候还含意不明地又笑了笑,轻 轻地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放他走了。 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填过一应表格,总编让他回家等消息, 说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临走,还把他送到楼下,才握手告别 走出报社大门,是一派明亮得有些不太真实的阳光,走在阳光里,改革就想,求职也并 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一说就成了嘛。 但是改革高兴得过早了一些,当天晚上他正躺着看书,接到了晚报社总编的电话,很抱 歉地告诉他,报社暂时没有编制,还不能接受他。改革问总编,昨天你不是黑籽红瓤地答应 得好好的吗?怎么只隔了一天就变卦了? 总编支支吾吾地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天改革又去了电视台,照样答应录用,照样又是变卦。不过电视台的电话打得晚了 一天,但内容和报社大同小异 改革退而求其次,把求职的目标定位在企业。他想,行政事业单位有编制,企业总没有 所谓的编制吧。哪怕去当个小办事员,写个材料,出出板报,哪怕给头们打水扫地,也算是 自己找的工作。 但是,问遍全市的企业,仍然没有哪个企业接受他,都说人满为患,下岗职工还没法安 排哩 母亲从不问改革求职的事,一个字都不提。但他知道母亲是关心这个事的,只是不说到 嘴上而已 这天,筋疲力尽的改革回到家里,母亲破天荒地问起他求职的事。母亲说,怎么样了? 改革摇摇头。母亲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母亲叹了口气,以商量的口气 说,不行了先到组织部去上班? 到底去不去上班呢?改革觉得这一次的自己的确失败了。他知道,他是败在了母亲手上, 他的事是要由母亲来做主的。因为母亲既是母亲,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 但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尽管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替他打理一切,但当大学毕业后,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想 自己找工作,这说明他有自谋职业的自信和勇气 B.改革的母亲虽然在开始什么事情都替儿子安排好了,但她在儿子想自己找工作时,却完 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 C.小说结尾以改革找工作的失败而告终,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接再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 的官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灰暗现实。 D.小说的主人公以“改革”命名具有一定的深意,改革毕业后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谋取职 位,如果没有母亲的重重阻挠,他一定会如愿的 E.这篇小说既表现了当今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不当做法和影响,也侧面反映了个别 官员滥施权威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优思。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改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结尾以改革的失败而告终,你觉得改革会同意母亲的意见去组织部上班吗?请结 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8分)
可这次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这与这个岗位本身无关。他觉得自己已经 22 岁了, 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该作上一回主了。 于是,改革在饭桌上宣布:从今天起,他要出去自己求职了。 母亲无可无不可的,浅浅地笑笑点了点头。送他出门的时候还含意不明地又笑了笑,轻 轻地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放他走了。 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填过一应表格,总编让他回家等消息, 说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临走,还把他送到楼下,才握手告别。 走出报社大门,是一派明亮得有些不太真实的阳光,走在阳光里,改革就想,求职也并 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一说就成了嘛。 但是改革高兴得过早了一些,当天晚上他正躺着看书,接到了晚报社总编的电话,很抱 歉地告诉他,报社暂时没有编制,还不能接受他。改革问总编,昨天你不是黑籽红瓤地答应 得好好的吗?怎么只隔了一天就变卦了? 总编支支吾吾地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天改革又去了电视台,照样答应录用,照样又是变卦。不过电视台的电话打得晚了 一天,但内容和报社大同小异。 改革退而求其次,把求职的目标定位在企业。他想,行政事业单位有编制,企业总没有 所谓的编制吧。哪怕去当个小办事员,写个材料,出出板报,哪怕给头们打水扫地,也算是 自己找的工作。 但是,问遍全市的企业,仍然没有哪个企业接受他,都说人满为患,下岗职工还没法安 排哩。 母亲从不问改革求职的事,一个字都不提。但他知道母亲是关心这个事的,只是不说到 嘴上而已。 这天,筋疲力尽的改革回到家里,母亲破天荒地问起他求职的事。母亲说,怎么样了? 改革摇摇头。母亲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母亲叹了口气,以商量的口气 说,不行了先到组织部去上班? 到底去不去上班呢?改革觉得这一次的自己的确失败了。他知道,他是败在了母亲手上, 他的事是要由母亲来做主的。因为母亲既是母亲,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 但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尽管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替他打理一切,但当大学毕业后,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想 自己找工作,这说明他有自谋职业的自信和勇气。 B.改革的母亲虽然在开始什么事情都替儿子安排好了,但她在儿子想自己找工作时,却完 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 C.小说结尾以改革找工作的失败而告终,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接再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 的官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灰暗现实。 D.小说的主人公以“改革”命名具有一定的深意,改革毕业后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谋取职 位,如果没有母亲的重重阻挠,他一定会如愿的。 E.这篇小说既表现了当今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不当做法和影响,也侧面反映了个别 官员滥施权威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优思。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在刻画改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的结尾以改革的失败而告终,你觉得改革会同意母亲的意见去组织部上班吗?请结 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