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9届高三第六次考试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 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 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 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 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 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 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 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 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 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 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 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 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 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 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 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 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髙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 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 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 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 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 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 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 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 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 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 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 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 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 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 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 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吉林省 2019 届高三第六次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 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 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 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 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 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 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 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 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 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 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 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 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 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 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 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 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 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 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 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 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 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 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 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 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 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 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 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 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 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 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 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 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 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 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 “风”。[来源:学&科&网] D.《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 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 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 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 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 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 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 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 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 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 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 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 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 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 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 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 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 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 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 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 “风”。[来源:学&科&网] D.《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 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 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 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 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 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 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 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 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 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 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 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 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 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 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 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 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 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 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 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 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 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 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 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 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 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 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 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 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 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 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 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 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 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 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 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 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 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 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 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 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 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 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 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 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 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 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 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 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 100 公里, 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 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 20 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 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 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 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 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 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 20 多年兵了,却一次还 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 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 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 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 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 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来源:Zxk.Com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 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 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6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 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 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密州豪王獬私酿酒, 邻人往捕之,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邂独不死 宰相陈尧佐右懈,庠力争,卒抵獬死。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 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 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 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 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皇 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 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 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 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 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 吾终身不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 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 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 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 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来源:Zxxk.Com]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 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 20 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 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6 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 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 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密州豪王澥私酿酒, 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 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 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 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 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 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皇 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 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 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 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 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 吾终身不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 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 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 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 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 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事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庠喜好读书,以精通文献经典名闻天下。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 后考中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善于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撰写过《补 音》三卷。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獬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的 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獬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 宋庠请求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 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是宰相力荐他,并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侵 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 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 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 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 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 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 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事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庠喜好读书,以精通文献经典名闻天下。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 后考中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善于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撰写过《补 音》三卷。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的 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 宋庠请求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 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是宰相力荐他,并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侵 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 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 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 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