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县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8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卡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 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卡上。 (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2)▲,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4)日月之行, 。(曹操《观沧海》) ,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6)其间千二百里, (郦道元《三峡》)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8)在古诗文的天地中,我们曾那样近的与一位位千古风流人物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不曾忘在《行路难》中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李白;不曾忘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那聊发少年狂,呐喊出“ 西北望,射天 狼”的苏轼:亦不曾忘《出师表》中那洞察到“亲小人,远贤臣,▲”的 诸葛亮。 2.下面是北大教授楼宇烈关于文化的论述片段,阅读并回答相应问题。(8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几干年或更长时间积淀()的结果。文化yun() 藏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尊严,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记。越是民族的东西 越具有世界意义,A因为自身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个性,才是文化交流的 前提和基础。文化全球化,实际上是以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B这会让人类几干 年来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文化逐渐趋于一元,使世界文化的大厦轰然 倒坍()。与此同时,弱势文化逐渐失去C“自我”,也就失去了与强势文化平 等交流、对话的可能性与资本。在一片je()责声中,“文化全球化"的思想 会不会得到遏制D?是有待时间检验的。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溧水县 2008~2009 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 8 页,共 120 分,其中书写分 3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卡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 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卡上。 一(23 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 分) (1)烟笼寒水月笼沙, ▲ 。(杜牧《泊秦淮》) (2) ▲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4)日月之行, ▲ 。(曹操《观沧海》) (5) ▲ ,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6)其间千二百里, ▲ (郦道元《三峡》)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8)在古诗文的天地中,我们曾那样近的与一位位千古风流人物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不曾忘在《行路难》中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 ▲ ”的李白;不曾忘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那聊发少年狂,呐喊出“ ▲ ,西北望,射天 狼”的苏轼;亦不曾忘《出师表》中那洞察到“亲小人,远贤臣, ▲ ”的 诸葛亮。 2.下面是北大教授楼宇烈关于文化的论述片段,阅读并回答相应问题。(8 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几千年或更长时间积淀.( )的结果。文化 yùn( ) 藏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尊严,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记。越是民族的东西 越具有世界意义,A 因为自身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个性,才是文化交流的 前提和基础。文化全球化,实际上是以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B 这会让人类几千 年来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文化逐渐趋于一元,使世界文化的大厦轰然 倒坍.( )。与此同时,弱势文化逐渐失去 C“自我”,也就失去了与强势文化平 等交流、对话的可能性与资本。在一片 jié( )责声中, “文化全球化”的思想 会不会得到遏制 D?是有待时间检验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积淀 倒坍(▲)yn(▲)藏je(▲)责 (2)A、B两处有一处有语病,请选出并加以修改。(2分) 是句,修改为 (3)C、D两处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找出并修改。(2分) 是处,把▲改为 3.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编写一本校本文选。下列文章按内容分成两个单元,请你为 两个单元各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两个标题字数相等,形式对称。(每个标题不超过8 个字)(2分) 第一单元:《灯下白头人》《昨夜,慈母又入梦》《回家》《老屋》《游子吟》 第二单元:《收藏时光》《生活的脚步》《那银色的夜晚》《每年一度燕归来》《时间沉 思录》 4.请你根据下面材料,说说什么是“山寨文化”。(3分) 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而近年热用 的“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最初指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者功能的-种制造 业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涉及到手机、数码产品等不 同领域。2008年是中国山寨年,山寨广受追捧,“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 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 寨春晚、山寨官员、山寨电影、山寨大学….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风在全国刮起。山 寨文化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多种表现形式,反映出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増强。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 的烙印 (4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5~10题。(16分) 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 分) 积淀.( ▲ ) 倒坍.( ▲ ) yùn( ▲ )藏 jié( ▲ )责 (2)A、B 两处有一处有语病,请选出并加以修改。(2 分) 是 句,修改为: ▲ (3)C、D 两处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找出并修改。(2 分) 是 处,把 ▲ 改为 ▲ 。 3.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编写一本校本文选。下列文章按内容分成两个单元,请你为 两个单元各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两个标题字数相等,形式对称。(每个标题不超过 8 个字)(2 分) 第一单元:《灯下白头人》《昨夜,慈母又入梦》《回家》《老屋》《游子吟》 第二单元:《收藏时光》《生活的脚步》《那银色的夜晚》《每年一度燕归来》《时间沉 思录》 ▲ 4.请你根据下面材料,说说什么是“山寨文化”。(3 分) 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而近年热用 的“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最初指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者功能的一种制造 业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涉及到手机、数码产品等不 同领域。2008 年是中国山寨年,山寨广受追捧,“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 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 寨春晚、山寨官员、山寨电影、山寨大学……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风在全国刮起。山 寨文化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多种表现形式,反映出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 的烙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44 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5~10 题。(16 分)
【古诗阅读】 5.阅读《赤壁》一诗,回答问题。(3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请从“咏史”和“咏怀”两个角度,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的理解。(3分) 【古文阅读】 (甲)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 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送杨少尹①序(韩愈) 昔疏广、疏受二子,以年老②,一朝辞位而去。于时,祖道③都门外,车数百 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之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能以能诗训后进,以年满 七十,亦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子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 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④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二疏踪迹否?然吾闻杨侯 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⑤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 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8 页) 【古诗阅读】 5.阅读《赤壁》一诗,回答问题。(3 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请从“咏史”和“咏怀”两个角度,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的理解。(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甲)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 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送杨少尹①序(韩愈) 昔疏广、疏受二子,以年老②,一朝辞位而去。于时,祖道③都门外,车数百 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之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能以能诗训后进,以年满 七十,亦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子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 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④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二疏踪迹否?然吾闻杨侯 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⑤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
之长于诗者,亦属⑥而和之。又不知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注:①杨少尹,名巨源②疏广、疏受:疏广、疏受是叔侄③祖道:古代一种在道 旁设宴饯行的仪式④太史:指史官⑤白:禀告⑥属:接连、跟着 6.请用“/”划出下边句子的节奏(划两处)。(2分) 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俟其欣悦(▲) ②不绝其禄(▲) 8.请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杀臣,不能绝也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 C.吾闻杨侯之去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D.或遇其叱咄一食或尽粟一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2)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10.甲、乙两文皆为赠序,但写作目的是迥然不同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说出两 文的写作目的。(2分) 甲文 乙文: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5题。(15分) 清洁的精神(张承志) 关于汉字里的“洁”,现代的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不假思索、不以为然,甚至清 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8 页) 之长于诗者,亦属⑥而和之。又不知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注:①杨少尹,名巨源 ②疏广、疏受:疏广、疏受是叔侄 ③祖道:古代一种在道 旁设宴饯行的仪式 ④太史:指史官 ⑤白:禀告 ⑥属:接连、跟着。 6.请用“/”划出下边句子的节奏(划两处)。(2 分) 道 边 观 者 亦 有 叹 息 知 其 为 贤 与 否!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 分) ①俟.其欣悦( ▲ ) ②不绝.其禄( ▲) 8.请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虽.杀臣,不能绝也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 C. 吾闻杨侯之.去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 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 (2)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 10.甲、乙两文皆为赠序,但写作目的是迥然不同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说出两 文的写作目的。(2 分) 甲文: ▲ 乙文: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1~15 题。(15 分) 清洁的精神(张承志) 关于汉字里的“洁”,现代的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不假思索、不以为然,甚至清
洁可耻肮脏光荣的准则正在风靡时髦。洁,今天,好像只有在公共场所,比如在垃 圾站或厕所等地方,才能看得见这个字了。 那时在河南登封,在—个名叫王城岗的丘陵上,听着豫剧的调子,毎天都眼望 着古老的箕山发掘。箕山太古老了,九州的故事都在那座山上起源。夏商周,遥远 的、几乎不是信史仅是传说的茫茫古代,那时宛如近在眼前又无影无踪,烦恼着我 们每个考古队员。一天天地,我们挖着只能称做龙山文化或二里头早期文化的土: 心里却盼它属于大禹治水的夏朝。感谢那些辛苦的日子,它们在我的脑中埋下了这 个思路,直到今天 是的,没有今天,我不可能感受什么是古代。由于今天泛滥的不义、庸俗和无 耻,我终于迟迟地靠近了—个结论:所谓古代,就是洁与耻尚没有沦灭的时代,那 是神话般的、惟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后来, 司马迁、庄子、淮南子等大师曾用他们的文学写尽着那个年代的“洁”,今天似乎没 有更多的人再去写“洁”这样论题,这样写好像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记号。但是,四 干年的文明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 切都是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一个青年、一个樵夫、一头牛和一道 溪水,引来了哺育了我们的这个文明。如今重读《逍遥游》或者《史记》,古文和逝 事都远不可及,都不可思议,都简直无法置信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朦胧而庞大,遮断了我的视野。山势非常 平缓,从山脚抬路上坡,一阵功夫就可以抵达箕山顶。山的顶部宽敞坦平,烟树素 淡,悄寂无声。在那荒凉的箕山顶上人觉得凄凉。在冬天的晴空尽头,那里可以 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8 页) 洁可耻肮脏光荣的准则正在风靡时髦。洁,今天,好像只有在公共场所,比如在垃 圾站或厕所等地方,才能看得见这个字了。 那时在河南登封,在一个名叫王城岗的丘陵上,听着豫剧的调子,每天都眼望 着古老的箕山发掘。箕山太古老了,九州的故事都在那座山上起源。夏商周,遥远 的、几乎不是信史仅是传说的茫茫古代,那时宛如近在眼前又无影无踪,烦恼着我 们每个考古队员。一天天地,我们挖着只能称做龙山文化或二里头早期文化的土: 心里却盼它属于大禹治水的夏朝。感谢那些辛苦的日子,它们在我的脑中埋下了这 个思路,直到今天。 是的,没有今天,我不可能感受什么是古代。由于今天泛滥的不义、庸俗和无 耻,我终于迟迟地靠近了一个结论:所谓古代,就是洁与耻尚没有沦灭的时代,那 是神话般的、惟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后来, 司马迁、庄子、淮南子等大师曾用他们的文学写尽着那个年代的“洁”,今天似乎没 有更多的人再去写“洁”这样论题,这样写好像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记号。但是,四 千年的文明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 一切都是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一个青年、一个樵夫、一头牛和一道 溪水,引来了哺育了我们的这个文明。如今重读《逍遥游》或者《史记》,古文和逝 事都远不可及,都不可思议,都简直无法置信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朦胧而庞大,遮断了我的视野。山势非常 平缓,从山脚拾路上坡,一阵功夫就可以抵达箕山顶。山的顶部宽敞坦平,烟树素 淡,悄寂无声。在那荒凉的箕山顶上人觉得凄凉。在冬天的晴空尽头,那里可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