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 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 “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答案】 12.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 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 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 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 点睛:考査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 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 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 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 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七、【18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髙三第三次校内考试】阅读下面文字, 回答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緊张的战争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 湖一带 C.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 意境。 D.“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 慨叹。 E.“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 14.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4.虚实结合。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 中间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 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 烧。(答“以景衬情”、情景相融(“反衬”)下片通过“寒灯”“漏声”“斜
D. 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 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 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 “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答案】 11.BC 12.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 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 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 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 点睛: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 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 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 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 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七、【18 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第三次校内考试】阅读下面文字, 回答下面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 气氛。 B.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 湖一带。 C.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 意境。 D. “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 慨叹。 E. “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 14.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3.BE 14.虚实结合。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 中间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 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 烧。(答“以景衬情”、情景相融(“反衬”)下片通过“寒灯”“漏声”“ 斜
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 “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 【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査题,考査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指宋 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有误;词题“记梦……”, 说明诗歌写的是梦境,“想关河”,这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 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可见“雁门关 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E项,“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 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应该是“老骥伏枥,壮心 不已”的情怀。 1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这是考查诗歌的 点睛:首先要了解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 借代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 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 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本词中, 从诗歌标题“记梦寄师伯浑”可知,词中会写到梦境,这是虚写,且从上片中“梦 游处”可以知道,上片是写梦境,这是虚写;下片“睡觉”,“觉”是“睡醒” 的意思,可见下片是实写,考生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且上片是写梦回当年雪 夜军旅的生活情景,而下片是写梦醒后的孤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考生还可 以从对比反衬的角度分析。 八、【18届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 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句表现流莺飘荡流转、无处栖居的境遇。 B.第二句中“不自持”三字,表明黄莺一度想放弃理想。 C.颔联表明,流莺的婉转歌声中饱含它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颈联表明,流莺虽历尽艰辛,但是还是未能实现“本意” E.流莺无计留春,以前没找到栖息的花枝,现在会找到的。 16.本诗如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E 16.(1)通过写流萤漂泊不定的境遇,表达了诗人丢自己漂泊无依的命运的无 奈和哀叹。(2)通过写流萤的“本意”不被理解,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和无奈。学%科网 【解析】
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 “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 【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指宋 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有误;词题“记梦……”, 说明诗歌写的是梦境,“想关河”,这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 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可见“雁门关、 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E 项,“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 愤情怀”错;“鬓虽残,心未死”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 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应该是“老骥伏枥,壮心 不已”的情怀。 1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这是考查诗歌的 点睛:首先要了解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 借代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 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 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本词中, 从诗歌标题“记梦寄师伯浑”可知,词中会写到梦境,这是虚写,且从上片中“梦 游处”可以知道,上片是写梦境,这是虚写;下片“睡觉”,“觉”是“睡醒” 的意思,可见下片是实写,考生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且上片是写梦回当年雪 夜军旅的生活情景,而下片是写梦醒后的孤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考生还可 以从对比反衬的角度分析。 八、【18 届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 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流 莺 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公元 849 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一句表现流莺飘荡流转、无处栖居的境遇。 B. 第二句中“不自持”三字,表明黄莺一度想放弃理想。 C. 颔联表明,流莺的婉转歌声中饱含它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 颈联表明,流莺虽历尽艰辛,但是还是未能实现“本意”。 E. 流莺无计留春,以前没找到栖息的花枝,现在会找到的。 16.本诗如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E 16.(1)通过写流萤漂泊不定的境遇,表达了诗人丢自己漂泊无依的命运的无 奈和哀叹。(2)通过写流萤的“本意”不被理解,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和无奈。学%科网 【解析】
15.试题分析:B项,“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 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 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 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 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 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考核托物言志的手法,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九、【18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陵中学高三(重点班)上学期期中考试】阅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拭《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 浮瓜沈李:“沈”同“沉”,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 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 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 望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 语。 18.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 17.CD 18.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 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解析】 十、【18届广西区高级中学高三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 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善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 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15.试题分析:B 项,“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 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 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 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 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 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考核托物言志的手法,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九、【18 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陵中学高三(重点班)上学期期中考试】阅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拭《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 浮瓜沈李:“沈”同“沉”,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 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 “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 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C. 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 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 望。 E. 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 语。 18.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 17.CD 18.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 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解析】 十、【18 届广西区高级中学高三 11 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 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善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 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 人 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 想 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 伏笔 E.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 人玩味。 20.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 19.CE 20.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 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C项,“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这一分析牵强附会,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E 项,“写景虚实结合”这一分析与诗歌不符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 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 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髙等, 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十一、【18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髙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髙三上学期期中联 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早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更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②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 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柔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 边邵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 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 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大早之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哀鸿遍野,而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 赋役杂税,无一减免,表现了北宋朝廷冗官、冗兵、冗费的弊政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 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 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 伏笔。 E.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 人玩味。 20.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 19.CE 20.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 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 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C 项,“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这一分析牵强附会,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E 项,“写景虚实结合”这一分析与诗歌不符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 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 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 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十一、【18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 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早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更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②贞观十五年(641 年),唐太宗曾 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柔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 边邵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 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 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 大早之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哀鸿遍野,而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 赋役杂税,无一减免,表现了北宋朝廷冗官、冗兵、冗费的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