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儿童少年健康监测与常见病预防 一、学习要求 (一)理论课部分 1,掌握儿童少年患病特点、常用健康监测指标: 2.掌握与学习、生活习惯关系密切疾病(近视、龋齿)的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和预防 措施: 3.掌握营养相关疾病(肥胖、营养不良、贫血)、成年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糖尿病)的预防: 4.掌握蛔虫病的防治措施: 5.了解沙眼、弱视的防治措施。 (二)实验教学部分 1.掌握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的方法: 2.掌握龋齿的诊断标准和检查方法: 3.了解屈光检查方法。 二、学习指导 (一)本章主要知识点 1.健康监测(health surveillance) 儿童少年健康监测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进行 长期的动态观察。生长发育状况、患病率、检出率、死亡率是反映儿童少年群体健康状况的 主要指标。监测时间一般规定在每年同一时间(如每年5月至8月底)内进行。 2.儿童少年时期患病特点 儿童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由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某些疾病的免 疫能力较差,容易患传染性疾病,不良的学习生活环境也容易导致身心方面的疾病或问题。 在不同年龄阶段,其疾病种类、患病特点、患病率均有各自的特点。 ¢婴儿及幼儿初期(托儿所年龄期) 以容易患感染性疾病为主。 令幼儿期(学龄前期) 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与生活卫生习惯有关的疾病,如龋齿、沙眼等发病增加。 ◇童年期(学龄期) 患病率较低,但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而与生活卫生习惯有关的疾病,如龋齿、沙眼等 发病增加:与学习负担、教学环境(采光、照明、课桌椅)等有关的疾病如近视、脊柱弯曲 异常等明显增多,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增加。 ◇青春期(中学年龄期) 患病率较低,近视明显增多,与身体生理发育有关的疾病如月经异常、痤疮等较多见, 风湿病、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病等发病明显增加,心理卫生问题也明显增多
第五章 儿童少年健康监测与常见病预防 一、学习要求 (一)理论课部分 1.掌握儿童少年患病特点、常用健康监测指标; 2.掌握与学习、生活习惯关系密切疾病(近视、龋齿)的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和预防 措施; 3.掌握营养相关疾病(肥胖、营养不良、贫血)、成年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糖尿病)的预防; 4.掌握蛔虫病的防治措施; 5.了解沙眼、弱视的防治措施。 (二)实验教学部分 1.掌握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的方法; 2.掌握龋齿的诊断标准和检查方法; 3.了解屈光检查方法。 二、学习指导 (一)本章主要知识点 1.健康监测(health surveillance) 儿童少年健康监测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进行 长期的动态观察。生长发育状况、患病率、检出率、死亡率是反映儿童少年群体健康状况的 主要指标。监测时间一般规定在每年同一时间(如每年 5 月至 8 月底)内进行。 2.儿童少年时期患病特点 儿童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由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某些疾病的免 疫能力较差,容易患传染性疾病,不良的学习生活环境也容易导致身心方面的疾病或问题。 在不同年龄阶段,其疾病种类、患病特点、患病率均有各自的特点。 婴儿及幼儿初期(托儿所年龄期) 以容易患感染性疾病为主。 幼儿期(学龄前期) 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 与生活卫生习惯有关的疾病,如龋齿、沙眼等发病增加。 童年期(学龄期) 患病率较低,但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而与生活卫生习惯有关的疾病,如龋齿、沙眼等 发病增加;与学习负担、教学环境(采光、照明、课桌椅)等有关的疾病如近视、脊柱弯曲 异常等明显增多,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增加。 青春期(中学年龄期) 患病率较低,近视明显增多,与身体生理发育有关的疾病如月经异常、痤疮等较多见, 风湿病、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病等发病明显增加,心理卫生问题也明显增多
◇青年期(大学阶段) 以近视、神经衰弱、肝炎及心理卫生问题多见。 儿童青少年时期患病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总患病率减少,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一定 差异:小年龄阶段以感染性疾病比较多见,大年龄阶段以与学习、生活习惯有关的疾病发病 率较高,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比较突出。 3.近t视(myopia,.nearsightedness) 女基本概念 视力低下:裸眼视力低于5.0(对数视力表)。也叫视力不良。各种屈光不正(近视、 远视、散光)、弱视及其它眼病均可导致视力低下。 近视:屈光不正引起眼晴辨认远方(5米)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 近点距离:眼睛使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楚眼前最近一点的字体或其它细小物体时的眼物 距离。 眼调节:看近物时,眼睫状肌收缩,使睫状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近物发生的光线集 中落在视网膜上而形成清晰的像,这即是眼的调节作用。看远物不需要调节。 调节力:眼的调节能力。是晶状体调节达到最大时的屈光力减去调节静止时的屈光力。 远视眼 正视眼 屈光性近视 轴性近视 图5-1眼球前后径变化对眼屈光的影响 ◇我国学生近视发生特点 ①年龄特点:视力低下发生率呈“马鞍”型分布曲线,但近视随年龄、学级的增加而增 加。 ②民族、地区特点: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城市高于农村。 ③性别特点:女生高于男生。 ④年代特点:逐年上升。 ◇近视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视近工作的强度和时间、视近工作姿势、视近工作环境(采光、 照明、课桌椅等)等。 ②遗传因素。高度近视(-6.0D以上)在我国约占总人口的2%,它基本上是由遗传决定的。 大多数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体质、营养和健康因素
青年期(大学阶段) 以近视、神经衰弱、肝炎及心理卫生问题多见。 儿童青少年时期患病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总患病率减少,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一定 差异:小年龄阶段以感染性疾病比较多见,大年龄阶段以与学习、生活习惯有关的疾病发病 率较高,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比较突出。 3.近视(myopia, nearsightedness) 基本概念 视力低下:裸眼视力低于 5.0(对数视力表)。也叫视力不良 。 各种屈光不正(近视、 远视、散光)、弱视及其它眼病均可导致视力低下。 近视:屈光不正引起眼睛辨认远方(5 米)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 近点距离:眼睛使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楚眼前最近一点的字体或其它细小物体时的眼物 距离。 眼调节:看近物时,眼睫状肌收缩,使睫状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近物发生的光线集 中落在视网膜上而形成清晰的像,这即是眼的调节作用。看远物不需要调节。 调节力:眼的调节能力。是晶状体调节达到最大时的屈光力减去调节静止时的屈光力。 图 5-1 眼球前后径变化对眼屈光的影响 我国学生近视发生特点 ①年龄特点:视力低下发生率呈“马鞍”型分布曲线,但近视随年龄、学级的增加而增 加。 ②民族、地区特点: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城市高于农村。 ③性别特点:女生高于男生。 ④年代特点:逐年上升。 近视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视近工作的强度和时间、视近工作姿势、视近工作环境(采光、 照明、课桌椅等)等。 ②遗传因素。高度近视(-6.0D 以上)在我国约占总人口的 2%,它基本上是由遗传决定的。 大多数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体质、营养和健康因素
◇近视的形成与发展 长时间用眼 过近距离用眼 光线不足等 不良用眼习惯 睫状肌紧张、痉挛 正 晶状体凸度增大、曲折力过强 调节紧张性近视(功能性近视、假性近视) 恢复 眼球充血、眼内压升高 眼球壁弹性降低 眼轴变长 轴性近视(真性近视)》 图5-2近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预防措施 近视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保护视力和预防近视应兼顾有 关因素的各个方面,采取针对综合性措施。 ①合理安排生活制度;限制近距高用眼时间; ②重视阅读、书写卫生,作到“二要二不三个一”: ③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 ④合理饮食,注意营养: ⑤改善学习环境: ⑥定期检查视力,作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⑦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用眼习惯。 4.弱视(amblyopia)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远视力≤0.8(标准对数视力表4.9), 且通过屈光矫正仍达不到正常的视力不良称为弱视(amblyopia)。弱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病, 我国儿童患病率约为3%~4%。弱视仅发生在视觉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小儿童。弱视儿童不能 形成完整的立体视觉,严重者将导致立体盲等视功能残疾。 年龄越小,视力可塑性越强,弱视治疗效果越好。最佳治疗年龄为3一6岁
近视的形成与发展 图 5-2 近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预 防措施 近视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保护视力和预防近视应兼顾有 关 因素的各个方面,采取针对综合性措施。 ① 合理安排生活制度;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② 重视阅读、书写卫生,作到“二要二不三个一”; ③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 ④合理饮食,注意营养; ⑤改善学习环境; ⑥定期检查视力,作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⑦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用眼习惯。 4.弱视(amblyopia)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远视力≤0.8(标准对数视力表 4.9), 且通过屈光矫正仍达不到正常的视力不良称为弱视(amblyopia)。弱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病, 我国儿童患病率约为 3%~4%。弱视仅发生在视觉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小儿童。弱视儿童不能 形成完整的立体视觉,严重者将导致立体盲等视功能残疾。 年龄越小,视力可塑性越强,弱视治疗效果越好。 最佳治疗年龄为 3~6 岁。 长时间用眼 过近距离用眼 光线不足等 不良用眼习惯 睫状肌紧张、痉挛 晶状体凸度增大、曲折力过强 调节紧张性近视(功能性近视、假性近视) 恢复 眼球充血、眼内压升高 眼球壁弹性降低 眼轴变长 轴性近视(真性近视)
5.沙眼(trachoma) 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病。 沙眼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凡是被沙眼衣原体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脸盆、水及其他公 用物品均可进行传播。 预防沙眼主要是防止接触传播。 6.龋齿(dental caries)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在细菌作用的参与 下,牙体硬组织的无机盐脱钙、电解质分解造成牙体组织破坏、缺损的一种疾病。 ◇流行病学指标 评价龋齿患者的指标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龋患率:是指某一时间点上患龋齿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是反映龋齿流行情 况的主要指标。 龋患率= 龋、失、补人数 ×100% 受检人数 龋均及患者龋均:龋均是指平均每一受检者龋牙数,是反映患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龋均=龋、失,补牙只数x100% 受检人数 患者龋均:是指平均每一患者的龋牙数。 患者龋均=龋、失、补牙只数 ×100% 龋患人数 龋、失、补牙只数(DMFT,Decay,Missing,Filling Tooth)是反映儿童龋齿治疗情况的 指标,用DMFT构成表示。 DMFT构成=龋(失或补)牙只数 ×100% 龋失补牙只总数 牙别患龋率:是反映某个牙齿患龋情况的指标,反映某个牙齿是否好发龋齿。 牙别患龋率= 某牙齿患龋只数 ×100% 调查某牙齿的总只数 ◇流行病学特点 患病率:龋病是世界范围的流行疾病,发达国家的龋患率最高,而不发达国家则较低。 特点:①幼儿园儿童高于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②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③大 城市高于中小城市:④按照WHO的标准衡量,我国的龋病发生属较低水平,但儿童少年龋 患率处于上升趋势。 龋均和患者龋均:乳牙:7岁前随年龄而上升,7岁时达高峰,以后逐年下降。 恒牙:逐年上升,16、17岁后趋于平稳。无论从龋患率或龋均来看,乳牙龋都明显高 于恒牙龋。 好发牙及好发部位:乳龋的好发牙是第1、2乳磨牙(第4、5乳牙),尤其是第2乳磨牙。 恒龋的好发牙是第1、2恒磨牙(第6、7恒牙),尤其是第1恒磨牙(俗称“六龄齿”)。乳龋、 恒龋的好发部位都以咬合面为主
5.沙眼(trachoma) 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病。 沙眼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凡是被沙眼衣原体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脸盆、水及其他公 用物品均可进行传播。 预防沙眼主要是防止接触传播。 6.龋齿(dental caries)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在细菌作用的参与 下,牙体硬组织的无机盐脱钙、电解质分解造成牙体组织破坏、缺损的一种疾病 。 流行病学指标 评价龋齿患者的指标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龋患率:是指某一时间点上患龋齿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是反映龋齿流行情 况的主要指标。 % 受检人数 龋、失、补人数 龋患率= 100 龋均及患者龋均:龋均是指平均每一受检者龋牙数,是反映患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 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只数 龋均= 100 患者龋均:是指平均每一患者的龋牙数。 % 龋患人数 龋、失、补牙只数 患者龋均= 100 龋、失、补牙只数(DMFT,Decay,Missing,Filling Tooth)是反映儿童龋齿治疗情况的 指标,用 DMFT 构成表示。 % 龋失补牙只总数 龋(失或补)牙只数 DMFT构成= 100 牙别患龋率:是反映某个牙齿患龋情况的指标,反映某个牙齿是否好发龋齿。 % 调查某牙齿的总只数 某牙齿患龋只数 牙别患龋率= 100 流行病学特点 患病率:龋病是世界范围的流行疾病,发达国家的龋患率最高,而不发达国家则较低。 特点:①幼儿园儿童高于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②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③大 城市高于中小城市;④按照 WHO 的标准衡量,我国的龋病发生属较低水平,但儿童少年龋 患率处于上升趋势。 龋均和患者龋均:乳牙:7 岁前随年龄而上升,7 岁时达高峰,以后逐年下降。 恒牙:逐年上升,16、17 岁后趋于平稳。无论从龋患率或龋均来看,乳牙龋都明显高 于恒牙龋。 好发牙及好发部位:乳龋的好发牙是第 1、2 乳磨牙(第 4、5 乳牙),尤其是第 2 乳磨牙。 恒龋的好发牙是第 1、2 恒磨牙(第 6、7 恒牙),尤其是第 1 恒磨牙(俗称“六龄齿”)。乳龋、 恒龋的好发部位都以咬合面为主
表5-1乳龋、恒龋发病特点比 乳龋 恒龋 龋患率 高,上升迅速 低,上升缓慢 龋均 高 低 发展速度 快 慢 严重程度 深龋多,严重 深龋少 好发部位 第1、2乳磨牙咬合面第1、2恒磨牙咬合面 ◇致病因素 细菌:细菌是龋齿发生必不可缺的因素,目前己公认的主要致龋是变形链球菌。 牙菌斑:由粘附在牙面上的细菌和糖类食物残屑形成的斑垢,是这些细菌生存和致病的 环境。 食物:食物以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为主要致龋食物。 宿主(全身和局部):机体抗龋力低下:营养缺乏:唾液质和量不佳:遗传因素:牙齿 本身(形态、结构、位置、部位等)发育不良 时间:龋病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逐步发展过程,平均需18个月。2~14岁患龋敏感期。 女龋齿的预防 针对龋齿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口腔保健宣传,定期进行 口腔检查: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 药物防龋:主要是指氟化物防龋。可采用内服和外用两种方法。 其它防龋方法:①窝沟封闭②化学制剂防龋③酶防龋④激光防龋: ⑤防龋疫苗 7.肥胖(obesity) 肥胖(obesity)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肥胖者的身体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 增大,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导致体内脂肪成分显著升高,与其他体成分失去正常比例,体 重则明显高出正常范围。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肥胖症的易发时期 肥胖发生有四个较敏感的年龄阶段:①孕后期,孕期30周开始:②婴儿期,尤其生后 9个月内:③青春发育早期:④青春发育后期。 ◇肥胖症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影响 包括近期影响(儿童期)和远期(延续到成人期)影响。 心理的影响:肥胖发生越早,心理压抑越大,对个性、性格、气质、情绪和社会化能力 发展有长久不利影响。 健康的影响:肥胖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重度肥胖者易患方子、黑色棘皮症、皮肤皱褶 处擦伤等。肥胖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等成年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肥胖受遗传影响,有一定的家族倾向。环境因素 中又以饮食为主,膳食营养、社会经济条件、家庭环境、体育活动等与儿童肥胖的发生有密 切关系。肥胖是多基因遗传所致,即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 ◇肥胖症的预防 平衡膳食加运动锻炼。 儿童在幼年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食糖类、高脂肪、高热卡及含糖多的饮料 等不良习惯
表 5-1 乳龋、恒龋发病特点比 乳 龋 恒 龋 龋患率 高,上升迅速 低,上升缓慢 龋均 高 低 发展速度 快 慢 严重程度 深龋多,严重 深龋少 好发部位 第 1、2 乳磨牙咬合面 第 1、2 恒磨牙咬合面 致病因素 细菌:细菌是龋齿发生必不可缺的因素,目前已公认的主要致龋是变形链球菌。 牙菌斑:由粘附在牙面上的细菌和糖类食物残屑形成的斑垢,是这些细菌生存和致病的 环境。 食物:食物以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为主要致龋食物。 宿主(全身和局部):机体抗龋力低下;营养缺乏;唾液质和量不佳;遗传因素;牙齿 本身(形态、结构、位置、部位等)发育不良 时间:龋病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逐步发展过程,平均需 18 个月。 2~14 岁患龋敏感期。 龋齿的预防 针对龋齿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口腔保健宣传,定期进行 口腔检查;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 药物防龋:主要是指氟化物防龋。可采用内服和外用两种方法。 其它防龋方法:①窝沟封闭 ②化学制剂防龋 ③酶防龋 ④激光防龋: ⑤防龋疫苗 7.肥胖(obesity) 肥胖(obesity)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肥胖者的身体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 增大,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导致体内脂肪成分显著升高,与其他体成分失去正常比例,体 重则明显高出正常范围。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肥胖症的易发时期 肥胖发生有四个较敏感的年龄阶段:①孕后期,孕期 30 周开始;②婴儿期,尤其生后 9 个月内;③青春发育早期;④青春发育后期。 肥胖症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影响 包括近期影响(儿童期)和远期(延续到成人期)影响。 心理的影响:肥胖发生越早,心理压抑越大,对个性、性格、气质、情绪和社会化能力 发展有长久不利影响。 健康的影响:肥胖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重度肥胖者易患疖子﹑黑色棘皮症、皮肤皱褶 处擦伤等。 肥胖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等成年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肥胖受遗传影响,有一定的家族倾向。环境因素 中又以饮食为主,膳食营养、社会经济条件、家庭环境、体育活动等与儿童肥胖的发生有密 切关系。肥胖是多基因遗传所致,即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 肥胖症的预防 平衡膳食加运动锻炼。 儿童在幼年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食糖类、高脂肪、高热卡及含糖多的饮料 等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