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意外伤害一 A、车祸 B、切割伤 C、自杀 D、溺水 2.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四E干预” A、教育干预 B、被动干预 C、强制干预 D、加强急救 3.购买了用于自杀的毒物、药物属于下列那种自杀行为一 A、自杀意念 B、自杀计划 C、自杀未遂 D、自杀准备 4.指向性干预适用于下列哪种人群 A、已现出暴力行为的青少年 B、暴力的高危青少年 C、所有青少年 D、暴力行为受害青少年 5.已成为全球0~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 A、心脏病 B、伤害 C、破伤风 D、艾滋病 6.乘飞机、坐汽车先系安全带,这种行为属于哪类健康促进行为? A、日常健康行为 B、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C、预警行为 D、保健行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意外伤害 。 A、车祸 B、切割伤 C、自杀 D、溺水 2.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四 E 干预” 。 A、教育干预 B、被动干预 C、强制干预 D、加强急救 3.购买了用于自杀的毒物、药物属于下列那种自杀行为 。 A、自杀意念 B、自杀计划 C、自杀未遂 D、自杀准备 4.指向性干预适用于下列哪种人群 。 A、已现出暴力行为的青少年 B、暴力的高危青少年 C、所有青少年 D、暴力行为受害青少年 5. 已成为全球 0~14 岁儿童的首位死因。 A、心脏病 B、伤害 C、破伤风 D、艾滋病 6.乘飞机、坐汽车先系安全带,这种行为属于哪类健康促进行为? A、日常健康行为 B、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C、预警行为 D、保健行为
7.青少年意外伤害的第一位原因是 A、交通伤害 B、跌落伤 C、溺水 D、自杀 8.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物质滥用行为 A、吸食毒品 B、滥用药物 C、吸烟 D、使用减肥药物 9.最常见的自伤行为是。 A、用刀或其他器械切割 B、上吊 C、吞食异物 D、用头或拳头撞击某物 10.自伤造成住院的主要方式是 A、用刀或其他器械切割 B、上吊 C、吞食异物 D、用头或拳头撞击某物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B 6-C 7-A 8-D 9-A 10-C (二)名词解释 1.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 2.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 3.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 4.四E干预 5.主动干预(active intervention)
7.青少年意外伤害的第一位原因是 。 A、交通伤害 B、跌落伤 C、溺水 D、自杀 8.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物质滥用行为 。 A、吸食毒品 B、滥用药物 C、吸烟 D、使用减肥药物 9.最常见的自伤行为是 。 A、用刀或其他器械切割 B、上吊 C、吞食异物 D、用头或拳头撞击某物 10.自伤造成住院的主要方式是 。 A、用刀或其他器械切割 B、上吊 C、吞食异物 D、用头或拳头撞击某物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B 6-C 7-A 8-D 9-A 10-C (二)名词解释 1.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 2.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 3.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 4.四 E 干预 5.主动干预(active intervention)
6.健康促进行为(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 7.健康危害行为(health risk behavior) 8.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参考答案】 l.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无目的性的、无意识的伤害,如车祸、溺水、跌落、 烧伤、烫伤、中毒、切割伤、动物咬伤、医疗事故等。在伤害死亡中,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 又占第一位。 2.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一个人想到要自杀或体验到自杀动机,或打算自杀, 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也没有实现自杀目的的外显行为。 3.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有以死亡为目的的自伤行为,但未导致死亡。自杀未 遂或类自杀不问其自杀意图,当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一定强度的死亡愿望是自杀未遂的必备 条件。 4.四E干预:包括教育千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技术干预或工程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强制千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和加强急救(emergency care and first aid)。 5.主动干预(active intervention):是个体自身选择一定的安全设备或采取某些行为方 式,以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如骑自行车佩戴头盔,减少头部损伤。 6.健康促进行为(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健康促进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 客观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如平衡膳食、积极锻炼、定期体 格检查、戒烟、乘车系安全带、骑车戴头盔等行为。 7.健康危害行为(health risk behavior):健康危害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 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这类行为可能给健康和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 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如吸烟、饮酒、毒品滥用、网络成 瘾、不安全性行为、违反交通规则等行为。 8.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指因长时间玩电子游戏机或过度沉湎于网络世界而不
6.健康促进行为(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 7.健康危害行为(health risk behavior) 8.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参考答案】 1.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无目的性的、无意识的伤害,如车祸、溺水、跌落、 烧伤、烫伤、中毒、切割伤、动物咬伤、医疗事故等。在伤害死亡中,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 又占第一位。 2.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一个人想到要自杀或体验到自杀动机,或打算自杀, 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也没有实现自杀目的的外显行为。 3.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有以死亡为目的的自伤行为,但未导致死亡。自杀未 遂或类自杀不问其自杀意图,当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一定强度的死亡愿望是自杀未遂的必备 条件。 4.四 E 干预:包括教育干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技术干预或工程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强制干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和加强急救(emergency care and first aid)。 5.主动干预(active intervention):是个体自身选择一定的安全设备或采取某些行为方 式,以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如骑自行车佩戴头盔,减少头部损伤。 6.健康促进行为(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健康促进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 客观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如平衡膳食、积极锻炼、定期体 格检查、戒烟、乘车系安全带、骑车戴头盔等行为。 7.健康危害行为(health risk behavior):健康危害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 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这类行为可能给健康和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 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如吸烟、饮酒、毒品滥用、网络成 瘾、不安全性行为、违反交通规则等行为。 8.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指因长时间玩电子游戏机或过度沉湎于网络世界而不
能自拔,并对身心造成一定伤害的现象。 (三)简答题 1.描述伤害的分类? 2.简述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动、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的区分? 3.概括儿童少年自杀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4.意外伤害预防的概念性模型? 5.简述健康行为与健康危害行为的主要特点? 6.简述健康危害行为对健康的损害。 7.简述Young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8.环境中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对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 9.简述Jessor等学者提出的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形成的问题行为理论模型。 【参考答案】 l.按照伤害的意图,可分为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和故意伤害(intentional injury),后者有自杀与自伤(suicide and self harm)、儿童虐待(child abuse)和他杀(homicide) 等暴力行为。 2.自杀意念指一个人想到要自杀或体验到自杀动机,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实际行 动,也没有实现自杀目的的外显行为。自杀计划是一种独立的自杀行为,指不仅有自杀的动 机,还有自杀的具体实施计划,但未实施自杀。自杀准备基本特征是做了自杀行动的准备, 但没有采取导致伤害生命的行动。这一类包括实际准备了用于自我伤害的物质、工具、方法: 自杀未遂有以死亡为目的的自伤行为,但未导致死亡。自杀未遂或类自杀不问其自杀意图, 当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一定强度的死亡愿望是自杀未遂的必备条件。 3.家庭不完整(分居、离婚或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精神障碍或自杀行为家族史、精 神障碍或行为异常、工作的极大不稳定性、物质滥用、既往自伤史是青少年自伤死亡主要危 险因素:家庭内聚力(family cohesion)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在一个相互包容、 分享欢乐、情感支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自杀的可能性比缺乏家庭内聚力的青少年 低。 4.意外伤害预防的概念性模型 从生物学机制、行为科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理解意外伤害的原因也可借鉴于对 疾病病因的认识,即意外伤害也是由宿主(host)、致病因子(agent/vector)和环境 (environment)相互作用的结果。Haddon开创了伤害的预防研究,建立了著名的阶段因素
能自拔,并对身心造成一定伤害的现象。 (三)简答题 1.描述伤害的分类? 2.简述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动、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的区分? 3.概括儿童少年自杀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4.意外伤害预防的概念性模型? 5.简述健康行为与健康危害行为的主要特点? 6.简述健康危害行为对健康的损害。 7.简述 Young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8.环境中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对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 9.简述 Jessor 等学者提出的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形成的问题行为理论模型。 【参考答案】 1.按照伤害的意图,可分为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和故意伤害(intentional injury),后者有自杀与自伤(suicide and self harm)、儿童虐待(child abuse)和他杀(homicide) 等暴力行为。 2.自杀意念指一个人想到要自杀或体验到自杀动机,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实际行 动,也没有实现自杀目的的外显行为。自杀计划是一种独立的自杀行为,指不仅有自杀的动 机,还有自杀的具体实施计划,但未实施自杀。自杀准备基本特征是做了自杀行动的准备, 但没有采取导致伤害生命的行动。这一类包括实际准备了用于自我伤害的物质、工具、方法; 自杀未遂有以死亡为目的的自伤行为,但未导致死亡。自杀未遂或类自杀不问其自杀意图, 当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一定强度的死亡愿望是自杀未遂的必备条件。 3.家庭不完整(分居、离婚或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精神障碍或自杀行为家族史、精 神障碍或行为异常、工作的极大不稳定性、物质滥用、既往自伤史是青少年自伤死亡主要危 险因素;家庭内聚力(family cohesion)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在一个相互包容、 分享欢乐、情感支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自杀的可能性比缺乏家庭内聚力的青少年 低。 4.意外伤害预防的概念性模型 从生物学机制、行为科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理解意外伤害的原因也可借鉴于对 疾病病因的认识,即意外伤害也是由宿主(host)、致病因子(agent/vector )和环境 (environment)相互作用的结果。Haddon 开创了伤害的预防研究,建立了著名的阶段因素
矩阵(“phase-factor'”matriⅸ),强调在伤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从宿主、致病因子、物理 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四个维度采取预防措施,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减少死亡,降低伤残。 5.健康促进行为基本特征为:①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如不 抽烟、不酗酒。②规律性: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如定时、定量进餐。③和谐性:个体的 行为表现有自己鲜明个性(如选择运动项目),又能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④一 致性:行为本身具外显性,但它与内心的心理情绪是一致的,没有冲突或表里不一的表现。 ⑤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无明显冲动表现,且该强度是对健康有利的。 健康危害行为的主要特点为:①直接的或潜在的健康危害作用:该行为对自己、他人、 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②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稳定性:即 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一定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③习得性:该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 故又被称为“自我创造的危险因素”。 6.健康危害行为对健康的损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直接的健康危害:部分健康 危害行为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疾病和伤残等的直接原因.②导致成年期不良生活方式的养成: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不良行为往往延续到成人期乃至人的一生,如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 偏食/挑食等行为。③促进成年期疾病的低龄化:青少年时期的不良行为如缺乏体育锻炼和 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糖份、高脂肪和高盐份的食品偏好及少食蔬菜、水果的饮食方式, 与成年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低龄化有关。④引发社会医学问题:青 少年毒品滥用、网络成瘾、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健康危害行为,既带来严重的健康损害,也给 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7.按照You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至少出现以下10项中的5项者,为“网络成瘾”:①过 去7天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②不上网时仍想网上内容:③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和焦 虑:④期望上网时间长于目前:⑤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⑥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⑦因上 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⑧向家长、同学、老师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而与老师或家长 发生冲突:⑩借上网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 8.青少年是否形成健康危害行为受到环境中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及青少年自身个性 特征的影响。①环境中危险因素能直接诱发和促进健康危害行为的产生,增加青少年参与健 康危害行为的机会,弱化对抗危险行为的耐受性。②保护因素能直接和间接地减轻健康危害 行为的消极结果,或使青少年出现远离健康危害行为。一些处于“危险因素”中的青少年, 由于保护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亲社会行为并较少健康危害行为:反之,最初只有轻微健康危 害行为的学生,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偏离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健康危害行为的频率 逐渐增加。③在各种环境与健康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变量,即青少年的个体心理因 素。青少年身处危险因素多的环境时是否必然表现出健康危害行为,取决于青少年个体对危 险因素的反应。生活在危险因素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有可能已经形成了不良个性特征和 相应的行为模式。童年期的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在青少年时期以后,这些个性特点的危害性明 显增加,促进健康危害行为的产生。 9.Jessor等将可能影响青少年个体健康危害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为个性系统、社会 环境系统及行为系统。其中个性系统包含了个性因素和动机因素,个性因素有健康观、成就 观、独立观等观念因素,疏离感、压力、抑郁等消极情绪因素,自尊、对健康危害行为的容 忍程度等:生活期望、学业期望等是动机因素。社会环境系统则包含了社区、学校、家庭
矩阵(“phase-factor”matrix),强调在伤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从宿主、致病因子、物理 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四个维度采取预防措施,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减少死亡,降低伤残。 5.健康促进行为基本特征为:①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如不 抽烟、不酗酒。②规律性: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如定时、定量进餐。③和谐性:个体的 行为表现有自己鲜明个性(如选择运动项目),又能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④一 致性:行为本身具外显性,但它与内心的心理情绪是一致的,没有冲突或表里不一的表现。 ⑤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无明显冲动表现,且该强度是对健康有利的。 健康危害行为的主要特点为:①直接的或潜在的健康危害作用:该行为对自己、他人、 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②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稳定性:即 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一定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③习得性:该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 故又被称为“自我创造的危险因素”。 6.健康危害行为对健康的损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直接的健康危害:部分健康 危害行为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疾病和伤残等的直接原因。②导致成年期不良生活方式的养成: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不良行为往往延续到成人期乃至人的一生,如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 偏食/挑食等行为。③促进成年期疾病的低龄化:青少年时期的不良行为如缺乏体育锻炼和 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糖份、高脂肪和高盐份的食品偏好及少食蔬菜、水果的饮食方式, 与成年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低龄化有关。④引发社会医学问题:青 少年毒品滥用、网络成瘾、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健康危害行为,既带来严重的健康损害,也给 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7.按照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至少出现以下10项中的5项者,为“网络成瘾”:①过 去7天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②不上网时仍想网上内容;③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和焦 虑;④期望上网时间长于目前;⑤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⑥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⑦因上 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⑧向家长、同学、老师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而与老师或家长 发生冲突;⑩借上网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 8.青少年是否形成健康危害行为受到环境中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及青少年自身个性 特征的影响。①环境中危险因素能直接诱发和促进健康危害行为的产生,增加青少年参与健 康危害行为的机会,弱化对抗危险行为的耐受性。②保护因素能直接和间接地减轻健康危害 行为的消极结果,或使青少年出现远离健康危害行为。一些处于“危险因素”中的青少年, 由于保护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亲社会行为并较少健康危害行为;反之,最初只有轻微健康危 害行为的学生,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偏离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健康危害行为的频率 逐渐增加。③在各种环境与健康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变量,即青少年的个体心理因 素。青少年身处危险因素多的环境时是否必然表现出健康危害行为,取决于青少年个体对危 险因素的反应。生活在危险因素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有可能已经形成了不良个性特征和 相应的行为模式。童年期的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在青少年时期以后,这些个性特点的危害性明 显增加,促进健康危害行为的产生。 9.Jessor等将可能影响青少年个体健康危害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为个性系统、社会 环境系统及行为系统。其中个性系统包含了个性因素和动机因素,个性因素有健康观、成就 观、独立观等观念因素,疏离感、压力、抑郁等消极情绪因素,自尊、对健康危害行为的容 忍程度等;生活期望、学业期望等是动机因素。社会环境系统则包含了社区、学校、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