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的结构 、前言 所谓结构,指的是文章段落层次内容的组织形式。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有多个部 分(段落和层次),这些部分需要进行一定的安排和组合,才能使整个内容显得 严谨而和谐,显出美来,这就需要对文章诸多的段落层次进行布局和谋划。而在 写作中,很多同学都不太注意文章的结构对于内容表达的重要性,以致影响了作 文的质量,从而大大影响了作文的评分。同学们的作文在结构上表现出来的问题 主要有:结构不完整,缺少必要的过渡照应;结构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没有明晰的线索,东扯西拉,颠三倒四;材料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 结构训练方法 l、理性选择 复习备考时,注意根据自身的写作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两种模式反复锤炼, 以求运用自如,精到出彩。在此基础上,再兼及一两种另类模式,以求一专多能, 从容应对 2、模仿创新 复习备考时,建议同学们根据不同文体,结合自己喜爱的结构模式,细致分析髙 考优秀范文的结构特点,把文章内容用提纲形式抽取出来,反复训练,不断强化, 然后根据个人特点加以变通创新。 3、提纲训练 高三备考时间紧张,写作次数有限,不可能针对每个话题进行完整的作文训练, 而结构训练又需熟能生巧,所以选择不同话题拟写提纲,不失为一种髙效训练的 办法。20分钟即可完成一篇提纲,没有了800字作文的压力,作文训练变得轻 松快捷。况且,提纲训练也是快速构思的过程,而快速立意、构思、写提纲是考 场作文的前奏,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需在平时反复锤炼 、结构模式推介 1、时评式 方法导引:时事评论是议论文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思想、 某种现象、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说理,其特点是就事说理,有的 放矢,激浊扬清,短小灵活,驰骋自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在高考作文评卷 中很受阅卷老师欢迎。 时评式写法要求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思想比较深刻,能 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理性地、深入地、缜密地分析,语言逻辑性强 基本写作思路: 引:概述社会现象(或所供材料),引出论题; 提:提出观点,表明态度 析:就事论事,浅层分析: 联:联系社会背景,深层拓展;(析实质、根源、危害、原因、影响、教训、解 决办法等) 结:回应论点,再次强调。(“析”“联”可以合二为一) 【例文1】 回到原点 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我们顺着这个圆的轨迹转啊转 有的人年轻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 活的原点越来越远。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我们不断奋斗与拼搏,获取知识
考场作文的结构 一、前言 所谓结构,指的是文章段落层次内容的组织形式。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有多个部 分(段落和层次),这些部分需要进行一定的安排和组合,才能使整个内容显得 严谨而和谐,显出美来,这就需要对文章诸多的段落层次进行布局和谋划。而在 写作中,很多同学都不太注意文章的结构对于内容表达的重要性,以致影响了作 文的质量,从而大大影响了作文的评分。同学们的作文在结构上表现出来的问题 主要有:结构不完整,缺少必要的过渡照应;结构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没有明晰的线索,东扯西拉,颠三倒四;材料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 二、结构训练方法 1、理性选择 复习备考时,注意根据自身的写作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两种模式反复锤炼, 以求运用自如,精到出彩。在此基础上,再兼及一两种另类模式,以求一专多能, 从容应对。 2、模仿创新 复习备考时,建议同学们根据不同文体,结合自己喜爱的结构模式,细致分析高 考优秀范文的结构特点,把文章内容用提纲形式抽取出来,反复训练,不断强化, 然后根据个人特点加以变通创新。 3、提纲训练 高三备考时间紧张,写作次数有限,不可能针对每个话题进行完整的作文训练, 而结构训练又需熟能生巧,所以选择不同话题拟写提纲,不失为一种高效训练的 办法。20 分钟即可完成一篇提纲,没有了 800 字作文的压力,作文训练变得轻 松快捷。况且,提纲训练也是快速构思的过程,而快速立意、构思、写提纲是考 场作文的前奏,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需在平时反复锤炼。 三、结构模式推介 1、时评式 方法导引:时事评论是议论文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思想、 某种现象、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说理,其特点是就事说理,有的 放矢,激浊扬清,短小灵活,驰骋自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在高考作文评卷 中很受阅卷老师欢迎。 时评式写法要求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思想比较深刻,能 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理性地、深入地、缜密地分析,语言逻辑性强。 基本写作思路: 引:概述社会现象(或所供材料),引出论题; 提:提出观点,表明态度; 析:就事论事,浅层分析; 联:联系社会背景,深层拓展;(析实质、根源、危害、原因、影响、教训、解 决办法等) 结:回应论点,再次强调。(“析”“联”可以合二为一) 【例文 1】 回到原点 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我们顺着这个圆的轨迹转啊转, 有的人年轻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 活的原点越来越远。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我们不断奋斗与拼搏,获取知识
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提 观点)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 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却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 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的交流却少的可怜:白领日夜加工,为事业拼搏 却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 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 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于发现我们离它是多么的远!(摆现象 析原因) 但是,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 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 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暂时用楼房车子 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 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的远远的。所以,还是 回到原点吧!还是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析危害) 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拼搏奋斗的 目标,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得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学 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 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 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补偿的。这样,我 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至 于生活得那么痛苦。(论怎么办) 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广东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在经历了GDP的迅速增 长后,广东开市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关注人们的情感,这样,也正是回到生活的 原点啊! 但愿在这样的潮流下,普通大众也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把自己生活的半 径越拉越小,最终回到生活的原点吧!(结合时下热点,照应开头作结) 【点评】本文由比喻引入,拿生活中的两种人作对比,然后指出生活的“原点” 是“情感”,显得新颖别致。第二段以概括性的事实,摆出种种离开“原点”的 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原因是“太多的欲望”;第三段分析离开“原点”,“把 一切情感都物化”的危害,进而点题,震撼人心;第四段论述怎么样才能回到“原 点”,亦情亦理,令人信服:第五段联系建设幸福广东的问题,深化了文章的中 心;最后一段提出希望,照应全文。通篇围绕文题,处处紧扣“情感”这一“原 点”,紧密联系实际,抒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认识,中心突出,感情真挚,思 想深刻,分析比较透彻,针对性强。全文摆现象,析原因,谈危害,说办法,步 步深入,层次清晰,前呼后应。语言表达比较流畅,文笔比较优美,句式富于变 化,尤其是几处排比句的使用,非常精彩。 【例文2】 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 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 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 本
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提 观点)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 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却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 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的交流却少的可怜;白领日夜加工,为事业拼搏, 却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 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 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于发现我们离它是多么的远!(摆现象, 析原因) 但是,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 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 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暂时用楼房车子 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 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的远远的。所以,还是 回到原点吧!还是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析危害) 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拼搏奋斗的 目标,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得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学 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 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 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补偿的。这样,我 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至 于生活得那么痛苦。(论怎么办) 迈入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广东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在经历了 GDP 的迅速增 长后,广东开市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关注人们的情感,这样,也正是回到生活的 原点啊! 但愿在这样的潮流下,普通大众也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把自己生活的半 径越拉越小,最终回到生活的原点吧!(结合时下热点,照应开头作结) 【点评】本文由比喻引入,拿生活中的两种人作对比,然后指出生活的“原点” 是“情感”,显得新颖别致。第二段以概括性的事实,摆出种种离开“原点”的 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原因是“太多的欲望”;第三段分析离开“原点”,“把 一切情感都物化”的危害,进而点题,震撼人心;第四段论述怎么样才能回到“原 点”,亦情亦理,令人信服;第五段联系建设幸福广东的问题,深化了文章的中 心;最后一段提出希望,照应全文。通篇围绕文题,处处紧扣“情感”这一“原 点”,紧密联系实际,抒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认识,中心突出,感情真挚,思 想深刻,分析比较透彻,针对性强。全文摆现象,析原因,谈危害,说办法,步 步深入,层次清晰,前呼后应。语言表达比较流畅,文笔比较优美,句式富于变 化,尤其是几处排比句的使用,非常精彩。 【例文 2】 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 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 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 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 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 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 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 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 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 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 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 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 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 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 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 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 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 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 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 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 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 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点评】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 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 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 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作者 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文 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 味的空间 【例文3】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 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 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 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 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 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 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 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 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 计划继续泡汤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 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 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 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 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 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 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 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 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 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 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 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 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 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 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 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 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 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 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点评】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 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 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 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作者 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文 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 味的空间。 【例文 3】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 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 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 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 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 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 “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 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 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 计划继续泡汤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 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 传统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 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 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 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 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 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 不会让错误过去。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 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 绝对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 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 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 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 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 是社会的良心。 【点评】作者打破了应试的窠臼,以其关注现实,放眼全球的视野,直面惨淡的 现实,以默克尔对拉登之死的态度入题,继而以博士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 袭一事追问,巧妙切入主题一一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同时又以“如此理性的声 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承上启下,表达对华夏大地的关切和反思。难能可 贵的是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把这种理性延伸到自己和有识之士,坚守自己的 底线,捍卫到自己的责任。文章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 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写得现实而尖刻,显得大气而 深刻 【例文4】 回到原点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 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 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 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 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 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一一一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 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 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 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 传统。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 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 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 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 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 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 不会让错误过去。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 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 绝对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 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 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 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 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 是社会的良心。 【点评】作者打破了应试的窠臼,以其关注现实,放眼全球的视野,直面惨淡的 现实,以默克尔对拉登之死的态度入题,继而以博士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 袭一事追问,巧妙切入主题——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同时又以“如此理性的声 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承上启下,表达对华夏大地的关切和反思。难能可 贵的是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把这种理性延伸到自己和有识之士,坚守自己的 底线,捍卫到自己的责任。文章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 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写得现实而尖刻,显得大气而 深刻。 【例文 4】 回到原点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 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 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 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 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 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一一一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 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 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
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 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 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 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 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 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100多名的现 象 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从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 阳还要光辉”、“执政为民”论断的提出,到今年来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 无不揭示了政府向“民本”这一原点的回归。 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君不见广州地铁的“举牌哥”,君不见各 地纷纷出现的“维权斗士”,他们都是回到原点的先行者 想起孟德斯鸠的名言:“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是的,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尊严 构成了国之尊严,每个人的权利构成了国之权利,每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国之幸福。 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 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点评】本文联系生活,论述深刻。从“官”到“民”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 “无视原点”的种种现象及其原因。有理有据,材料丰富。由此可知,该考生并 非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活泼生 【例文5】 与你为邻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 吗?”一一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墙。在髙楼公寓间,还不够 “寂寞”的年轻人们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 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 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 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 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 案自然是后者 进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不 约而同地,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的一员,而且都经过长期积怨 在心,无人关切。当天在他们面前塌倒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 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 们的邻居。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 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的了。以往一份调査表明,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都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最近一份 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
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 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 GDP 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 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 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 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 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 GDP 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 100 多名的现 象。 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从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 阳还要光辉”、“执政为民”论断的提出,到今年来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 无不揭示了政府向“民本”这一原点的回归。 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君不见广州地铁的“举牌哥”,君不见各 地纷纷出现的“维权斗士”,他们都是回到原点的先行者。 想起孟德斯鸠的名言:“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是的,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尊严 构成了国之尊严,每个人的权利构成了国之权利,每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国之幸福。 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 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点评】本文联系生活,论述深刻。从“官”到“民”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 “无视原点”的种种现象及其原因。有理有据,材料丰富。由此可知,该考生并 非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活泼生! 【例文 5】 与你为邻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 吗?”——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墙。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 “寂寞”的年轻人们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 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 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 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 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 案自然是后者。 进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不 约而同地,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的一员,而且都经过长期积怨 在心,无人关切。当天在他们面前塌倒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 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 们的邻居。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 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的了。以往一份调查表明,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都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最近一份 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