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 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主体论证段的写作”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弄清楚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难点:学会运用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进行论证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知识梳理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论点、本论、结论。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是本论部分, 是文章的主体,是对中心论点展开深入论证的部分;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本 导学案探讨的是中间本论部分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1、主体论证段的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 2、主体论证段的变式:分论点→议论→论据→议论→结论 基础自测 分别找出下面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 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守茅屋八九间,采 菊植桑,安于平凡;又有王维不喜官场黑暗,只求空山鸟语,日冷青松,安于平 凡;更有苏东坡足踏芒鞋,仗剑天涯,安于平凡。他们不是避世,也不是甘于平 庸,而是另一个层面的伟大,是另一番精彩的人生历炼。 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学界泰斗季羡林独守一片清荷,淡泊名利之心 安于平凡。他不求名利,不争是非,一心做好工作来回报国家。他最爱荷花的 份高洁与平和,以清荷自比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安于平凡,可以告诉我们怎么 自省,怎样平衡得失 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一时的物质损失算不得真 正的失去,而不经意间的精神获得将会使人一生受益。安于平凡的心境会使我们 看淡单纯的功名追求。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明白自己究竟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要找到自己最深的希望。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到大山深处去教书 而放下大城市的诱惑,这曾是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徐本禹却真真 切切地将它演绎在了自己青春的人生中。他希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 每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都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是对安于 平凡的最好诠释。 答案: 第一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 第二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 第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 关系 2、归纳主体论证段的知识 (1)主体论证段的组成要素:分论点、论据、议论 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
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 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主体论证段的写作”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弄清楚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难点 :学会运用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进行论证。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论点、本论、结论。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是本论部分, 是文章的主体,是对中心论点展开深入论证的部分;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本 导学案探讨的是中间本论部分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1、主体论证段的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 2、主体论证段的变式:分论点→ 议论→论据→议论→结论 二、基础自测 分别找出下面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 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守茅屋八九间,采 菊植桑,安于平凡;又有王维不喜官场黑暗,只求空山鸟语,日冷青松,安于平 凡;更有苏东坡足踏芒鞋,仗剑天涯,安于平凡。他们不是避世,也不是甘于平 庸,而是另一个层面的伟大,是另一番精彩的人生历炼。 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学界泰斗季羡林独守一片清荷,淡泊名利之心, 安于平凡。他不求名利,不争是非,一心做好工作来回报国家。他最爱荷花的一 份高洁与平和,以清荷自比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安于平凡,可以告诉我们怎么 自省,怎样平衡得失。 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一时的物质损失算不得真 正的失去,而不经意间的精神获得将会使人一生受益。安于平凡的心境会使我们 看淡单纯的功名追求。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明白自己究竟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要找到自己最深的希望。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到大山深处去教书 而放下大城市的诱惑,这曾是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徐本禹却真真 切切地将它演绎在了自己青春的人生中。他希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 每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都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是对安于 平凡的最好诠释。 答案: 第一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 第二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 第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 关系。 2、归纳主体论证段的知识 (1)主体论证段的组成要素:分论点、论据、议论 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
论据:①点例与繁例,②正例与反例,③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议论:分析分论点和论据,方法包括阐释内涵、探因究果、运用假设等。 (2)主体论证段的扩展思路 起始层:提出本段的论题或论点。(分论点) 展开层:提供论据,对论据进行分析,对论点进行论证。(论据、议论) 终结层: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结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题目: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1)搭建框架 (a)确立论点 要敬畏生命 (b)切分论点 分论点一: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2)分论点一的扩展 要求:依据常式和变式用所提供的论据对分论点进行扩展,写一个主体论证段。 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1—-5组写作) 变式:分论点+议论+论据+议论+(结论)(6——7组写作) 2、比较下面两段习作 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习作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命悬一线。生 死大救援从此展开。3000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 水巷道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 工作最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8天8夜后,有115人经过抢救 奇迹般生还。 习作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命悬一线。生死大救 援从此展开。3000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水巷道 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工作最 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天8夜 后,有115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 不放弃。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对生命的 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 答案:习作一只叙述了论据,没有议论和结论部分,不符合常式的写作要求。 习作二完全符合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的要求。“2010年3月28 日一一奇迹般生还”是论据;“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不放 弃。”议论;“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是结论。 3、下面文段属于主体论证段常式还是变式?请分析 习作三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所谓对生命的尊重,底线是不残害生命, 不放弃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
论据:①点例与繁例,②正例与反例,③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议论:分析分论点和论据,方法包括阐释内涵、探因究果、运用假设等。 (2)主体论证段的扩展思路 起始层:提出本段的论题或论点。(分论点) 展开层:提供论据,对论据进行分析,对论点进行论证。(论据、议论) 终结层: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结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题目: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1)搭建框架 (a)确立论点: 要敬畏生命 (b)切分论点: 分论点一: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2)分论点一的扩展 要求:依据常式和变式用所提供的论据对分论点进行扩展,写一个主体论证段。 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1——5 组写作) 变式:分论点+议论+论据+议论+(结论)(6——7 组写作) 2、比较下面两段习作 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习作一 2010 年 3 月 28 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 人命悬一线。生 死大救援从此展开。3000 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 17 万方;低洼积 水巷道长达 500 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 600 多米,倾角 25 度斜坡作业, 工作最大断面只有 30 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 8 天 8 夜后,有 115 人经过抢救 奇迹般生还。 习作二 2010 年 3 月 28 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 人命悬一线。生死大救 援从此展开。3000 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 17 万方;低洼积水巷道 长达 500 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 600 多米,倾角 25 度斜坡作业,工作最 大断面只有 30 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 天 8 夜 后,有 115 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 不放弃。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对生命的 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 答案:习作一只叙述了论据,没有议论和 结论部分,不符合常式的写作要求。 习作二完全符合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的要求。“2010 年 3 月 28 日——奇迹般生还”是论据;“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不放 弃。”议论;“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是结论。 3、下面文段属于主体论证段常式还是变式?请分析。 习作三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所谓对生命的尊重,底线是不残害生命, 不放弃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
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 故,153人命悬一线。生死大救援从此展开。3000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 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水巷道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 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工作最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 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天8夜后,有115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王家岭诠 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 答案:属于主体论证段变式。第一句是分论点;第二、第三、第四句是议论;“2010 年3月28日”至“奇迹般生还”是论据;最后两句是议论。 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还可演化出如下常见的变式: A.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 B.分论点+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 4、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运用以下两种变式,对分论点进行扩展,写一个主体 论证段 A变式: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B变式: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论据1: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名歹徒,在 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进行了处罚, 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 论据2: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10次救援,至少 花掉100万元社会成本。 论据3: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 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 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 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年在“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 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 示例: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 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无论是以 什么样的美丽借口。(议论)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 名歹徒,在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 进行了处罚,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 生命。(反例)为了公有财产就要求不惜献出生命,这是在美妙的旗帜下,肆意 践踏、扼杀生命,骨子里反映的是一种漠视乃至无视生命的意识。(议论)相反, 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10次救援,至少花掉100万元社 会成本。(正例)这件事背后突显的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意识。一个女子两年内自 杀10次,我们可以说她是在“折腾”。但是消防单位对该女子进行的10次救援, 却一点儿也不是“折腾”。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议论) 所以,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结论 示例: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海涅说:“生命 是珍贵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恶。”(理论论据)生命之所以珍贵,因为它是天地
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2010 年 3 月 28 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 故,153 人命悬一线。生死大救援从此展开。3000 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 夜,抽水 17 万方;低洼积水巷道长达 500 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 600 多 米,倾角 25 度斜坡作业,工作最大断面只有 30 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 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 天 8 夜后,有 115 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王家岭诠 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 答案:属于主体论证段变式。第一句是分论点;第二、第三、第四句是议论;“2010 年 3 月 28 日”至“奇迹般生还”是论据;最后两句是议论。 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还可演化出如下常见的变式: A.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 B.分论点+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 4、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运用以下两种变式,对分论点进 行扩展,写一个主体 论证段。 A 变式:分论点 +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B 变式: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论据 1: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名歹徒,在 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进行了处罚, 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 论据 2: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 10 次救援,至少 花掉 100 万元社会成本。 论据 3: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 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 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 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 年在“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 余名遇难 者的名字足足念了 2 小时 28 分钟。 示例: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 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无论是以 什么样的美丽借口。(议论)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 名歹徒,在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 进行了处罚,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 生命。(反例)为了公有财产就要求不惜献出生命,这是在美妙的旗帜下,肆意 践踏、扼杀生命,骨子里反映的是一种漠视乃至无视生命的意识。(议论)相反, 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 10 次救援,至少花掉 100 万元社 会成本。(正例)这件事背后突显的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意识。一个女子两年内自 杀 10 次,我们可以说她是在“折腾”。但是消防单位对该女子进行的 10 次救援, 却一点儿也不是“折腾”。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议论) 所以,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结论) 示例: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海涅说:“生命 是珍贵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恶。”(理论论据)生命之所以珍贵,因为它是天地
间最具灵性的,它对于人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人 的生命,不管那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议论)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 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 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 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年在 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 (事实论据)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们,但每一个名字总能触动他或她的亲 人,那是一种生命被重视的重量。(议论) 二、总结整理 从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分论点可在段首提出,也可在段尾提出。 2.论据与议论的组合可先叙后议,也可边叙边议。 3.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扩展中“论据+议论”还可演化为: A.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 B.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 训练案 课后巩固促提升 自主选择扩展形式,扩展分论点二和分论点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因果分析法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弄清楚“因果分析法”的分析过程。 难点:学会运用“因果分析法”说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知识梳理
间最具灵性的,它对于人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人 的生命,不管那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议论)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 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 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 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 年在 “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 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 2 小时 28 分钟。 (事实论据)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们,但每一个名字总能触动他或她的亲 人,那是一种生命被 重视的重量。(议论) 二、总结整理 从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分论点可在段首提出,也可在段尾提出。 2.论据与议论的组合可先叙后议,也可边叙边议。 3.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扩展中“论据+议论”还可演化为: A.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 B.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 训练案 一、课后巩固促提升 自主选择扩展形式,扩展分论点二和分论点三。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因果分析法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弄清楚“ 因果分析法”的分析过程。 难点 :学会运用“因果分析法”说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领悟一:概念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 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 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 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关键领悟 领悟二:因果分析法的语言标志 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 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 语言标志:为什么 因为;正因为如此 所以;之所以一 是因为:究其缘由等等。 基础自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下面文段的作者是如何运用因果分析说理的? 社会上如今很流行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将这句话做大做响的,是铺天 盖地的选秀活动。在选手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路,看起来是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作出的强势铺垫,但当沉下心来审视这个舞台时,我们却不难 发现,事实上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我们忘记了 在许多年前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而一炮打红的“美少女组合”个个 年纪轻轻青春无敌,但今天早已为人淡忘;前几年因;°超级女声;±而为人所熟 知的张含韵现在也仿佛沉进了海底。究其缘由,年少的她们凭一时的光芒而崛起, 却无法适应人世险恶,早早走上社会,尚且稚嫩的心无法承受社会压力之重。这 样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 试问,社会里的我们该早早成名吗? 答案:作者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究其缘由i±把问题引向深处,指出少年出道 的明星很快便让人们忘记,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人世险恶±i°在光怪陆离 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1±。这样的 分析使事例与观点紧密相连,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饿人为什么不食嗟来之食?作者如何深入分析原因?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 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 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 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 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答案: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 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 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 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2、请用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下列材料
领悟一:概念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 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 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 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关键领悟 领悟二:因果分析法的语言标志 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 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 语言标志: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 是因为;究其缘由等等。 二、基础自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 考:下面文段的作者是如何运用因果分析说理的? 社会上如今很流行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将这句话做大做响的,是铺天 盖地的选秀活动。在选手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路,看起来是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作出的强势铺垫,但当沉下心来审视这个舞台时,我们却不难 发现,事实上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我们忘记了。 在许多年前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而一炮打红的“美少女组合”个个 年纪轻轻青春无敌,但今天早已为人淡忘;前几年因¡°超级女声¡±而为人所熟 知的张含韵现在也仿佛沉进了海底。究其缘由,年少的她们凭一时的光芒而崛起, 却无法适应人世险恶,早早走上社会,尚且稚嫩的心无法承受社会压力之重。这 样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 试问,社会里的我们该早早成名吗? 答案:作者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究其缘由¡±把问题引向深处,指出少年出道 的明星很快便让人们忘记,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人世险恶¡±¡°在光怪陆离 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这样的 分析使事例与观点紧密相连,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饿人为什么不食嗟来之食?作者如何深入分析原因?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 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 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 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 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答案: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 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 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 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2、请用运 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下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