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46号,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 简称保密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保密工作。县 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在上级保密行政管理部 门指导下,主管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 第三条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管理或者指导本 系统的保密工作,监督执行保密法律法规,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制定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主管业务方面的保密规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密基础设施建设 和关键保密科技产品的配备。 省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关键保密科技产品 的研发工作。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级 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机关、单位开展保密工作所需经费应当 列入本机关、本单位的年度财政预算或者年度收支计划。 第五条机关、单位不得将依法应当公开的事项确定为国 家秘密,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公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646 号,自 2014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 简称保密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保密工作。县 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在上级保密行政管理部 门指导下,主管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 第三条 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管理或者指导本 系统的保密工作,监督执行保密法律法规,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制定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主管业务方面的保密规定。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密基础设施建设 和关键保密科技产品的配备。 省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关键保密科技产品 的研发工作。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级 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机关、单位开展保密工作所需经费应当 列入本机关、本单位的年度财政预算或者年度收支计划。 第五条 机关、单位不得将依法应当公开的事项确定为国 家秘密,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公开
第六条机关、单位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机关、单位负 责人对本机关、本单位的保密工作负责,工作人员对本岗位 的保密工作负责。 机关、单位应当根据保密工作需要设立保密工作机构或 者指定人员专门负责保密工作。 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情况应当 纳入年度考评和考核内容。 第七条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 保密宣传教育。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对本机关、本单位工作 人员进行保密形势、保密法律法规、保密技术防范等方面的 教育培训。 第二章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第八条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以下称保密事项 范围)应当明确规定国家秘密具体事项的名称、密级、保密 期限、知悉范围。 保密事项范围应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制定、修订 保密事项范围应当充分论证,听取有关机关、单位和相关领 域专家的意见。 第九条机关、单位负责人为本机关、本单位的定密责任 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其他人员为定密责任人。 专门负责定密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定密培训,熟悉定密 职责和保密事项范围,掌握定密程序和方法。 第十条定密责任人在职责范围内承担有关国家秘密确
2 第六条 机关、单位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机关、单位负 责人对本机关、本单位的保密工作负责,工作人员对本岗位 的保密工作负责。 机关、单位应当根据保密工作需要设立保密工作机构或 者指定人员专门负责保密工作。 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情况应当 纳入年度考评和考核内容。 第七条 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 保密宣传教育。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对本机关、本单位工作 人员进行保密形势、保密法律法规、保密技术防范等方面的 教育培训。 第二章 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第八条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以下称保密事项 范围)应当明确规定国家秘密具体事项的名称、密级、保密 期限、知悉范围。 保密事项范围应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制定、修订 保密事项范围应当充分论证,听取有关机关、单位和相关领 域专家的意见。 第九条 机关、单位负责人为本机关、本单位的定密责任 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其他人员为定密责任人。 专门负责定密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定密培训,熟悉定密 职责和保密事项范围,掌握定密程序和方法。 第十条 定密责任人在职责范围内承担有关国家秘密确
定、变更和解除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审核批准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的密级、 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二)对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尚在保密期限内的国家 秘密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变更或者解除的决定; (三)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的事 项先行拟定密级,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 定。 第十一条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以及设区的市、自治 州级机关可以根据保密工作需要或者有关机关、单位的申 请,在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定密权限、授权范围内 作出定密授权。 定密授权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授权机关应当对被授权 机关、单位履行定密授权的情况进行监督。 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作出的授权,报国家保密行政 管理部门备案;设区的市、自治州级机关作出的授权,报省、 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机关、单位应当在国家秘密产生的同时,由承 办人依据有关保密事项范围拟定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 围,报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并采取相应保密措施。 第十三条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应当按照保 密事项范围的规定确定具体的保密期限;保密事项范围没有 规定具体保密期限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保密法规定的 保密期限内确定;不能确定保密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条件
3 定、变更和解除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审核批准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的密级、 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二)对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尚在保密期限内的国家 秘密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变更或者解除的决定; (三)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的事 项先行拟定密级,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 定。 第十一条 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以及设区的市、自治 州级机关可以根据保密工作需要或者有关机关、单位的申 请,在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定密权限、授权范围内 作出定密授权。 定密授权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授权机关应当对被授权 机关、单位履行定密授权的情况进行监督。 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作出的授权,报国家保密行政 管理部门备案;设区的市、自治州级机关作出的授权,报省、 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当在国家秘密产生的同时,由承 办人依据有关保密事项范围拟定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 围,报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并采取相应保密措施。 第十三条 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应当按照保 密事项范围的规定确定具体的保密期限;保密事项范围没有 规定具体保密期限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保密法规定的 保密期限内确定;不能确定保密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条件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自标明的制发日起计算;不能标 明制发日的,确定该国家秘密的机关、单位应当书面通知知 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保密期限自通知之日起计算。 第十四条机关、单位应当按照保密法的规定,严格限定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对知悉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人员, 应当作出书面记录。 第十五条国家秘密载体以及属于国家秘密的设备、产品 的明显部位应当标注国家秘密标志。国家秘密标志应当标注 密级和保密期限。国家秘密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发生变更的, 应当及时对原国家秘密标志作出变更。 无法标注国家秘密标志的,确定该国家秘密的机关、单位 应当书面通知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 第十六条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认为符合保 密法有关解密或者延长保密期限规定的,应当及时解密或者 延长保密期限。 机关、单位对不属于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 认为符合保密法有关解密或者延长保密期限规定的,可以向 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单位提出建议。 已经依法移交各级国家档案馆的属于国家秘密的档案, 由原定密机关、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解密审核。 第十七条机关、单位被撤销或者合并的,该机关、单位 所确定国家秘密的变更和解除,由承担其职能的机关、单位 负责,也可以由其上级机关、单位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指 定的机关、单位负责
4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自标明的制发日起计算;不能标 明制发日的,确定该国家秘密的机关、单位应当书面通知知 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保密期限自通知之日起计算。 第十四条 机关、单位应当按照保密法的规定,严格限定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对知悉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人员, 应当作出书面记录。 第十五条 国家秘密载体以及属于国家秘密的设备、产品 的明显部位应当标注国家秘密标志。国家秘密标志应当标注 密级和保密期限。国家秘密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发生变更的, 应当及时对原国家秘密标志作出变更。 无法标注国家秘密标志的,确定该国家秘密的机关、单位 应当书面通知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 第十六条 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认为符合保 密法有关解密或者延长保密期限规定的,应当及时解密或者 延长保密期限。 机关、单位对不属于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 认为符合保密法有关解密或者延长保密期限规定的,可以向 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单位提出建议。 已经依法移交各级国家档案馆的属于国家秘密的档案, 由原定密机关、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解密审核。 第十七条 机关、单位被撤销或者合并的,该机关、单位 所确定国家秘密的变更和解除,由承担其职能的机关、单位 负责,也可以由其上级机关、单位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指 定的机关、单位负责
第十八条机关、单位发现本机关、本单位国家秘密的确 定、变更和解除不当的,应当及时纠正;上级机关、单位发 现下级机关、单位国家秘密的确定、变更和解除不当的,应 当及时通知其纠正,也可以直接纠正。 第十九条机关、单位对符合保密法的规定,但保密事项 范围没有规定的不明确事项,应当先行拟定密级、保密期限 和知悉范围,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并自拟定之日起10日 内报有关部门确定。拟定为绝密级的事项和中央国家机关拟 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其他机关、单位拟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省、自治 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0日内作出决 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还应当将所作决 定及时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机关、单位对已定密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 者属于何种密级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原定密机关、单位提 出异议,由原定密机关、单位作出决定。 机关、单位对原定密机关、单位未予处理或者对作出的 决定仍有异议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确定为绝密级的事项和中央国家机关确定的机密 级、秘密级的事项,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二)其他机关、单位确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 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对省、自治 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报
5 第十八条 机关、单位发现本机关、本单位国家秘密的确 定、变更和解除不当的,应当及时纠正;上级机关、单位发 现下级机关、单位国家秘密的确定、变更和解除不当的,应 当及时通知其纠正,也可以直接纠正。 第十九条 机关、单位对符合保密法的规定,但保密事项 范围没有规定的不明确事项,应当先行拟定密级、保密期限 和知悉范围,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并自拟定之日起 10 日 内报有关部门确定。拟定为绝密级的事项和中央国家机关拟 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其他机关、单位拟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省、自治 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 10 日内作出决 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还应当将所作决 定及时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机关、单位对已定密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 者属于何种密级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原定密机关、单位提 出异议,由原定密机关、单位作出决定。 机关、单位对原定密机关、单位未予处理或者对作出的 决定仍有异议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确定为绝密级的事项和中央国家机关确定的机密 级、秘密级的事项,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二)其他机关、单位确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 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对省、自治 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