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程序和方法 1.总则 1.1熟悉EIA工作程序 EIA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工作为:(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EP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EIA 文件类型。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开展初步的环境现状调查 及公众意见调查。识别CP的EIA因素,筛选主要的EIA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 EP目标,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定工作 方案。(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 开展环境现状评价,各环境要素I预测与评价、各专题I分析与评价,并开展 公众意见调查。(3)EIA文件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 数据,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技术经济 论证,给出评价结论,完成E工报告书(表)的编制。 1.2掌握EI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 以下原侧开展EIA工作:(1)依法评价原则。EIA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EP相关 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CP与EP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 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 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2)早期介入原则。EIA 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 环境可行性。(3)完整性原则。根据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影响 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EIA重点。(4)广泛参与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程序和方法 1.总则 1.1 熟悉 EIA 工作程序 EIA 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工作为:⑴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 EP 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 EIA 文件类型。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开展初步的环境现状调查 及公众意见调查。识别 CP 的 EIA 因素,筛选主要的 EIA 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 EP 目标,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定工作 方案。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 开展环境现状评价,各环境要素 EI 预测与评价、各专题 EI 分析与评价,并开展 公众意见调查。⑶EIA 文件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 数据,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技术经济 论证,给出评价结论,完成 EI 报告书(表)的编制。 1.2 掌握EI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 以下原则开展 EIA 工作:⑴依法评价原则。EIA 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 EP 相关 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 CP 与 EP 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 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 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⑵早期介入原则。EIA 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 环境可行性。⑶完整性原则。根据 CP 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影响 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 EIA 重点。⑷广泛参与原则
EIA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EP管理部门的 意见。 1.3 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EIA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CP所在 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CP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 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如CP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 需根据CP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 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CP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 明确该CP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1.4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调查CP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CP 的关系,分析CP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EI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EP要求。 1.5掌握EI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 (①)EI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CP所在区域发展规划、EP规划、环境功能区 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CP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 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影响识别应明确CP在施工过程、 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 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CP对各环境要素可能 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 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对CP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 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EIA的重点内容。EI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 法、地理信息系统(G1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2)评价因子筛选。依据I因素识
EIA 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 EP 管理部门的 意见。 1.3 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EIA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CP所在 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CP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 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如CP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 需根据CP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 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CP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 明确该CP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1.4 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调查CP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CP 的关系,分析CP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EI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EP要求。 1.5 掌握EI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 ⑴EI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CP所在区域发展规划、EP规划、环境功能区 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CP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 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影响识别应明确CP在施工过程、 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 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CP对各环境要素可能 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 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对CP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 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EIA的重点内容。EI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 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⑵评价因子筛选。依据EI因素识
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EP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 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 况及CP特点和排污特征。 1.6掌握EIA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 (1)EIA工作等级的划分。CP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 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EI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I进 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EI分析。CP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 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 EIA技术导则、行业CPEIA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2)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CP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其他专项评价工作 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①CP的工程特点:工程性 质、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 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 的性质和程度等。②CP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 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③相关 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3)调整原则。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CP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 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 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1.7熟悉EIA范围的确定原则 按各专项EI八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
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EP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 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EI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 况及CP特点和排污特征。 1.6 掌握EIA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 ⑴EIA工作等级的划分。CP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 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EI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EI进 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EI分析。CP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 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 EIA技术导则、行业CPEIA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⑵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CP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其他专项评价工作 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①CP的工程特点:工程性 质、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 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 的性质和程度等。②CP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 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③相关 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⑶调整原则。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CP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 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 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 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1.7 熟悉EIA范围的确定原则 按各专项EIA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
专项EIA技术导则的,根据CP可能影响范围确定EIA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 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 1.8熟悉EIA标准的确定原则 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 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 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1.9了解EIA方法的选取要求 EIA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 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 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根据CP特 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 主要方法:单项评价法和多项评价法。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背景 值)时,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采用多项评价方法时,不一定包括该项目已预测 环境影响的所有质量参数。 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1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 (1)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根据各类型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环境可 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2)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 可信。对CP的规划、可研和初设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 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进行EIA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 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3)结合CP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
专项EIA技术导则的,根据CP可能影响范围确定EIA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 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 1.8 熟悉EIA标准的确定原则 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 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 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1.9 了解EIA方法的选取要求 EIA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 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 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根据CP特 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 主要方法:单项评价法和多项评价法。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背景 值)时,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采用多项评价方法时,不一定包括该项目已预测 环境影响的所有质量参数。 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1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 (1)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根据各类型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环境可 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2)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 可信。对CP的规划、可研和初设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 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进行EIA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 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3)结合CP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
CPI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此外,(4)还要贯彻执行我国 EP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如产业、能源、土地利用、环境技术、节约用水要 求及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原侧等政 策)。(5)应在对CP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 基础上进行。 2.2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 考资料分析法。特点:()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 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 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类比分析法。(2)实测法:通过选择相同或类 似工艺实测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3)实验法: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来确定一些关 键的污染参数。(④)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具有一定局限 性。不适用于所有CP。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照理想状态考虑,计 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EP措施。(⑤)查阅参考资料分 析法:最为简便,但所获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CP。 2.3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全部组成,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总 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工程基本数据。CP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装置、平面布置,主 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 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 料平衡,燃料平衡,水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
CPEI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此外,(4)还要贯彻执行我国 EP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如产业、能源、土地利用、环境技术、节约用水要 求及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原则等政 策)。(5)应在对CP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 基础上进行。 2.2 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 考资料分析法。特点:⑴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 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 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类比分析法。⑵实测法:通过选择相同或类 似工艺实测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⑶实验法: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来确定一些关 键的污染参数。⑷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具有一定局限 性。不适用于所有 CP。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照理想状态考虑,计 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 EP 措施。⑸查阅参考资料分 析法:最为简便,但所获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 CP。 2.3 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全部组成,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总 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⑴工程基本数据。CP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装置、平面布置,主 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 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 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 料平衡,燃料平衡,水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