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环境影响评价 1.总则 1.1掌握声EIA类别划分 (1)按评价对象划分可分为CP声源对外环境的E1A和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 CP的EIA。(2)按声源种类划分可分为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的EIA。【注】①CP 既拥有固定声源,又拥有流动声源时,应分别进行噪声EIA;②同一敏感点既受 到固定声源影响,又受到流动声源影响时,应进行叠加EIA。 1.2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声源源强表达量、厂界(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及 应用条件 ()声环境质量评价量: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 夜间等效声级(L),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Lmax)。机场周围区域受飞 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越)噪声EI的评价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LWECPN) (2)声源源强表达量:①A声功率级(LAw),或冲心频率为63Hz~8KHz8个 倍频带的声功率级(Lw);②距离声源r处的A声级(LAo)或中心频率为63 HZ~8KHz8个倍频带的声压级(LPO);③等效感觉噪声级(LEPN)。 (3)厂界、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①工业企业厂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评价 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夜间等效声级(L)、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频发、偶 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Lm)。②铁路边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噪声 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夜间等效声级(L)。③社会生活噪声源边界噪声评 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以、夜间等效声级(L),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非稳态 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Lmax)
声环境影响评价 1.总则 1.1 掌握声 EIA 类别划分 ⑴按评价对象划分可分为CP声源对外环境的EIA 和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 CP 的 EIA。⑵按声源种类划分可分为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的 EIA。【注】①CP 既拥有固定声源,又拥有流动声源时,应分别进行噪声 EIA;②同一敏感点既受 到固定声源影响,又受到流动声源影响时,应进行叠加 EIA。 1.2 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声源源强表达量、厂界(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及 应用条件 ⑴声环境质量评价量: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d)、 夜间等效声级(Ln),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 A 声级(Lmax)。机场周围区域受飞 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越)噪声 EI 的评价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LWECPN)。 ⑵声源源强表达量:①A 声功率级(LAw),或中心频率为 63 Hz~8KHz 8 个 倍频带的声功率级(Lw);②距离声源 r 处的 A 声级(LA(r))或中心频率为 63 Hz~8KHz 8 个倍频带的声压级(LP(r));③等效感觉噪声级(LEPN)。 ⑶厂界、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①工业企业厂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评价 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频发、偶 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 A 声级(Lmax)。②铁路边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噪声 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③社会生活噪声源边界噪声评 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非稳态 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 A 声级(Lmax)
1.3了解声EIA的工作程序(略) 1.4掌握声EIA时段:根据CP实施过程中噪声的影响特点,可按施工期和 运行期分别开展声EIA。(1)运行期声源为固定声源时,将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作 为EIA时段;(2)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将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一般分为 运行近期、中期、远期)分别作为EIA时段。 2.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2.1掌握声EIA工作等级的划分 声EIA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 为简要评价。 1)声EIA工作等级划分依据:(1)CP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②)CP建 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3)受CP影响的人口数量。 2)声EIA工作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 ()一级评价: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 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CP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 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 (2)二级评价:CP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1类、2类地区,或CP建设前后评 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 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 (3)三级评价:CP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3类、4类地区,或CP建设前后评 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A),且受影响人口 数量变化不大时。 【注】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CP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
1.3 了解声 EIA 的工作程序(略) 1.4 掌握声 EIA 时段:根据 CP 实施过程中噪声的影响特点,可按施工期和 运行期分别开展声 EIA。⑴运行期声源为固定声源时,将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作 为 EIA 时段;⑵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将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一般分为 运行近期、中期、远期)分别作为 EIA 时段。 2.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2.1 掌握声 EIA 工作等级的划分 声 EIA 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 为简要评价。 1)声 EIA 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⑴CP 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⑵CP 建 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⑶受 CP 影响的人口数量。 2)声 EIA 工作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 ⑴一级评价: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 0 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 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 CP 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 量达 5dB(A)以上(不含 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 ⑵二级评价:CP 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 1 类、2 类地区,或 CP 建设前后评 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 3dB(A)~5dB(A)(含 5dB(A)),或受噪声影 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 ⑶三级评价:CP 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 3 类、4 类地区,或 CP 建设前后评 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 3dB(A)以下(不含 3dB(A)),且受影响人口 数量变化不大时。 【注】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 CP 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
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 2.2熟悉各等级声EIA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评价范围确定的原则 1)评价范围的确定 (1)声EIA范围依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2)对于以固定声源为主的CP(如工厂、 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站场等):)一级评价,一般以CP边界向外200m为评 价范围;b)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CP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 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注】如依据CP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 200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 距离。(3)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CP:) 一级评价,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以内为评价范围;b)其余同固定声 源的CP的要求。(④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WECPN为 70dB的区域。a)一级评价,一般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km~12km、侧向 各1km~2km的范围为评价范围;b)二、三级评价可根据CP所处区域的声环 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2)各等级声EIA工作的基本要求 ()工程分析。一、二、三级评价均要求:①给出CP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 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②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 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③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 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 (2)声环境质量现状。一级: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 现状需要实测。对实测结果进行评价,并分析现状声源的构成及其对敏感目标的 影响;二级: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实测为主
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 2.2 熟悉各等级声 EIA 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评价范围确定的原则 1)评价范围的确定 ⑴声 EIA 范围依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⑵对于以固定声源为主的 CP(如工厂、 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站场等):a)一级评价,一般以 CP 边界向外 200m 为评 价范围;b)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 CP 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 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注】如依据 CP 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 200m 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 距离。⑶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 CP:a) 一级评价,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 200m 以内为评价范围;b)其余同固定声 源的 CP 的要求。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 LWECPN 为 70dB 的区域。a)一级评价,一般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 6km~12km、侧向 各 1km~2km 的范围为评价范围;b)二、三级评价可根据 CP 所处区域的声环 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2)各等级声 EIA 工作的基本要求 ⑴工程分析。一、二、三级评价均要求:①给出 CP 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 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②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 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③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 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 ⑵声环境质量现状。一级: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 现状需要实测。对实测结果进行评价,并分析现状声源的构成及其对敏感目标的 影响;二级: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实测为主
可适当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 价。三级:重点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可利用评价范 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若无时应进行实测,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 评价。 ()噪声预测。一级:①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厂 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②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 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 层建筑时,还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③给出CP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 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二级:①③同一级,② 根据评价需要绘制等声级线图。三级:应给出CP建成后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 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④)预测时段。一、二级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CP,应分别 预测其不同时段的噪声级。 (⑤)方案比选。一级:对工程可研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 方案,应根据不同方案噪声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噪声影响的程度进行比选,并从声 EP角度提出最终的推荐方案。二级:从声EP角度对工程可研和评价中提出的不 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 (6)噪声防治措施。一、二级:针对CP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 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明确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 和达标分析。三级:针对CP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 施,并进行达标分析。 3.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可适当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 价。三级:重点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可利用评价范 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若无时应进行实测,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 评价。 ⑶噪声预测。一级:①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厂 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②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 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 层建筑时,还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③给出 CP 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 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二级:①③同一级,② 根据评价需要绘制等声级线图。三级:应给出 CP 建成后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 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⑷预测时段。一、二级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 CP,应分别 预测其不同时段的噪声级。 ⑸方案比选。一级:对工程可研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 方案,应根据不同方案噪声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噪声影响的程度进行比选,并从声 EP 角度提出最终的推荐方案。二级:从声 EP 角度对工程可研和评价中提出的不 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 ⑹噪声防治措施。一、二级:针对 CP 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 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明确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 和达标分析。三级:针对 CP 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 施,并进行达标分析。 3.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3.1掌握声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①调查CP所在区域的主要气象特征:年平均 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等。②收集评价范围内1: 2000~50000地理地形图,说明评价范围内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地貌特征、 地形高差及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②)现有敏感目标。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敏感 目标的名称、规模、人口的分布等,并以图、表相结合的方式说明敏感目标与 CP的关系(如方位、距离、高差等)。(3)声环境功能区划和声环境质量现状。(4) 现状声源。CP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超标或噪声值相对较 高时,需调查区域内的主要声源的名称、数量、位置、影响的噪声级等。有厂(或 场、边)界噪声的改、扩建项目,应说明现有CP厂(或场、边)界噪声的超标、达 标情况及超标原因。 3.2熟悉声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收集资料法、(②现场调查法、(3)现场测量法。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 确定需采用的具体方法。 3.3掌握不同条件下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 ()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或场、边)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 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②评价范围内没 有明显的声源,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③)评价范围内 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CP为改、扩建工程,应 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侧:①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测点应重 点布设在可能既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CP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 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设衰减
3.1 掌握声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⑴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①调查 CP 所在区域的主要气象特征:年平均 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等。②收集评价范围内 1: 2000~50000 地理地形图,说明评价范围内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地貌特征、 地形高差及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⑵现有敏感目标。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敏感 目标的名称、规模、人口的分布等,并以图、表相结合的方式说明敏感目标与 CP 的关系(如方位、距离、高差等)。⑶声环境功能区划和声环境质量现状。⑷ 现状声源。CP 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超标或噪声值相对较 高时,需调查区域内的主要声源的名称、数量、位置、影响的噪声级等。有厂(或 场、边)界噪声的改、扩建项目,应说明现有 CP 厂(或场、边)界噪声的超标、达 标情况及超标原因。 3.2 熟悉声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⑴收集资料法、⑵现场调查法、⑶现场测量法。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 确定需采用的具体方法。 3.3 掌握不同条件下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 ⑴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或场、边)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 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⑵评价范围内没 有明显的声源,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⑶评价范围内 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 CP 为改、扩建工程,应 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①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测点应重 点布设在可能既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 CP 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 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设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