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书:《各种贺词的德文写法举例:即统治者致统治者和亲友 之间的问候和道歉信简款式,德译俄》等等。这本尺牍大全 的印行,表明彼得急于要将欧洲的礼节与风俗告诉他的“奴 隶”。佩卡尔斯基在引述这部尺牍大全中一封信的内容,将其 文字与彼得前的莫斯科罗斯文字加以比较时,指出: 这封信的文字艰深到可笑的地步。每一词组都几乎是日 耳曼式的。但信中未提下跪,没有像俄国书信中那样对受信 人过分夸张的比喻和捧上天的赞扬,也没有写信人的自我菲 薄——这一切都消失了”。请读者注意信例中用了“您”的称 呼来代替旧莫斯科的“你”。但是人们对于这种礼貌要求很不 习惯,根据这位学者的意见,19世纪末的莫斯科人谈话和写 信时,通常还是把“您”和“你”混用① 信例要求的文字“客套”,在俄国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 德国人又是从法国人那里学到手的,而法国人则学自意大利 人。16世纪时意大利在这方面及其他许多方面给整个其他西 欧提供格调②。这是必然的,因为意大利城市文化的发展,比 其他西欧各国为早。当俄罗斯人认为必须掌握礼节时,他们 自然不能满足于一部尺牍大全:食欲是在吃的时候到来的 ’ appetit vient en mangeant)。因此,在1717年又遵 ①《.A.托尔斯泰旅行日记》,第182页 ②布克哈德:《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明》 urklardt, La civ ilisation en Italie au temps de la renaissance),1885年,巴黎,第2版,第185
的 书 : 《 各 种 贺 词 的 德 文 写 法 举 例 : 即 统 治 者 致 统 治 者 和 亲 友 之 间 的 问 候 和 道 歉 信 简 款 式 , 德 译 俄 》 等 等 。 这 本 尺 牍 大 全 的 印 行 , 表 明 彼 得 急 于 要 将 欧 洲 的 礼 节 与 风 俗 告 诉 他 的 “ 奴 隶 ” 。 佩 卡 尔 斯 基 在 引 述 这 部 尺 牍 大 全 中 一 封 信 的 内 容 , 将 其 文 字 与 彼 得 前 的 莫 斯 科 罗 斯 文 字 加 以 比 较 时 , 指 出 : “ 这 封 信 的 文 字 艰 深 到 可 笑 的 地 步 。 每 一 词 组 都 几 乎 是 日 耳 曼 式 的 。 但 信 中 未 提 下 跪 , 没 有 像 俄 国 书 信 中 那 样 对 受 信 人 过 分 夸 张 的 比 喻 和 捧 上 天 的 赞 扬 , 也 没 有 写 信 人 的 自 我 菲 薄 — — 这 一 切 都 消 失 了 ” 。 请 读 者 注 意 信 例 中 用 了 “ 您 ” 的 称 呼 来 代 替 旧 莫 斯 科 的 “ 你 ” 。 但 是 人 们 对 于 这 种 礼 貌 要 求 很 不 习 惯 , 根 据 这 位 学 者 的 意 见 , 1 9 世 纪 末 的 莫 斯 科 人 谈 话 和 写 信 时 , 通 常 还 是 把 “ 您 ” 和 “ 你 ” 混 用 ① 。 信 例 要 求 的 文 字 “ 客 套 ” , 在 俄 国 是 从 德 文 翻 译 过 来 的 。 德 国 人 又 是 从 法 国 人 那 里 学 到 手 的 , 而 法 国 人 则 学 自 意 大 利 人 。 1 6 世 纪 时 意 大 利 在 这 方 面 及 其 他 许 多 方 面 给 整 个 其 他 西 欧 提 供 格 调 ② 。 这 是 必 然 的 , 因 为 意 大 利 城 市 文 化 的 发 展 , 比 其 他 西 欧 各 国 为 早 。 当 俄 罗 斯 人 认 为 必 须 掌 握 礼 节 时 , 他 们 自 然 不 能 满 足 于 一 部 尺 牍 大 全 : 食 欲 是 在 吃 的 时 候 到 来 的 ( I ’ a p p é t i t v i e n t e n m a n g e a n t ) 。 因 此 , 在 1 7 1 7 年 又 遵 1 3 ① ② 布 克 哈 德 : 《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意 大 利 文 明 》 ( B u r k l a r d t , L a c i v i l i s a t i o n e n I t a l i e a u t e m p s d e l a R e n a i s s a n c e ) , 1 8 8 5 年 , 巴 黎 , 第 2 版 , 第 1 8 5 页 。 《 C. A . 托 尔 斯 泰 旅 行 日 记 》 , 第 1 8 2 页
14 照彼得的命令,出版了一部新书:《青年的诚实守法镜①或生 活礼节指南》。这部书教育俄罗斯青年如何走路(不要垂头丧 气,目光下垂),如何看人(不要侧目而视,要和颜悦色,文 雅专注),遇见朋友时如何打招呼(三步外脱帽),如何围桌 而坐(不要以手倚桌,不要修指甲或用刀剔牙),以及如何吐 痰(不要吐在身边,而要吐到别处)。在社会学家看来,这部 文集(《守法镜》,《不同作家的论文集》)为了强调其对青少 年的良好劝告而提出的理由,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吃食物 时不要像猪那样吧哒作响,不要在食物未吞下前说话,因为 这是农民的行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首先要注意不去 模仿庄稼汉。对于下层阶级的人们,特别是对于男女仆人, 《守法镜》是极为轻视的。它主张: 不要同自己的或别人的仆人过多来往:如果他们是勤奋 的,就爱他们,但不要在任何时候都相信他们,因为他们笨 拙无知(无头脑),没有分寸,却想在有机会时超过自己的主 人。他在离开之后,会把交他办理的事情向全世界宣扬。因 此,必须注意谈论他人时,不让男女仆人在场,也不要指名 道姓,而要旁敲侧击,暗示,使他们无法知道,因为这种人 是会故意无中生有,加油添醋的。……青年人相互间应该用 外语交谈,借以养成说外语的习惯,特别是在需要谈些秘密 的事情时,决不可让男女仆人知道,也不可让无知的饶舌者 探悉。因为每一个商人都要夸耀自己的商品,尽可能将它卖 ①守法镜(3ePaO)为帝俄官厅陈设品,上面贴有彼得大帝关于守法的谕 译者
照 彼 得 的 命 令 , 出 版 了 一 部 新 书 : 《 · 青 · 年 · 的 · 诚 · 实 · 守 · 法 · 镜 ① · 或 · 生 · 活 · 礼 · 节 · 指 · 南 》 。 这 部 书 教 育 俄 罗 斯 青 年 如 何 走 路 ( 不 要 垂 头 丧 气 , 目 光 下 垂 ) , 如 何 看 人 ( 不 要 侧 目 而 视 , 要 和 颜 悦 色 , 文 雅 专 注 ) , 遇 见 朋 友 时 如 何 打 招 呼 ( 三 步 外 脱 帽 ) , 如 何 围 桌 而 坐 ( 不 要 以 手 倚 桌 , 不 要 修 指 甲 或 用 刀 剔 牙 ) , 以 及 如 何 吐 痰 ( 不 要 吐 在 身 边 , 而 要 吐 到 别 处 ) 。 在 社 会 学 家 看 来 , 这 部 文 集 ( 《 守 法 镜 》 , 《 不 同 作 家 的 论 文 集 》 ) 为 了 强 调 其 对 青 少 年 的 良 好 劝 告 而 提 出 的 理 由 , 是 很 有 意 义 的 。 例 如 , 吃 食 物 时 不 要 像 猪 那 样 吧 哒 作 响 , 不 要 在 食 物 未 吞 下 前 说 话 , 因 为 这 是 · 农 · 民 · 的 · 行 · 为 。 一 个 受 过 良 好 教 育 的 青 年 首 先 要 注 意 不 去 模 仿 庄 稼 汉 。 对 于 下 层 阶 级 的 人 们 , 特 别 是 对 于 男 女 仆 人 , 《 守 法 镜 》 是 极 为 轻 视 的 。 它 主 张 : “ 不 要 同 自 己 的 或 别 人 的 仆 人 过 多 来 往 : 如 果 他 们 是 勤 奋 的 , 就 爱 他 们 , 但 不 要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相 信 他 们 , 因 为 他 们 笨 拙 无 知 ( 无 头 脑 ) , 没 有 分 寸 , 却 想 在 有 机 会 时 超 过 自 己 的 主 人 。 他 在 离 开 之 后 , 会 把 交 他 办 理 的 事 情 向 全 世 界 宣 扬 。 因 此 , 必 须 注 意 谈 论 他 人 时 , 不 让 男 女 仆 人 在 场 , 也 不 要 指 名 道 姓 , 而 要 旁 敲 侧 击 , 暗 示 , 使 他 们 无 法 知 道 , 因 为 这 种 人 是 会 故 意 无 中 生 有 , 加 油 添 醋 的 。 … … 青 年 人 相 互 间 应 该 用 外 语 交 谈 , 借 以 养 成 说 外 语 的 习 惯 , 特 别 是 在 需 要 谈 些 秘 密 的 事 情 时 , 决 不 可 让 男 女 仆 人 知 道 , 也 不 可 让 无 知 的 饶 舌 者 探 悉 。 因 为 每 一 个 商 人 都 要 夸 耀 自 己 的 商 品 , 尽 可 能 将 它 卖 1 4 ① 守 法 镜 ( NIOPa QR) 为 帝 俄 官 厅 陈 设 品 , 上 面 贴 有 彼 得 大 帝 关 于 守 法 的 谕 旨 。 — — 译 者
在莫里哀的剧作《可笑的女才子》里,高尔希白斯认为 情人与所爱者结婚,这种行为是正当的。他的女儿玛格德伦 却对此感叹说 好爸爸,您的话是极端资产阶级的。您这样说使我害臊 您应该学习优雅的礼貌啊!” 17世纪法国贵族认为自己是风度优雅的人,不愿使自己 的举止态度同受资产阶级教育的人相似。莫里哀所挖苦嘲笑 的著名女才子只不过是把这一点发挥到荒谬绝伦的地步,从 而把贵族意图的极端荒谬可笑同资产阶级人士区别开来。玛 格德伦完全不是贵族,她是一个十足的资本家的女儿,莫里 哀说这个资本家是一个“好资本家”。但她模仿贵族,因此也 以资产阶级的举止态度为可耻。 贵族对资产阶级礼节的向往,是客观社会关系的表现,即 贵族的特权地位的主观表现。在莫斯科罗斯,由于社会关系 的比较不发达,特权者的自然倾向与非特权者的差别,在表 现上亦有所不同:那里的军职人员以与“庄稼汉一短工”相 似为可耻。佩卡尔斯基保持一种见解,认为我们在这里所涉 及的《忠诚的守法镜》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但值得指出,这 本书在说明反面理由时,所举的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农民和 仆人。对于俄国青年“小贵族”,这些理由比资产阶级的理由 更易于理解。还更易于使俄罗斯人理解的是上述《守法镜》主 ①佩卡尔斯基:《马特韦耶夫伯爵1705年巴黎游记》,第2卷,第382-383
掉 ” ① 。 在 莫 里 哀 的 剧 作 《 可 笑 的 女 才 子 》 里 , 高 尔 希 白 斯 认 为 情 人 与 所 爱 者 结 婚 , 这 种 行 为 是 正 当 的 。 他 的 女 儿 玛 格 德 伦 却 对 此 感 叹 说 : “ 好 爸 爸 , 您 的 话 是 极 端 资 产 阶 级 的 。 您 这 样 说 使 我 害 臊 。 您 应 该 学 习 优 雅 的 礼 貌 啊 ! ” 1 7 世 纪 法 国 贵 族 认 为 自 己 是 风 度 优 雅 的 人 , 不 愿 使 自 己 的 举 止 态 度 同 受 资 产 阶 级 教 育 的 人 相 似 。 莫 里 哀 所 挖 苦 嘲 笑 的 著 名 女 才 子 只 不 过 是 把 这 一 点 发 挥 到 荒 谬 绝 伦 的 地 步 , 从 而 把 贵 族 意 图 的 极 端 荒 谬 可 笑 同 资 产 阶 级 人 士 区 别 开 来 。 玛 格 德 伦 完 全 不 是 贵 族 , 她 是 一 个 十 足 的 资 本 家 的 女 儿 , 莫 里 哀 说 这 个 资 本 家 是 一 个 “ 好 资 本 家 ” 。 但 她 模 仿 贵 族 , 因 此 也 以 资 产 阶 级 的 举 止 态 度 为 可 耻 。 贵 族 对 资 产 阶 级 礼 节 的 向 往 , 是 客 观 社 会 关 系 的 表 现 , 即 贵 族 的 特 权 地 位 的 主 观 表 现 。 在 莫 斯 科 罗 斯 , 由 于 社 会 关 系 的 比 较 不 发 达 , 特 权 者 的 自 然 倾 向 与 非 特 权 者 的 差 别 , 在 表 现 上 亦 有 所 不 同 : 那 里 的 军 职 人 员 以 与 “ 庄 稼 汉 — 短 工 ” 相 似 为 可 耻 。 佩 卡 尔 斯 基 保 持 一 种 见 解 , 认 为 我 们 在 这 里 所 涉 及 的 《 忠 诚 的 守 法 镜 》 是 从 德 文 翻 译 过 来 的 。 但 值 得 指 出 , 这 本 书 在 说 明 反 面 理 由 时 , 所 举 的 不 是 资 产 阶 级 , 而 是 农 民 和 仆 人 。 对 于 俄 国 青 年 “ 小 贵 族 ” , 这 些 理 由 比 资 产 阶 级 的 理 由 更 易 于 理 解 。 还 更 易 于 使 俄 罗 斯 人 理 解 的 是 上 述 《 守 法 镜 》 主 1 5 ① 佩 卡 尔 斯 基 : 《 马 特 韦 耶 夫 伯 爵 1 7 0 5 年 巴 黎 游 记 》 , 第 2 卷 , 第 3 8 2 — 3 8 3 页
张在谈话时应注意不使仆役在旁。赫沃罗斯季宁的《逃走曲 主题》就已痛苦地抱怨“奴隶”的叛变。热忱的改革家彼得 在血腥镇压对他稍有不满的军职阶级代表人物时,丝毫不曾 轻视“奴隶”的告密。由于这种不满是易于发作的,所以聪 明的人暗示他们在当着仆役说话时,要极端小心,或者… 宁可用一种外国语言相互交谈。……莫斯科军职人员在学习 外语“生词”时是很有耐心的。对于他们,苦功是学问的根 本,而当他们掌握了某种外文时,鉴于上述情况,他们应该 承认,学问的果实是甜的,因而法国谚语“不幸对某些事情 是有益的”( a quelque chose malheur est bon),可见 是正确的。 《忠诚的守法镜》有很多论到仆役的地方。书中主张应使 他们诚惶诚恐,凡犯过错两次以上者,应不予宽恕。“如能使 家仆诚惶诚恐,则对他便会规规矩矩,殷勤服侍。因为奴隶 就其品德而言,是无知固执,倨傲无耻的,所以,对他们应 该制服和贬抑。 由于不懂《守法镜》一书的德文原文,因而对译文是否 准确,无从査证。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原文中决无 Solay en 词,而只有“ Hausknechte”或“ Diener”等词。但俄文译文 中统作“奴隶”。这是同我国当时的社会制度相适合的。 毛病仅在于“奴隶”一字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仆役于 第三次犯错误时应受到驱逐出屋的处罚。许多俄罗斯的“奴 隶”一定不反对这一处罚,而他们的主人却相反,完全不愿 实行这种处罚;当“奴隶”从家中逃走时,他们倒要设法捕 捉回来。《忠诚守法镜》关于奴隶行为的下述意见,也是不完
张 在 谈 话 时 应 注 意 不 使 仆 役 在 旁 。 赫 沃 罗 斯 季 宁 的 《 逃 走 曲 主 题 》 就 已 痛 苦 地 抱 怨 “ 奴 隶 ” 的 叛 变 。 热 忱 的 改 革 家 彼 得 在 血 腥 镇 压 对 他 稍 有 不 满 的 军 职 阶 级 代 表 人 物 时 , 丝 毫 不 曾 轻 视 “ 奴 隶 ” 的 告 密 。 由 于 这 种 不 满 是 易 于 发 作 的 , 所 以 聪 明 的 人 暗 示 他 们 在 当 着 仆 役 说 话 时 , 要 极 端 小 心 , 或 者 … … 宁 可 用 一 种 外 国 语 言 相 互 交 谈 。 … … 莫 斯 科 军 职 人 员 在 学 习 外 语 “ 生 词 ” 时 是 很 有 耐 心 的 。 对 于 他 们 , 苦 功 是 学 问 的 根 本 , 而 当 他 们 掌 握 了 某 种 外 文 时 , 鉴 于 上 述 情 况 , 他 们 应 该 承 认 , 学 问 的 · 果 · 实 是 甜 的 , 因 而 法 国 谚 语 “ 不 幸 对 某 些 事 情 是 有 益 的 ” ( à q u e l q u e c h o s e m a l h e u r e s t b o n ) , 可 见 是 正 确 的 。 《 忠 诚 的 守 法 镜 》 有 很 多 论 到 仆 役 的 地 方 。 书 中 主 张 应 使 他 们 诚 惶 诚 恐 , 凡 犯 过 错 两 次 以 上 者 , 应 不 予 宽 恕 。 “ 如 能 使 家 仆 诚 惶 诚 恐 , 则 对 他 便 会 规 规 矩 矩 , 殷 勤 服 侍 。 因 为 奴 隶 就 其 品 德 而 言 , 是 无 知 固 执 , 倨 傲 无 耻 的 , 所 以 , 对 他 们 应 该 制 服 和 贬 抑 。 ” 由 于 不 懂 《 守 法 镜 》 一 书 的 德 文 原 文 , 因 而 对 译 文 是 否 准 确 , 无 从 查 证 。 但 是 可 以 肯 定 地 说 , 原 文 中 决 无 S o l a v e n 一 词 , 而 只 有 “ H a u s k n e c h t e ” 或 “ D i e n e r ” 等 词 。 但 俄 文 译 文 中 统 作 “ 奴 隶 ” 。 这 是 同 我 国 当 时 的 社 会 制 度 相 适 合 的 。 毛 病 仅 在 于 “ 奴 隶 ” 一 字 与 原 文 不 符 。 原 文 说 , 仆 役 于 第 三 次 犯 错 误 时 应 受 到 驱 逐 出 屋 的 处 罚 。 许 多 俄 罗 斯 的 “ 奴 隶 ” 一 定 不 反 对 这 一 处 罚 , 而 他 们 的 主 人 却 相 反 , 完 全 不 愿 实 行 这 种 处 罚 ; 当 “ 奴 隶 ” 从 家 中 逃 走 时 , 他 们 倒 要 设 法 捕 捉 回 来 。 《 忠 诚 守 法 镜 》 关 于 奴 隶 行 为 的 下 述 意 见 , 也 是 不 完 1 6
17 全适合俄国情况的。《守法镜》解释说:“对仆役不应忍耐,听 任他们噜噜嗦嗦,或像狗一样乱叫,因为仆役总是想得到比 主人更多的权利的,对此不要纵容。没有比贫穷、自傲(贫 穷和自傲是不大能结合在一起的—著者)、厚颜无耻和令人 憎恶的仆役更肮脏的东西。所以俗话才说:“魔鬼以贫穷的自 傲为乐”。充塞军职人员门庭的“奴隶”是“厚颜无耻”的, 这当然是完全可能的。但说他们想得到比主人更多的权利,则 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这样的意图,只有雇佣仆人(他们并无 法律根据害怕主人拳击),才会表现出来—一如果真有这种表 现的话。 俄国读者是否看出《守法镜》中所说的仆役,并不是俄 国仆役。如果知道这一点,那会是很有意义的。然而他们的 家庭实践比《守法镜》中所阐述的理论更能符合俄国条件,这 大概是无可置疑的。 《守法镜》一书获得很大成功。在彼得朝代,它一连出了 版 这样,先进的俄罗斯人是学会了在社会上守礼节,对妇 女“讲赞语”了。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一定在学习礼节上比学 习“航海学”更有兴趣。文学反映社会风俗的变迁。17世纪 上半期某些俄国小说的主角,谈吐间所用语言,仍然在很大 程度上保持着旧莫斯科的粗鲁笨拙,但这种语言似乎也变得 ①佩卡尔斯基:《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科学与文学》,第2卷,第383页
全 适 合 俄 国 情 况 的 。 《 守 法 镜 》 解 释 说 : “ 对 仆 役 不 应 忍 耐 , 听 任 他 们 噜 噜 嗦 嗦 , 或 像 狗 一 样 乱 叫 , 因 为 仆 役 总 是 想 得 到 比 主 人 更 多 的 权 利 的 , 对 此 不 要 纵 容 。 没 有 比 贫 穷 、 自 傲 ( 贫 穷 和 自 傲 是 不 大 能 结 合 在 一 起 的 — — 著 者 ) 、 厚 颜 无 耻 和 令 人 憎 恶 的 仆 役 更 肮 脏 的 东 西 。 所 以 俗 话 才 说 : “ 魔 鬼 以 贫 穷 的 自 傲 为 乐 ” 。 充 塞 军 职 人 员 门 庭 的 “ 奴 隶 ” 是 “ 厚 颜 无 耻 ” 的 , 这 当 然 是 完 全 可 能 的 。 但 说 他 们 想 得 到 比 主 人 更 多 的 权 利 , 则 是 完 全 不 可 思 议 的 。 这 样 的 意 图 , 只 有 雇 佣 仆 人 ( 他 们 并 无 法 律 根 据 害 怕 主 人 拳 击 ) , 才 会 表 现 出 来 — — 如 果 真 有 这 种 表 现 的 话 。 俄 国 读 者 是 否 看 出 《 守 法 镜 》 中 所 说 的 仆 役 , 并 不 是 俄 国 仆 役 。 如 果 知 道 这 一 点 , 那 会 是 很 有 意 义 的 。 然 而 他 们 的 家 庭 实 践 比 《 守 法 镜 》 中 所 阐 述 的 理 论 更 能 符 合 俄 国 条 件 , 这 大 概 是 无 可 置 疑 的 。 《 守 法 镜 》 一 书 获 得 很 大 成 功 。 在 彼 得 朝 代 , 它 一 连 出 了 三 版 ① 。 三 这 样 , 先 进 的 俄 罗 斯 人 是 学 会 了 在 社 会 上 守 礼 节 , 对 妇 女 “ 讲 赞 语 ” 了 。 他 们 当 中 有 许 多 人 一 定 在 学 习 礼 节 上 比 学 习 “ 航 海 学 ” 更 有 兴 趣 。 文 学 反 映 社 会 风 俗 的 变 迁 。 1 7 世 纪 上 半 期 某 些 俄 国 小 说 的 主 角 , 谈 吐 间 所 用 语 言 , 仍 然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保 持 着 旧 莫 斯 科 的 粗 鲁 笨 拙 , 但 这 种 语 言 似 乎 也 变 得 1 7 ① 佩 卡 尔 斯 基 : 《 彼 得 大 帝 时 代 的 俄 国 科 学 与 文 学 》 , 第 2 卷 , 第 3 8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