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尤以低温影响最大。水稻是喜温作 物,发芽最低温度为10℃—12℃,幼苗生长最低温度为13℃,最适温度为20℃ 25℃。如果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秧苗生长受阻,抗病力显著削弱。而 病菌在10℃以下也能进行侵染。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 理失调,也常导致病害急剧发生。 2.种子质量和生活力 受伤、受冻、催芽过长、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力很弱,易于受害。 3.秧田条件和管理 床土粘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以及施肥、灌水和通风等管理不当, 都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 种子要纯、浄、健,浸种前要认真晒种,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浸种 催芽应掌握在气温基本稳定在10℃以上进行,催芽时要掌握好温度和水分,力争 稻芽齐、匀、短、壮 2.提高育苗技术,加强苗床管理 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的土壤;施足基肥,腐熟好 可用工业硫酸等调节酸碱度至p值4.5~5.5。用经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 播种要均匀,防止过密和覆土过深。苗床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水份和温度条件, 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防止徒长。旱育苗,翻前要浇透水,播后注意保湿、 保温,促使出苗;并做到早期通风炼苗,防止徒长。 3.药剂防治
1.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尤以低温影响最大。水稻是喜温作 物,发芽最低温度为 10℃—12℃,幼苗生长最低温度为 13℃,最适温度为 20℃ —25℃。如果日平均气温低于 12℃-15℃,秧苗生长受阻,抗病力显著削弱。而 病菌在 10℃以下也能进行侵染。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 理失调,也常导致病害急剧发生。 2.种子质量和生活力 受伤、受冻、催芽过长、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力很弱,易于受害。 3.秧田条件和管理 床土粘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以及施肥、灌水和通风等管理不当, 都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 种子要纯、净、健,浸种前要认真晒种,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浸种 催芽应掌握在气温基本稳定在 10℃以上进行,催芽时要掌握好温度和水分,力争 稻芽齐、匀、短、壮。 2.提高育苗技术,加强苗床管理 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的土壤;施足基肥,腐熟好 可用工业硫酸等调节酸碱度至 pH 值 4.5~5.5。用经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 播种要均匀,防止过密和覆土过深。苗床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水份和温度条件, 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防止徒长。旱育苗,翻前要浇透水,播后注意保湿、 保温,促使出苗;并做到早期通风炼苗,防止徒长。 3.药剂防治
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30%恶霉灵(立枯灵或土 菌消)水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3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 即可播种。或于秧田发病前或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 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3升,不仅防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五、水稻胡麻斑病( RiGebrownspot)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建国前被视为国内水 稻三大病害之一。一般在缺肥缺水稻田内引起水稻生育不良时发病严重。随着水 稻施肥水平提高和品种,更新,为害有所减轻,但仍常有发生,并造成一定危害。 近年来,黑龙江省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并有逐年增长趋势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植株地上部均能受害,而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其 次是谷粒、穗颈和枝梗。 幼苗:种子发芽不久,芽鞘就会受害变褐,甚至枯死。幼苗受害,在叶片及 叶鞘上产生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多而严重时引起死苗,气候潮湿时,死 苗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的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片:首先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病 斑,大小如芝麻粒,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狭小的黄色晕环。后期病斑边缘褐色, 中央变灰褐色至灰白色。每叶上病斑往往很多,常相互接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当 稻株缺钾时,病斑较大,称为大斑型病斑 谷粒:受害早时,病斑或全粒灰黑色,米粒变灰白色且松脆,或成为秕谷, 潮湿时,在内外颖合缝处甚至全谷粒表面生大量黑色绒毛状的霉。受害晚时,病 斑症状与叶片极相似,但较小而不明显,病斑多时互相愈合(图1.4)。 (二)病原
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 30%恶霉灵(立枯灵或土 菌消)水剂 1000 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 2—3 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 即可播种。或于秧田发病前或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 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 2-3 升,不仅防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五、水稻胡麻斑病(RiGebrownspot)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建国前被视为国内水 稻三大病害之一。一般在缺肥缺水稻田内引起水稻生育不良时发病严重。随着水 稻施肥水平提高和品种,更新,为害有所减轻,但仍常有发生,并造成一定危害。 近年来,黑龙江省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并有逐年增长趋势。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植株地上部均能受害,而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其 次是谷粒、穗颈和枝梗。 幼苗:种子发芽不久,芽鞘就会受害变褐,甚至枯死。幼苗受害,在叶片及 叶鞘上产生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多而严重时引起死苗,气候潮湿时,死 苗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的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片:首先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病 斑,大小如芝麻粒,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狭小的黄色晕环。后期病斑边缘褐色, 中央变灰褐色至灰白色。每叶上病斑往往很多,常相互接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当 稻株缺钾时,病斑较大,称为大斑型病斑。 谷粒:受害早时,病斑或全粒灰黑色,米粒变灰白色且松脆,或成为秕谷, 潮湿时,在内外颖合缝处甚至全谷粒表面生大量黑色绒毛状的霉。受害晚时,病 斑症状与叶片极相似,但较小而不明显,病斑多时互相愈合(图 1.4)。 (二)病原
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有性阶段为宫部旋孢腔菌,属于子囊菌亚门,仅在人工培 养基上发现 无性阶段为稻德氏霉菌[ 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nn) Shonan],属 于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菌。分生孢子梗常2-5个成束,从气孔伸出,基部较粗, 暗褐色,愈向上颜色愈淡,不分枝,稍曲折,有多个隔膜。孢子散落后,顶端尚 有屈曲状的孢子着生痕。分生孢子为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弯曲或不弯曲,两端 钝圆,褐色,有3-11个隔膜,一般78个隔膜, 病菌的菌丝生长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8℃左右。分生孢子形成的 温度为8℃C-33℃,以30E左右最适。萌发的温度为2℃—40℃,以24℃-30℃ 最适。孢子发芽时不仅需要水滴或水层,同时相对湿度至少要在92%以上。分生 孢子在环境适宜时,1小时内便可萌发,在湿度达到饱和,温度为20℃时,经8 小时即能侵入寄主组织,在25吧—28℃时,4小时就能完成侵入过程。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与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 为初次侵染来源。播种病稻谷后,潜伏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在病草上越冬 和由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都可随风散布,在秧田和本田里引起初次侵染, 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飞散到稻株上的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 产生侵染丝,穿透表皮细胞或从气孔侵入。侵入后,在适宜条件下,经一昼夜即 可表现症状,并形成分生孢子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发生流行,受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受气候影响较小。在 缺钾发生赤枯病的田块,往往发生更重 1.肥力
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有性阶段为宫部旋孢腔菌,属于子囊菌亚门,仅在人工培 养基上发现。 无性阶段为稻德氏霉菌[Bipolaris oryzae(Breda.De Hann)Shoean],属 于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菌。分生孢子梗常 2-5 个成束,从气孔伸出,基部较粗, 暗褐色,愈向上颜色愈淡,不分枝,稍曲折,有多个隔膜。孢子散落后,顶端尚 有屈曲状的孢子着生痕。分生孢子为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弯曲或不弯曲,两端 钝圆,褐色,有 3—11 个隔膜,一般 7-8 个隔膜, 病菌的菌丝生长温度为 5℃—35℃,最适温度为 28℃左右。分生孢子形成的 温度为 8℃-33℃,以 30'E 左右最适。萌发的温度为 2℃—40℃,以 24℃—30℃ 最适。孢子发芽时不仅需要水滴或水层,同时相对湿度至少要在 92%以上。分生 孢子在环境适宜时,1 小时内便可萌发,在湿度达到饱和,温度为 20℃时,经 8 小时即能侵入寄主组织,在 25 吧—28℃时,4 小时就能完成侵入过程。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与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 为初次侵染来源。播种病稻谷后,潜伏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在病草上越冬 和由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都可随风散布,在秧田和本田里引起初次侵染, 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飞散到稻株上的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 产生侵染丝,穿透表皮细胞或从气孔侵入。侵入后,在适宜条件下,经一昼夜即 可表现症状,并形成分生孢子。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发生流行,受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受气候影响较小。在 缺钾发生赤枯病的田块,往往发生更重。 1.肥力
土壤瘠薄缺肥时,发病重;特别是缺乏钾肥时,更易发病。 2.土质和翻耕 一般酸性土、沙质土和泥质土发病重,并且逐年加重;在土壤缺水或积水田中, 发病加重。生产实践证明,适当深耕的稻田发病轻。 3.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 苗期易感病,分蘗期抗病性增强,但分蘖末期以后抗病性又减弱,此时因叶片内 积蓄的养分迅速向穗部转运,叶片随之衰老,愈是下部的叶片愈易感病 (五)防治方法 由于水稻胡麻斑病的侵染与稻瘟病的基本相似,种子消毒、病草处理以及药 剂防治等也与稻瘟病相同。应该注意的是,预防稻胡麻斑病应着重于增施基肥, 及时追肥,并作到氮、磷、钾适当配合。沙质土可多施腐熟堆肥作基肥,以增加 土壤肥力。病田施用钾肥,特别是出现大斑型病斑时,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六、水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水稻纹枯病分布很广,于1910年在日本首次报道后,目前在美国、南美的巴 西和委内瑞拉、欧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更 烈。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也较大。在东北地 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 所发生,并且逐年加重。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 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病斑。湿度低时
土壤瘠薄缺肥时,发病重;特别是缺乏钾肥时,更易发病。 2.土质和翻耕 一般酸性土、沙质土和泥质土发病重,并且逐年加重;在土壤缺水或积水田中, 发病加重。生产实践证明,适当深耕的稻田发病轻。 3.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 苗期易感病,分蘖期抗病性增强,但分蘖末期以后抗病性又减弱,此时因叶片内 积蓄的养分迅速向穗部转运,叶片随之衰老,愈是下部的叶片愈易感病。 (五)防治方法 由于水稻胡麻斑病的侵染与稻瘟病的基本相似,种子消毒、病草处理以及药 剂防治等也与稻瘟病相同。应该注意的是,预防稻胡麻斑病应着重于增施基肥, 及时追肥,并作到氮、磷、钾适当配合。沙质土可多施腐熟堆肥作基肥,以增加 土壤肥力。病田施用钾肥,特别是出现大斑型病斑时,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六、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 水稻纹枯病分布很广,于 1910 年在日本首次报道后,目前在美国、南美的巴 西和委内瑞拉、欧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更 烈。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也较大。在东北地 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 所发生,并且逐年加重。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 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病斑。湿度低时
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云 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 (二)病原 学名: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定为瓜亡革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 立枯丝核菌( Rhizo tona solani Ku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形态: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暗褐色,球形或肾形,粘附在病斑的一面稍扁平 凹陷,因而呈扁球形。菌核借少量菌丝联系于病斑表面,很易脱落(图1.5) 生理特性:病菌菌丝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Ⅰ0℃-38℃,最适温度为28℃ 32℃。浮于水面的菌核在17℃时开始萌发,20℃时萌发率显著增高,30℃时萌 发率可达96%。菌核萌发不需要经过休眠期或后熟期,即新产生的菌核,只要条 件适宜就能萌发。侵染稻株的温度范围为23℃C-35℃,但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 度。此菌寄主范围广,自然条件下可侵染菊科,伞形科,田麻科,蝶形科,十字 花科,柳叶菜科,苋科,蓼科,旋花科,唇形科,桑科,樟科,石竹科和禾本科 等14个科50多种植物,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高粱,粟, 黍,豆类,花生,甘蔗,甘薯,芋,菱南,紫云英,苕子,稗,莎草,马唐草和 游草等。 生理分化:纹枯菌生理分化现象明显,台湾省应用16个鉴别寄主,鉴定出7 个培养型和6个生理小种 (三)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 及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成为次年的 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
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云 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 (二)病原 学名: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定为瓜亡革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a solani Ku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形态: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暗褐色,球形或肾形,粘附在病斑的一面稍扁平 凹陷,因而呈扁球形。菌核借少量菌丝联系于病斑表面,很易脱落(图 1.5)。 生理特性:病菌菌丝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 IO℃—38℃,最适温度为 28℃ -32℃。浮于水面的菌核在 17℃时开始萌发,20℃时萌发率显著增高,30℃时萌 发率可达 96%。菌核萌发不需要经过休眠期或后熟期,即新产生的菌核,只要条 件适宜就能萌发。侵染稻株的温度范围为 23℃—35℃,但要求 96%以上的相对湿 度。此菌寄主范围广,自然条件下可侵染菊科,伞形科,田麻科,蝶形科,十字 花科,柳叶菜科,苋科,蓼科,旋花科,唇形科,桑科,樟科,石竹科和禾本科 等 14 个科 50 多种植物,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高粱,粟, 黍,豆类,花生,甘蔗,甘薯,芋,菱南,紫云英,苕子,稗,莎草,马唐草和 游草等。 生理分化:纹枯菌生理分化现象明显,台湾省应用 16 个鉴别寄主,鉴定出 7 个培养型和 6 个生理小种。 (三)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 及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成为次年的 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