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科技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呈现交叉融合的 态势,在交通系统的集成上,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以云计算物 联网技术、智能传感大数据挖掘技术为代表的新代信息技术有 效地集成应用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运交通和空中交通系统, 使交通系统集成呈现智能化、网联化、协同化趋势。智能型设施 成为智能交通的重要硏究方向,成为支撑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基 础;车路协同、船岸协同等技术硏究已从以解決交通管控为重点 的阶段向以车车车路通信下的智能联网为特征的新一代智能交 通系统阶段发展。交通参与者、运载工具、设施一体化协同系统 成为交通系统发展的大趋势 4.用户消费需求的体验化、共享化和综合化 随着互联网对消费导向作用的逐渐增强和消费模式的重大 变革,交通用户需求呈现出体验化共享化、多元化等特征。老 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增大,用户体验已成为影响交通运输 服务和消费的重要因素;汽车共亨、自行车共亨等交通共亨模式 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高铁、飞机等服务网络的逐步完善极大
— 11 — 当今科技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呈现交叉融合的 态势,在交通系统的集成上,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以云计算、物 联网技术、智能传感/大数据挖掘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 效地集成应用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运交通和空中交通系统, 使交通系统集成呈现智能化、网联化、协同化趋势。智能型设施 成为智能交通的重要研究方向,成为支撑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基 础;车路协同、船岸协同等技术研究已从以解决交通管控为重点 的阶段向以车车/车路通信下的智能联网为特征的新一代智能交 通系统阶段发展。交通参与者、运载工具、设施一体化协同系统 成为交通系统发展的大趋势。 4. 用户消费需求的体验化、共享化和综合化 随着互联网对消费导向作用的逐渐增强和消费模式的重大 变革,交通用户需求呈现出体验化、共享化、多元化等特征。老 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增大,用户体验已成为影响交通运输 服务和消费的重要因素;汽车共享、自行车共享等交通共享模式 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高铁、飞机等服务网络的逐步完善极大
丰富了用户的岀行选择,基于多模式交通服务协同化的消费需求 综合化特征日益明显 二、指导方针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 策部署和国家战略,按照“立足中国、面向全球、自主自信、按需 借鉴”的科技创新战略思想,坚持“需求导向、依据充分、实事求 是、覆盖全面”的科技创新规划原则,坚持“方法科学、服务大局 摒弃本位、不落俗套”"的科技创新规划方法,力争形成“体系完整、 层次分明、主线清晰、重点突出”的科技创新规划体系。 (二)总体思路 以誤足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以国內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 业技术发展趋势为引领,以产学硏用协同创新为主要模式,解决一 批制约交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研发一批引领交通发展方向的重 大前沿技术,全面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系统装备、基础设施系统集 成、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以支撑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
— 12 — 丰富了用户的出行选择,基于多模式交通服务协同化的消费需求 综合化特征日益明显。 二、指导方针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 策部署和国家战略,按照“立足中国、面向全球、自主自信、按需 借鉴”的科技创新战略思想,坚持“需求导向、依据充分、实事求 是、覆盖全面”的科技创新规划原则,坚持“方法科学、服务大局、 摒弃本位、不落俗套”的科技创新规划方法,力争形成“体系完整、 层次分明、主线清晰、重点突出”的科技创新规划体系。 (二)总体思路 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 业技术发展趋势为引领,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主要模式,解决一 批制约交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研发一批引领交通发展方向的重 大前沿技术,全面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系统装备、基础设施、系统集 成、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以支撑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
服务“-带-路”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新格局,落实“京津翼协同 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三)发展目标 以满足构建我国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现代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和国家总体安全重大需求为总体目标,强化人工智能、新材 料和新能源等赋能赋性技术与交通运输需求的深度融合,大力发 展高效能、高安全、综合化、智能化的系统技术与裝备,形成满 足我国需求、总体上国际先进的现代交通运输核心技术体系。培 育壮大新能原载运工具、现代轨道交通、现代通航运输、绿色水 运装备等产业,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全 球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在轨道交通、道路 交通、水运交通、空中交通、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等领域 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1)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 和互操作等方向形成包括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 规范在內的成果体系,满足我国轨道交通作为全局战略性骨干运 13
— 13 — 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新格局,落实“京津冀协同 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三)发展目标 以满足构建我国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现代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和国家总体安全重大需求为总体目标,强化人工智能、新材 料和新能源等赋能/赋性技术与交通运输需求的深度融合,大力发 展高效能、高安全、综合化、智能化的系统技术与装备,形成满 足我国需求、总体上国际先进的现代交通运输核心技术体系。培 育壮大新能源载运工具、现代轨道交通、现代通航运输、绿色水 运装备等产业,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全 球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在轨道交通、道路 交通、水运交通、空中交通、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等领域, 力争在 2020 年前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1)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 和互操作等方向形成包括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 规范在内的成果体系,满足我国轨道交通作为全局战略性骨干运
输网络的高效能、综合性、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需求,具备国际 竞争优势,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及相关系 统,时速120公里以上联合运输、时速160公里以上快捷货运和 时速250公里以上高速货运成套装备,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 要求、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因技术 原因导致的运营安全事故率降低50%以上、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 国际领先、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完全自主化的技术能力。 (2)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以“低碳化信息化 和智能化”为导向的汽车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汽车产业成为 引领制造业技术全面变革的关键产业之一。以混台动力技术为重 点,全面提升传统燃油汽车节能技术水平,2020年乘乖用车新车平 均油耗优于5升100公里。以动力电动化技术为重点带动新能源 汽车结构轻量化技术和整车笮能化技术全面发展。实现动力电池 技术革命性突破,高安全性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50 瓦时公斤,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化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重 点突破具备高度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技术,实现有条件
— 14 — 输网络的高效能、综合性、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需求,具备国际 竞争优势,具备交付运营时速 400 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及相关系 统,时速 120 公里以上联合运输、时速 160 公里以上快捷货运和 时速 250 公里以上高速货运成套装备,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 要求、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 20%以上、因技术 原因导致的运营安全事故率降低 50%以上、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 国际领先、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完全自主化的技术能力。 (2)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以“低碳化、信息化 和智能化”为导向的汽车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汽车产业成为 引领制造业技术全面变革的关键产业之一。以混合动力技术为重 点,全面提升传统燃油汽车节能技术水平,2020 年乘用车新车平 均油耗优于 5 升/100 公里。以动力电动化技术为重点带动新能源 汽车结构轻量化技术和整车智能化技术全面发展。实现动力电池 技术革命性突破,高安全性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 350 瓦时/公斤,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化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重 点突破具备高度/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技术,实现有条件
自动驾驶汽车(CA)技术规模产业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跟 上世界潮流。 (3)突破一系列绿色、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和超大型港口、 深水航道建设维护技术,硏制批高技术、髙性能船舶和高效通 用配套产品,进步提升我国造船、航运的整体水平。培育绿色、 智能船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各种运输 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建成安全 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 战略支撑力。 (4)瞄准我国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低空空域开放、通用 航空产业、民航节能减排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所需要的技术 基础,围绕安全、高效、绿色航空器和航空运输系统两条主线, 突破新概念飞机、先进空管、大型枢纽机场运控技术等重点方向 前沿核心技术,直接支撑大型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推进 我国通航全产业链发展。 (5)瞄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迫切需求,突破道路交
— 15 — 自动驾驶汽车(CA)技术规模产业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跟 上世界潮流。 (3)突破一系列绿色、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和超大型港口、 深水航道建设维护技术,研制一批高技术、高性能船舶和高效通 用配套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国造船、航运的整体水平。培育绿色、 智能船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各种运输 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建成安全 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 战略支撑力。 (4)瞄准我国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低空空域开放、通用 航空产业、民航节能减排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所需要的技术 基础,围绕安全、高效、绿色航空器和航空运输系统两条主线, 突破新概念飞机、先进空管、大型枢纽机场运控技术等重点方向 前沿核心技术,直接支撑大型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推进 我国通航全产业链发展。 (5)瞄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迫切需求,突破道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