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中,主体赋予生活以概念和形式,而主体的形式本身也在实现的过程 中被改变。这样的辩证法是真正关于实体、关于内容的;与此同时,它又是关 于主体的。换言之,我们在主体与客体相互生成的过程中,就彻底超越了我们 与对象之间的纯粹的认识关系,而进入了与对象间的实践关系 卢卡奇在此处还特别指出,黑格尔的哲学已经与此前的斯宾诺莎的哲学根 本不同,因为主体与客体,或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生成关系只能内在于历史过程之 中。在斯宾诺莎那里,虽然我们确也可以在实体中找到使得事物的秩序、联系 与观念的秩序、联系相同一的根据,但是实体本身却是僵硬、不动的。“在斯宾 诺莎那儿,每一个主观性,每一个特别的内容,每一个运动都在这种实体的僵 硬的纯洁和统一面前消失殆尽。”因此,我们要守住创造的主体,实体本身 就必须发生彻底的变化。黑格尔已接近到了这种变化,在他那里出现了一个新 的实体,即,历史:“古典哲学也紧紧接近到了这种意义变化的阶段,并突出 了新的、第一次出现的实体,即此后应是哲学基础的事物的秩序和联系,那就 是历史。”卢卡奇强调指出,只有在历史( history)中,才存在着起源 ( genesIs)的具体基础。黑格尔的哲学已经隐约摸索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即 历史与起源的一致。之前的理性主义主义体系根本无力解决起源的问题,根本无 法实现对新的内容的创造,因为在那里人们至多只能在封闭的规律体系内对所 谓的未来进行预见,但这些规律(抽象的形式化的规律)的本质已经决定了我们 不可能预见任何“新”的东西。与这些理性主义的体系不同,黑格尔要守住的 不再是这些封闭的规律体系,而是历史的现实的生成。在历史的现实的生成中, 我们向内容敞开,把对象创造为我们的对象。从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看,此时概念与事物之间的僵硬的相对独立性被打破,概念真正成为关于内容 的、有内容的具体概念。“恰恰是由于历史的生成迫使想与这些因素相符合的认 识把概念结构建立在内容之上,建立在现象的独一无二的新的性质上,因此, 它同时就迫使这些认识不让这种因素坚持其纯粹具体的独特性,而是把它们放 到历史世界的具体的总体,放到具体的总的历史过程本身之中去,只有这样 认识才成为可能。”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内容的辩证法和总体性的辩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0页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0页 1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3页。 6
6 这个过程中, 主体赋予生活以概念和形式, 而主体的形式本身也在实现的过程 中被改变。这样的辩证法是真正关于实体、关于内容的; 与此同时, 它又是关 于主体的。换言之, 我们在主体与客体相互生成的过程中, 就彻底超越了我们 与对象之间的纯粹的认识关系, 而进入了与对象间的实践关系。 卢卡奇在此处还特别指出, 黑格尔的哲学已经与此前的斯宾诺莎的哲学根 本不同,因为主体与客体,或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生成关系只能内在于历史过程之 中。 在斯宾诺莎那里,虽然我们确也可以在实体中找到使得事物的秩序、联系 与观念的秩序、联系相同一的根据, 但是实体本身却是僵硬、不动的。“在斯宾 诺莎那儿, 每一个主观性,每一个特别的内容, 每一个运动都在这种实体的僵 硬的纯洁和统一面前消失殆尽。”10 因此, 我们要守住创造的主体, 实体本身 就必须发生彻底的变化。黑格尔已接近到了这种变化, 在他那里出现了一个新 的实体, 即,历史:“古典哲学也紧紧接近到了这种意义变化的阶段, 并突出 了新的、第一次出现的实体, 即此后应是哲学基础的事物的秩序和联系, 那就 是历史。”11 卢卡奇强调指出, 只有在历史(history)中, 才存在着起源 (genesis)的具体基础。 黑格尔的哲学已经隐约摸索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即 历史与起源的一致。之前的理性主义主义体系根本无力解决起源的问题,根本无 法实现对新的内容的创造, 因为在那里人们至多只能在封闭的规律体系内对所 谓的未来进行预见,但这些规律(抽象的形式化的规律)的本质已经决定了我们 不可能预见任何“新”的东西。与这些理性主义的体系不同, 黑格尔要守住的 不再是这些封闭的规律体系,而是历史的现实的生成。在历史的现实的生成中, 我们向内容敞开, 把对象创造为我们的对象。 从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看, 此时概念与事物之间的僵硬的相对独立性被打破, 概念真正成为关于内容 的、有内容的具体概念。“恰恰是由于历史的生成迫使想与这些因素相符合的认 识把概念结构建立在内容之上, 建立在现象的独一无二的新的性质上, 因此, 它同时就迫使这些认识不让这种因素坚持其纯粹具体的独特性, 而是把它们放 到历史世界的具体的总体, 放到具体的总的历史过程本身之中去, 只有这样, 认识才成为可能。”12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内容的辩证法和总体性的辩 10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220 页。 1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220 页。 1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223 页
证法转向了统一:一方面,没有面向对象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就没有对内容的 把握,也就不可能有对总体把握;另一方面,又只有当我们把内容放在总体之 中,把内容把握为历史的总体中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才有可能被认识。一旦 我们在辩证法中使内容和总体性这两个维度达到了统一,我们也就真正实现了 对历史的创造。在这个高度上,历史可以被把握为“我们的行为”,我们是历 史的主体。 但卢卡奇同时也意识到,黑格尔的哲学终究并不是实践哲学,而是一种直观 的哲学( contemplative philosophy)。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黑格尔找 不到真正的历史主体。在黑格尔那里,历史中的人们根本不具备主体的地位, 连“国民精神”也只是“世界精神”的“自然的”规定,后者利用前者,并通 过超越前者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行动。因而,黑格尔的哲学最终只能“超越历 史,并在历史的彼岸建立理性的自我发现的王国。”1这样,黑格尔的辩证法 就陷入了功亏一篑的境地:它虽然已经隐约摸到了解决问题的道路,即历史的 生成,但最终却又跳出了历史之外,局限在了纯粹的概念的王国中。有鉴于此, 卢卡奇强调要实现总体性的辩证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实践的真正主体。整 本《历史与阶级意识》都可被看作是寻找历史的主体的努力。 (补充:以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为核心线索,黑格尔首先把辩证法落实为关于内容 的辨证法;而内容的辨证法同时又是内在于历史过程之中的,是历史与起源相 致的问题;因此辫证法的问题最要解决的就是历史的生成的问题.再进一步说, 从主体的角度看,这就是如何在历史中成就历史的主体) 无产阶级意识作为总体性的辨证法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就是历史的现实的主 体。换言之,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前,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史前史”的 阶段,只有在无产阶级形成之后,我们才进入真正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特别 强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们处于被物化的境地,他们合在一起并不就 是无产阶级。在从工人上升到无产阶级的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那 就是无产阶级意识。那么,无产阶级意识究竟怎样才能生成?它又为何能够使 工人上升为普遍的阶级,并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卢卡奇 1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4页 1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5页
7 证法转向了统一:一方面, 没有面向对象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就没有对内容的 把握, 也就不可能有对总体把握;另一方面, 又只有当我们把内容放在总体之 中, 把内容把握为历史的总体中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才有可能被认识。一旦 我们在辩证法中使内容和总体性这两个维度达到了统一, 我们也就真正实现了 对历史的创造。在这个高度上, 历史可以被把握为“我们的行为”, 我们是历 史的主体。 但卢卡奇同时也意识到,黑格尔的哲学终究并不是实践哲学,而是一种直观 的哲学(contemplative philosophy)。之所以如此, 根本原因就在于黑格尔找 不到真正的历史主体。 在黑格尔那里,历史中的人们根本不具备主体的地位, 连“国民精神”也只是“世界精神”的“自然的”规定, 后者利用前者, 并通 过超越前者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行动13。因而, 黑格尔的哲学最终只能“超越历 史, 并在历史的彼岸建立理性的自我发现的王国。”14 这样, 黑格尔的辩证法 就陷入了功亏一篑的境地:它虽然已经隐约摸到了解决问题的道路, 即历史的 生成, 但最终却又跳出了历史之外, 局限在了纯粹的概念的王国中。有鉴于此, 卢卡奇强调要实现总体性的辩证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实践的真正主体。整 本《历史与阶级意识》都可被看作是寻找历史的主体的努力。 (补充:以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为核心线索,黑格尔首先把辩证法落实为关于内容 的辩证法;而内容的辩证法同时又是内在于历史过程之中的,是历史与起源相一 致的问题;因此辩证法的问题最要解决的就是历史的生成的问题.再进一步说, 从主体的角度看,这就是如何在历史中成就历史的主体.) 二、 无产阶级意识作为总体性的辩证法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明确指出, 无产阶级就是历史的现实的主 体。换言之, 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前, 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史前史”的 阶段, 只有在无产阶级形成之后,我们才进入真正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特别 强调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们处于被物化的境地,他们合在一起并不就 是无产阶级。 在从工人上升到无产阶级的过程中, 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那 就是无产阶级意识。那么, 无产阶级意识究竟怎样才能生成?它又为何能够使 工人上升为普遍的阶级, 并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为了解答这些问题, 卢卡奇 1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224 页。 1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225 页
特别强调了两点:首先,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工人们直接的社会 存在基本相同,但在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一个决定性的差别:在工人们的实际存 在中还留有一些尚未被彻底物化的他者性的内容,这些他者性的内容正是无产阶 级意识得以形成的出发点;其次,无产阶级的意识已经上升为自我意识。在自 我意识中,无产阶级通过中介范畴达到了对于历史总体的把握,上升为历史的 同一的主体一客体:而且无产阶级意识作为自我意识不是对对象的被动直观,它 意味着对象的结构的改变,它决定性地参与着历史的生成。因此,在无产阶级 意识中历史与起源真正达到了一致,无产阶级意识就是实践。换言之,在无产 阶级的意识中,内在于历史的辩证法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1,寻找他者性内容:在劳动时间领域中的质变 A,关于中介 根据其物化理论,卢卡奇一再强调:“社会存在的直接现实,就其直接性而 言,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同样的’。”1这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并非直 接地具有超出资产阶级的优势,他们绝非天然地就是能够扬弃掉物化现象的革命 者。实际情况是,二者都处于被物化的境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化的体系 中,二者作为被打散的个体,都只是“纯粹的量”。不仅如此,二者还同样 处于物化意识的控制之下,都对眼前的这个“自动的物的合规律的过程”持直 观的态度。但卢卡奇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指出:“但这一点并没有阻止这样 种情况:那些使两个阶级能意识到这种直接性,使赤裸的直接现实性对两个阶级 说来能成为真正的客观现实性的特殊中介范畴,由于这两个阶级在‘同样的’经 济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必然是根本不同的。”1卢卡奇在这里特别提到了中介的 范畴,经由中介的范畴我们将能够从直接现实性上升到客观现实性。换言之,经 由中介范畴,我们将能够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变为“物”的关系重新 呈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现 实。与此同时,该社会关系也将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抽象的量的关系,而 是有具体内容的关系:它既包容了我们与对象之间的普遍关系,也包容了我们 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1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9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9页
8 特别强调了两点:首先,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工人们直接的社会 存在基本相同, 但在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一个决定性的差别:在工人们的实际存 在中还留有一些尚未被彻底物化的他者性的内容,这些他者性的内容正是无产阶 级意识得以形成的出发点; 其次,无产阶级的意识已经上升为自我意识。在自 我意识中, 无产阶级通过中介范畴达到了对于历史总体的把握, 上升为历史的 同一的主体—客体;而且无产阶级意识作为自我意识不是对对象的被动直观,它 意味着对象的结构的改变, 它决定性地参与着历史的生成。因此,在无产阶级 意识中历史与起源真正达到了一致, 无产阶级意识就是实践。换言之, 在无产 阶级的意识中, 内在于历史的辩证法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1, 寻找他者性内容:在劳动时间领域中的质变 A,关于中介 根据其物化理论,卢卡奇一再强调:“社会存在的直接现实,就其直接性而 言,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同样的’。”15 这也就是说, 无产阶级并非直 接地具有超出资产阶级的优势,他们绝非天然地就是能够扬弃掉物化现象的革命 者。实际情况是, 二者都处于被物化的境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化的体系 中, 二者作为被打散的个体, 都只是“纯粹的量”。 不仅如此, 二者还同样 处于物化意识的控制之下,都对眼前的这个“自动的物的合规律的过程” 持直 观的态度。但卢卡奇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指出:“但这一点并没有阻止这样一 种情况:那些使两个阶级能意识到这种直接性,使赤裸的直接现实性对两个阶级 说来能成为真正的客观现实性的特殊中介范畴,由于这两个阶级在‘同样的’经 济过程中的地位不同, 必然是根本不同的。”16 卢卡奇在这里特别提到了中介的 范畴,经由中介的范畴我们将能够从直接现实性上升到客观现实性。换言之,经 由中介范畴,我们将能够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变为“物”的关系重新 呈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社会关系, 也就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现 实。与此同时,该社会关系也将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抽象的量的关系, 而 是有具体内容的关系:它既包容了我们与对象之间的普遍关系, 也包容了我们 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1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229 页。 1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22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