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答案C 北方转移至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只强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 调人口的南迁,没有涉及南方的自然资源以及南方经济开发 济的开发捉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由 向深度发展,故B、D两项错误。 课后 ·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选择题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晋书》记载:“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物物交换成为魏晋时期主要 答案A 的交换手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解析“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指洛阳家家学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习少数民族音乐,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项符合 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佛教有关,B 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 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的是少数民族袭扰,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 答案C 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草原风光,D项不符合题意。 解析魏晋时期朝代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 5.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 破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货币更换频繁,从而 聚而多贫”: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 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易的主要手段,故C项正确。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晋书》记载:“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 () 翼戴,以隆中兴。”当时王氏家族与皇室势均力敌。可见东 A.江南的自然环境优越 晋门阀政治(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A能够确保国家政权稳固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答案C D.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解析根据题千干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 答案C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皇室势 因是北方人民因躲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 均力敌,可以说明东晋的门阀政治是在国家分裂的条件 术,故C项正确。 下,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倚靠士族,所以是特殊条 6.史书记载,南朝的齐豫章王萧嶷为荆州刺史时“二千石官 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一种变异,故选C项。琅哪王氏 长不得与人为市”;萧梁时“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 与皇室势均力敌,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固,排除A项;题 三千万”。这些记载从侧面反映出南朝时期( 千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的变动,排除B项:王氏与皇室 A.官僚与商人的勾结 B.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势均力敌不能说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盏补充,排除D项。 C,弃官从商现象严重 D.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3.《通典》记载:“(氏族)其衣服尚青,俗能织布。善田种,畜 答案D 羊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朝时期贵族、官僚经商现象 氏人当时( 普遍出现,这从侧面反映出南朝时期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故D项正确。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勋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加赞赏。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商鞅变法 答案C C.王安石变法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氐族)其衣服尚青,俗能织布。善 答案A 田种,斋羊豕牛马驴骤。…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之后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 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高羊系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氏人当 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 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 应该是受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故A项正确。 合题意,均排除。 8.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留守的官员:“昨望 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 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这说明北魏 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 31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 济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由 北方转移至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 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强 调人口的南迁,没有涉及南方的自然资源以及南方经济开发 向深度发展,故B、D两项错误。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晋书》记载:“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 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物物交换成为魏晋时期主要 的交换手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C 解析 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 破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货币更换频繁,从而 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易的主要手段,故C项正确。 2.《晋书》记载:“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 翼戴,以隆中兴。”当时王氏家族与皇室势均力敌。可见东 晋门阀政治( ) A.能够确保国家政权稳固 B.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D.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皇室势 均力敌,可以说明东晋的门阀政治是在国家分裂的条件 下,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倚靠士族,所以是特殊条 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一种变异,故选 C项。琅琊王氏 与皇室势均力敌,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固,排除 A 项;题 干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的变动,排除B项;王氏与皇室 势均力敌不能说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排除D项。 3.《通典》记载:“(氐族)其衣服尚青,俗能织布。善田种,畜 羊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 氐人当时( )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氐族)其衣服尚青,俗能织布。善 田种,畜羊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 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羊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 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 合题意,均排除。 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 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 A 解析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指洛阳家家学 习少数民族音乐,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 项符合 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佛教有关,B 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 的是少数民族袭扰,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 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草原风光,D项不符合题意。 5.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 聚而多贫”;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江南的自然环境优越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 因是北方人民因躲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 术,故C项正确。 6.史书记载,南朝的齐豫章王萧嶷为荆州刺史时“二千石官 长不得与人为市”;萧梁时“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 三千万”。这些记载从侧面反映出南朝时期( ) A.官僚与商人的勾结 B.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C.弃官从商现象严重 D.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朝时期贵族、官僚经商现象 普遍出现,这从侧面反映出南朝时期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故D项正确。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勋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 加赞赏。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之后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 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 应该是受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故 A项正确。 8.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留守的官员:“昨望 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这说明北魏 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 ) 31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A.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A C.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499年”“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 D.民族交融 袖”,可知499年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这说明人的传统观 答案B 念是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最大障碍,故A项正确。题千材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东晋至南朝时期江南 料没有涉及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而是强调人的传统观念 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民南 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迁,南方经济得到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纺 洛阳的地理环境,故C项错误。北魏统治时期北方政局 织、制瓷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贸易及城市繁荣,故B 相对稳定,故D项错误。 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3.据《魏书》记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 9.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 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在 交融。 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A.知识丰富 班固《汉书》 B.诗辞文章写作 材料三 C.汉族文化 D.政治 迁都洛阳 答案C 北魏政府的改革 改革措施 解析题干材料中涉及的“五经”《庄》《老》都是汉族的作 品,文章诗赋也是从汉文化吸收而来,反映了北魏孝文帝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与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 在汉族文化方面很有造诣,故C项正确。 关?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 主要方式是什么。 挑战·创新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 民族交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表 (3)材料三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政府 盛乐时期 洛阳时期 改革的领导人是谁?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平城时期 时期 (258—398年) (398—494年) (494—534年) 参考答案(1)制度:分封制。主要方式:诸侯国间频繁 的兼并战争。 北魏墓葬 (2)事件:张赛通西域。历史作用:促进了西域与中原 出土服饰 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形制代表 (3)领导人:北魏孝文帝。目的: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 统治。 呼和浩特 大同下深 河南偃师 出土地址 鲜卑墓 井北魏蒸 染华墓 等级考·拓展提高 1据《晋书》记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 多数头戴风 该时期服饰 既有南朝官服元 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 帽,上衣下 多头或风帽, 素,又糅合鲜卑服 一隅”的政权是( ) 裤;个别窄袖 解释 上衣下裤,是 饰款式特征。汉族 A.孙吴 B.西晋 袍衫与褒衣 典型的鲜卑 墓葬也出现上衣下 C.东晋 D.刘宋 博带(汉服特 风格 裤、长靴及膝现象 点)并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前秦对峙的政权是东晋,故C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的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的 项正确。 2.表格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关于东晋至南 角度,分析北魏基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历史的 朝时期的表格反映的是( 意义。 参考答案趋势:民族交融。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丝织业技术进步 意义: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研 手工业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究北魏服饰发展以及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32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499年”“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 袖”,可知499年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这说明人的传统观 念是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最大障碍,故 A 项正确。题干材 料没有涉及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而是强调人的传统观念 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故 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洛阳的地理环境,故 C项错误。北魏统治时期北方政局 相对稳定,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 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 交融。 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班固《汉书》 材料三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与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 关?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 主要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该事件产生 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政府 改革的领导人是谁? 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制度:分封制。主要方式:诸侯国间频繁 的兼并战争。 (2)事件:张骞通西域。历史作用:促进了西域与中原 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领导人:北魏孝文帝。目的: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 统治。 等级考 拓展提高 1.据《晋书》记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 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 一隅”的政权是( ) A.孙吴 B.西晋 C.东晋 D.刘宋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前秦对峙的政权是东晋,故C 项正确。 2.表格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关于东晋至南 朝时期的表格反映的是(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 D.民族交融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东晋至南朝时期江南 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民南 迁,南方经济得到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纺 织、制瓷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贸易及城市繁荣,故B 项符合题意。 3.据《魏书》记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 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在 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诗辞文章写作 C.汉族文化 D.政治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涉及的“五经”《庄》《老》都是汉族的作 品,文章诗赋也是从汉文化吸收而来,反映了北魏孝文帝 在汉族文化方面很有造诣,故C项正确。 挑战 创新 民族交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表 时期 盛乐时期 (258—398年) 平城时期 (398—494年) 洛阳时期 (494—534年) 北魏墓葬 出土服饰 形制代表 出土地址 呼和浩特 鲜卑墓 大同下深 井北魏墓 河南偃师 染华墓 解释 该时期服饰 多头戴风帽, 上衣下裤,是 典型的鲜卑 风格 多数头戴风 帽,上 衣 下 裤;个别窄袖 袍衫与褒衣 博带(汉服特 点)并存 既有 南 朝 官 服 元 素,又糅合鲜卑服 饰款式特征。汉族 墓葬也出现上衣下 裤、长靴及膝现象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的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的 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历史的 意义。 参考答案 趋势:民族交融。 意义: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研 究北魏服饰发展以及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1.掌握隋唐的统一、“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 世”等基本史实,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 隋唐盛世 安史之乱使唐 唐朝后期政治黑暗,黄槊 朝由盛转衰 起义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的原因,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 2.了解唐朝民族交融的史实,正确认识唐朝民族交融的历 隋朝进行各 唐朝出现了“贞观 唐朝后期出现藩镇 史影响 项建设,广 之治”和“开元盛 割据。唐朝灭亡后 3.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基本史实,认识朝 建仓库、开 世”的局面,民族 形成五代十国分裂 凿大运河等 交融盛况空前 割据的局面 代更替的基本规律 课前·基础认知 一、隋朝兴亡 3.民族政策 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 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 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 隋朝的 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统一 统 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 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 突厥 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 的局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 隋场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隋朝的 藏高原 政策 建设 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 吐蕃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 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 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 唐朝民 族政策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 隋朝的 暴政 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 靺鞨 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 为渤海郡王 灭亡 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 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影响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 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统一全国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1.安史之乱 (2)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1)原因 2.盛世局面(请连线) 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 唐太宗 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武则天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②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朝政趋 改革兵制,迎来“开元盛世” 于腐败。 唐玄宗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 (2)过程: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 虚怀纳谏,迎来“贞观之治” 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 答案 (3)结果: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 唐太宗 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 (4)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武则天 兴文治,改革兵制,迎来“开元盛世” 唐玄宗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 善任,虚怀纳谏,迎来“贞观之治 33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掌握隋唐的统一、“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 世”等基本史实,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 的原因,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 2.了解唐朝民族交融的史实,正确认识唐朝民族交融的历 史影响 3.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基本史实,认识朝 代更替的基本规律 课前·基础认知 一、隋朝兴亡 隋朝的 统一 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 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统一 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 的局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隋朝的 建设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 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隋朝的 灭亡 暴政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 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 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 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统一全国 (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盛世局面(请连线) 唐太宗 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武则天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迎来“开元盛世” 唐玄宗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迎来“贞观之治” 答案 3.民族政策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②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朝政趋 于腐败。 (2)过程: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 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 (3)结果: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 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4)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33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2.唐朝中后期乱局 3.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 4.五代十国 地方 藩镇割据 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 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1)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 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 中央 朝廷内斗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3)周世宗改革: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 社会 农民起义 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 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课堂 重难突破 隋朝的历史地位 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一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 核心归纳 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 隋朝的历史地位 百万石以上。…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 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隋朝时,出现了社会繁 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唐太宗常叹息:隋帝只怜 荣、民族交融的局面。 惜粮仓不怜惜百姓。 -摘编自于秀绒《中外管理思想史》等 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 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问题探究 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贯 (1)根据材料中有关粮仓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 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唐朝乃至以后历朝历代的经济、交 通都有重要作用。 行解读。 4.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 提示信息:粮仓多而满。解读:隋朝在长安、洛阳两都 外关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提高了隋朝在亚洲的 和地方广设仓库,积储丰富。虽然隋朝盛极一时,但搜刮严 地位。 重,没有改变封獎剥削的本质。隋朝灭亡后,丰富的粮食和 5.隋朝的迅速灭亡对唐朝统治者有着深刻教训,促使唐 物资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经济基础。 初统治者精心治国,为唐朝的繁盛打下了基础。 素养阐释 通过解读材料可以得出隋朝建立后在各地修建了许多 学以致用 粮仓并且存储量巨大的信息,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据史书记载,朝廷在京师及卫州、洛州、陕州、华州等建 的素养。 仓置粮,广招运丁,并在各县建义仓。隋文帝又令各州寻便 材料二三月,丁未,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 利之地,凿水通渠,官民船舶可快速通达。由此可见() 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 A.隋朝粮食储运体系较完善 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 B.隋文帝有重节俭的传统 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丁男不供(不 C.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足),始役妇人。 D.江南地区产粮超过北方 司马光《资治通鉴》 答案A 问题探究 解析隋朝在各地建立仓库,而且配套相应的交通设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炀帝在过度役使民力方面的史 施,说明当时隋朝的粮食储运体系较为完善,A项正确:B、 实,任选一例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 C、D三项没有在题千材料中体现,均排除。 提示史实:兴建洛阳城,每月役二百万人;开通大运河,迁 安史之乱的影响 徙河南、淮北人民百余万:男丁不足,妇女承担劳役。举例与影 唐朝后期南北方户口升降比较表 响:开通大运河在政治方面,使人民赋役负担过重,激化社会矛 天宝元年 元和年间(806一 下降幅 占全国户 盾,加速隋朝灭亡:经济方面,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 地区 (742年)户数 820年)户数 度(%)数比例(%) 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9 36.5 素养阐释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7 63.5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隋炀帝营建洛阳、开通大运河等征 总计 6854276 2373435 65.4 召了大量民力,增加了民众负担的史实,考查学生史料实证 摘编自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方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34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2.唐朝中后期乱局 地方 藩镇割据 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 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 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中央 朝廷内斗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社会 农民起义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 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1)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 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 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3)周世宗改革: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 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 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课堂·重难突破 一 隋朝的历史地位 材料一 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 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 百万石以上。……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 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唐太宗常叹息:隋帝只怜 惜粮仓不怜惜百姓。 ———摘编自于秀娥《中外管理思想史》等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中有关粮仓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 行解读。 提示 信息:粮仓多而满。解读:隋朝在长安、洛阳两都 和地方广设仓库,积储丰富。虽然隋朝盛极一时,但搜刮严 重,没有改变封建剥削的本质。隋朝灭亡后,丰富的粮食和 物资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经济基础。 素养阐释 通过解读材料可以得出隋朝建立后在各地修建了许多 粮仓并且存储量巨大的信息,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的素养。 材料二 三月,丁未,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 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 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 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丁男不供(不 足),始役妇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题探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炀帝在过度役使民力方面的史 实,任选一例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 提示 史实:兴建洛阳城,每月役二百万人;开通大运河,迁 徙河南、淮北人民百余万;男丁不足,妇女承担劳役。举例与影 响:开通大运河在政治方面,使人民赋役负担过重,激化社会矛 盾,加速隋朝灭亡;经济方面,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 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素养阐释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隋炀帝营建洛阳、开通大运河等征 召了大量民力,增加了民众负担的史实,考查学生史料实证 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核心归纳 隋朝的历史地位 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隋朝时,出现了社会繁 荣、民族交融的局面。 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 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贯 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唐朝乃至以后历朝历代的经济、交 通都有重要作用。 4.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 外关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提高了隋朝在亚洲的 地位。 5.隋朝的迅速灭亡对唐朝统治者有着深刻教训,促使唐 初统治者精心治国,为唐朝的繁盛打下了基础。 学以致用 据史书记载,朝廷在京师及卫州、洛州、陕州、华州等建 仓置粮,广招运丁,并在各县建义仓。隋文帝又令各州寻便 利之地,凿水通渠,官民船舶可快速通达。由此可见 ( ) A.隋朝粮食储运体系较完善 B.隋文帝有重节俭的传统 C.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D.江南地区产粮超过北方 答案 A 解析 隋朝在各地建立仓库,而且配套相应的交通设 施,说明当时隋朝的粮食储运体系较为完善,A 项正确;B、 C、D三项没有在题干材料中体现,均排除。 二 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朝后期南北方户口升降比较表 地区 天宝元年 (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 820年)户数 下降幅 度(%) 占全国户 数比例(%)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9 36.5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7 63.5 总计 6854276 2373435 65.4 — ———摘编自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方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34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问题探究 4.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部分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中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 游。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理的历史解释。 提示变化趋势:南北方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 学以致用 降幅度高于南方。变化原因: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带来政治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 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 农民担任府兵卫土。722年,唐玄宗接受张说的建议,募兵 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 13万,充当京师宿卫:737年,根据边防需要,“召募丁壮,长 响力不断增强:等等。 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衣粮,长期戍边。 【素养阐释 这一变化(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南北方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B.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但是从下降幅度上看,北方明显高于南方:从占全国户数的 C.增强了唐朝的边防实力 比例来看,南方已经高于北方。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 释的素养。 D.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答案B 核心归纳 解析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 安史之乱的影响 食,士兵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易出现将领拥兵自重的现象, 1.破坏了北方的经济。 这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2.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故选B项。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3.《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唐太宗)尝谓公卿日:‘人欲自 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王, 一、选择题 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为此,唐太宗() L.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接受秘书监牛弘“天下不可马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整顿吏治,惩处贪污 上治之”的奏议,下诏求天下之书:“献书一卷,赉缣一匹。 C,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宽刑省赋 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文帝这一举措( 答案A A.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解析“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即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 B.顺应了拨乱兴治的需要 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避免过 C,推动了雕版印刷的繁盛 失,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A项正确;整顿吏治、 D.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无关,排除 答案B B、C、D三项。 解析隋文帝实行文治,收集和整理图书,顺应了隋朝初 4.684年,武则天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 年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科举制是隋场帝在 余粮者升官”。这说明武则天( ) 位期间创制的,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反映的是收集整理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图书,而不是大规模印刷书籍,故C项错误:隋文帝整理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图书的举措不能打击门阀士族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D 2.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汉武帝时期太仓的粮食是粟,唐 玄宗开元年间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和粟。引起政府储粮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继续推行贞 种类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题干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材料“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体现了武则天重视农业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者 生产,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在唐朝,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 解析粟主要种植于北方,水稻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 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 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政府储粮由单 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纯的聚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经济重心的南移 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B项:经济重心的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大运河的开通 南移在南宋完成,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 答案C 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施与栗和稻的储备无关,排除 解析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食 D项。 品传入中原地区,主要是由于当时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 35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 理的历史解释。 提示 变化趋势:南北方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 降幅度高于南方。变化原因: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带来政治 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 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 响力不断增强;等等。 素养阐释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南北方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是从下降幅度上看,北方明显高于南方;从占全国户数的 比例来看,南方已经高于北方。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 释的素养。 核心归纳 安史之乱的影响 1.破坏了北方的经济。 2.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3.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4.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部分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中下 游。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学以致用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 农民担任府兵卫士。722年,唐玄宗接受张说的建议,募兵 13万,充当京师宿卫;737年,根据边防需要,“召募丁壮,长 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衣粮,长期戍边。 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C.增强了唐朝的边防实力 D.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 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 食,士兵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易出现将领拥兵自重的现象, 这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故选B项。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接受秘书监牛弘“天下不可马 上治之”的奏议,下诏求天下之书:“献书一卷,赉缣一匹。 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文帝这一举措( ) A.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B.顺应了拨乱兴治的需要 C.推动了雕版印刷的繁盛 D.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 隋文帝实行文治,收集和整理图书,顺应了隋朝初 年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科举制是隋炀帝在 位期间创制的,故 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收集整理 图书,而不是大规模印刷书籍,故 C项错误;隋文帝整理 图书的举措不能打击门阀士族的统治,故D项错误。 2.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汉武帝时期太仓的粮食是粟,唐 玄宗开元年间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和粟。引起政府储粮 种类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答案 B 解析 粟主要种植于北方,水稻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 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政府储粮由单 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 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 B项;经济重心的 南移在南宋完成,排除 A 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 排除 C 项;均田制的实施与粟和稻的储备无关,排除 D项。 3.《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 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王, 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整顿吏治,惩处贪污 C.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宽刑省赋 答案 A 解析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即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 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避免过 失,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 A 项正确;整顿吏治、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无关,排除 B、C、D三项。 4.684年,武则天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 余粮者升官”。这说明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继续推行贞 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题干 材料“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体现了武则天重视农业 生产,故D项符合题意。 5.在唐朝,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 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 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大运河的开通 答案 C 解析 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食 品传入中原地区,主要是由于当时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