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C项正确:政府政策的引导不是题千材料现象的主要原 (2)志向: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行动:发动了大规模 因,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和大运河的开凿都有利于国 的农民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内南北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材料“从西域传来的食品”不 (3)建立者:朱温。影响: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符,B、D两项错误。 (4)原因: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 6.《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 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 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 结果。 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等级考·拓展提高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 L.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用于隋朝的 答案B 话,你认为后人(隋场帝)所“乘凉的树荫”应是( )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 A.隋文帝开创科举制 B.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曲辕犁,推动了农业生产的 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反映了藩镇 割据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千材料“大盗既灭,而 发展 C.隋文帝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 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持 D.隋炀帝滥用民力,奢侈无度 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C项:题千材料 答案C 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排除D项。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呈现繁 7.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节度使和帝王往往是一体之身。他 盛局面,因此“乘凉的树荫”应是指隋文帝时期经济迅速发 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这种现 展,国力强盛,故选C项。 象有利于()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同一事件的历 A.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B.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 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统一意识 记述 出处 答案B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 《旧唐书·高祖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 师败绩 本纪》 自然谈不上门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有利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 于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藩镇割据导致社 《旧唐书·太宗 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藩镇本身就 之,不利而旋 本纪》 是地方割据势力,故C项错误:D项与题千材料无关,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 《新唐书·高祖 故排除。 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本纪》 二、非选择题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 8.材料一唐朝人口变化情况表(705一821年) 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 《新唐书·太宗 本纪》 时期 人口数 所败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712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09 答案C 唐移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史籍中记载李世民为秦王,表 明当时他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项:根据题千材料,可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知史籍记载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史籍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题 一黄巢《不第后赋菊》 千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少的 D项。 原因是什么? 3.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 (2)材料二中诗句反映了黄巢怎样的志向?为此,他采取 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 了什么行动?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 (3)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 噬…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影响?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答案(1)原因:安史之乱。 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6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C项正确;政府政策的引导不是题干材料现象的主要原 因,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和大运河的开凿都有利于国 内南北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材料“从西域传来的食品”不 符,B、D两项错误。 6.《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 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 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 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反映了藩镇 割据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大盗既灭,而 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持 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排除 A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材料 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排除D项。 7.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节度使和帝王往往是一体之身。他 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这种现 象有利于( ) A.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B.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统一意识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 自然谈不上门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有利 于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藩镇割据导致社 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 A 项错误;藩镇本身就 是地方割据势力,故 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8.材料一 唐朝人口变化情况表(705—821年) 时期 人口数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少的 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诗句反映了黄巢怎样的志向? 为此,他采取 了什么行动? 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 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 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原因:安史之乱。 (2)志向: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行动:发动了大规模 的农民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建立者:朱温。影响: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4)原因: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 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等级考 拓展提高 1.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用于隋朝的 话,你认为后人(隋炀帝)所“乘凉的树荫”应是( ) A.隋文帝开创科举制 B.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曲辕犁,推动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 C.隋文帝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 D.隋炀帝滥用民力,奢侈无度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呈现繁 盛局面,因此“乘凉的树荫”应是指隋文帝时期经济迅速发 展,国力强盛,故选C项。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同一事件的历 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 师败绩 《旧 唐 书 · 高 祖 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 之,不利而旋 《旧 唐 书 · 太 宗 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 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 唐 书 · 高 祖 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 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 所败 《新 唐 书 · 太 宗 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籍中记载李世民为秦王,表 明当时他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 A 项;根据题干材料,可 知史籍记载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 史籍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题 干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项。 3.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 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 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 噬……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 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6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续表 答案D 兵力 序号 名称 设立时间 (万) 职责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噬… 国法莫能制”,可知黄巢起义造成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朝 岭南五府 10 唐玄宗733年 1.54 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选D项:导致蕭镇割据局面形成 绥静夷僚 经略使 的不是黄巢起义,排除A项;题千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职 权的扩大,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点,排除C项。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挑战·创新 河朔型 涛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材料一 天宝十节度使情况表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蒋 兵力 序号 少上供 名称 设立时间 职责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驻重兵守边發 (万)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1 河西节度使 唐霖宗711年 7.30 断隔吐蕃、突厥 (1)天宝十节度使是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根据材料一,概括 河东节度使 唐玄宗712年 5.50 防御突厥 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变化。结合所学 3 北庭节度使 唐玄宗712年 2 防制突骑施、坚昆 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范阳节度使 唐玄宗713年 9.14 临制奚、契丹 参考答案(1)特点:数量较少:设立时间较集中:藩镇兵 陇右节度使 唐玄宗714年 7.50 备御突厥 力雄厚;在边疆重地设置,目的是加强边防。 6 安西节度使 唐玄宗718年 2.40 抚宁西域 (2)变化:遍布全国:数量多:类型多样:官员任免以朝 廷任命为主;功能不一。积极影响:各类藩镇相互制衡,维 2 剑南节度使 唐玄宗719年 3.09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 护唐朝统治:有利于中央平定地方叛乱:有利于加强边防; 平卢节度使 唐玄宗719年 3.75 镇抚室韦、靺辋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部分藩镇缴纳赋税,保障政府财政 朔方节度使 唐玄宗721年6.47 挥御突厥 收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L.了解从曹魏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 选官 九品中 制度 正制 制度 变,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从中认 识到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隋唐制度的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2.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情况,总 变化与创新 隋唐:三省六部制 结其对此后历朝的深远影响 魏晋:租调制 3.把握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 赋税 制度 北魏:均田令 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 37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噬…… 国法莫能制”,可知黄巢起义造成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朝 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选D项;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的不是黄巢起义,排除 A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职 权的扩大,排除 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 点,排除C项。 挑战 创新 材料一 天宝十节度使情况表 序号 名称 设立时间 兵力 (万) 职责 1 河西节度使 唐睿宗711年 7.30 断隔吐蕃、突厥 2 河东节度使 唐玄宗712年 5.50 防御突厥 3 北庭节度使 唐玄宗712年 2 防制突骑施、坚昆 4 范阳节度使 唐玄宗713年 9.14 临制奚、契丹 5 陇右节度使 唐玄宗714年 7.50 备御突厥 6 安西节度使 唐玄宗718年 2.40 抚宁西域 7 剑南节度使 唐玄宗719年 3.09西抗吐蕃,南抚蛮僚 8 平卢节度使 唐玄宗719年 3.75 镇抚室韦、革末革曷 9 朔方节度使 唐玄宗721年 6.47 捍御突厥 续表 序号 名称 设立时间 兵力 (万) 职责 10 岭南五府 经略使 唐玄宗733年 1.54 绥静夷僚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1)天宝十节度使是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根据材料一,概括 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变化。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数量较少;设立时间较集中;藩镇兵 力雄厚;在边疆重地设置,目的是加强边防。 (2)变化:遍布全国;数量多;类型多样;官员任免以朝 廷任命为主;功能不一。积极影响:各类藩镇相互制衡,维 护唐朝统治;有利于中央平定地方叛乱;有利于加强边防;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部分藩镇缴纳赋税,保障政府财政 收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了解从曹魏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 变,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从中认 识到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2.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情况,总 结其对此后历朝的深远影响 3.把握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 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37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选官制度 续表 1.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 (1)创立: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 确立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 相应的官职。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 (2)发展趋势: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 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 职责 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 体政务 (3)评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演变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 2.科举制 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 (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朝 化趋 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 势 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 趋势 官员。 (2)发展历程(请连线)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 意义 隋炀帝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武则天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三、赋税制度 唐玄宗 扩大科举取土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答案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 北魏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 隋炀帝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 唐太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赋税 唐初H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 武则天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制度 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 唐玄宗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上地 背景H 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 目的解决财政闲雄 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二、三省六部制 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商 唐朝 实行 内容 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 中后期两税法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背景 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 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意义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 的赋税制度,诚轻了政府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 课堂·重难突破 一古代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 价值。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 提示(1)合理性: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 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 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 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2)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 素养阐释 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到科举制形成了制度化的社会流 精神。 动,并且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因此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考查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38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 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 相应的官职。 (2)发展趋势: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 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评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朝 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 官员。 (2)发展历程(请连线) 隋炀帝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武则天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玄宗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答案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 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 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 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续表 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演变 职责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 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 体政务 一体 化趋 势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 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 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 趋势 意义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 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古代选官制度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 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 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 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 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 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2)根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 价值。 提示 (1)合理性: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 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2)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素养阐释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到科举制形成了制度化的社会流 动,并且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因此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考查 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38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核心归纳 皇帝 古代选官制度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先秦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宋元明清 尚 侍常 御 中 相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有事上报 乡里清议 中正品评 分科举人 九卿 图2 血统 德才 家世 成绩 皇帝 0 V 三省六部制 吏部 贵族政治 官條政治 士族政治 官僚政治 户部 中书省 门下省田尚书省 演化趋势: 礼部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和才 执 部 拟 行 能为选拔标准。 刑部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由中央掌控考试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工部 选拔的方式。 图3 学以致用 问题探究 有学者曾说:“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 根据材料,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 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 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的、道德的统治。”其中“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 提示变化: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时期 力”的制度是( 的三省六部制。原因:三公九卿制下宰相位高权重,皇帝为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重用身边待从:中朝官权力不断增大,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逐渐演变成三省六部制。 答案D 素养阐释 解析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且世袭,故A项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秦朝时期设置三公九卿,到隋唐时 错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与廉,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 期逐渐发展为三省六部制的变化;随着皇帝不断地采取措施 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 削弱丞相权力,中枢机构也不断地进行调整,最后从三公转 学,故D项正确。 变为三省。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核心归纳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 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1.特点 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 (1)相权三分: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 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 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样既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 渐转至三省。 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王成《中国政治制度史》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诏令由草 拟(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 皇帝 三公 处理。 协助 御监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 太尉 理 丞 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百 政事 夫 2.作用 九卿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 了办事效率。 郎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 尉 尉 正 内 府 中 皇权。 图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诏令,处理日常事 务,这提高了工作效率。 学以致用 唐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朝名称的 39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核心归纳 古代选官制度 演化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和才 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由中央掌控考试 选拔的方式。 学以致用 有学者曾说:“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 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 的、道德的统治。”其中“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 力”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 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且世袭,故 A 项 错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与廉,故 B项错误;九品中正 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 学,故D项正确。 二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 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 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 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 渐转至三省。 ———王成《中国政治制度史》 图1 图2 图3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 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时期 的三省六部制。原因:三公九卿制下宰相位高权重,皇帝为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重用身边侍从;中朝官权力不断增大,并 逐渐演变成三省六部制。 素养阐释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秦朝时期设置三公九卿,到隋唐时 期逐渐发展为三省六部制的变化;随着皇帝不断地采取措施 削弱丞相权力,中枢机构也不断地进行调整,最后从三公转 变为三省。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核心归纳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 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样既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 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诏令由草 拟(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 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 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 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 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诏令,处理日常事 务,这提高了工作效率。 学以致用 唐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朝名称的 39
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朝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属于科 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 举制的意义,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政府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的轮廓”指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C,保证了皇权独尊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保证了皇权独尊,故C项正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加强 答案C 皇权,并没有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故D项错误。 解析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而言的,题干材料并未涉及 课后 ·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下,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实现了皇权的 一、选择题 集中,故D项正确;A项出现在秦朝,排除:B项出现在 1.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 汉朝,排除;C项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故选 “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 D项。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4.有学者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 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能”。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君主集权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对皇权的限制 答案D C.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机能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中央委任中 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体现的是选官权力控制在中 答案D 央政府手中,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A、B、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不仅分化了丞相的 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权力,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贡,提高了行政效率,D项正 2.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 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B 察举制开始的,“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是古代选官 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使中央官像机构日盖完善, 制度发展的主线。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 了() 并没有弱化国家职能,C项错误。 5.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 A选官制度的唯一性、单一化 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项改革措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选官标准及方法的主观化、复杂化 施是( D.选官权力集权化、专制化 A.实行井田制 答案D B.设立三长制 C,推行租调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察举制 D.颁布均田令 到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反映出选官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 答案D 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 D项正确。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特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再富裕的家庭,也不可能独占 定时期的较典型的选官制度,并非是唯一的选官途径,排 土地:再贫困的家庭,也可以有部分田地,这与领布均田令 除A项: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没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有关,故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 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由根据血缘到看重家 题千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长的职能主要是检查户口, 世、门第到分科考试,体现了选官标准及方法的客观化, 征收租赋,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与题千材料不符, 排除C项。 排除B项。租调制是指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与题千材料 3.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问题,一是官僚的选 不符,排除C项。 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 6.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 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重要举 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 措是() 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以后( A.废分封,置郡县 A.赋税制度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设置节度使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答案D 答案B 40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朝 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保证了皇权独尊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答案 C 解析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而言的,题干材料并未涉及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属于科 举制的意义,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政府 的轮廓”指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保证了皇权独尊,故C项正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加强 皇权,并没有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故D项错误。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 “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中央委任中 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体现的是选官权力控制在中 央政府手中,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A、B、C 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2.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 察举制开始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 制度发展的主线。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 了( ) A.选官制度的唯一性、单一化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选官标准及方法的主观化、复杂化 D.选官权力集权化、专制化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察举制 到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反映出选官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 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 D项正确。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特 定时期的较典型的选官制度,并非是唯一的选官途径,排 除 A项;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没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由根据血缘到看重家 世、门第到分科考试,体现了选官标准及方法的客观化, 排除C项。 3.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问题,一是官僚的选 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 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重要举 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设置节度使 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下,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实现了皇权的 集中,故 D项正确;A项出现在秦朝,排除;B项出现在 汉朝,排除;C项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故选 D项。 4.有学者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 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 能”。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 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君主集权 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对皇权的限制 C.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机能 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不仅分化了丞相的 权力,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提高了行政效率,D 项正 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 A、B 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 并没有弱化国家职能,C项错误。 5.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 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项改革措 施是( ) A.实行井田制 B.设立三长制 C.推行租调制 D.颁布均田令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再富裕的家庭,也不可能独占 土地;再贫困的家庭,也可以有部分田地,这与颁布均田令 有关,故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 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项。三长的职能主要是检查户口, 征收租赋,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与题干材料不符, 排除B项。租调制是指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与题干材料 不符,排除C项。 6.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 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 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以后( ) A.赋税制度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答案 B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