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并 (1)材料一反映了从商朝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 使各级官员参与其中,这有利于儒学的推广,加速了儒学 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 独尊局面的出现,故选A项。 因。(4分) 19.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 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西汉 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东汉时期( 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2分) A田庄经济逐步形成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B.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的贡献。(4分) C.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参考答案(1)变化:由商朝时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 D.流民问题不断出现 注人事。 答案A 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解析西汉时期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东汉时期田 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 庄经济逐渐形成,故A项正确:地方割据早已形成,故B 现实。 项错误:田庄经济和小农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 (2)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 误:流民不符合题千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 20.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之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 途径。 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 (3)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 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 论”。一致性:强调道德。 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4)贡献: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 文化的发展。 A.茧丝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 22.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下的第一 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C.造纸术的改进满足了大众需求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 D.丝织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 答案B 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 解析题千材料“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雏薄片, 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 经晾千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说明造纸术与丝 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絮有一定渊源,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残絮积 材料二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 成薄片可用于书写,排除A项。题千材料未涉及造纸 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术的改进,排除C项。根据题千材料,可知造纸术的 一司马迁《史记》 产生与丝织业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反映出“相得益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 彰”,排除D项。 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一董诰《全虑文》 2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皇位是怎样继承的。(4分) 材料一般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2)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谁?“丞相诸大臣”体现了秦 《礼记》 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信息?(6分)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简要说明该制 《论语》 度的作用。(4分) 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参考答案(1)继承: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信息:皇权至 一《论语》 上,皇帝独裁:大臣依皇帝命令办事。 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3)制度:郡县制。作用: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铡隐之心,仁也: 的统一。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23.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孟子》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 一班固《汉书·食货志》 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 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西来。 一《苟子》 -李白 26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并 使各级官员参与其中,这有利于儒学的推广,加速了儒学 独尊局面的出现,故选 A项。 19.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 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西汉 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东汉时期( ) A.田庄经济逐步形成 B.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C.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D.流民问题不断出现 答案 A 解析 西汉时期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东汉时期田 庄经济逐渐形成,故 A项正确;地方割据早已形成,故B 项错误;田庄经济和小农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故 C项错 误;流民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0.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之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 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 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 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 A.茧丝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 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造纸术的改进满足了大众需求 D.丝织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 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说明造纸术与丝 絮有一定渊源,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残絮积 成薄片可用于书写,排除 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造纸 术的改进,排除 C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造纸术的 产生与 丝 织 业 有 一 定 关 系,但 不 能 反 映 出 “相 得 益 彰”,排除 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 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 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材料一反映了从商朝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 认识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 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 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 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的贡献。(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商朝时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 注人事。 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 现实。 (2)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 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 途径。 (3)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 论”。一致性:强调道德。 (4)贡献: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 文化的发展。 22.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下的第一 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 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 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 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 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 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 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 ———董诰《全唐文》 (1)根据材料一,指出皇位是怎样继承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谁? “丞相诸大臣”体现了秦 朝的哪种政治制度? 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 信息? (6分)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 简要说明该制 度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继承: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2)“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信息:皇权至 上,皇帝独裁;大臣依皇帝命令办事。 (3)制度:郡县制。作用: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 的统一。 23.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 西来。 ———李白 26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材料三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天 (4)材料三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 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 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4分) 不识其终始。” 参考答案(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作用:“倾邻国而 —摘编自班固《汉书》 雄诸侯”。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用材料一中的一句 (2)作用: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 原话说明其作用。(4分) 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作用?(2分) 建国家。 (3)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3)联系: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分) (4)思想:重农思想。局面:“文景之治”。 27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材料三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天 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 不识其终始。” ———摘编自班固《汉书》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用材料一中的一句 原话说明其作用。(4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作用? (2分) (3)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2分) (4)材料三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 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4分) 参考答案 (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作用:“倾邻国而 雄诸侯”。 (2)作用: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 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 (3)联系: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思想:重农思想。局面:“文景之治”。 27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通史概览 44 三教合归儒 科技成就领先 文化 佛道冲击,儒学危机 文化 书法、绘画、科技取得新成就 文艺繁荣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政局动荡,政权交替频繁 结束分裂,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政治 北方战乱频繁,民族交融加强 政治 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加强 中央集权制遭到敲坏、三省制维形形成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魏国 因普首盔醒 东晋北魏统 隋朝隋朝 唐朝 唐朝 建立 建立统一建立 灭亡一北方 建立筑一 建立 灭亡 220年266年280年317年420年439年 581年58年618年 907年 三国时期 两晋时期 隋朝时期 店朝时期 南朝时期 经济 实行租调制: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经济 实行两税法: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西晋兴 东魏北齐 衰的过程 十六国北魏 蜀 西魏北周 2.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 因及意义 北朝 3.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中 南 吴 所孕育的统一因素 东晋宋方梁陈 课前·基础认知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 1.三国鼎立 (1)建立与统一: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 政权建立(请连线) 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 魏 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蜀 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 吴 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 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①② 答案 ③⑤⑥(填写序号) 魏、 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①匈奴②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③羯④苗族 ⑤氏⑥羌 曹不称帝,定都洛阳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吴 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 (4)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 时期。 28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通史概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西晋兴 衰的过程 2.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 因及意义 3.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中 所孕育的统一因素 课前·基础认知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政权建立(请连线) 魏 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蜀 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吴 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 答案 2.西晋 (1)建立与统一: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 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 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①② ③⑤⑥(填写序号) ①匈奴 ②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③羯 ④苗族 ⑤氐 ⑥羌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4)影 响:中 国 历 史 进 入 一 个 比 较 长 的 政 权 分 立 时期。 28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二、东晋与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1.东晋建立 1.十六国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1)建立 2.士族兴起与六朝出现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1)土族兴起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 ①概念: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 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 (2)概况 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①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 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2)六朝出现 ②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泥水。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 ③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 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 族矛盾又加剧了。 晋,又统称为六朝。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江南开发 背景 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 原因 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 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资源 以汉族展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 北魏老文 语,统一说汉语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 内容 农业 帝改革 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表现 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 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手工业 显进步 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影响 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 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 影响 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与汉族交融 3.北朝的出现与隋朝的统一 (1)北朝的状况 4.南朝衰落 ①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 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②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 灭掉北齐。 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2)隋朝的统一: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 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课堂 重难突破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问题探究 材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的 前秦 北朝439一581年 特点。 北方 东北 提示特点: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 4世纪 魏门齐 下半叶 小统一,大分裂;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 北魏 在分裂中乎育着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三国 西北 (220—280年 魏门周 素养阐释 西 383年水之战 南北对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蜀 220年 少数民族深度参与,这必然加深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 汉 221年 吴 东晋 南朝(420一589年) 民族交融。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29年 316 317—420年 宋→齐→梁一陈 材料二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定迁 29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兴起与六朝出现 (1)士族兴起 ①概念: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 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 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六朝出现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 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 晋,又统称为六朝。 3.江南开发 原因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 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 资源 表现 农业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 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 显进步 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 与汉族交融 4.南朝衰落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 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 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建立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 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2)概况 ①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 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 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②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 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③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 族矛盾又加剧了。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朝的出现与隋朝的统一 (1)北朝的状况 ①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 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②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 灭掉北齐。 (2)隋朝的统一: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 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课堂·重难突破 一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材料一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的 特点。 提示 特点: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 小统一,大分裂;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 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素养阐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少数民族深度参与,这必然加深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 民族交融。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二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定迁 29
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 交融的历史局面。北魏孝文帝“定族姓”,实行门阀政治,有 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 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 故选C项。 都之民,死莱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二十年“诏改 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 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 一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 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 问题探究 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 的积极作用。 区的开发。 提示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 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繁荣。 材料二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 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 素养阐释 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积极影 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 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心)、杜之间,不能 核心归纳 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 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沈釣《宋书》 1.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问题探究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要求。 提示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涉及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促进了鲜卑 民大量南迁:赋役负担较轻: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族自身的发展,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等等。 (3)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北魏孝文 1素养阐释 帝在面临重重社会阻力的情况下,毅然进行社会改革。 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2.历史影响 从材料“江南卑湿…地广人稀”“兵车勿用”“役宽务简”“民 (1)北魏孝文帝通过颁布均田令、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 勤本业”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史料实证 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的素养。 (2)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大大加 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 核心归纳 深远的影响。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 统治,更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 优越。 一奠定了基础。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学以致用 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 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 学以致用 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 据史料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 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 A.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 B.标志着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此判断这一时期() C,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答案C 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面对的是黄河流域民族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30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都之计”。…… 十八年 “二月甲辰,诏天下,喻 以 迁 都 之 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 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 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二十年“诏改 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 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问题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积极作用。 提示 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繁荣。 素养阐释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积极影 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核心归纳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1.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要求。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涉及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促进了鲜卑 族自身的发展,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3)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北魏孝文 帝在面临重重社会阻力的情况下,毅然进行社会改革。 2.历史影响 (1)北魏孝文帝通过颁布均田令、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 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2)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大大加 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 统治,更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 一奠定了基础。 学以致用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 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 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 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 A.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标志着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C.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D.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 C 解析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面对的是黄河流域民族 交融的历史局面。北魏孝文帝“定族姓”,实行门阀政治,有 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故选C项。 二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 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 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 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 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 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 区的开发。 ———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 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 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 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 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 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 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 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沈约《宋书》 问题探究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 民大量南迁;赋役负担较轻;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等等。 素养阐释 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从材料“江南卑湿……地广人稀”“兵车勿用”“役宽务简”“民 勤本业”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史料实证 的素养。 核心归纳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 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学以致用 据史料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 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 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 此判断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