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问题探究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党锢之祸”也是东汉衰亡的重 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 4.东汉政权对少数民族采取“以夷制夷”策略,过多考虑 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利用,导致少数民族兵役负担过重,民族矛盾激化,造成边疆 提示关系: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 危机。 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 学以致用 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一个个 割据势力,瓦解了中央集权国家。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强大,“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 【素养阐释 于方国…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等于,相当)于守令。”中 央政府曾试图限制豪强兼并土地、隐匿人口、逃避赋税,但都 材料二强调豪强地主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割据 局面,加剧了社会矛盾。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 归于失败。这说明东汉的豪强地主( A.成为维护皇权的重要力量 素养。 B.是形成垄断经济的主要力量 核心归纳 C,是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因素 东汉灭亡的原因 D.是代表宗族权力的主要势力 1,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膨胀。土地高度集中,破坏 答案C 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一小农经济:田庄自给自足,是中 解析题千材料“中央政府曾试图限制豪强兼并土地、 央集权的离心力量:强大的私人武装,是国家统一的严重 隐匿人口、逃避赋税”说明当时的豪强地主是咸胁中央集权 威胁。 的主要因素,C项正确:豪强地主是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因 2.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现象恶性蔓延。榨取人民血汗,激 素,不是雏护皇权的重要力量,A项错误:题千材料说明豪强 化阶级矛盾:导致奢侈性工商业畸形发展:刺激农民纷纷离 地主是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因素,不是形成垄断经济的主要 开土地,动摇了整个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过度奢侈导致社 力量,B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论述豪强地主和宗族之间的 会再生产停滞萎缩。 关系,D项错误。 课后 ·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一、选择题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1.西汉政治词汇中,常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 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纪》记载:“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 答案B 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解析《史记》虽为当世史籍,但不是一手史料,不能说可 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 信度最高,故排除A项。《史记》《汉书》《后汉书》都属于 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二手史料,虽然记述有差异,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 C,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确。二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考古发 D.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掘的遗迹造物和史籍的综合才可确认真实原因,故排除 答案B D项。 3.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那级行政区数量变化表。据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并结合所 此可知( 学知识,可知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 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A,C、D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汉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2.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汉景帝十三年 前144年 68郡、国 记述 出处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 《汉书》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C.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且至千里 《后汉书》 答案C 21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问题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 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提示 关系: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 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 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一个个 割据势力,瓦解了中央集权国家。 素养阐释 材料二强调豪强地主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割据 局面,加剧了社会矛盾。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 素养。 核心归纳 东汉灭亡的原因 1.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膨胀。土地高度集中,破坏 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田庄自给自足,是中 央集权的离心力量;强大的私人武装,是国家统一的严重 威胁。 2.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现象恶性蔓延。榨取人民血汗,激 化阶级矛盾;导致奢侈性工商业畸形发展;刺激农民纷纷离 开土地,动摇了整个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过度奢侈导致社 会再生产停滞萎缩。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党锢之祸”也是东汉衰亡的重 要原因。 4.东汉政权对少数民族采取“以夷制夷”策略,过多考虑 利用,导致少数民族兵役负担过重,民族矛盾激化,造成边疆 危机。 学以致用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强大,“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 于方国……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等于,相当)于守令。”中 央政府曾试图限制豪强兼并土地、隐匿人口、逃避赋税,但都 归于失败。这说明东汉的豪强地主( ) A.成为维护皇权的重要力量 B.是形成垄断经济的主要力量 C.是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因素 D.是代表宗族权力的主要势力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央政府曾试图限制豪强兼并土地、 隐匿人口、逃避赋税”说明当时的豪强地主是威胁中央集权 的主要因素,C项正确;豪强地主是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因 素,不是维护皇权的重要力量,A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豪强 地主是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因素,不是形成垄断经济的主要 力量,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论述豪强地主和宗族之间的 关系,D项错误。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西汉政治词汇中,常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 纪》记载:“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 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 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 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C.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D.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 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A、C、D 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2.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记述 出处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 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 且至千里 《后汉书》 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答案 B 解析 《史记》虽为当世史籍,但不是一手史料,不能说可 信度最高,故排除 A 项。《史记》《汉书》《后汉书》都属于 二手史料,虽然记述有差异,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 确。二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 C项。考古发 掘的遗迹遗物和史籍的综合才可确认真实原因,故排除 D项。 3.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量变化表。据 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十三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21
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 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 区越来越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王国势力削弱, 而尽忠孝”,汉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 故C项正确。 需要,C项正确。 4.东汉时期,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州郡记,如霹雳,得诏 8.下图中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书,但挂壁。”该民谣所反映的实质是() A.东汉中央集权加强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土族门阀把持朝政 D.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中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是 指如果传达的是州郡官员以及门阀大族的指令,必须以霹 A.纪传体通史史书 B.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雳之势完成,反映的实质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故选D C.民间诗歌总集 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排除A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外戚势力,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 D.药物学专著 映的是地方势力的强大,排除C项。 答案D 5.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 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线索相关的 部药物学专著,故选D项。 朝代是( 二、非选择题 A.秦朝 9.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B.新朝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 C.西汉 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高 D.东汉 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 答案D 以赋于民。 解析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光武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 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 劝农桑…” 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杜佑《通典》 “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建立初期面临 面,朝政越来越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爆发了张 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是如何造成的? 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故选D项。 (2)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共同认识?由此采取的治 6.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回忆道:“会黄巾盛于海、 国政策是什么?出现了什么局面? 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 参考答案(1)经济形势: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 城郭睹尘而溃。”其回忆反映出黄巾起义( A.因土地兼并盛行而爆发 荒凉景象。原因: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等长 期的战乱。 B.主要在沿海地区进行 (2)共同认识: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 C.彻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本)。治国政策:“与民休息”政策。局面:“文景之治”。 D.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D 等级考·拓展提高 解析题干材料“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 1.据史书记载:“自武帝以后,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 溃”表明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故选 统于大司马。”其中,中朝拥有决策权。由此可知,汉武帝 D项。 时( 7.汉武帝时期,汉赋不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 A.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B.丞相不再负责全国政务 这说明,当时汉赋( C.实现行政与军政的分离 A.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D.皇权受到空前削弱 B.旨在宣扬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A C,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 D.实现了各种文体的结合 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 答案C 除:题千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决策方式的变化,不涉及行政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赋不仅有“尚奇”“尚繁”“以 4 与军政分离,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反映的是削弱相权, 22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 区越来越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王国势力削弱, 故C项正确。 4.东汉时期,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州郡记,如霹雳,得诏 书,但挂壁。”该民谣所反映的实质是( ) A.东汉中央集权加强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士族门阀把持朝政 D.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是 指如果传达的是州郡官员以及门阀大族的指令,必须以霹 雳之势完成,反映的实质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故选 D 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外戚势力,排除 B项;题干材料反 映的是地方势力的强大,排除C项。 5.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 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线索相关的 朝代是( ) A.秦朝 B.新朝 C.西汉 D.东汉 答案 D 解析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光武 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 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 面,朝政越来越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爆发了张 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故选D项。 6.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回忆道:“会黄巾盛于海、 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 城郭睹尘而溃。”其回忆反映出黄巾起义( ) A.因土地兼并盛行而爆发 B.主要在沿海地区进行 C.彻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D.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 溃”表明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故选 D项。 7.汉武帝时期,汉赋不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 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这说明,当时汉赋( ) A.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B.旨在宣扬儒家民本思想 C.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D.实现了各种文体的结合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赋不仅有“尚奇”“尚繁”“以 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 而尽忠孝”,汉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 需要,C项正确。 8.下图中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 A.纪传体通史史书 B.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C.民间诗歌总集 D.药物学专著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 部药物学专著,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9.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 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高 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 以赋于民。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 劝农桑……” ———杜佑《通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建立初期面临 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是如何造成的? (2)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共同认识? 由此采取的治 国政策是什么? 出现了什么局面? 参考答案 (1)经济形势: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 荒凉景象。原因: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等长 期的战乱。 (2)共同认识: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 本)。治国政策:“与民休息”政策。局面:“文景之治”。 等级考 拓展提高 1.据史书记载:“自武帝以后,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 统于大司马。”其中,中朝拥有决策权。由此可知,汉武帝 时( ) A.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B.丞相不再负责全国政务 C.实现行政与军政的分离 D.皇权受到空前削弱 答案 A 解析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 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故 A 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 除;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决策方式的变化,不涉及行政 与军政分离,故 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削弱相权, 22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四篇文章中均有与土地买卖 2.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 相关的记述,如“卖田宅”“卖田百亩”“买田宅”“买田”等。 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地位却拥有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西汉时期土地买卖现象盛行, 的知识阶层。到了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在 说明土地私有制更加巩固,C项正确。 思想上依傍古人但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一变化的 文化因素是() 挑战·创新 A.统治者重视教育 材料一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 B.科举制度的僵化 夷,广咸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C.传统礼制逐渐衰落 一徐天麟《西汉会要》 D.儒家思想的限制 材料二(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 答案D 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解析题千材料“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在思 —班固《汉书·西域传》 想上依傍古人但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材料三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首蓿原出大 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故D项正确:题千材料没 完,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 有体现统治者重视教育,故A项错误:汉朝没有实行科举 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 制,故B项错误;“依傍古人”“热衷仕途、委身皇权”没有 开通而传入中原。西域的“天马”、驴、骡、牦牛、骆驼的引 体现传统礼制逐渐衰落,故C项错误。 进,为中原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 3.下表为史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记述。据此可知西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而犀牛、大象、狮 汉时期( 子、鸵鸟、大狗、鹿等观赏动物的输入,则为中原人民的文 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 记述 出处 一摘编自陈频《张骞凿空西域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汉书·食货志》 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 《汉书·王贡两龚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 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鲍传》 出张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赛对中国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 《史记·司马相如 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富人 列传》 参考答案(1)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 《汉书·国张孔马 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 溉灌,极膏腴上贾 传》 先进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共赢互利,共同发展:影响 深远,开辟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流:等等。 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2)贡献: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联系;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人们的 C.土地私有制更加巩固 物质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得到巩固和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到推动 答案C 作用。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正确。 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 2.《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个陶杯(见右图),通过这一考古发现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 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 C.该陶器是黄帝作品 A.分封制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黑陶双耳杯(酒器) B.世袭制 答案D C,禅让制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杯 D.宗法制 属于酒器,这说明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故D项 答案C 23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 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地位却拥有文化 的知识阶层。到了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在 思想上依傍古人但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一变化的 文化因素是( ) A.统治者重视教育 B.科举制度的僵化 C.传统礼制逐渐衰落 D.儒家思想的限制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在思 想上依傍古人但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故 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 有体现统治者重视教育,故 A项错误;汉朝没有实行科举 制,故B项错误;“依傍古人”“热衷仕途、委身皇权”没有 体现传统礼制逐渐衰落,故C项错误。 3.下表为史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记述。据此可知西 汉时期( ) 记述 出处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汉书·食货志》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 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 · 王贡两龚 鲍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 富人 《史记 · 司马相如 列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 溉灌,极膏腴上贾 《汉书 · 匡张孔马 传》 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C.土地私有制更加巩固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四篇文章中均有与土地买卖 相关的记述,如“卖田宅”“卖田百亩”“买田宅”“买田”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西汉时期土地买卖现象盛行, 说明土地私有制更加巩固,C项正确。 挑战 创新 材料一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 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徐天麟《西汉会要》 材料二 (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 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班固《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苜蓿原出大 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 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 开通而传入中原。西域的“天马”、驴、骡、牦牛、骆驼的引 进,为中原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而犀牛、大象、狮 子、鸵鸟、大狗、鹿等观赏动物的输入,则为中原人民的文 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 ———摘编自陈频《张骞凿空西域 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 出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 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参考答案 (1)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 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 先进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共赢互利,共同发展;影响 深远,开辟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流;等等。 (2)贡献: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 联系;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人们的 物质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得到巩固和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到推动 作用。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黑陶双耳杯(酒器) 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 个陶杯(见右图),通过这一考古发现 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器是黄帝作品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杯 属于酒器,这说明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故 D 项 正确。 2.《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答案 C 23
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解析尧舜禹时期,联盟首领的产生方式是禅让制,即将 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 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与题千材料“选贤与能”相 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符,故选C项。 ( 3.二里头遗址为人们了解夏朝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据此可推知( 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A.夏朝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答案C C.夏朝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现了重要变化,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 答案B 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 解析夏朝墓葬中陶制酒器占比例最大,说明当时粮食产 意,排除。 量增加,有了更多剩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陶业的发展,B 8.河北石家庄赵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其中铁农具占 项正确。 全部农具的65%:湖南长沙和衡阳楚国墓中也发现了大 4.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梯、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 量铁农具:辽宁抚顺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 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 85%以上。这表明当时( A.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 A.农耕中已普遍使用畜力 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 B.南北方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C.西周等级秩序森严 C.中国农耕技术世界领先 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 D.铁农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 答案D 答案D 解析孝、悌、睦、敬祖等均和宗法关系密切,不孝、不悌、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河北、湖南和辽宁地区分别 不睦、不敬祖被视为罪大恶极意在强调宗法关系和政治是 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大批铁农具,这表明铁农具在生产中得 密切结合的,D项正确。 到广泛使用,D项正确:铁农具大量出土不能证明当时的 5.西周早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 畜力使用情况,排除A项;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B 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 项:题千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农耕技术世界领先的结论,排 更普遍。这反映了( 除C项。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9.《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商鞅变法()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答案B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反映了奴隶主贵族 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的身份和地位:战国中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走向崩溃,奴隶主贵族地位下降,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答案B 所以青铜器风格朴素,故选B项。 解析商鞅重视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轻视商 6.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常态化,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说明商鞅 城濮之战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 长平之战等。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县制,排除A项:法治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题 A.诸侯兼并争霸 千材料未提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 B.奴隶制的瓦解 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 C.生产力发展 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子主张唯才是举。诸 D.封建制度确立 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答案A A.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因社 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 会经济条件不同,出现了争夺霸主的局面,各诸侯国的兼 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 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局部统一,A项符合题意:B、 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 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C 7.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 解析根据题干材科,可知诸子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 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 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他们都认为以宗 24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解析 尧舜禹时期,联盟首领的产生方式是禅让制,即将 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与题干材料“选贤与能”相 符,故选C项。 3.二里头遗址为人们了解夏朝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 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 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据此可推知( ) A.夏朝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C.夏朝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答案 B 解析 夏朝墓葬中陶制酒器占比例最大,说明当时粮食产 量增加,有了更多剩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陶业的发展,B 项正确。 4.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 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 ) A.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 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 C.西周等级秩序森严 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 答案 D 解析 孝、悌、睦、敬祖等均和宗法关系密切,不孝、不悌、 不睦、不敬祖被视为罪大恶极意在强调宗法关系和政治是 密切结合的,D项正确。 5.西周早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 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 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答案 B 解析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反映了奴隶主贵族 的身份和地位;战国中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 走向崩溃,奴隶主贵族地位下降,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所以青铜器风格朴素,故选B项。 6.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常态化,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城濮之战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等。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兼并争霸 B.奴隶制的瓦解 C.生产力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因社 会经济条件不同,出现了争夺霸主的局面,各诸侯国的兼 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局部统一,A 项符合题意;B、 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7.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 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 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 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 现了重要变化,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 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故选 C项;A、B、D 三项不符合题 意,排除。 8.河北石家庄赵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其中铁农具占 全部农具的65%;湖南长沙和衡阳楚国墓中也发现了大 量铁农具;辽宁抚顺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 85%以上。这表明当时( ) A.农耕中已普遍使用畜力 B.南北方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C.中国农耕技术世界领先 D.铁农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河北、湖南和辽宁地区分别 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大批铁农具,这表明铁农具在生产中得 到广泛使用,D项正确;铁农具大量出土不能证明当时的 畜力使用情况,排除 A 项;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农耕技术世界领先的结论,排 除C项。 9.《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 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 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答案 B 解析 商鞅重视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轻视商 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说明商鞅 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 县制,排除 A项;法治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题 干材料未提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 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 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子主张唯才是举。诸 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 A.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 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 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 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诸子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 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他们都认为以宗 24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法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世官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 15.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后,其手下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信平侯 C项正确。诸子的人才思想反映的是他们要求打破世卿 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 世禄制,而不是强调真才实学的人才的重要性,故排除A “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 项。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小手工 反映出( 业者的利益,故排除B项。推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变革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故排除D项。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并统一了全国,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主要原因是()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的利益 A.广泛推广铁制农具 答案C B.实行商鞅变法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予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可知分封仍 D.牛耕得到推广 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C项正确。 答案B 16.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支持 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 商鞅变法,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推行 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变法使秦国国富兵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 B.强化了经济控制 项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C.开通了丝路贸易 1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式是( 答案B A世代相袭 解析题干材料对比了西汉中期前后山东东部地区的商 B.考试选拔 业发展,结论是西汉中期后商业活动步入低谷。结合所 C.皇帝任命 学知识,可知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特别是西汉中期实 D.地方推举 行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强化了经济控制,民间商人活动受 答案C 到制约,故B项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定会 解析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 导致山东东部地区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故A项错误:丝 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故选C项。 路贸易的开通应该有利于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故C项 错误:儒家义利观是指先义后利,并非反对发展商业,故 1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 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 D项错误。 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17.汉武帝认为:“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也。…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汉 武帝的主要意图是()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落实重农抑商的国策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在全国推广精耕细作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C.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 答案C D.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基 解析题千材料“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 答案C 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强调的是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千材料 使失时”,可知体现了汉武帝对农业的重视,说明他的主 无关,均排除。 要意图是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 14.秦朝时期一首吟咏长城的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 有涉及抑商,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排 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对这首民歌表达的情感 除B项:汉武帝的意图是稳定小农经济,而非解决王国 理解正确的是( 问题,排除D项。 A.秦朝改变了封建社会的习俗 18.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致形成了从皇帝、丞 B.反映秦朝百姓修筑长城的辛劳 相、博土到地方官都会讲经的局面。上述局面的出现 C,谴责了秦始皇的暴政 () D.揭示人类发展过程中进步与残酷的统一 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 答案C 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在秦朝无论生男生女都摆脱 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 不了被奴役的命运,说明秦始皇在位时期的暴政,故选C 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封闭和倒退 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A 25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法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世官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 C项正确。诸子的人才思想反映的是他们要求打破世卿 世禄制,而不是强调真才实学的人才的重要性,故排除 A 项。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小手工 业者的利益,故排除B项。推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 变革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故排除D项。 1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并统一了全国, 主要原因是( ) A.广泛推广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支持 商鞅变法,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推行 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变法使秦国国富兵 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 项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1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 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 答案 C 解析 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 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故选C项。 1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 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 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 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强调的是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材料 无关,均排除。 14.秦朝时期一首吟咏长城的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 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对这首民歌表达的情感 理解正确的是( ) A.秦朝改变了封建社会的习俗 B.反映秦朝百姓修筑长城的辛劳 C.谴责了秦始皇的暴政 D.揭示人类发展过程中进步与残酷的统一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秦朝无论生男生女都摆脱 不了被奴役的命运,说明秦始皇在位时期的暴政,故选C 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5.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后,其手下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信平侯 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 “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 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的利益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 予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可知分封仍 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C项正确。 16.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 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 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对比了西汉中期前后山东东部地区的商 业发展,结论是西汉中期后商业活动步入低谷。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特别是西汉中期实 行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强化了经济控制,民间商人活动受 到制约,故B项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定会 导致山东东部地区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故 A 项错误;丝 路贸易的开通应该有利于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故C项 错误;儒家义利观是指先义后利,并非反对发展商业,故 D项错误。 17.汉武帝认为:“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 也。……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汉 武帝的主要意图是( ) A.落实重农抑商的国策 B.在全国推广精耕细作 C.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 D.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 使失时”,可知体现了汉武帝对农业的重视,说明他的主 要意图是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故选 C项;题干材料没 有涉及抑商,排除 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排 除B项;汉武帝的意图是稳定小农经济,而非解决王国 问题,排除D项。 18.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致形成了从皇帝、丞 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的局面。上述局面的出现 ( ) 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 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 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 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封闭和倒退 答案 A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