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二版序 这些概念的,这样我马上就看到了一条更为简易的出路,因为经验 本身就是知性所要求的一种认识方式,知性的规则则必须是我还 在对象被给予我之前因而先天地就在我心中作为前提了,这个规 BXVII 则被表达在先天的概念中,所以一切经验对象都必然依照这些概 念且必须与它们相一一致。至于那些仅仅通过理性、也就是必然地 被思考,但却完全不能在经验中被给出(至少不能像理性所设想 的那样被给出)的对象,那么对它们进行思考的尝试(因为它们倒 是必定可以被思考的)据此就成了一个极好的试金石,用来检验 我们采取的思维方式之改变了的方法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关于物 先天地认识到的只是我们自已放进它里面去的东西。① 这一试验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成功了,它在形而上学的第 一部分中,也就是在它研究那些先天概念(它们能使经验中与之 相适合的相应对象被给予出来)的部分中,向形而上学许诺了一 BXⅫX 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因为根据思维方式的这一变革,我们可以很 好地解释一门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并更进一步,对于那些给自然 界、即经验对象的总和提供先天基的法则,可以给它们配以满意 的证明,而这两种情况按照至今所采取的方式都是不可能的。但 ①所以这个模仿自然科学家的方法就在于:在可以通过一次实验加以 证实或反驳的东西里寻找纯粹理性的诸要素。现在,在检验纯粹理性的诸原 理时,尤其是当它们冒险超出可能经验的一切界限时,就不可能(像在自然 科学中那样)对理性的对象作出任何实验:因此对于我们先天假定的那些概 念和原理所能做的只是,把它们如此这般地加以安排,使我们能够从两个不 BXIX 同的方面来看待这些对象,即一方面看作对经验而言的感宫和知性的对象, 但另方面却又看作仅仅是我们思维的对象,它充其量是对于孤立的、推进到 超出经验界限以外的理性而言的。既然现在的情况是,如果我们从这种双重 的观点来考察事物,就会和纯粹理性的原则相一致,但从单方面的观点看就 会产生理性与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冲突,那么这个实验就判定了那种区分是正 确的。一一康德
第二版序 是从我们先天认识能力的这一演绎中,在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却 得出了一一个意外的、对形而上学的第二部分新所研讨的整个目的看 上去极为不利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水远不能借这种能力超出可能 经验的界限,但这却恰好是这门科学的最根本的事务。然而,这里 面也就止好包含着反证我们理性的先天知识的那个初次评价的结 BXX 果之真理性的实验,即这种知识只适用于现象,相反,自在的事物 本身虽然就其自己来说是实在的,但对我们却处于不可知的状态。 因为那必然推动我们去超越经验和一切现象之界限的东西就是无 条件者,它是理性必然在自在之物本身中、并且完全有理由为一切 有条件者追求的,因而也是诸条件的系列作为完成了的系列所要 求的。现在,如果我们假定我们的经验知识是依照作为自在之物 本身的对象的,那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即无条件者决不可能无矛盾 地被设想;相反,如果我们假定我们的物的表象正如它们给予我们 的那样,并非依照作为自在之物本身的物,反而这些对象作为现象 是依照我们的表象方式的,上述矛盾就消失了;因此无条件者决不 可能在我们所知的(被给予我们的)那些物那里去找,倒是必须到 我们所不知道的、作为自在之物本身的物那里去找:如果是这样, 那就表明我们最初只是作为试验而假定的东西得到了证明,①现 BI 在,当否认了思辨理性在这个超感官领域中的一切进展之后,仍然 留给我们来做的是作一次试验,看看是否能在它的实践知识中发 现一些依据,来规定无条件者这个超验的理性概念,并以某种合乎 ①纯粹理性的这个实验与化学家们的实验有狼多类似之处,化学家有 时称这个实验为还原性试验,一般则称之为综合的方法。形而上学家的分析 把纯粹先天知识分割为两个性质极不相同的要素,即作为现象的物的知识, 以及自在之物本身的知识。辩证论重又借助于无条件者这个理性的必然理 念把这两者结合成一致的,并发现这种一致性永远只有凭借那种区分才显示 出来,所以这种区分是真实的区分。一康德
18 第二版序 形而上学的愿望的方式、借助于我们只不过在实践的意图上才可 能的先天知识来超出一切可能经验知识的界限。而在这样一种处 理中思辨理性倒总是至少为我们作出这样一种扩展留下了余地, 它必须让这个位置仿佛是空在那里,因而仍然听便于我们,我们甚 BXXII 至还受到了思辨理性的催促,要我们在可能的时候用理性的实践 依据去充实那个位置。① 于是,纯粹思辨理性的这一批判的任务就在于进行那项试验, 即通过我们按聪几何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范例着手一场形而上学 的完全革命来改变形而上学迄今的处理方式。这项批判是一本关 于方法的书,而不是一个科学体系本身;但尽管如此,它既在这门 BXXII 科学的界限上、也在其整个内在结构方面描画了它的整体轮廓。 因为纯粹思辨理性本身具有的特点是,它能够且应当根据它为自 己选择思维对象的各种不同方式来衡量自已的能力、甚至完备地 列举出它为自己提出任务的各种方式,并这样来描画形而上学体 系的整体轮廓;因为,就第一点而言,在先天知识中能够赋子对象 的无非是思维主体从自身中取出来的东西,而就第二点来说,形而 上学在认识原则方面是一个完全分离的、独立存在的统一体,在其 中,像在一个有机体中那样,每一个环节都是为着所有其他环节, 所有环节又都是为着一个环节而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原则不同 ①所以,天体运动的核心法则使哥白尼一开始只是认作假设的东西获 得了完全的确定性,同时还证明了那使宇宙结合的看不见的力(即牛顿的引 力),这种力如果不是哥白尼大胆地以一种违背感官的、位毕竟是真实的方 式,不到天空中的对象那里、而是到这些对象的观察者那里去寻求所观察的 运动的话,是永远不会被发现的。在这篇序言里,我也只是把这个批判所阐 明的、类似于那个假设的思维方式变革当作假设提出来,这只是为了使人注 意到这样一场变革的最初的、无论如何都是假设性的试验,尽管在这本书自 身中这种变革是由我们时空表象的性状及知性的基本概念而得到并非假设、 而是无可置疑的证明的。一康德
第二版序 19 时在与整个纯粹理性运用的全面的关系中得到研究而能够在一种 关系中被可靠地把握住的。但在这方面形而上学也有其难得的幸 运,这种幸运是任何别的与对象打交道的理性科学(因为逻辑学 只是和思维的一般形式打交道)所不能分享的,这就是:一旦它通 过这部批判面走上了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它就能够完全把握住 属于它的整个知识领域,因而完成它的工作,并将其作为一种永远 BXXIV 不能再有所增加的资本存放起来供后人使用,因为它只和原则及 它给自已的源测所规定的限制打交道。因此这种完备性也是它作 为基础科学所要求的,关于它我们必须能够说:nil actum reputans, si quid superesset agendum.1 但如果人们要问,我们打算凭借由批判所澄清的、但也因此而 达到一种持久状态的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给后人留下的,究竟是一 种什么样的财富呢?粗略地浏览一下这部著作,人们会以为,它的 用处总不过是消极的,就是永远也不要冒险凭借思辨理性去超越 经验的界限,而这事实上也是这种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用处。但这 个用处马上也会成为积极的,只要我们注意到,思辨理性冒险用来 超出其界限的那些原理,若更仔细地考察,其不可避免的后果事实 上不是扩展了我们的理性运用,而是缩小了它,因为这些原理现实 地威胁着要把它的原本归属于其下的感性界限扩展到无所不包, BXXV 从而完全排拆掉那纯粹的(实践的)理性运用。因此,一个限制那 种扩展的批判,虽然就此而言是消极的,但由于它同时借此排除了 那限制甚至威胁要完全取消理性的实践运用的障碍物,事实上就 具有积极的和非常重要的用途,只要我们确信纯粹理性有一个完 全必要的实践运用(道德运用),它在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扩展到感 ①拉丁文,据瓦伦廷纳德译为:“只要还有什么要做的留下来,它就还 不算是完成了。”一德文编者
20 第二版序 性的界限之外,为此它虽然不需要从思辨理性那里得到任何帮助, 但却必须抵抗它的反作用而使自己得到保障,以便不陷入自相矛 盾。否认批判的这一功劳有积极的作用,这就好比是说,警察没有 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只不过是阻止公民对其他 公民可能感到担优的暴力行为发生,以便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而 已。在这部批判的分析部分将要证明,空间和时间只是感性直观 的形式、因而只是作为现象的物实存的条件,此外如果不能有与知 性概念相应的直观给予出来,我们就没有任何知性概念、因而也没 BXXVI 有任何要素可达到物的知识,于是我们关于作为自在之物本身的 任何对象不可能有什么知识,而只有当它是感性直观的对象、也就 是作为现象时,才能有知识;由上述证明当然也就推出,理性的一 切思辨的知识只要有可能,都是限制在仅仅经验的对象之上的。 尽管如此,有一点倒是必须注意的,就是在这方面毕竟总还是有一 个保留,即:我们正是对于也是作为自在之物本身的这同一些对 象,哪怕不能认识,至少还必须能够思维。①因为,否则的话,就会 BXX亚 推导出荒谬的命题:没有某种显现着的东西却有现象②。现在让 我们假定,由于我们的批判而成为必要的这一区别,即作为经验对 象的物与作为自在之物本身的同一些物的区别,权当它没有作出, ①要认识一个对象,这要求我能够证明它的可能性(不管是根据来自 其现实性的经验的证据,还是先天地通过理性来证明)。但我可以思维我想 要思维的任何东西,只要我不自相矛盾,也就是只要我的概念是一个可能的 观念,虽然我并不能担保在一切可能性的总和中是否会有一个对象与它相 应。但为了赋予这样一个概念以客观有效性(实在的可能性,因为前面那种 可能性只是逻辑上的),就还要求某种更多的东西。但这种更多的东西恰好 不一定要到理论知识的来源中去找,也可能存在子实践知识的来源中。一 康德 ②原文“显现”(erscheinen)和“现象”(Erscheinung)为同一词根的动 词和动名词形式。一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