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康德著 邓晓芒 译 杨祖陶 校 纯粹理性批判
中译本序 康德的第一批判一《纯粹理性批判》,是其三大批判著作, 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正是这部巨 著开始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革命,改变了整 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正是这部巨著,奠定了整个 批判哲学体系以及往后的全部哲学研究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逻 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也正是这部巨著,成了康德拆学对后世 直到当代西方哲学方方面面的经久不衰的深刻影响的最本原的源 泉。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①,是“认识论和形 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②,人们在这样说时,心目中首先想到的 和所指的毫无疑问就是康德的这部巨著。因此,英国的著名康德 哲学专家、《纯粹理性批判》第四个英译本③的译者、《康德〈纯粹 理性批判〉解义》一书的作者康蒲·斯密有充分的理由而旦十分 正确地宣称:“《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一部经典 ①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②施大格谬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16页。 ③迄今有五个《纯粹理性批判》的英语全译本,它们依次是:F.Hy- wood本(1838年);J.M.D.Meikle John本(1855年);Max Muller本(1881 年):N.K.Smith本(1929年):W.S.Pluhar本(1996年)
2 中译本序 著作。”① 《纯粹理性批判》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甚或三年五载之功。 它是康德从1770年起长达11年之久的潜心研究、上下求索、反复 尝试、千锤百炼和呕心沥血的成果。它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 1787年,第二版对第一版的某些部分做了重大的修改,甚至重与。 后世研究康德哲学的学者,有的推崇和强调第一版,有的推崇和强 调第二版,但无论持哪种观,点的人,都一致同意必须把两个版本结 合起来研究,不可有所偏废。所以,后来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 单行本,无论是德文本或其他文字的译本,一般都是把两版的异文 全部包含在内的合刊本,并在栏外注明版次和页次一一以A代表 第一版,以B代表第二版,A、B之后的数字则指该原版的页码。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一条主线 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 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 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 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纯粹理性批判》的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 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而这样性质的“纯粹理性批判”虽然属 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只是形而上学的一 种“人门”、“初阶”或“导论”。由于康德把只涉及知识的先天要 素即先天的知识形式而不涉及对象的-一切知识都称为先验的知 识,所以他认为“纯粹理性批判”这样一种研究应称为“先验的批 判”。②这种先验的批判属于先验哲学,“它是先验哲学的完备的 ①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卓民译,华中师苑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序第2页。 ②A12即B26
中译本序 3 理念,但还不就是这种先验哲学本身。”①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 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前者占全书约4/5的篇幅,是金书的 主体部分,讨论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后者讨论在这些先天 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人类认识能力由作为 接受性的直观能力的感性和作为自发性的思维能力的理性这样两 类原则上不同而又彼此联系的认识能力构成,因而“先验要素论” 就区分为讨论感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感性论”和讨论(广义的) 理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逻辑”。由于人类的思维能力有知性、判 断力和(狭义的)理性这样三个彼此不同而又相百联结的环节,因 而“先验逻辑”就区分为讨论知性和判断力的先天要素的“先验分 析论”(“真理的逻辑”》一其中讨论知性的先天概念(范畴)的 称为“概念分析论”,讨论判断力的法规即知性的先天原理的称为 “原理分析论”一和讨论理性的先验理念和先验幻相的“先验辩 证论”(“幻相的逻辑”)。 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 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和规定其源流、范围和界限。第二 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 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哥白尼式变革”原理的来源、内容和意义。 导言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批判的总任务是要解决 “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 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将这个总问题分解为如下 四个依次回答的问题:数学知识如何可能?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 能? ① A14即B28
中译本序 先验感性论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所 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去整理由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 引起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空间和时间的先天直 观形式是数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根据和条件。 先验逻辑的导言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 结合,才能产生关于对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 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 象时的各种原理,包括这种运用的限度。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 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志着辩 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中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 原理是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 中,通过对知性在判断巾的逻辑机能(形式逻辑巾·般判断形式 的分类)的分析,康德发现了知性的十二个(对)先天的纯粹概念 即范畴;通过对范畴的“先验演绎”则阐明了,知性从自我意识的 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是一切可 能的经验和经验对象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从而证明了范畴在经验 即现象的范畴内的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 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判断力是用普遍(规则) 去统摄特殊(事例)的能力;范畴运用于现象必须以时间图型为中 介;通过时间图型把先天感性要素统摄于范畴之下所产生的先天 综合判断就是知性的先天原理,亦即判断力的法规。依照范畴表, 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由“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经验的类 比”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所构成,而经验的类比中的“实体的 持存性原理”、“按照因果律的时间相继的原理”和“按照交互作用 律(在空间中)并存的原理”是作为自然科学的最根本的基础的三 条最普遍的原理,也就是自然界(作为现象)的三条最普遍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