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第二辑 心智的构建 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Making up the Mind How the Brain Creates Our Mental World [英]Chris Frith⊙著杨南昌等O译 NLIC2970803286 母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国雪佳国书出版单位
Making up the Mind:How the Brain Creates Our Mental World By Chris Frith Copyright C2007 by Chris D.Frith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 C2012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This translation published under license. 本书中文简体字版由John Wiley&.Sons International Rights,Inc.授权出版。版权所 有,盗印必究。 Copies of this book sold without a Wiley sticker on the cover are unauthorized and illegal. 上海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09-2010-294号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第二辑)总序 关于第一辑译丛 首发“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之一的《人是如何学习的》中译本,是在2002年 秋天,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在“建构主义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该书主编、时任Vanderbilt 大学教授的John Bransford和他的同事们来到现场,揭开了中文版封面上的红绸带。 这几乎也是个“学习”的十年: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共同体、学习型家庭、 服务性学习等概念逐渐走进各个领域,“学习”成为一个广具包容性的关键词。然而在 惯于宏大叙事的国内教育界的研究分野中,学习一度(甚至现在依然)是个既“微”且 “窄”的领域,几乎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子领域。但是与此同时在西方教育界,被 置于多学科视野中予以考察的人类学习机制,却正在成为反思教育系统、启迪教与学 的新关系和新技术的强大基础。对学习的假设的质疑,成为世纪之交对教育的传统、 学校的组织和课堂的惯习最大、最根本的质疑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脑科学、心 理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人的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 与本质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在认识论、认知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社会学、人类学等 多学科的支持下,学习科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广受关注,并开始在教育界兴起各种 教学模式、教学技术的“设计研究”。 我的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高文博士有着对苏联教育和心理学研究 的深厚积淀,尤其欣赏维果茨基学派关于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的深刻洞察。更让 人感叹的是,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敏锐地捕捉到欧美学者在学术方向上的 共识,在自己学术生涯的后半期,摒弃“画地为牢”的治学藩篱,跨进一个新的、多学科 的研究领域。她成为国内教育界系统介绍、阐释建构主义和学习科学的主要学者,是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第二辑)总序1
呼吁基于脑科学的教育、跨越信息技术和学校教育鸿沟的早期倡导者,也是在中国本 土的中小学尝试建构主义和学习科学实证研究的先驱者。然而,高文教授对自己最大 的身份认定一直是“学习者”。 我们有幸与高文教授一起追踪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争论,也目睹了学习科学的兴起 浪潮。这种追踪和目睹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高文教授主编的这套“21世纪人类学习 的革命”译丛,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辑译丛。从2002年9月《人是如何学习的》、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一一贾斯珀 系列》的出版,到2004年3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和《剑设联结:教学与 人脑》的出版,第一辑译丛问世已经十个年头了。 笔者作为主要译者之一,对第一辑译丛在我国产生的影响进行太多的主观评价似 乎并不合适。为此,我特意查询了两组数据。一是向出版社询问了一些印刷销售的记 录,《人是如何学习的》和《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都是四次印刷,印数都接近两万;《学习 环境的理论基础》是三次印刷,印数12200册;《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和《美国 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一贾斯珀系列》都是两次印刷,印数一万上下;《创设联结:教学 与人脑》也印刷了6000册。所有这六本书目前在出版社的库存已接近零。出版社告 诉我,作为纯学术类译著,这样的印量和销量让他们觉得相当满意。二是我请华东师 范大学图书馆梳理了一些引用方面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3月7日,国内CSSCI和 CKI两大数据库扣除重复后的引用情况是,《教育中的建构主义》1361次,《学习环境 的理论基础》1245次、《人是如何学习的》368次,《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77 次,《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一贾斯珀系列59次,《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33次。 这样的引用情况似平不太均衡,仿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前几年我国教育界对国外先进 的具体案例关注不够,对脑科学的介人也不够敏感。不过综合以上数据,我们还是可 以产生这样的感觉,即我国学者对这套译丛整体上有着较高的关注。 时至今日,不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的教育界,关于建构主义的争论还在延续,关于学 习设计的实践方兴未艾,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套译丛还是给中国教育界带来了一些新 鲜空气,并且帮助国内学者建立了有关学习研究的对话平台。 时光荏苒,高文教授已经于2007年退休,目前享受着天伦之乐。我们这些当年大 多是博士生、硕士生的主要译者,现在则大多是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也指导着自 己的博士生或硕士生。虽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的团队仍然坚持着学 习科学的研究;我们也高兴地发现,近年来国内同行对学习科学的关注越来越多了。 心智的构建 2
关于本领域进展 我们知道,学习科学的诞生是以1991年第一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ICLS)的召开和《学习科学杂志》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JLS)的创刊为标志的。这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 来,虽然缺乏对会议数量的精确统计,教育界不同分支的学术共同体都了解和参与了 很多以学习科学为主题的国际国内会议;而对论文的分析相对比较容易量化,根据 2010年的数据,《学习科学杂志》已经跻身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教育类期刊中 被引最高的五大期刊(五年影响因子为3.644)①。 如果说高文教授在2002年撰写第一辑译丛总序时尚没有正式启用学习科学这个 概念,那么今天,以学习科学为代表的对学习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气象,高文教授所 总结的学习科学对于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的判断已经得到 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第一辑译丛所涉及到的诸如HPL(“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英 文缩写)、元认知、学习共同体、学习环境、情境认知、分布认知、知识建构、合法的边缘 参与、非正式学习、设计研究等词汇已经为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并传播,成为国内研究共 同体的共享概念平台。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学习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对《学习科学杂 志》19年的载文分析②,我们可将国际学习科学的主流研究与发展归结如下几大特点: 1.学习科学研究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不断攀升,学习科学 内部以及学习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协作研究不断增强: 2.学习科学的主流研究集中关注真实情境下的认知与学习。虽然对非正式学习 的关注逐年上升,但正式的学校学习场景仍是研究主阵地,尤其关注科学和数学学科 相关学习领域基于理解与设计的实践; 3.围绕“认知、设计和社会境脉”三大领域,一是概念转变、问题解决、推理与迁移 (认知取向)等传统认知科学概念,仍是学习科学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对象。二是问题解 ①2010汤森路透杂志引用报告(Thomson Reuters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http:/www.isls.org/ journals.html) ②学习科学主流发展的分析及其启示一基于美国《学习科学杂志》(1991一2009)19年内容分析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2).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第二辑)总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