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鲍金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鲍金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 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把握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难点在于真正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学习和掌握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键词 物质 联系 发展 矛盾 一、 世界为什么统一于物质?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 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 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1.从世界观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 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 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 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
2 第一讲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 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把握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难点在于真正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学习和掌握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键词 物质 联系 发展 矛盾 一、 世界为什么统一于物质?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 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 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1. 从世界观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 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 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 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哲学实质上探讨的是人化世界,而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 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活动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 由此也必然成为了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类各种活 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哲学来自于生活的同时又从理论高度上对生活进行提炼和总 结。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 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竞谁 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 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 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 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物质是什么? 拓展思考1:桌子是物质吗? 关于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桌子是物质,然而严格看来,这一回答混淆了物 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把物质具体形态当做了物质本身。从哲学史来看,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的特点正是把物质具体形态当做了物质,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 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由此问题可以引出对唯物主义哲学史的讲解。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经历了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3
3 拓展思考 1:桌子是物质吗? 关于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桌子是物质,然而严格看来,这一回答混淆了物 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把物质具体形态当做了物质本身。从哲学史来看,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的特点正是把物质具体形态当做了物质,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 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由此问题可以引出对唯物主义哲学史的讲解。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哲学实质上探讨的是人化世界,而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 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活动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 由此也必然成为了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类各种活 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哲学来自于生活的同时又从理论高度上对生活进行提炼和总 结。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 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 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 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②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 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 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 物质是什么?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经历了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3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5 页
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 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 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 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 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 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①这样就明 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 与个性的关系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②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 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 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 质的依赖性、派生性。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 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 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 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 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 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 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 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 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了解物质之后,再来看意识是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 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4
4 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 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 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 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 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 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① 这样就明 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 与个性的关系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②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 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 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 质的依赖性、派生性。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 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 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 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 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 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 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 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 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了解物质之后,再来看意识是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 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43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9 页
产物,然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 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 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 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 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 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拓展思考2: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一一从学生的一封邮件谈起 一位学生在邮件中这样说:正常人应该都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先有自然界,然后才有人 类和人类意识,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世界是派生”的唯心主义观点 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唯心主义的产生原因。为了认清唯心主义的根源,必须引进“逻辑优 先”概念。逻辑优先所陈述的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 辑”上的“优先地位”。逻辑优先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对于“物质”的任何认识都以 “意识”为前提。进一步说,物质在何种程度上显现出自身,取决于意识的水平。(“如果 你不懂音乐,再美妙的乐曲对你来说都毫无意义。”)这就是人的认识活动中“物质”对于 “意识”的依赖性,我们将这种依赖性称作意识的“逻辑优先”。意识对物质的“优先”, 只能是一种“逻辑”(即在认识过程中)上的优先,而绝不是意识在“时间”上先于物质存 在。但是,一批哲学家恰恰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逻辑优先”,把人的各种意识(如感觉、 思维、意志等)视为本原性的存在,而把物质世界视为意识的产物,由此唯心主义得以产生。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 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 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如何体现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5 拓展思考 2: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从学生的一封邮件谈起 一位学生在邮件中这样说:正常人应该都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先有自然界,然后才有人 类和人类意识,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世界是派生”的唯心主义观点 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唯心主义的产生原因。为了认清唯心主义的根源,必须引进“逻辑优 先”概念。逻辑优先所陈述的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 辑”上的“优先地位”。 逻辑优先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对于“物质”的任何认识都以 “意识”为前提。进一步说,物质在何种程度上显现出自身,取决于意识的水平。(“如果 你不懂音乐,再美妙的乐曲对你来说都毫无意义。”)这就是人的认识活动中“物质”对于 “意识”的依赖性,我们将这种依赖性称作意识的“逻辑优先”。 意识对物质的“优先”, 只能是一种“逻辑”(即在认识过程中)上的优先,而绝不是意识在“时间”上先于物质存 在。但是,一批哲学家恰恰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逻辑优先”,把人的各种意识(如感觉、 思维、意志等)视为本原性的存在,而把物质世界视为意识的产物,由此唯心主义得以产生。 产物,然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 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 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 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 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 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 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 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如何体现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