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 第一讲《纯粹理性批判》 在我国,近些年,继尼采热、海德格尔热之后,又兴起了一股康德热。2004 年是康德诞辰280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康德。刚好我和杨 祖陶先生译的康德的三大批判于2004年2月出版了,人民出版社在北京搞了 一个比较大规模的首发式,引起了国内的普遍关注。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平时积累的一些看法给大家作一 个介绍。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 写三大批判?为什么写出来以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直 到今天,人们还在拼命地挖掘,好像三大批判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里面有那么多 的思想内涵。 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 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 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 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 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18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 判》一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 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 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 大哲”。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 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 的哲学环境。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 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 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当时大陆和英国主要有两派在争论:大陆的唯理论 派和英国的经验论派。唯理论派在康德的时代是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唯 理论最早是由笛卡儿创立的,然后是斯宾诺莎,他继承了笛卡儿的思路,也就是 推崇绝对理智的这样一种哲学。斯宾诺莎以后是莱布尼茨,他俩是同时代的人, 见过面,莱布尼茨还看过斯宾诺莎未发表的手稿。莱布尼茨之后是其弟子沃尔夫, 沃尔夫把唯理论的思想大大地扩展了,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莱布尼茨是个天才, 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构成一个体系,他只有一些单篇的文章和零星的观 点。沃尔夫使它构成一个逻辑体系,在逻辑上使它严密化了,所以沃尔夫的哲学 在当时的德国是官方哲学,所有的大学就像我们使用统编教材一样,都要教沃尔 1
1 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 第一讲《纯粹理性批判》 在我国,近些年,继尼采热、海德格尔热之后,又兴起了一股康德热。2004 年是康德诞辰280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康德。刚好我和杨 祖陶先生译的康德的三大批判于2004年2月出版了,人民出版社在北京搞了 一个比较大规模的首发式,引起了国内的普遍关注。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平时积累的一些看法给大家作一 个介绍。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 写三大批判?为什么写出来以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直 到今天,人们还在拼命地挖掘,好像三大批判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里面有那么多 的思想内涵。 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 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 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 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 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18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 判》——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 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 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 大哲”。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 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 的哲学环境。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 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 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当时大陆和英国主要有两派在争论:大陆的唯理论 派和英国的经验论派。唯理论派在康德的时代是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唯 理论最早是由笛卡儿创立的,然后是斯宾诺莎,他继承了笛卡儿的思路,也就是 推崇绝对理智的这样一种哲学。斯宾诺莎以后是莱布尼茨,他俩是同时代的人, 见过面,莱布尼茨还看过斯宾诺莎未发表的手稿。莱布尼茨之后是其弟子沃尔夫, 沃尔夫把唯理论的思想大大地扩展了,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莱布尼茨是个天才, 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构成一个体系,他只有一些单篇的文章和零星的观 点。沃尔夫使它构成一个逻辑体系,在逻辑上使它严密化了,所以沃尔夫的哲学 在当时的德国是官方哲学,所有的大学就像我们使用统编教材一样,都要教沃尔
夫的哲学,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康德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从 小接受德国学院派气氛熏陶,进而接受了唯理论派的哲学。 但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英国盛行的是经验派。那是由培根所开创的,并经过霍 布斯、洛克到贝克莱、休漠发展的。经验派注重经验,注重从感性经验和感觉里 面获取知识,就像洛克讲的: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 我们心中所留下的。理性派则不同,他们强调先验的观点,就是人心不是白板, 人心中有一些先验的观念,我们凭着这些先验的观念去把握知识,一切知识的基 础就是理性直观的知识。理性的有些知识是不用证明的,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心 中固有这样一些直接的知识,所以能认识和把握我们的对象,我们对对象的把握 实际上都是由这些先验的观念造成的。这可以追溯到古代柏拉图的回忆说。柏拉 图认为,一切知识、我们对外界的认识和学习其实都是回忆。我们对外界的感性 认识当然是由外界给予我们的,但那是不可靠的,我们要从外界所给予的感性认 识中回忆出其中所包含的理性观念、理念,那些理念才是真正可靠的知识。人的 知识是天赋予我们的,这是当时的理性派的观点。经验派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 没有什么天赋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后天的,是外界加于人们的感官造成的。 休谟的挑战 当时的两派哲学 -唯理论和经验论 一经过了长期的争论,从笛卡儿、培 根到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洛克和莱布尼茨是有一场公开的论战的。是经 验论还是唯理论是真理?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是真理?这是他们争论的焦 点问题。经验论发展到贝克莱和休谟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经验论在贝克莱、休 谟以前基本是唯物主义的,承认我们的感性知识来自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对我们 感官的作用,我们通过感官就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规律,像霍布斯、洛克都是属于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但贝克莱和休谟把经验论推向了极端,形成了一种唯心主义 的经验论。一般来说,经验论都是唯物主义的,强调经验,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的 作用,但是贝克莱和休谟把感觉的经验论推向极端以后,就只承认我们在感性中、 在知觉中、在我们所接受的印象中所获得的东西,而把知识的来源问题撒开。知 识的来源通常认为是物质对象,但是他们不承认,说我们怎么知道是物质对象, 物质对象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我们接受下来的。特别是休谟,他 是一种怀疑论的经验论。他认为,一切离开我们直觉所获得的印象、知觉的知识 都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所知道的就是第一印象,然后第一印象在我们心中留下痕 迹,我们在对它加以思考的时候就是知觉表象,就是观念,我们内心就是这些东 西。至于外界的对象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怎么能看到呢?即使能看到, 那看到的还是我们的印象,所以,我们的认识永远超不出我们的感觉。 休谟一个著名的论证就是关于因果性的论证。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太阳晒热 了石头,太阳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的结果,一点都不怀疑,我们认 为我们把握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因果律一因果关系。但是休谟经过严格的分 析,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要实事求是地看,也就是把经验派的原则贯 彻到底,我们就只能看到太阳晒是一个事实,石头热是另外一个事实,虽然太阳 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但是你怎么知道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 的结果呢?我们看到的石头、太阳都是事实,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原因和结果这样 的概念,原因和结果、因果性这都是抽象概念,那你凭什么说客观世界有一个原 2
2 夫的哲学,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康德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从 小接受德国学院派气氛熏陶,进而接受了唯理论派的哲学。 但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英国盛行的是经验派。那是由培根所开创的,并经过霍 布斯、洛克到贝克莱、休谟发展的。经验派注重经验,注重从感性经验和感觉里 面获取知识,就像洛克讲的: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 我们心中所留下的。理性派则不同,他们强调先验的观点,就是人心不是白板, 人心中有一些先验的观念,我们凭着这些先验的观念去把握知识,一切知识的基 础就是理性直观的知识。理性的有些知识是不用证明的,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心 中固有这样一些直接的知识,所以能认识和把握我们的对象,我们对对象的把握 实际上都是由这些先验的观念造成的。这可以追溯到古代柏拉图的回忆说。柏拉 图认为,一切知识、我们对外界的认识和学习其实都是回忆。我们对外界的感性 认识当然是由外界给予我们的,但那是不可靠的,我们要从外界所给予的感性认 识中回忆出其中所包含的理性观念、理念,那些理念才是真正可靠的知识。人的 知识是天赋予我们的,这是当时的理性派的观点。经验派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 没有什么天赋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后天的,是外界加于人们的感官造成的。 休谟的挑战 当时的两派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经过了长期的争论,从笛卡儿、培 根到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洛克和莱布尼茨是有一场公开的论战的。是经 验论还是唯理论是真理?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是真理?这是他们争论的焦 点问题。经验论发展到贝克莱和休谟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经验论在贝克莱、休 谟以前基本是唯物主义的,承认我们的感性知识来自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对我们 感官的作用,我们通过感官就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规律,像霍布斯、洛克都是属于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但贝克莱和休谟把经验论推向了极端,形成了一种唯心主义 的经验论。一般来说,经验论都是唯物主义的,强调经验,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的 作用,但是贝克莱和休谟把感觉的经验论推向极端以后,就只承认我们在感性中、 在知觉中、在我们所接受的印象中所获得的东西,而把知识的来源问题撇开。知 识的来源通常认为是物质对象,但是他们不承认,说我们怎么知道是物质对象, 物质对象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我们接受下来的。特别是休谟,他 是一种怀疑论的经验论。他认为,一切离开我们直觉所获得的印象、知觉的知识 都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所知道的就是第一印象,然后第一印象在我们心中留下痕 迹,我们在对它加以思考的时候就是知觉表象,就是观念,我们内心就是这些东 西。至于外界的对象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怎么能看到呢?即使能看到, 那看到的还是我们的印象,所以,我们的认识永远超不出我们的感觉。 休谟一个著名的论证就是关于因果性的论证。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太阳晒热 了石头,太阳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的结果,一点都不怀疑,我们认 为我们把握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因果律———因果关系。但是休谟经过严格的分 析,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要实事求是地看,也就是把经验派的原则贯 彻到底,我们就只能看到太阳晒是一个事实,石头热是另外一个事实,虽然太阳 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但是你怎么知道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 的结果呢?我们看到的石头、太阳都是事实,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原因和结果这样 的概念,原因和结果、因果性这都是抽象概念,那你凭什么说客观世界有一个原
因和结果?这是休谟的分析。 我们平时总是说有原因、结果,在自然界中到处寻求因果关系,这是为什么?休 漠不满足于仅仅指出我们没有看到因果关系,还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说的这个因果 关系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误认为是我们看到的东 西呢?他的论证是这样的:由于印象多次重复,看到太阳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也 就是一个被称作原因的在前,一个被称作结果的在后,这样的现象反复出现,在 我们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当看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当感觉到热 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联想,然后我们看到石头晚上冷了,中午又 慢慢变热了,我们就习惯性地想到一定有一种原因使它这样,而太阳晒就是经常 伴随着石头热的一个事实。当我们每一次习惯性地寻求原因和结果时,我们都能 找到,多次成功的尝试使我们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 既然因果关系这样的概念是我们通过习惯性的联想形成起来的,那么,如果有 某种效力的话,也只有主观的效力,而没有客观的效力。它不是一种客观规律, 只是我们主观的习惯联想而已,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事实而不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这样一来,休谟就把客观的因果性即因果律给解构了。像因果性这样我们称之为 规律的联系实际上没有必然性,只有一种或然性。就是多半会这样的,太阳晒多 半会使石头热,石头热多半会是太阳晒的结果,但那是不一定的。我们把它称之 为因果关系,但很可能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休漠的说法有他的道理,太阳晒不一定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也有很多原因, 尽管太阳在晒,但很可能石头热是因为别的原因,比如有人用火把它烧热了,或 者说用开水把它烫热了,等等。但是像烧热石头和开水烫热石头这种事不常见, 最常见就是太阳晒热石头,所以我们看到石头热又看到太阳出来,就习惯地联想 到是太阳晒热了石头。但经过休谟的解释,这样一种因果性的客观必然性就不存 在了。严格说来,我们只能说在前我们看到太阳晒,在后看到石头热,但是我们 绝对不能说是太阳晒热了石头,或者说石头热是因为太阳晒。因为一个在前一个 在后这种情况多得很,凭什么说在前的就是在后的原因?在此之前不等于是因为 此,只是在时间上在此之前而己,它不一定是发生在后面的事情的原因。 这是休谟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批判。他对一切因果性都抱有一种怀疑态度。当然, 他不否认有客观规律,他只是说我们不知道,没有看到。休谟是非常实事求是的, 他把自己称作是“实在论者”:我是实在论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我看到什么 我就说什么,没有看到的我就不说,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据我所知,我们所说的 因果性,是根源于我们心理上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性的联想,长期这样,我们 习惯了。它对于我们把握事物非常方便,它使我们的知识显得好像井井有条,如 此而己。 休谟对于因果性的可靠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解构,这在当时大陆的学术界是一件大 事情,因为因果性在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是一个理论的台柱。我们从亚里士多 德开始就可以看到,他的形而上学之所以要建立起第一哲学,就是要探讨事物的 原因。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一个事物有四种原因,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 因和动力因,四种原因最后归结为质料和形式。这四种原因就是解释万事万物的 根本大法,从此以后,西方的科学精神就体现在为事物寻求它的原因,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在现象底下去发现它的本质,去 3
3 因和结果?这是休谟的分析。 我们平时总是说有原因、结果,在自然界中到处寻求因果关系,这是为什么?休 谟不满足于仅仅指出我们没有看到因果关系,还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说的这个因果 关系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误认为是我们看到的东 西呢?他的论证是这样的:由于印象多次重复,看到太阳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也 就是一个被称作原因的在前,一个被称作结果的在后,这样的现象反复出现,在 我们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当看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当感觉到热 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联想,然后我们看到石头晚上冷了,中午又 慢慢变热了,我们就习惯性地想到一定有一种原因使它这样,而太阳晒就是经常 伴随着石头热的一个事实。当我们每一次习惯性地寻求原因和结果时,我们都能 找到,多次成功的尝试使我们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 既然因果关系这样的概念是我们通过习惯性的联想形成起来的,那么,如果有 某种效力的话,也只有主观的效力,而没有客观的效力。它不是一种客观规律, 只是我们主观的习惯联想而已,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事实而不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这样一来,休谟就把客观的因果性即因果律给解构了。像因果性这样我们称之为 规律的联系实际上没有必然性,只有一种或然性。就是多半会这样的,太阳晒多 半会使石头热,石头热多半会是太阳晒的结果,但那是不一定的。我们把它称之 为因果关系,但很可能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休谟的说法有他的道理,太阳晒不一定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也有很多原因, 尽管太阳在晒,但很可能石头热是因为别的原因,比如有人用火把它烧热了,或 者说用开水把它烫热了,等等。但是像烧热石头和开水烫热石头这种事不常见, 最常见就是太阳晒热石头,所以我们看到石头热又看到太阳出来,就习惯地联想 到是太阳晒热了石头。但经过休谟的解释,这样一种因果性的客观必然性就不存 在了。严格说来,我们只能说在前我们看到太阳晒,在后看到石头热,但是我们 绝对不能说是太阳晒热了石头,或者说石头热是因为太阳晒。因为一个在前一个 在后这种情况多得很,凭什么说在前的就是在后的原因?在此之前不等于是因为 此,只是在时间上在此之前而已,它不一定是发生在后面的事情的原因。 这是休谟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批判。他对一切因果性都抱有一种怀疑态度。当然, 他不否认有客观规律,他只是说我们不知道,没有看到。休谟是非常实事求是的, 他把自己称作是“实在论者”:我是实在论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我看到什么 我就说什么,没有看到的我就不说,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据我所知,我们所说的 因果性,是根源于我们心理上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性的联想,长期这样,我们 习惯了。它对于我们把握事物非常方便,它使我们的知识显得好像井井有条,如 此而已。 休谟对于因果性的可靠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解构,这在当时大陆的学术界是一件大 事情,因为因果性在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是一个理论的台柱。我们从亚里士多 德开始就可以看到,他的形而上学之所以要建立起第一哲学,就是要探讨事物的 原因。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一个事物有四种原因,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 因和动力因,四种原因最后归结为质料和形式。这四种原因就是解释万事万物的 根本大法,从此以后,西方的科学精神就体现在为事物寻求它的原因,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在现象底下去发现它的本质,去
寻求它得以如此的原因何在。西方的科学精神就在于此。西方的科学高于中国的 技术,在于它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寻找因果关系,而且要寻找 后面的作用、发生的过程。中国古代所谓的科学技术其实主要是技术。中国人只 讲结果,不讲过程,过程都被抛弃了,或者隐藏起来,秘而不宣。所以,中国人 把这种科学技术称作“奇技淫巧”,因为中间的过程和原理都省略了,所以看上去 很奇怪,像是魔术、巫术。西方的科技进入中国,中国人以为是一种巫术、法术, 因为中间的过程隐藏起来了。而西方科技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关系,把原因理得清 清楚楚,论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展示它们的因果链条。 在大陆理性派那里,像莱布尼茨是非常推崇因果律的,他说你要把握一个事物的 本质,你就要找到它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本质。英国经验派在休漠以 前其实也同意这个观点,霍布斯就认为,哲学就是由原因推结果,但是更重要的 是由结果推原因,由果求因。培根也认为,哲学就是要在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形式, 这个形式也被理解为原因。一个事物是由什么样的形式所构成,也就是寻求它的 “形式因”和本质,这是当时欧洲哲学家们的共识。 休谟的批判可谓石破天惊!因果性都被摧毁了,那科学还有什么可相信的?都成 了一大堆心理印象的偶然堆积了,看上去井然有序,但这个井然有序实际上是人 的一种习惯性联想,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等同于一种错觉。人为了便于把握就造了 这样一种体系,但是这个科学知识的大厦没有可靠性的根据,这是非常可怕的! 但是你还没有办法驳倒他,休漠很实事求是,那些天赋观念他都可以否认,你说 你有天赋观念,休谟可以说你没有,你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你讲你的,他讲他的, 谁也对他无可奈何。 除了因果性以外,休谟还否定了很多,比如说实体性。他认为,我们没有看到客 观物质实体,这个“实体”概念也可以存疑,包括人格。一个人没有实体性了,那 么人格的同一性如何理解?一个人昨天犯了罪,今天你把他抓起来审问,他会说: “那是昨天的我,那不是今天的我。你们要审判应该审判昨天的我,不应该审判 今天的我。”没有人格同一性那还得了,那不天下大乱了!人做了事情可以不负 责任,人可以为所欲为,这在理论上会导致这样一种混乱。整个科学知识的大厦 以及人类生存的法则都会垮台,因为没有任何法则了。人只相信自己的知觉、印 象,就会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经验派走向极端以后,就会导致这样一种怀疑主义 的稀泥。我们说稀泥巴糊不上壁,因为稀泥巴是成不了任何形状的,是立不起来 的,但是你又拿它无可奈何。 这个问题该怎么办?这是当时休漠向欧洲整个哲学界提出的一个挑战,特别是向 西方科学知识提出的一个挑战。但是,休谟的这个挑战是不彻底的,人家拿他无 可奈何,理论上是驳不倒的,于是就问他:“你能不能拿你这套理论生活?比如 说,你饿了,你为什么要吃面包而不吃石头呢?既然吃石头和吃面包都无所谓, 都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那能否把习惯改一改呢?”休谟说,我讲的是理论,至 于在生活中,我和所有人一样,我也信上帝,我做事我也负责,在法律上我也承 认我休漠就是休谟,昨天的休谟和今天的休谟是同一个休谟,我在日常生活中和 任何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作为哲学家,我要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我发现找不到根 4
4 寻求它得以如此的原因何在。西方的科学精神就在于此。西方的科学高于中国的 技术,在于它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寻找因果关系,而且要寻找 后面的作用、发生的过程。中国古代所谓的科学技术其实主要是技术。中国人只 讲结果,不讲过程,过程都被抛弃了,或者隐藏起来,秘而不宣。所以,中国人 把这种科学技术称作“奇技淫巧”,因为中间的过程和原理都省略了,所以看上去 很奇怪,像是魔术、巫术。西方的科技进入中国,中国人以为是一种巫术、法术, 因为中间的过程隐藏起来了。而西方科技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关系,把原因理得清 清楚楚,论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展示它们的因果链条。 在大陆理性派那里,像莱布尼茨是非常推崇因果律的,他说你要把握一个事物的 本质,你就要找到它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本质。英国经验派在休谟以 前其实也同意这个观点,霍布斯就认为,哲学就是由原因推结果,但是更重要的 是由结果推原因,由果求因。培根也认为,哲学就是要在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形式, 这个形式也被理解为原因。一个事物是由什么样的形式所构成,也就是寻求它的 “形式因”和本质,这是当时欧洲哲学家们的共识。 休谟的批判可谓石破天惊!因果性都被摧毁了,那科学还有什么可相信的?都成 了一大堆心理印象的偶然堆积了,看上去井然有序,但这个井然有序实际上是人 的一种习惯性联想,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等同于一种错觉。人为了便于把握就造了 这样一种体系,但是这个科学知识的大厦没有可靠性的根据,这是非常可怕的! 但是你还没有办法驳倒他,休谟很实事求是,那些天赋观念他都可以否认,你说 你有天赋观念,休谟可以说你没有,你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你讲你的,他讲他的, 谁也对他无可奈何。 除了因果性以外,休谟还否定了很多,比如说实体性。他认为,我们没有看到客 观物质实体,这个“实体”概念也可以存疑,包括人格。一个人没有实体性了,那 么人格的同一性如何理解?一个人昨天犯了罪,今天你把他抓起来审问,他会说: “那是昨天的我,那不是今天的我。你们要审判应该审判昨天的我,不应该审判 今天的我。”没有人格同一性那还得了,那不天下大乱了!人做了事情可以不负 责任,人可以为所欲为,这在理论上会导致这样一种混乱。整个科学知识的大厦 以及人类生存的法则都会垮台,因为没有任何法则了。人只相信自己的知觉、印 象,就会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经验派走向极端以后,就会导致这样一种怀疑主义 的稀泥。我们说稀泥巴糊不上壁,因为稀泥巴是成不了任何形状的,是立不起来 的,但是你又拿它无可奈何。 这个问题该怎么办?这是当时休谟向欧洲整个哲学界提出的一个挑战,特别是向 西方科学知识提出的一个挑战。但是,休谟的这个挑战是不彻底的,人家拿他无 可奈何,理论上是驳不倒的,于是就问他:“你能不能拿你这套理论生活?比如 说,你饿了,你为什么要吃面包而不吃石头呢?既然吃石头和吃面包都无所谓, 都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那能否把习惯改一改呢?”休谟说,我讲的是理论,至 于在生活中,我和所有人一样,我也信上帝,我做事我也负责,在法律上我也承 认我休谟就是休谟,昨天的休谟和今天的休谟是同一个休谟,我在日常生活中和 任何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作为哲学家,我要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我发现找不到根
据,我就说出来了,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休谟的反驳也很巧妙,他把理论和实践 截然分开了。你在理论上不能驳倒我,所以我这个理论也可以作为一说嘛。 当时的哲学界没有人能驳倒休漠,休谟是批不倒的。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是批不 倒的。一个人如果愿意做怀疑论者,你拿他有什么办法?唯一能够批倒他的就是 实践。马克思后来讲:“哲学家们总是试图解释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如果把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那休谟的这个难题就不驳自倒了,但如果你不能把 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这个难题是驳不倒的。这就是当时休谟所提出的对人类知 识体系的一个巨大挑战。 这个挑战需要有人回应,但是当时的大陆理性派是没有办法的。法国的唯物论、 经验派和启蒙思想家也拿他没有办法,所以大家都不谈他,把他撇在一边,都认 为自己和休谟不一样。 2.康德的回应 康德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他觉得这个东西不能不回应,不能回避。休谟的怀疑 论挑战,使科学的可靠性的基础成了问题。你可以不去驳他,因为他是驳不倒的, 但是你自己要搞清问题呀!你不能不回应他。作为科学思想的追随者,我们相信 科学,但我们不能只停留于相信,要为科学找到确实可靠的根基。 那么,如何回应休谟的这样一种挑战? 以往大陆理性派的独断论对此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康德讲:“休漠第一次唤醒了 我独断论的迷梦。”康德如何回应?康德早在前批判时期就小有名气了,在18 世纪70年代就已经当教授了,发表了几篇文章。他在科学方面是个全才,对当 时科学最前沿的问题都发表过意见,对数学问题、物理学问题、天文学问题都发 表了意见,写了许多数学和几何学方面的论文,还亲自为哥尼斯堡的教堂设计了 避雷针。在哲学方面,康德属于莱布尼茨和沃尔夫学派,但是又有自己的一些创 见。 为了回应休谟的这个难题,康德沉默了十年,思考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科学 知识大厦的可靠性根基到底去哪里寻找。 以往的独断论假定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存在,我们的知识是对这个客观物质世界 的反映,或者假定有一种先验的知识一先天知识,即我们头脑中固有一种先天 知识,然后我们的先天知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的一种把握。这是大陆唯理论 的思路,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思路,是从先天到后天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康 德对此另有思考,你怎么知道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又怎么知道这个客观物质世 界和知识有一种因果关系?你从主观的先天观念出发,怎么知道人人都有这种先 天观念?你可能有,你可能会承认,但是别人不一定承认,那么科学知识的牢固 的根基何在?这是他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他十年之内基本上没有发表文 章。西方的大哲学家都是这样,当他深入到一个问题里面去以后,往往一思考就 是十年。海德格尔、胡塞尔是这样,康德也是这样。 5
5 据,我就说出来了,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休谟的反驳也很巧妙,他把理论和实践 截然分开了。你在理论上不能驳倒我,所以我这个理论也可以作为一说嘛。 当时的哲学界没有人能驳倒休谟,休谟是批不倒的。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是批不 倒的。一个人如果愿意做怀疑论者,你拿他有什么办法?唯一能够批倒他的就是 实践。马克思后来讲:“哲学家们总是试图解释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如果把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那休谟的这个难题就不驳自倒了,但如果你不能把 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这个难题是驳不倒的。这就是当时休谟所提出的对人类知 识体系的一个巨大挑战。 这个挑战需要有人回应,但是当时的大陆理性派是没有办法的。法国的唯物论、 经验派和启蒙思想家也拿他没有办法,所以大家都不谈他,把他撇在一边,都认 为自己和休谟不一样。 2.康德的回应 康德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他觉得这个东西不能不回应,不能回避。休谟的怀疑 论挑战,使科学的可靠性的基础成了问题。你可以不去驳他,因为他是驳不倒的, 但是你自己要搞清问题呀!你不能不回应他。作为科学思想的追随者,我们相信 科学,但我们不能只停留于相信,要为科学找到确实可靠的根基。 那么,如何回应休谟的这样一种挑战? 以往大陆理性派的独断论对此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康德讲:“休谟第一次唤醒了 我独断论的迷梦。”康德如何回应?康德早在前批判时期就小有名气了,在18 世纪70年代就已经当教授了,发表了几篇文章。他在科学方面是个全才,对当 时科学最前沿的问题都发表过意见,对数学问题、物理学问题、天文学问题都发 表了意见,写了许多数学和几何学方面的论文,还亲自为哥尼斯堡的教堂设计了 避雷针。在哲学方面,康德属于莱布尼茨和沃尔夫学派,但是又有自己的一些创 见。 为了回应休谟的这个难题,康德沉默了十年,思考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科学 知识大厦的可靠性根基到底去哪里寻找。 以往的独断论假定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存在,我们的知识是对这个客观物质世界 的反映,或者假定有一种先验的知识——先天知识,即我们头脑中固有一种先天 知识,然后我们的先天知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的一种把握。这是大陆唯理论 的思路,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思路,是从先天到后天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康 德对此另有思考,你怎么知道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又怎么知道这个客观物质世 界和知识有一种因果关系?你从主观的先天观念出发,怎么知道人人都有这种先 天观念?你可能有,你可能会承认,但是别人不一定承认,那么科学知识的牢固 的根基何在?这是他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他十年之内基本上没有发表文 章。西方的大哲学家都是这样,当他深入到一个问题里面去以后,往往一思考就 是十年。海德格尔、胡塞尔是这样,康德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