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专项练 1.(2018·龙岩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11分) 平凉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 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 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 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 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 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 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 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解析:选CEC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 指明朝的军队;E项,视线由远及近。(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欲投万里封侯笔”一句从班超投笔 从戎的典故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愧我谈经鬓有华”一句中“愧”“鬓有华” 则表达出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答案:“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 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3分)“愧我谈经鬓有华”,诗 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 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3分) 2.(2018·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一、古代诗歌鉴赏——选择专项练 1.(2018·龙岩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11 分) 平 凉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 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 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 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 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 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 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 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 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解析:选 CE C 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 指明朝的军队;E 项,视线由远及近。(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欲投万里封侯笔”一句从班超投笔 从戎的典故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愧我谈经鬓有华”一句中“愧”“鬓有华” 则表达出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答案:“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 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3 分)“愧我谈经鬓有华”,诗 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 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3 分) 2.(2018·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 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 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 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 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 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解析:选BEB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与诗文不 符。E项,“令人迷惘”错,这些词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 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 伤感。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1分,意思对即 可得分)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 “客”。(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1分,意 思对即可得分)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2018·抚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疏月:稀疏的月光。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诗题的“月”字,第一句写月光的神,第二句写月光的 形,两句仅十个字,但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 B.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 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C.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 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 D.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 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 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 虫唱、荷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解析:选ACA项,第一句非常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林中见到的月光透 过高大的松树枝叶只露出几缕的美景,表现了松树枝叶的浓密,漏下的月光的疏 淡:第二句描绘了照在松树上的月光,将婆娑的树影投落到地上,勾画了一幅斑
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 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 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 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 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 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解析:选 BE B 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与诗文不 符。E 项,“令人迷惘”错,这些词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 (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 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 伤感。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1 分,意思对即 可得分)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 “客”。(2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1 分,意 思对即可得分)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 (2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2018·抚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 分) 新晴山月 文 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 疏月:稀疏的月光。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诗题的“月”字,第一句写月光的神,第二句写月光的 形,两句仅十个字,但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 B.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 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C.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 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 D.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 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 E.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 虫唱、荷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解析:选 AC A 项,第一句非常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林中见到的月光透 过高大的松树枝叶只露出几缕的美景,表现了松树枝叶的浓密,漏下的月光的疏 淡;第二句描绘了照在松树上的月光,将婆娑的树影投落到地上,勾画了一幅斑
驳的水墨青松图。这两句诗,都是写月,但第一句写月光的形,第二句写月光的 神。C项,是拟人的手法。(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以诗人 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荷卷、果 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 的恬静、愉悦之情。首联和颈联借助“髙松”“月影”“荷”“果”等意象,表 达了作者愉悦之情: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喜爱之 情 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或醉心山水的淡泊情怀) (2分)寓情于景,(1分)首联和颈联用极细微的笔墨,描写了月夜山林中高松、 月影、荷卷、果落等幽美、静谧的景色,(1分)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1分) 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留恋、喜爱之情。(1分)(如果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 给分) 4.(2018·邵阳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悰:欢乐,乐趣。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 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 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 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 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 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 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解析:选CDC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D项,这两句并非诗人 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 得5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 感有何不同?(6分) 解析:本题考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査比较鉴 赏两诗情感的不同。本诗从“零落”“萧条”“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等词 句表达了友人离去后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落寞伤感之情。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
驳的水墨青松图。这两句诗,都是写月,但第一句写月光的形,第二句写月光的 神。C 项,是拟人的手法。(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以诗人 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荷卷、果 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 的恬静、愉悦之情。首联和颈联借助“高松”“月影”“荷”“果”等意象,表 达了作者愉悦之情;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喜爱之 情。 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或醉心山水的淡泊情怀)。 (2 分)寓情于景,(1 分)首联和颈联用极细微的笔墨,描写了月夜山林中高松、 月影、荷卷、果落等幽美、静谧的景色,(1 分)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1 分) 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留恋、喜爱之情。(1 分)(如果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 给分) 4.(2018·邵阳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 悰:欢乐,乐趣。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 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 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 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 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 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 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解析:选 CD C 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D 项,这两句并非诗人 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 得 5 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 感有何不同?(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比较鉴 赏两诗情感的不同。本诗从“零落”“萧条”“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等词 句表达了友人离去后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落寞伤感之情。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除了表达惜别伤感之情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还表现出 旷达的情怀。 答案: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 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 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每点3分 5.(2018·长白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如梦令·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注】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 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红溜:形容花朵娇 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 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 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 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 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 丽含蓄。 解析:选CDC项,“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此 处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借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 D项,“比喻”错,应为“拟人”,一个“瘦”字,把绿杨拟人化。(答对一项 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结合 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前两句描写了自然春光之美好,乐景衬哀情,反衬了怀人之 情。“玉笙寒”“吹彻”显然是化用了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 抒发悲苦和思念。“依旧,依旧”,运用反复的修辞,表达悠悠不尽的愁思。 个“瘦”字,赋予绿杨人的神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答案: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 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化用。词人化用李璟 《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 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 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 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 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6分,每 种手法及准确分析2分,答对三种即可得满分。只有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 6.(2018·江淮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任蜀州》除了表达惜别伤感之情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还表现出 旷达的情怀。 答案: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 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 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每点 3 分) 5.(2018·长白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如梦令·春景 秦 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注】 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 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红溜:形容花朵娇 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 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 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 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 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 丽含蓄。 解析:选 CD C 项,“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此 处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借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 D 项,“比喻”错,应为“拟人”,一个“瘦”字,把绿杨拟人化。(答对一项 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结合 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前两句描写了自然春光之美好,乐景衬哀情,反衬了怀人之 情。“玉笙寒”“吹彻”显然是化用了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 抒发悲苦和思念。“依旧,依旧”,运用反复的修辞,表达悠悠不尽的愁思。一 个“瘦”字,赋予绿杨人的神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答案: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 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化用。词人化用李璟 《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 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 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 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 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6 分,每 种手法及准确分析 2 分,答对三种即可得满分。只有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 6.(2018·江淮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 分)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 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 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 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 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 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 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 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 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解析:选BD本题考査鉴赏古典诗歌内容、情感、形象和表达技巧等的能力。B 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 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此“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D项,“后悔自 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分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 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官。(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5分) (②)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的异同。(6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古典诗歌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 题,可从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句诗的异同。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 括出两诗句的相同之处。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 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由此可知,两诗都 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 喜爱之情。但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 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答案: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 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 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2分) 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 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2分)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 喜爱。(2分)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 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 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 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 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 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 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 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 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 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解析:选 BD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情感、形象和表达技巧等的能力。B 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 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此“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D 项,“后悔自 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分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 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官。(选对一个得 2 分,选对两个得 5 分)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的异同。(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 题,可从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句诗的异同。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 括出两诗句的相同之处。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 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由此可知,两诗都 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 喜爱之情。但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 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答案: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 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 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2 分) 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 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2 分)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 喜爱。(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