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义疏 也”者,说文:“统,纪也。”白虎通三纲六纪云:“纪者,理也。 修身卷第三 〔注)求己以反本,守母以存子,此其大要。〔疏)修,世德堂本作“修”,下并同。注“守母 以存子”。按:老子云:“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注)无敌于天下也。〔疏〕“矫 思以为矢”者,说文:“矫,揉箭箝也。”段注云:“引伸之为凡矫枉之称。”苍颉篇云:“矫 正也。”汉书严安传:“矫箭控弦。”颜注云:“矫,正曲使直也。”音义:“矫思,斯恣切。”“ 义以为的”者,说文:“旳,明也。”段注云:“引伸为射旳。”经传多从“白”,作“的”。射 义:“发彼有的。”郑注云:“的谓所射之识也。”“莫而后发,发必中矣”者,书禹贡:“奠高 山大川。”夏本纪作“定”,奠即定之假。古音奠、定同也。音义:“必中,丁仲切。”系辞云: “易曰:‘公用射集于高墉之上,获之〓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 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姚氏配中周易姚氏学云:“藏器于身,故曰公 用射隼,不言弓矢也。时,时位,君子之高墉也。高墉则所见者博,隼〓所匿。君子有时位,则所 处者高,动〓所壅,而道可行矣。法言曰:‘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 发必中矣。’此君子之器也。”荣按:“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所谓藏器于身也。“奠而后 发”,所谓待时而动也。 人之性也,善恶混。(注〕混,杂也。荀子以为人性恶,孟子以为人性善,而杨子以为人性杂 三子取譬虽异,然大同儒教,立言寻统,厥义兼通耳。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杨子之言 备极两家,反复之喻,于是俱畅。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注〕所谓混也。气也者,所 以适善恶之马也与?(注)御气为人,若御马涉道,由通衢则迅利,适恶路则驽蹇。(疏)“人之性 也,善恶混”云云者,司马云:“孟子以为人性善,其不善者,外物诱之也。荀子以为人性恶,其 善者,圣人教之也。是皆得其一偏,而遗其本实。夫性者,人之所受于天以生者也,善与恶必兼有 之,犹阴之与阳也。是故虽圣人不能无恶,虽愚人不能无善,其所受多少之间则殊矣。善至多而恶 至少,则为圣人:恶至多而善至少,则为愚人;善恶相半,则为中人。圣人之恶不能胜其善,愚人 之善不能胜其恶,不胜则从而亡矣。故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虽然,不学则善日消而恶日滋, 学焉则恶日消而善日滋,故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必曰圣人无恶,则安用学矣 必曰愚人无善,则安用教矣?譬之于田,稻、粱、藜,莠,相与并生,善治田者,薅其藜、莠,而 养其稻、粱;不善治田者,反之。善治性者,长其善而去其恶;不善治性者,反之。孟子以为仁、 义、礼、智皆出乎性者也,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知暴慢、贪惑亦出乎性也。是信稻、粱之生 于田,而不信藜、莠之亦生于田也。荀子以为争夺残贼之心,人之所生而有也,不以师法、礼义正 之,则悖乱而不治,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知慈爱、羞恶之心亦生而有也,是信藜、莠之生于 田,而不信稻、粱之亦生于田也。故杨子以为人之性善恶混。混者,善恶杂处于心之谓也,顾人所 择而修之何如耳。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斯理也,岂不晓然明白矣哉!如孟子之言, 所谓长善者出:如荀子之言,所谓去恶者也。杨子则兼之矣。韩文公解杨子之言,以为始也混,而 今也善、恶,亦非知杨子者也。”温公此注,反复推勘,曲畅旁通,深协子云之旨。今按论衡本性 云:“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 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 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是善恶混之说,实本世硕。艺文志世子二十一篇。注云:“名硕 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则此说出于七十子。故宓子贱、漆雕开之徒,其论并同,明必孔门之旧 闻也。古人论性,皆统性、情而言之。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孔疏云:“自然谓之性,贪欲谓之情。”然则性者,情之元始:情 者,性之别见。而欲生于情,则性固有欲矣。白虎通情性云:“性情者何?性者,阳之施;情者, 阴之化也。人廪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
法言义疏 也”者,说文:“统,纪也。”白虎通三纲六纪云:“纪者,理也。” 修身卷第三 〔注〕求己以反本,守母以存子,此其大要。〔疏〕修,世德堂本作“修”,下并同。注“守母 以存子”。按:老子云:“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注〕无敌于天下也。〔疏〕“矫 思以为矢”者,说文:“矫,揉箭箝也。”段注云:“引伸之为凡矫枉之称。”苍颉篇云:“矫, 正也。”汉书严安传:“矫箭控弦。”颜注云:“矫,正曲使直也。”音义:“矫思,斯恣切。”“立 义以为的”者,说文:“旳,明也。”段注云:“引伸为射旳。”经传多从“白”,作“的”。射 义:“发彼有的。”郑注云:“的谓所射之识也。”“莫而后发,发必中矣”者,书禹贡:“奠高 山大川。”夏本纪作“定”,奠即定之假。古音奠、定同也。音义:“必中,丁仲切。”系辞云: “易曰:‘公用射集于高墉之上,获之〓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 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姚氏配中周易姚氏学云:“藏器于身,故曰公 用射隼,不言弓矢也。时,时位,君子之高墉也。高墉则所见者博,隼〓所匿。君子有时位,则所 处者高,动〓所壅,而道可行矣。法言曰:‘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 发必中矣。’此君子之器也。”荣按:“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所谓藏器于身也。“奠而后 发”,所谓待时而动也。 人之性也,善恶混。〔注〕混,杂也。荀子以为人性恶,孟子以为人性善,而杨子以为人性杂。 三子取譬虽异,然大同儒教,立言寻统,厥义兼通耳。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杨子之言, 备极两家,反复之喻,于是俱畅。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注〕所谓混也。气也者,所 以适善恶之马也与?〔注〕御气为人,若御马涉道,由通衢则迅利,适恶路则驽蹇。〔疏〕“人之性 也,善恶混”云云者,司马云:“孟子以为人性善,其不善者,外物诱之也。荀子以为人性恶,其 善者,圣人教之也。是皆得其一偏,而遗其本实。夫性者,人之所受于天以生者也,善与恶必兼有 之,犹阴之与阳也。是故虽圣人不能无恶,虽愚人不能无善,其所受多少之间则殊矣。善至多而恶 至少,则为圣人;恶至多而善至少,则为愚人;善恶相半,则为中人。圣人之恶不能胜其善,愚人 之善不能胜其恶,不胜则从而亡矣。故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虽然,不学则善日消而恶日滋, 学焉则恶日消而善日滋,故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必曰圣人无恶,则安用学矣? 必曰愚人无善,则安用教矣?譬之于田,稻、粱、藜,莠,相与并生,善治田者,薅其藜、莠,而 养其稻、粱;不善治田者,反之。善治性者,长其善而去其恶;不善治性者,反之。孟子以为仁、 义、礼、智皆出乎性者也,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知暴慢、贪惑亦出乎性也。是信稻、粱之生 于田,而不信藜、莠之亦生于田也。荀子以为争夺残贼之心,人之所生而有也,不以师法、礼义正 之,则悖乱而不治,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知慈爱、羞恶之心亦生而有也,是信藜、莠之生于 田,而不信稻、粱之亦生于田也。故杨子以为人之性善恶混。混者,善恶杂处于心之谓也,顾人所 择而修之何如耳。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斯理也,岂不晓然明白矣哉!如孟子之言, 所谓长善者出;如荀子之言,所谓去恶者也。杨子则兼之矣。韩文公解杨子之言,以为始也混,而 今也善、恶,亦非知杨子者也。”温公此注,反复推勘,曲畅旁通,深协子云之旨。今按论衡本性 云:“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 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 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是善恶混之说,实本世硕。艺文志世子二十一篇。注云:“名硕, 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则此说出于七十子。故宓子贱、漆雕开之徒,其论并同,明必孔门之旧 闻也。古人论性,皆统性、情而言之。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孔疏云:“自然谓之性,贪欲谓之情。”然则性者,情之元始;情 者,性之别见。而欲生于情,则性固有欲矣。白虎通情性云:“性情者何?性者,阳之施;情者, 阴之化也。人廪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 36
法言义疏 此人所〓六气以生者也。故钩命决曰:‘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阳气 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性,人之阳气, 性善者也。”此皆从人性发现之后而分别之,以善者归之性,以有欲者归之情。实则情该于性,非 有二物矣。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 善,柰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戴氏震字义疏证云:“谓者犹云借口于性耳。君子不借口于性以逞其欲,则孟子亦以欲为性也。 荀子言性恶,然亦云途之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又云:“有血 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则荀子亦以仁、义、孝、弟为性也。宋贤皆尊孟 而黜荀、杨,然张子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朱子云‘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则正与子 云之论性合。子云所谓性,固兼气质而言也。朱子又云:‘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 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则虽本善之性,而不修亦不能为善矣。’”宋氏翔凤论语说 义云:“问:‘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董子以性喻禾,善喻米,其理岂大相异乎?抑可通乎? 答曰:‘周易者,穷理尽性至命之书也 易之干元即谓性善,坤元即谓性恶。释干元在初九,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阳是善, 故曰:‘元者,善之长也。’释坤元在初六,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阴是恶,故曰:‘积 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然初六爻辞言坚冰,干为冰,干位西北,故云坚冰。此坤初凝干元之义 初六变乃当位,则坤无元,凝干元以为元。观干初不变,知阳静为性,而性出于天。观坤初凝干 知阴动为情,而情本于性。察动静、阴阳、情性之际,而善恶之理明矣。言性善者曰:‘必先有善 而后知其恶也。’此推本之论也。言性恶者曰:‘必见其恶,而后知其善也。’此后起之议也。圣 人设教,本非一端,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人秉阳气而生,具此生理,即具此善性。一念之恶,即 绝生理。故言性善者,推本之论也,化獒之后,失其秉彝。贾生书引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 如自然。’又曰:‘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况与心成,故中道若性。’儒者以五常为性,以六欲 为情。然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情之未发者即性,性之 已发者即情。故中庸言性不言情。情性一理,情自性出。观其既发,则性已有恶:发皆中节,则能 性其情。故言性恶者,后起之议也。礼为防淫之书,春秋诛乱臣贼子,故礼家荀子、春秋家董生俱 不言性善。易言天道,诗、书言德化,故十翼及诗古文家毛公、今文家韩婴,俱言性善。孟子诵诗 读书,故道性善,称尧、舜。盖以推本之论明天,以后起之议治人,胥圣人之教也 由于庭之说观之,言性善者,源于易、诗、书,言性恶者,源于礼、春秋,而易义又兼之 益可证善恶混之说为通合天人之道,而孟、荀犹皆一偏之论矣。“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 与”者,司马云:“梦得曰:‘志之所至,则气随之。’言不可不养以适正也。乘而之善,则为忠, 为义;乘而之恶,则为慢,为暴。”按:孟子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 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赵注云:“言志所向,气随之。”注“混,杂也”。按: 读为“溷”。说文:“溷,乱也。”汉书五行志:“溷肴亡别。”颜注云:“溷肴,谓杂乱也。” 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则亦勤且忧乎?”曰:“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 不忧。”〔疏〕“孔子之事多矣”者,事谓能事。荀子大略,杨注云:“事,所能也。”论语云: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不用,则亦勤且忧乎”者,本书先知云:“或问民所勤。”此“勤” 字与同诂,勤亦忧也。吕氏春秋古乐“勤劳天下”,又不广“勤天子之难”,高诱注并云:“勤, 忧。”太玄以勤准坎,坎亦忧也。太玄内云:“坎我西阶。”范注云:“坎,忧也。”是也。谷梁 传僖公篇云:“不雨者,勤雨也。”谓忧雨也 彼释文勤雨如字,糜氏音觐,此以别于勤动字,故异其音也。今用于此义者,多假“廑”为之, 字亦作“慬”。广韵:“慬,忧哀,巨斤切。”与勤音同也。“圣人乐天知命”云云者,音义:“乐 天,音洛。”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 或问“铭”。曰:“铭哉!铭哉!有意于慎也。”〔注〕叹美戒慎之至。〔疏〕字林 题勒也。”国语晋语,韦注云:“刻器曰铭。”注“叹美戒慎之至
法言义疏 此人所〓六气以生者也。故钩命决曰:‘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阳气 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性,人之阳气, 性善者也。”此皆从人性发现之后而分别之,以善者归之性,以有欲者归之情。实则情该于性,非 有二物矣。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 善,柰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戴氏震字义疏证云:“谓者犹云借口于性耳。君子不借口于性以逞其欲,则孟子亦以欲为性也。 荀子言性恶,然亦云途之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又云:“有血 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则荀子亦以仁、义、孝、弟为性也。宋贤皆尊孟 而黜荀、杨,然张子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朱子云‘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则正与子 云之论性合。子云所谓性,固兼气质而言也。朱子又云:‘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 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则虽本善之性,而不修亦不能为善矣。’”宋氏翔凤论语说 义云:“问:‘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董子以性喻禾,善喻米,其理岂大相异乎?抑可通乎?’ 答曰:‘周易者,穷理尽性至命之书也。 易之干元即谓性善,坤元即谓性恶。释干元在初九,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阳是善, 故曰:‘元者,善之长也。’释坤元在初六,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阴是恶,故曰:‘积 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然初六爻辞言坚冰,干为冰,干位西北,故云坚冰。此坤初凝干元之义。 初六变乃当位,则坤无元,凝干元以为元。观干初不变,知阳静为性,而性出于天。观坤初凝干, 知阴动为情,而情本于性。察动静、阴阳、情性之际,而善恶之理明矣。言性善者曰:‘必先有善, 而后知其恶也。’此推本之论也。言性恶者曰:‘必见其恶,而后知其善也。’此后起之议也。圣 人设教,本非一端,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人秉阳气而生,具此生理,即具此善性。一念之恶,即 绝生理。故言性善者,推本之论也,化獘之后,失其秉彝。贾生书引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 如自然。’又曰:‘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况与心成,故中道若性。’儒者以五常为性,以六欲 为情。然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情之未发者即性,性之 已发者即情。故中庸言性不言情。情性一理,情自性出。观其既发,则性已有恶;发皆中节,则能 性其情。故言性恶者,后起之议也。礼为防淫之书,春秋诛乱臣贼子,故礼家荀子、春秋家董生俱 不言性善。易言天道,诗、书言德化,故十翼及诗古文家毛公、今文家韩婴,俱言性善。孟子诵诗 读书,故道性善,称尧、舜。盖以推本之论明天,以后起之议治人,胥圣人之教也。” 由于庭之说观之,言性善者,源于易、诗、书,言性恶者,源于礼、春秋,而易义又兼之。 益可证善恶混之说为通合天人之道,而孟、荀犹皆一偏之论矣。“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 与”者,司马云:“梦得曰:‘志之所至,则气随之。’言不可不养以适正也。乘而之善,则为忠, 为义;乘而之恶,则为慢,为暴。”按:孟子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 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赵注云:“言志所向,气随之。”注“混,杂也”。按: 读为“溷”。说文:“溷,乱也。”汉书五行志:“溷肴亡别。”颜注云:“溷肴,谓杂乱也。” 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则亦勤且忧乎?”曰:“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 不忧。”〔疏〕“孔子之事多矣”者,事谓能事。荀子大略,杨注云:“事,所能也。”论语云: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不用,则亦勤且忧乎”者,本书先知云:“或问民所勤。”此“勤” 字与同诂,勤亦忧也。吕氏春秋古乐“勤劳天下”,又不广“勤天子之难”,高诱注并云:“勤, 忧。”太玄以勤准坎,坎亦忧也。太玄内云:“坎我西阶。”范注云:“坎,忧也。”是也。谷梁 传僖公篇云:“不雨者,勤雨也。”谓忧雨也。 彼释文勤雨如字,糜氏音觐,此以别于勤动字,故异其音也。今用于此义者,多假“廑”为之, 字亦作“慬”。广韵:“慬,忧哀,巨斤切。”与勤音同也。“圣人乐天知命”云云者,音义:“乐 天,音洛。”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 或问“铭”。曰:“铭哉!铭哉!有意于慎也。”〔注〕叹美戒慎之至。〔疏〕字林云:“铭, 题勒也。”国语晋语,韦注云:“刻器曰铭。”注“叹美戒慎之至”。 37
法言义疏 按:再言铭哉,是叹美之辞。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戒、 慎同义。诗定之方中,毛传云:“作器能铭。”孔疏云:“所以因其器名而书以为戒也。”文心雕 龙铭箴云:“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而招谏。成汤盘盂,着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 戒之训。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皆戒慎之义。 圣人之辞,可为也:〔注〕所谓文章可得而闻。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注)贵令信敬素着。(疏〕音义:“‘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天复本作‘不 可为也,使人敬之’。”按:“圣人之辞,可为也”者,谓可依放而得之;“使人信之,所不可为 也”者,有其辞而无其德,人不信也。天复本盖以“可为也使人信之”连读为义,故“不可为也 下有“使人敬之”字。两“也”字皆读为“邪”。若曰圣人之言有众人所能行者,有众人所不能行 者。众人能行耶,则以为圣人之不我欺而益信之;不能行耶,则以为圣人之不可几及而益敬之。说 虽可通,义转肤浅。此盖因李注“信敬”连文,而妄于正文增益者。“君子强学而力行”者,儒行 云:“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强、强古字通,强亦力也。力行,音义无音,则读如字 按:儒行释文:“儒行,下孟反。下‘力行’同。”则此亦当读去声。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 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缁衣 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中论贵验云:“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 皆其义。注“所谓文章可得而闻”。按:治平本脱此注,今据世德堂本补。此可证弘范以“圣人之 辞可为也”七字为句,益足见天复本之非李义矣。注“贵令信敬素着”。按:此弘范以敬释信,非 分信、敬为二义。广雅释诂云:“信,敬也 珍其货而后市,(注〕货珍,价必贵。修其身而后交,(注〕身修,交必固 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注〕无所不通。(疏)“珍其货而后市”者,尔雅释诂云:“珍,美也。 广雅释诂云:“市,买也。”按:此以为卖则市者,买卖之通称,犹买谓之沽,卖亦谓之沽也。论 语:“沽酒市脯。”刘疏云:“沽与酤同。说文云:‘酤,一曰买酒也。’广雅释诂:‘酤,卖也。 酤为买卖通称,说文、广雅各举其一耳。”是也。“修其身而后交”者,楚辞湘君王注云:“交, 友也。”成道,谓成功之道。太玄玄错云:“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君子之所慎言礼书。〔注〕慎言无口过,慎礼无失仪,言、礼是慎,兼之于书 〔疏〕礼谓冠、婚、丧、祭之事。箸于竹帛谓之书。言以接人,礼以正俗,书以传后。慎言 故言而世为天下则:慎礼,故行而世为天下法:慎书,故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万物生: 人道交,功勋成,奚其守?”〔注〕天地之交以道,人道之交以理,俱当顺天人之道理,而无所迕 逆也。〔疏)“上交不谄,下交不骄”者,说文 谀也。”重文“谄”,从〓。论语云:“贫 而无谄,富而无骄。”皇疏引范宁云:“不以正道求人为谄也。”又皇疏云:“陵上慢下曰骄也。” 系辞云:“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侯果注云:“上谓王侯,下谓凡庶。君子上交 不至谄媚,下交不至渎慢,悔吝〓从而生,岂非知微者乎?”“则可以有为”者,“有”读为“友”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 释文:“有,本作‘友’。”鲁公子友字季父,盐铁论殊路作“季有”,是二字古互通,为语 助也。详见经传释词。可以友为,犹云可与言友也。音义:“可以有为,俗本作‘可以为友’,非 是。”此盖传写者不知“为”字之义,故倒“友为”之字为“为友”。然正可见法言此文之“有” 本作“友”矣。“君子自守,奚其交”者,解嘲云:“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 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创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故此以为问。”“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 功勋成”者,易泰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干凿度云:“泰者, 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随:“初九,出门交有功。象曰:‘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郑注云:“臣出君门,与四方贤人交,有成功之象也。”风俗通愆礼云:“易称天地交,万物生 人道交,功勋成。”盖易纬文,生、成韵语。吴胡部郎玉缙云:“有为对自守而言,功勋成即可以 有为之验。”按:此章论交友之道,非论有为。自守对交而言,非与有为相对,胡说恐误
法言义疏 按:再言铭哉,是叹美之辞。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戒、 慎同义。诗定之方中,毛传云:“作器能铭。”孔疏云:“所以因其器名而书以为戒也。”文心雕 龙铭箴云:“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而招谏。成汤盘盂,着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 戒之训。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皆戒慎之义。 圣人之辞,可为也;〔注〕所谓文章可得而闻。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注〕贵令信敬素着。〔疏〕音义:“‘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天复本作‘不 可为也,使人敬之’。”按:“圣人之辞,可为也”者,谓可依放而得之;“使人信之,所不可为 也”者,有其辞而无其德,人不信也。天复本盖以“可为也使人信之”连读为义,故“不可为也” 下有“使人敬之”字。两“也”字皆读为“邪”。若曰圣人之言有众人所能行者,有众人所不能行 者。众人能行耶,则以为圣人之不我欺而益信之;不能行耶,则以为圣人之不可几及而益敬之。说 虽可通,义转肤浅。此盖因李注“信敬”连文,而妄于正文增益者。“君子强学而力行”者,儒行 云:“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强、强古字通,强亦力也。力行,音义无音,则读如字。 按:儒行释文:“儒行,下孟反。下‘力行’同。”则此亦当读去声。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 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缁衣 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中论贵验云:“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 皆其义。注“所谓文章可得而闻”。按:治平本脱此注,今据世德堂本补。此可证弘范以“圣人之 辞可为也”七字为句,益足见天复本之非李义矣。注“贵令信敬素着”。按:此弘范以敬释信,非 分信、敬为二义。广雅释诂云:“信,敬也。” 珍其货而后市,〔注〕货珍,价必贵。修其身而后交,〔注〕身修,交必固。 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注〕无所不通。〔疏〕“珍其货而后市”者,尔雅释诂云:“珍,美也。” 广雅释诂云:“市,买也。”按:此以为卖则市者,买卖之通称,犹买谓之沽,卖亦谓之沽也。论 语:“沽酒市脯。”刘疏云:“沽与酤同。说文云:‘酤,一曰买酒也。’广雅释诂:‘酤,卖也。’ 酤为买卖通称,说文、广雅各举其一耳。”是也。“修其身而后交”者,楚辞湘君王注云:“交, 友也。”成道,谓成功之道。太玄玄错云:“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君子之所慎言礼书。〔注〕慎言无口过,慎礼无失仪,言、礼是慎,兼之于书。 〔疏〕礼谓冠、婚、丧、祭之事。箸于竹帛谓之书。言以接人,礼以正俗,书以传后。慎言, 故言而世为天下则;慎礼,故行而世为天下法;慎书,故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万物生; 人道交,功勋成,奚其守?”〔注〕天地之交以道,人道之交以理,俱当顺天人之道理,而无所迕 逆也。〔疏〕“上交不谄,下交不骄”者,说文:“ ,谀也。”重文“谄”,从〓。论语云:“贫 而无谄,富而无骄。”皇疏引范宁云:“不以正道求人为谄也。”又皇疏云:“陵上慢下曰骄也。” 系辞云:“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侯果注云:“上谓王侯,下谓凡庶。君子上交 不至谄媚,下交不至渎慢,悔吝〓从而生,岂非知微者乎?”“则可以有为”者,“有”读为“友”。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 释文:“有,本作‘友’。”鲁公子友字季父,盐铁论殊路作“季有”,是二字古互通,为语 助也。详见经传释词。可以友为,犹云可与言友也。音义:“可以有为,俗本作‘可以为友’,非 是。”此盖传写者不知“为”字之义,故倒“友为”之字为“为友”。然正可见法言此文之“有” 本作“友”矣。“君子自守,奚其交”者,解嘲云:“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 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创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故此以为问。”“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 功勋成”者,易泰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干凿度云:“泰者,天 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随:“初九,出门交有功。象曰:‘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郑注云:“臣出君门,与四方贤人交,有成功之象也。”风俗通愆礼云:“易称天地交,万物生; 人道交,功勋成。”盖易纬文,生、成韵语。吴胡部郎玉缙云:“有为对自守而言,功勋成即可以 有为之验。”按:此章论交友之道,非论有为。自守对交而言,非与有为相对,胡说恐误。 38
法言义疏 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疏〕音义:“好大,呼报切 按:两句均当于“为”字句绝。好而不为,则大者无以成大,高者无以成高也 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也哉!〔注〕睹圣道然后知诸子之浅小。〔疏)天官书云:“三能、三衡 者,天廷也。”廷、庭古字通。晋书天文志云:“帝坐一星,在天市中星西,天庭也。”音义:“卑 也,如字。又音婢。”注“睹圣道然后知诸子之浅小”。按:学行云:“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 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君子云:“圣人之书、言、行,天也。”故知天庭喻圣道,卑居喻诸子 公仪子、董仲舒之才之邵也,〔注〕公仪子为鲁相,妇织于室,遣去之:园有葵,拔弃之,不与 民争利也。董仲舒为江都相,下帷三年,不窥园。此二子才德高美。使见善不明,用心不刚,俦克 尔?(〔注)俦,谁。〔疏〕说文:“刚,强断也。”论语云:“吾未见刚者。”皇疏云:“刚谓性无 欲者也。”按:见善明者,智也;用心刚者,勇也。明、刚亦韵语。注“公仪”至“窥园”。按: 史记循吏传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食禄者 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 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 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售其货乎?’”又儒林传云: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书艺文志有董仲 舒百二十三篇。注“此二子才德高美”。按:系辞:“彖者,材也。”韩康伯注云:材,才德也。” 是才、德可通谓之才。才、材古字通。说文:“卲,高也。”字当从〓。经典通用“邵”。广雅释 诂:“邵,高也。”又小尔雅广诂:“邵,美也。”是邵兼高、美二义。世德堂本此注首有“邵, 高也”三字。按:才德高美,高美字即释邵义,无取偏举,更成赘设。今依治平本。注“俦,谁 按:此尔雅释诂文。说文:“谁,何也。”言使非二子智勇具备,何能高美如此也。 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 符也。(注)仁如居宅,可以安身。义如道路,可以安行。礼如衣服,可以表仪。智如灯烛,可以照 察。信如符契,可以致诚。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疏)“或 问”,世德堂本作“或曰”,误也。白虎通情性云:“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 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 闻,不惑于事,见微知着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君子不动,动斯得矣”者,本书君子 云:“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得即成德之谓。注“信如符契,可以致诚”。按:说文:“符, 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系传云:“史记:‘汉文帝三年始为铜虎符、竹使符( 注云:‘铜虎符一至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至郡合符(二),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 长五寸,旁镌篆书第一至第五,以代古之圭璋,从简易也。’”又说文:“契,大约也。”曲礼: “献粟者执右契。”郑注云:“契,券要也。”孔疏云:“契谓两书一札,同而列之。”是也。铜 虎、竹使,非民生日用之物,故广其义于契,明符是凡所以为信者之总称也。(一)“三年”史记孝 文本纪作“二年”。(二)“郡”字原本讹作“都”,据史记孝文本纪改。 有意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疏)“有意哉”,叹美所 引孟子之言之有意也。史记张释之冯唐传云:“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 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有意即有味之谓。所引孟子,今七篇无是语,盖外篇文。孟子题辞 云:“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非孟子本真, 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风俗通穷通云:“孟轲作书,中外十一篇。”按:七篇为中,四篇为外, 故十一篇。王应麟困学记闻云:“法言修身篇引‘孟子曰’云云,今孟子无此语,其在外书欤? 方仲美孟子集语此条作“孟子居齐,公孙丑、王子垫侍侧,孟子喟然而叹”云云,乃以意妄加。“夫 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此“有意”谓志于道,与句首“有意”字异义。“不至”,谓中道而废
法言义疏 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疏〕音义:“好大,呼报切。” 按:两句均当于“为”字句绝。好而不为,则大者无以成大,高者无以成高也。 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也哉!〔注〕睹圣道然后知诸子之浅小。〔疏〕天官书云:“三能、三衡 者,天廷也。”廷、庭古字通。晋书天文志云:“帝坐一星,在天市中星西,天庭也。”音义:“卑 也,如字。又音婢。”注“睹圣道然后知诸子之浅小”。按:学行云:“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 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君子云:“圣人之书、言、行,天也。”故知天庭喻圣道,卑居喻诸子 也。 公仪子、董仲舒之才之邵也,〔注〕公仪子为鲁相,妇织于室,遣去之;园有葵,拔弃之,不与 民争利也。董仲舒为江都相,下帷三年,不窥园。此二子才德高美。使见善不明,用心不刚,俦克 尔?〔注〕俦,谁。〔疏〕说文:“刚,强断也。”论语云:“吾未见刚者。”皇疏云:“刚谓性无 欲者也。”按:见善明者,智也;用心刚者,勇也。明、刚亦韵语。注“公仪”至“窥园”。按: 史记循吏传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食禄者 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 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 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售其货乎?’”又儒林传云: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书艺文志有董仲 舒百二十三篇。注“此二子才德高美”。按:系辞:“彖者,材也。”韩康伯注云:材,才德也。” 是才、德可通谓之才。才、材古字通。说文:“卲,高也。”字当从〓。经典通用“邵”。广雅释 诂:“邵,高也。”又小尔雅广诂:“邵,美也。”是邵兼高、美二义。世德堂本此注首有“邵, 高也”三字。按:才德高美,高美字即释邵义,无取偏举,更成赘设。今依治平本。注“俦,谁”。 按:此尔雅释诂文。说文:“谁,何也。”言使非二子智勇具备,何能高美如此也。 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 符也。〔注〕仁如居宅,可以安身。义如道路,可以安行。礼如衣服,可以表仪。智如灯烛,可以照 察。信如符契,可以致诚。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疏〕“或 问”,世德堂本作“或曰”,误也。白虎通情性云:“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 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 闻,不惑于事,见微知着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君子不动,动斯得矣”者,本书君子 云:“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得即成德之谓。注“信如符契,可以致诚”。按:说文:“符, 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系传云:“史记:‘汉文帝三年始为铜虎符、竹使符(一)。’ 注云:‘铜虎符一至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至郡合符(二),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 长五寸,旁镌篆书第一至第五,以代古之圭璋,从简易也。’”又说文:“契,大约也。”曲礼: “献粟者执右契。”郑注云:“契,券要也。”孔疏云:“契谓两书一札,同而列之。”是也。铜 虎、竹使,非民生日用之物,故广其义于契,明符是凡所以为信者之总称也。(一)“三年”史记孝 文本纪作“二年”。(二)“郡”字原本讹作“都”,据史记孝文本纪改。 有意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疏〕“有意哉”,叹美所 引孟子之言之有意也。史记张释之冯唐传云:“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 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有意即有味之谓。所引孟子,今七篇无是语,盖外篇文。孟子题辞 云:“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非孟子本真, 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风俗通穷通云:“孟轲作书,中外十一篇。”按:七篇为中,四篇为外, 故十一篇。王应麟困学记闻云:“法言修身篇引‘孟子曰’云云,今孟子无此语,其在外书欤?” 方仲美孟子集语此条作“孟子居齐,公孙丑、王子垫侍侧,孟子喟然而叹”云云,乃以意妄加。“夫 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此“有意”谓志于道,与句首“有意”字异义。“不至”,谓中道而废。 39
法言义疏 或问“治己”。曰:“治己以仲尼。”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马以骥 不亦可乎?”或曰:“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注)虽有乔乔之莠,其谷不可 得:虽怀忉忉之思,远人不可见。言仲尼之道深远,不可以强学。 曰:“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蒙。(注)不见日月而盲蒙, 以谕不学为閤人。荧魂旷枯,糟莩旷沈,(注〕莩,熟也。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注)埴, 也。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虽用白日,无异夜行。夜行之义,面墙之谕也。〔疏)“治己”者,礼记 大传郑注云:“治犹正也。”“率马以骥”者,说文:“〓,先导也。”经传通用“率”。“田圃 田者,莠乔乔”云云者,或人引诗,以为志大功寡之喻,言治己以仲尼,徒劳无益也。音义:“田 圃田,上‘田”音佃,下‘田”如字,圃音甫:莠,羊久切:乔乔音骄,诗作‘骄’。”按:世德 堂本“圃”作“甫”,此承温公据宋、吴本所改,集注可证。诗甫田云:“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此引诗“甫”作“圃”,“骄”作“乔”者,盖鲁诗异文。车攻:“东有 甫草。”班孟坚东都赋,李注引韩诗作“圃草”,是三家诗“甫”作“圃”之例,实皆“榘”之假。 说文:“榘,丰也。”此本字也。毛传云:“甫,大也。”即读为舞也。马高六尺曰骄,木高而曲 曰乔,二字古书通用。中庸:“居上不骄。”释文:“骄,本或作‘乔’。”此文乔乔,则又重言 形况,本无正字。传笺于骄骄皆无释。按:汉广:“翘翘错薪。”传云:“翘翘,薪貌。”广雅释 训:“翘翘,众也。”即其义。尔雅释训:“忉忉,忧也。”“日有光,月有明”者,论语云:“仲 尼,日月也。”“三年不目日”云云者,广雅释诂云:“目,视也。”说文:“盲,目无牟子也。 蒙,不明也。”音义:“必蒙,音蒙,瞽也。”言不观孔子之道,犹不见日月。不见日月,久则目 盲:不观孔子之道,久则心顽。光、明、盲、蒙皆韵语。“荧魂旷枯,糟莩旷沈”者,音义:“荧 魂,户扃切。”糟当依旧本作“精”,精、糟形近而误。荧魂,精莩皆叠字为义,荧魂谓神,精莩 谓光也。荧读为老子“载营魄”之“营”,营亦魂也。彼河上公注云:“营魄,魂魄也。”又王弼 注云:“营魄,神之常居处也。”素问调经论:“取血于营。”王冰注云:“营主血,阴气也。” 淮南子俶真:“娆其精营,慧然而有求于外。”精营当连读,亦谓精神也。说文:“魂,阳气也。” 诗:“出其东门。”释文引韩诗云:“魂,神也。”是荧魂者,神气也。陆士衡文赋:“揽营魂而 探赜。”营魂即荧魂,士衡用法言语也。淮南子本经,高注云:“精,光明也。”亦通作“晶” 说文:“晶,精光也。”莩读为聘义“孚尹旁达”之“孚”。彼郑注云:“谓玉采色也。”家语问 玉,王肃注云:“孚尹,玉貌。”说文“璠”篆下引孔子曰:“美哉玙璠,远而望之,奂若也:近 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二则孚胜。”系传云:“孚谓玉之光采也。”一切经音义引纂文云: “孚瑜言美色也。”音转为“符”。左太冲蜀都赋:“符采彪炳。”刘注云:“符,采玉之横文也。” 是精莩犹言光采。旷者,久废之谓。“荧魂旷枯”,谓目之神气久废而枯槁:“精莩旷沈”,谓目 之光采久废而湛没也。皆承三年不目日月而言。“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者,音义:“擿埴,他 历切;下宫职切。索涂,山责切。”按:说文:“擿,搔也”;“入索家搜也”。引申为凡搜求之 称。冥,幽也。御览八百十七引“治己以仲尼,奚寡矣”,又引注云:“言学孔子道多,而成者何 少也?”按:今各本皆无此注。注“虽有”至“强学”。按:甫田序云:“甫田,大夫刺襄公也 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传云:“大田过度而无人功 终不能获。”然则甫田之旨,在刺志大心劳,求而不获者。治己而以仲尼,志大心劳,孰过于此? 弘范此注,正得此文引诗之意。鲁诗遗说考云:“诗意言为国之道,当自近始,毋厌小而务大,毋 忽近而图远。”郑笺亦云:‘喻人欲立功致治,必勤身修德,以成高大。’法言引此诗为修身之证, 义亦犹是也。”按:法言引诗,自为或人设难之词,非为修身之证,陈说殊误。又按:“不可以强 学”,治平本“强”作“治”,乃“强”之形误,今依世德堂本。注“莩,熟也”。按音义:“糟 莩,李轨读‘糟’如字;莩音浮,熟也。”似弘范读莩为烀。说文“烀,烝也”:引诗“烝之烀烀” 毛诗作“浮”。然“糟烀旷沈”,义实难通(一)。音义引柳宗元曰:“荧,明也。荧魂,司见之用 者也。‘糟’当为‘精’、‘莩’如葭莩之‘莩’,目精之表也。言魂之荧明,旷久则枯:精之轻 浮,旷久则沈。不面日月,则目之用废矣,以至于索涂冥行而已。”旧本亦作“精莩”。俞云:“荧
法言义疏 或问“治己”。曰:“治己以仲尼。”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马以骥, 不亦可乎?”或曰:“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注〕虽有乔乔之莠,其谷不可 得;虽怀忉忉之思,远人不可见。言仲尼之道深远,不可以强学。 曰:“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蒙。〔注〕不见日月而盲蒙, 以谕不学为闇人。荧魂旷枯,糟莩旷沈,〔注〕莩,熟也。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注〕埴,土 也。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虽用白日,无异夜行。夜行之义,面墙之谕也。〔疏〕“治己”者,礼记 大传郑注云:“治犹正也。”“率马以骥”者,说文:“〓,先导也。”经传通用“率”。“田圃 田者,莠乔乔”云云者,或人引诗,以为志大功寡之喻,言治己以仲尼,徒劳无益也。音义:“田 圃田,上‘田”音佃,下‘田”如字,圃音甫;莠,羊久切;乔乔音骄,诗作‘骄’。”按:世德 堂本“圃”作“甫”,此承温公据宋、吴本所改,集注可证。诗甫田云:“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此引诗“甫”作“圃”,“骄”作“乔”者,盖鲁诗异文。车攻:“东有 甫草。”班孟坚东都赋,李注引韩诗作“圃草”,是三家诗“甫”作“圃”之例,实皆“橆”之假。 说文:“橆,丰也。”此本字也。毛传云:“甫,大也。”即读为橆也。马高六尺曰骄,木高而曲 曰乔,二字古书通用。中庸:“居上不骄。”释文:“骄,本或作‘乔’。”此文乔乔,则又重言 形况,本无正字。传笺于骄骄皆无释。按:汉广:“翘翘错薪。”传云:“翘翘,薪貌。”广雅释 训:“翘翘,众也。”即其义。尔雅释训:“忉忉,忧也。”“日有光,月有明”者,论语云:“仲 尼,日月也。”“三年不目日”云云者,广雅释诂云:“目,视也。”说文:“盲,目无牟子也。 蒙,不明也。”音义:“必蒙,音蒙,瞽也。”言不观孔子之道,犹不见日月。不见日月,久则目 盲;不观孔子之道,久则心顽。光、明、盲、蒙皆韵语。“荧魂旷枯,糟莩旷沈”者,音义:“荧 魂,户扃切。”糟当依旧本作“精”,精、糟形近而误。荧魂,精莩皆叠字为义,荧魂谓神,精莩 谓光也。荧读为老子“载营魄”之“营”,营亦魂也。彼河上公注云:“营魄,魂魄也。”又王弼 注云:“营魄,神之常居处也。”素问调经论:“取血于营。”王冰注云:“营主血,阴气也。” 淮南子俶真:“娆其精营,慧然而有求于外。”精营当连读,亦谓精神也。说文:“魂,阳气也。” 诗:“出其东门。”释文引韩诗云:“魂,神也。”是荧魂者,神气也。陆士衡文赋:“揽营魂而 探赜。”营魂即荧魂,士衡用法言语也。淮南子本经,高注云:“精,光明也。”亦通作“晶”。 说文:“晶,精光也。”莩读为聘义“孚尹旁达”之“孚”。彼郑注云:“谓玉采色也。”家语问 玉,王肃注云:“孚尹,玉貌。”说文“璠”篆下引孔子曰:“美哉玙璠,远而望之,奂若也;近 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二则孚胜。”系传云:“孚谓玉之光采也。”一切经音义引纂文云: “孚瑜言美色也。”音转为“符”。左太冲蜀都赋:“符采彪炳。”刘注云:“符,采玉之横文也。” 是精莩犹言光采。旷者,久废之谓。“荧魂旷枯”,谓目之神气久废而枯槁;“精莩旷沈”,谓目 之光采久废而湛没也。皆承三年不目日月而言。“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者,音义:“擿埴,他 历切;下宫职切。索涂,山责切。”按:说文:“擿,搔也”;“入索家搜也”。引申为凡搜求之 称。冥,幽也。御览八百十七引“治己以仲尼,奚寡矣”,又引注云:“言学孔子道多,而成者何 少也?”按:今各本皆无此注。注“虽有”至“强学”。按:甫田序云:“甫田,大夫刺襄公也。 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传云:“大田过度而无人功, 终不能获。”然则甫田之旨,在刺志大心劳,求而不获者。治己而以仲尼,志大心劳,孰过于此? 弘范此注,正得此文引诗之意。鲁诗遗说考云:“诗意言为国之道,当自近始,毋厌小而务大,毋 忽近而图远。”郑笺亦云:‘喻人欲立功致治,必勤身修德,以成高大。’法言引此诗为修身之证, 义亦犹是也。”按:法言引诗,自为或人设难之词,非为修身之证,陈说殊误。又按:“不可以强 学”,治平本“强”作“治”,乃“强”之形误,今依世德堂本。注“莩,熟也”。按音义:“糟 莩,李轨读‘糟’如字;莩音浮,熟也。”似弘范读莩为烰。说文“烰,烝也”;引诗“烝之烰烰”。 毛诗作“浮”。然“糟烰旷沈”,义实难通(一)。音义引柳宗元曰:“荧,明也。荧魂,司见之用 者也。‘糟’当为‘精’、‘莩’如葭莩之‘莩’,目精之表也。言魂之荧明,旷久则枯;精之轻 浮,旷久则沈。不面日月,则目之用废矣,以至于索涂冥行而已。”旧本亦作“精莩”。俞云:“荧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