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义疏 砻、错,皆治也。后文云:“学者所以修性也。”修亦治也。 学记云:“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皆谓学以治之也。学而不思则罔,故思以精之。 说文:“精,择也。”本书寡见云:“精而精之,是在其中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故 朋友以磨之。磨亦治也。学记云:“相观而善之谓摩。”郑注云:“摩,相切磋也。”陆德明释文: “本或作‘靡’。”按:摩、靡皆“磨”之假。说文作“〓”,石硙也。引伸为研治之称。不以人 爵为贵,故名誉以崇之。孟子云:“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生无所息,故不倦 以终之。按:此节论为学之本末,“学以治之”,义虽可通,疑当作“学以始之”,与“不倦以终 之”文义尤相应也。治、始形近易误,史记夏本纪“来始滑”,索隐云:“古文尚书作‘在治忽’。” 可证。一年视离经辨志(一),始学之事也: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不倦之德也。始于学,终 于不倦,所谓“念终始典于学”,学者之能事毕矣。注“上士”至“好也”。按:老子云:“上士 问道,勤而行之。”(一)原本“志”字空缺,据礼记学记补 孔子习周公者也,颜渊习孔子者也,羿、逄蒙分其弓,良舍其策,般投其斧而习诸,孰曰非也? 或曰:“此名也,彼名也,处一焉而已矣。”曰:“川有渎,山有岳,高而且大者,众人所能瑜也。” 〔注)言诸贤之有妙艺,犹百川之有四渎,众山之有五岳,而川可度,岳可登。高而且大者,惟圣 人之道,如天不可升也。(疏〕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云习周公者,以孔子所习诗、书、 礼、乐多周公之书也。刘氏宝楠论语述而正义云:“周公成文、武之德,致治太平,制礼作乐,鲁 是周公之后,故周礼尽在鲁。夫子言‘舍鲁何适’,又屡言‘从周’,故缀周之礼。其修春秋,绳 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与周公制作之意同也。”“颜渊习孔子”者,庄子田子方云:“颜渊 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壅弛、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羿、 逄蒙分其弓”云云者,音义:“羿,五计切。逄,薄江切。”按:说文:“羿,射师。”经传省 作“羿” 逄蒙,汉书人表、艺文志、王褒传均作逢门,荀子王霸、正论诸篇、史记龟策传均作蜂门,庄 子山木作蓬蒙,吕氏春秋具备作蜂蒙,推孟子离娄作逄蒙,与此同。世德堂本作逢蒙,俞氏樾平议 云:“分字之义不可通,当读为“焚正与下文一良舍其般投其斧’一律。”按:说文:“分 别也。”别,分解也。后汉书寇悔传“令自肤分之”,章侨太子注云:“分,犹解也。”说文:“弛, 弓解弦也(一)。”分、弛同训解,则分弓犹云弛号矣。左传哀公篇:“邮无恤御简子。”杜预注云: “邮无恤,王良也。”孔疏云:“古者,车驾四马,御之为难,故为六艺之一,于书传多称之。” 说文“舍,释也”:“策,马棰也”。音义:“般,音班。”檀弓云:“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 小,敛,般请以机封。”郑注云“般若之族多技巧者”,字亦作“班”。孟子“公输子之巧”,赵 岐注云“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亦作“盘”:墨子公输云“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是也 王氏引之经义述闻云:“鲁公输般字若,与郑公子班字子如同义。若犹如也。”说文:“投,擿也 又:“斧,所以斫也。”司马云:“三子皆以其术名于世,则其才必有过人者。乡使舍其术而习圣 人之道,乌有不可也?”“处一焉而已”者,吴秘云:“或人谓有道之名,有艺之名,有名无二。”“川 有渎”云云者,释名释水云:“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渎,独也,各独出 其所而入海也。”说文:“岳,东岱,南萑,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又说 文:“瑜,越也。”“能瑜”,各本作“不能瑜”,此据音义妄改。音义出“不能瑜也”,云:“俗 本脱‘不’字,诸本皆有。”今按李、宋、吴本皆无“不”字,观各注文可明。俞云:“‘也’字 古通作‘邪’。荀子正名:‘其求物也,养生也,粥寿也。’杨注:‘也皆当为邪,问之辞。’今 依此读之。众人所能喻也,犹曰众人所能瑜邪?虽无‘不’字,其旨亦同。疑杨子原文本如此,其 有‘不’字者,乃后人不达古语而臆加之。音义所斥为俗本者,转是古本矣。”按:俞说是也。此 破或说齐等周、孔于羿、逄蒙诸子,而设喻以明之。作反诘语,自较正言尤峻。言川之大者为渎, 山之高者为岳,众人之名犹山川,圣人之名之高大犹岳渎,岳渎非山川所能并,圣人之名岂众人所 能及耶?注“言诸贤”至“升也”。按:此为李本无“不”字之证。宋咸云:“观正文之意,当云 高而且大者,众人所不能瑜也,脱其‘不’字矣。何以明之?或人问般、羿、周、孔之名如一,杨
法言义疏 砻、错,皆治也。后文云:“学者所以修性也。”修亦治也。 学记云:“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皆谓学以治之也。学而不思则罔,故思以精之。 说文:“精,择也。”本书寡见云:“精而精之,是在其中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故 朋友以磨之。磨亦治也。学记云:“相观而善之谓摩。”郑注云:“摩,相切磋也。”陆德明释文: “本或作‘靡’。”按:摩、靡皆“磨”之假。说文作“〓”,石硙也。引伸为研治之称。不以人 爵为贵,故名誉以崇之。孟子云:“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生无所息,故不倦 以终之。按:此节论为学之本末,“学以治之”,义虽可通,疑当作“学以始之”,与“不倦以终 之”文义尤相应也。治、始形近易误,史记夏本纪“来始滑”,索隐云:“古文尚书作‘在治忽’。” 可证。一年视离经辨志(一),始学之事也;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不倦之德也。始于学,终 于不倦,所谓“念终始典于学”,学者之能事毕矣。注“上士”至“好也”。按:老子云:“上士 问道,勤而行之。”(一)原本“志”字空缺,据礼记学记补。 孔子习周公者也,颜渊习孔子者也,羿、逄蒙分其弓,良舍其策,般投其斧而习诸,孰曰非也? 或曰:“此名也,彼名也,处一焉而已矣。”曰:“川有渎,山有岳,高而且大者,众人所能踰也。” 〔注〕言诸贤之有妙艺,犹百川之有四渎,众山之有五岳,而川可度,岳可登。高而且大者,惟圣 人之道,如天不可升也。〔疏〕孔子袓述尧、舜,宪章文、武,而云习周公者,以孔子所习诗、书、 礼、乐多周公之书也。刘氏宝楠论语述而正义云:“周公成文、武之德,致治太平,制礼作乐,鲁 是周公之后,故周礼尽在鲁。夫子言‘舍鲁何适’,又屡言‘从周’,故缀周之礼。其修春秋,绳 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与周公制作之意同也。”“颜渊习孔子”者,庄子田子方云:“颜渊 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羿、 逄蒙分其弓”云云者,音义:“羿,五计切。逄蒙,薄江切。”按:说文:“羿,射师。”经传省 作“羿”。 逄蒙,汉书人表、艺文志、王褒传均作逢门,荀子王霸、正论诸篇、史记龟策传均作蜂门,庄 子山木作蓬蒙,吕氏春秋具备作蜂蒙,惟孟子离娄作逄蒙,与此同。世德堂本作逢蒙,俞氏樾平议 云:“分字之义不可通,当读为‘焚’,正与下文‘良舍其策,般投其斧’一律。”按:说文:“分, 别也。”别,分解也。后汉书寇恂传“今日朕分之”,章怀太子注云:“分,犹解也。”说文:“弛, 弓解弦也(一)。”分、弛同训解,则分弓犹云弛弓矣。左传哀公篇:“邮无恤御简子。”杜预注云: “邮无恤,王良也。”孔疏云:“古者,车驾四马,御之为难,故为六艺之一,于书传多称之。” 说文“舍,释也”;“策,马棰也”。音义:“般,音班。”檀弓云:“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 小,敛,般请以机封。”郑注云“般若之族多技巧者”,字亦作“班”。孟子“公输子之巧”,赵 岐注云“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亦作“盘”;墨子公输云“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是也。 王氏引之经义述闻云:“鲁公输般字若,与郑公子班字子如同义。若犹如也。”说文:“投,擿也。” 又:“斧,所以斫也。”司马云:“三子皆以其术名于世,则其才必有过人者。乡使舍其术而习圣 人之道,乌有不可也?”“处一焉而已”者,吴秘云:“或人谓有道之名,有艺之名,有名无二。”“川 有渎”云云者,释名释水云:“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渎,独也,各独出 其所而入海也。”说文:“岳,东岱,南靃,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又说 文:“踰,越也。”“能踰”,各本作“不能踰”,此据音义妄改。音义出“不能踰也”,云:“俗 本脱‘不’字,诸本皆有。”今按李、宋、吴本皆无“不”字,观各注文可明。俞云:“‘也’字 古通作‘邪’。荀子正名:‘其求物也,养生也,粥寿也。’杨注:‘也皆当为邪,问之辞。’今 依此读之。众人所能踰也,犹曰众人所能踰邪?虽无‘不’字,其旨亦同。疑杨子原文本如此,其 有‘不’字者,乃后人不达古语而臆加之。音义所斥为俗本者,转是古本矣。”按:俞说是也。此 破或说齐等周、孔于羿、逄蒙诸子,而设喻以明之。作反诘语,自较正言尤峻。言川之大者为渎, 山之高者为岳,众人之名犹山川,圣人之名之高大犹岳渎,岳渎非山川所能并,圣人之名岂众人所 能及耶?注“言诸贤”至“升也”。按:此为李本无“不”字之证。宋咸云:“观正文之意,当云 高而且大者,众人所不能踰也,脱其‘不’字矣。何以明之?或人问般、羿、周、孔之名如一,杨 6
法言义疏 以川有渎、山有岳而对之,是谓般、羿之徒犹山川,周、孔之道犹岳渎,自然小大不同,高低有异 矣。故下篇亦云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由是详之,杨之旨皆以岳渎比圣人明矣。注不能辨,但依误文 以为之解,反谓圣人之道如天不可升。且正文安有如天之说哉?傥谓杨此文以岳渎为易瑜,不足方 圣人,则下文以仲尼比四渎为非矣。杨岂首尾自相反如是耶?”俞云:“今按正文初无如天之说, 李氏增益其义,诚非杨子雅意。然宋著作谓其依误文为解,则非然也。李云高而且大者惟圣人之道, 如天不可升也,则其所据本作‘高而且大者,众人所不能瑜也’,明矣。使无‘不’字,何以有天 不可升之说哉?推寻李意,直以论语有‘他人丘陵,仲尼日月’之说,疑岳渎未足拟圣人之高大 故必极之于天,然后见人之不能瑜也。以是言之,李本当有‘不’字,宋氏纠之,反为疏矣。” 按曲园此说,实为误解李注。正惟李所据本无“不”字而读“也”如字,故不得不以岳渎为譬 羿、逄蒙、良、般,虽高且大,犹复可度可登,而别以天不可升譬圣人之道,为子云言外之意。假 如本作“不可瑜也”,又何必更增此义?然则李本固无“不”字,但李未得其说耳。(一)今本说文 无“弦”字。 或问:“世言铸金,金可铸与?”(注)方术之家言能销五石,化为黄金,故有此问。曰:“吾 闻觌君子者,问铸人,不问铸金。”或曰:“人可铸与?”曰:“孔子铸颜渊矣。”(注)铸之令 殆庶几。或人跛尔曰:“旨哉!问铸金,得铸人。” 〔注)跋尔,惊貌。旨,美也。喜于问财而得为人,富莫大焉,利莫重焉。(疏)“世言铸金” 云云者,说文:“铸,销金也。”史记封禪书云:“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 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又云:“栾大言:‘臣之师曰黄金可成。’” 汉书刘向传云:“上复兴神僭方术之事,而淮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使鬼物为金之术。 又淮南王安传云:“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不人作为书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 神僭黄白之术。”关尹子四符云:“警如金之为物,可令异金铸之为一金。”是世有铸金之说。音 义:“铸与,音余,下同。”按:世德堂本凡音余之“与”皆作“欤 吾闻觌君子者”云云者 说文:“儐,见也。”经传皆作“觌”。尔雅释诂云:“觌,见也。”吴云:“杨子以或者非问之 间,故答以铸人。”按:本书君子云艺或间仙之实,日无以为也。有与无。非问也。同也者, 忠孝之问也。’”与此义同。“孔子铸渊”者,司马会:借令颜渊不学,亦常人耳。遇孔子而 教之。乃庶几于圣人。化它物为黄金,何以异此?“或人尔”云云者,音义:“跛尔,子六切。” 按:说文:“〓,怒然也。”经传通用“跋”。注“方术之家言能销五石,化为黄金”。音义:“五 石,俗本作‘玉石’,误。”按:抱朴子登涉云:“五石者,雄黄,丹砂、雌黄、矾石、曾青也 注“铸之令殆庶几”。按:系辞云:“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 尝复行也。’”注“陬尔,惊貌”。按:论语“君在,陬躇如也”,马融注云:“跋躇,恭敬貌也。” 注“旨,美也”。按: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疏)此章与善恶混之 说相为表里,乃子云论性之独见,法言要义之所在也。“修”,世德堂本作“修”,下皆同。广雅 释诂云:“修,治也。”书洪范云:“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按本书修身云:“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是修性者,长善去恶之 谓。学则正,所谓修其善为善人:否则邪,所谓修其恶为恶人也。子云论学,推尊孟子,以为知不 异于孔子。而其论性,则不取性善之说,乃与孟子所斥“或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者相似, 故程子以子云为不识性。而近儒为孟子之学者,又推阐荀、杨论性之旨,以为二子之言似异而实同。 戴氏震孟子字义疏证云:“荀、杨所谓性者,古今同谓之性,即后儒所谓气质之性,但不当遗义理 而以为恶耳!在孟子时,则公都子引‘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言不同,而所指之性同。荀子见于圣人生而神明者,不可概之人人,其下皆学而后善,顺其自然则 流于恶,故以恶加之。论似偏,与有性不善合。然谓礼义为圣心,是圣人之性独善,实兼公都子两 引‘或曰’之说。杨子见于长善则为善人,长恶则为恶人,故曰‘人之性也善恶混’,又曰‘学则 正,否则邪’。与荀子论断似参差而匪异。”愚谓东原此论,实为误解子云。子云但言性善恶混。 7
法言义疏 以川有渎、山有岳而对之,是谓般、羿之徒犹山川,周、孔之道犹岳渎,自然小大不同,高低有异 矣。故下篇亦云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由是详之,杨之旨皆以岳渎比圣人明矣。注不能辨,但依误文 以为之解,反谓圣人之道如天不可升。且正文安有如天之说哉?傥谓杨此文以岳渎为易踰,不足方 圣人,则下文以仲尼比四渎为非矣。杨岂首尾自相反如是耶?”俞云:“今按正文初无如天之说, 李氏增益其义,诚非杨子雅意。然宋著作谓其依误文为解,则非然也。李云高而且大者惟圣人之道, 如天不可升也,则其所据本作‘高而且大者,众人所不能踰也’,明矣。使无‘不’字,何以有天 不可升之说哉?推寻李意,直以论语有‘他人丘陵,仲尼日月’之说,疑岳渎未足拟圣人之高大, 故必极之于天,然后见人之不能踰也。以是言之,李本当有‘不’字,宋氏纠之,反为疏矣。” 按曲园此说,实为误解李注。正惟李所据本无“不”字而读“也”如字,故不得不以岳渎为譬 羿、逄蒙、良、般,虽高且大,犹复可度可登,而别以天不可升譬圣人之道,为子云言外之意。假 如本作“不可踰也”,又何必更增此义?然则李本固无“不”字,但李未得其说耳。(一)今本说文 无“弦”字。 或问:“世言铸金,金可铸与?”〔注〕方术之家言能销五石,化为黄金,故有此问。曰:“吾 闻觌君子者,问铸人,不问铸金。”或曰:“人可铸与?”曰:“孔子铸颜渊矣。”〔注〕铸之令 殆庶几。或人踧尔曰:“旨哉!问铸金,得铸人。” 〔注〕踧尔,惊貌。旨,美也。喜于问财而得为人,富莫大焉,利莫重焉。〔疏〕“世言铸金” 云云者,说文:“铸,销金也。”史记封襌书云:“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 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又云:“栾大言:‘臣之师曰黄金可成。’” 汉书刘向传云:“上复兴神僊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僊使鬼物为金之术。” 又淮南王安传云:“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 神僊黄白之术。”关尹子四符云:“譬如金之为物,可令异金铸之为一金。”是世有铸金之说。音 义:“铸与,音余,下同。”按:世德堂本凡音余之“与”皆作“欤”。“吾闻觌君子者”云云者, 说文:“儥,见也。”经传皆作“觌”。尔雅释诂云:“觌,见也。”吴云:“杨子以或者非问之 问,故答以铸人。”按:本书君子云:“或问仙之实。曰:‘无以为也。有与无。非问也。同也者, 忠孝之问也。’”与此义同。“孔子铸颜渊”者,司马云:“借令颜渊不学,亦常人耳。遇孔子而 教之。乃庶几于圣人。化它物为黄金,何以异此?”“或人踧尔”云云者,音义:“踧尔,子六切。” 按:说文:“〓,惄然也。”经传通用“踧”。注“方术之家言能销五石,化为黄金”。音义:“五 石,俗本作‘玉石’,误。”按:抱朴子登涉云:“五石者,雄黄,丹砂、雌黄、矾石、曾青也。” 注“铸之令殆庶几”。按:系辞云:“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 尝复行也。’”注“踧尔,惊貌”。按:论语“君在,踧踖如也”,马融注云:“踧踖,恭敬貌也。” 注“旨,美也”。按: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疏〕此章与善恶混之 说相为表里,乃子云论性之独见,法言要义之所在也。“修”,世德堂本作“修”,下皆同。广雅 释诂云:“修,治也。”书洪范云:“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按本书修身云:“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是修性者,长善去恶之 谓。学则正,所谓修其善为善人;否则邪,所谓修其恶为恶人也。子云论学,推尊孟子,以为知不 异于孔子。而其论性,则不取性善之说,乃与孟子所斥“或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者相似, 故程子以子云为不识性。而近儒为孟子之学者,又推阐荀、杨论性之旨,以为二子之言似异而实同。 戴氏震孟子字义疏证云:“荀、杨所谓性者,古今同谓之性,即后儒所谓气质之性,但不当遗义理 而以为恶耳!在孟子时,则公都子引‘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言不同,而所指之性同。荀子见于圣人生而神明者,不可概之人人,其下皆学而后善,顺其自然则 流于恶,故以恶加之。论似偏,与有性不善合。然谓礼义为圣心,是圣人之性独善,实兼公都子两 引‘或曰’之说。杨子见于长善则为善人,长恶则为恶人,故曰‘人之性也善恶混’,又曰‘学则 正,否则邪’。与荀子论断似参差而匪异。”愚谓东原此论,实为误解子云。子云但言性善恶混。 7
法言义疏 不言性恶。而此文所云“学则正,否则邪”者,乃谓性必修而后能长善而去恶,非谓性本恶,而不 学则不善也。盖子云之意以为人性之中有理有欲,理胜欲则为善,欲胜理则为恶,理欲之消长,则 视人之所以修之何如,存理以遏欲,是为修其善,穷欲以灭理,是为修其恶。而性于何见?则见之 于心知、百体之运行,是为视、听、言、貌、思。修性之效于何求?则求之于博文约礼之事,是为 学。学记云:“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朱氏彬礼记训纂引戴隐云:“学何有于五官? 然视、听、言、貌、思非学则不得其正。”此为善解子云之言。太玄玄线云:“维天肇降生民,使 其貌动、口言、目视、耳听、心思有法则成,无法则不成。”此云学则正,否则邪,即有法、无法 之谓。然则子云固谓此五事者,性之见端,学则得其正而免于邪,不学则反是,而未尝以发此五事 者之本体为邪,必以学之力矫之而后正。与荀子之以人性之本然为恶,而善乃全由于后起之人为者 其立论之根本绝不相同也。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而语其目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子云释克己之义曰:“胜己之私之谓克。”见本书问神。朱子论语集注云:“克, 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即用子 云语。己不能无私,由于性不能无欲。欲不必恶,而纵欲即恶。纵欲之念亦与生俱来,验之于日用 之视、听、言、貌、思而其端立见,故必有以节之,使五事皆得其正,而后性乃有善而无恶,是之 谓克己,是之谓修性。礼在于是即学在于是。然则子云之论性,与孔子无所不合,而不得谓其遗义 理而以为恶也,亦明矣。盖孔门论性,无不兼理、欲而言,即无不以存理遏欲为治性之要,未有离 耳、目、鼻、口、心知、百体以为性者,故亦未有舍容貌、颜色、辞气以为学者。乐记云:“人生 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 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 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洪作乱之事。”又云:“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篷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 日、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似行其义。”此于子云之启言若合符节,而以之为不识性,则其 所谓性者,非儒者之所谓性也。阮氏元性命古讲云:“性字从心,即血气、心知也。有血气无心知, 非性也:有心知无血气,亦非性也。、心知皆天所命,人所受也 人既有血气、心知之性,即有九德典、五礼,情y十义。故圣人作礼乐以节之,修道以 教之,因其动作,以礼义为威仪。威仪所以定命。定如诗“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之“定”。能者 勤于礼乐威仪,以就弥性之福禄:不能者惰于礼乐威仪,以取弃命之祸乱。是以周以前圣经古训皆 言勤威仪以保定性命,未闻如李习之之说,以寂明通照复性也。”文达此论,曲鬯旁通,深协经义。 知此,则可见子云之学之醇乎醇,而不疑其择焉而不精矣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注〕桐,洞也。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时,制命于师也。再言之者, 叹为人师,制人善恶之命,不可不明慎也。务学不如务求师。〔注)求师者,就有道而正焉。师者, 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注〕伤夫欲为而不得其道者多矣。〔疏)“师哉!师哉! 桐子之命”者,音义:“桐子,音通,与侗同,亦音同,未成人也。汉书曰:“毋桐好逸。’”按 读桐为侗,义固可通,然侗子连文,殊无所据,实即僮子耳。说文:“僮,未冠也。”广雅释言: “僮,稚也。”国语鲁语:“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韦昭注云:“僮,僮蒙不达也。”经传通 用“童”。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赵岐章指云:“故曰:‘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不 慎则有患矣。”孙奭音义云:“桐子与童字同。”周氏广业章指考证云:“古本旁注‘桐’读为 僮’。”蒋氏仁荣音乂考证云:“郝敬读书通云:‘童通作桐。’安世歌‘桐生’之桐,幼稚也 杨子学行篇‘桐子’,并与童、侗同。”按:人稚曰僮,木小曰桐。说文“荣,桐木也”:“桐, 荣也”;“荣,从木,荧省声”。荧者,屋下镫烛之光。 镫烛之光,则小光也。故凡从荧省得声之字,多有小义。營,小声也:〓,小瓜也:荥,绝小 水也:嫈,小心态也。此皆以声兼义,与荣同例。汉书本传颜注云:“荣谓草本之英。” 管子禁藏房玄龄注云:“英谓草木之初生也。”桐、荣互训,知桐木即小木。至梧桐之桐,则 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者,非“荣,桐木”之本训。经义述闻云:“桐之言,童也,小木之名也
法言义疏 不言性恶。而此文所云“学则正,否则邪”者,乃谓性必修而后能长善而去恶,非谓性本恶,而不 学则不善也。盖子云之意以为人性之中有理有欲,理胜欲则为善,欲胜理则为恶,理欲之消长,则 视人之所以修之何如,存理以遏欲,是为修其善,穷欲以灭理,是为修其恶。而性于何见?则见之 于心知、百体之运行,是为视、听、言、貌、思。修性之效于何求?则求之于博文约礼之事,是为 学。学记云:“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朱氏彬礼记训纂引戴 隐云:“学何有于五官? 然视、听、言、貌、思非学则不得其正。”此为善解子云之言。太玄玄线云:“维天肇降生民,使 其貌动、口言、目视、耳听、心思有法则成,无法则不成。”此云学则正,否则邪,即有法、无法 之谓。然则子云固谓此五事者,性之见端,学则得其正而免于邪,不学则反是,而未尝以发此五事 者之本体为邪,必以学之力矫之而后正。与荀子之以人性之本然为恶,而善乃全由于后起之人为者, 其立论之根本绝不相同也。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而语其目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子云释克己之义曰:“胜己之私之谓克。”见本书问神。朱子论语集注云:“克, 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即用子 云语。己不能无私,由于性不能无欲。欲不必恶,而纵欲即恶。纵欲之念亦与生俱来,验之于日用 之视、听、言、貌、思而其端立见,故必有以节之,使五事皆得其正,而后性乃有善而无恶,是之 谓克己,是之谓修性。礼在于是即学在于是。然则子云之论性,与孔子无所不合,而不得谓其遗义 理而以为恶也,亦明矣。盖孔门论性,无不兼理、欲而言,即无不以存理遏欲为治性之要,未有离 耳、目、鼻、口、心知、百体以为性者,故亦未有舍容貌、颜色、辞气以为学者。乐记云:“人生 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 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 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又云:“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 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此于子云之言若合符节,而以之为不识性,则其 所谓性者,非儒者之所谓性也。阮氏元性命古训云:“性字从心,即血气、心知也。有血气无心知, 非性也;有心知无血气,亦非性也。血气、心知皆天所命,人所受也。 人既有血气、心知之性,即有九德、五典、五礼、七情、十义。故圣人作礼乐以节之,修道以 教之,因其动作,以礼义为威仪。威仪所以定命。定如诗“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之“定”。能者 勤于礼乐威仪,以就弥性之福禄;不能者惰于礼乐威仪,以取弃命之祸乱。是以周以前圣经古训皆 言勤威仪以保定性命,未闻如李习之之说,以寂明通照复性也。”文达此论,曲鬯旁通,深协经义。 知此,则可见子云之学之醇乎醇,而不疑其择焉而不精矣。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注〕桐,洞也。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时,制命于师也。再言之者, 叹为人师,制人善恶之命,不可不明慎也。务学不如务求师。〔注〕求师者,就有道而正焉。师者, 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注〕伤夫欲为而不得其道者多矣。〔疏〕“师哉!师哉! 桐子之命”者,音义:“桐子,音通,与侗同,亦音同,未成人也。汉书曰:‘毋桐好逸。’”按: 读桐为侗,义固可通,然侗子连文,殊无所据,实即僮子耳。说文:“僮,未冠也。”广雅释言: “僮,稚也。”国语鲁语:“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韦昭注云:“僮,僮蒙不达也。”经传通 用“童”。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赵岐章指云:“故曰:‘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不 慎则有患矣。”孙奭音义云:“桐子与童字同。”周氏广业章指考证云:“古本旁注‘桐’读为 ‘僮’。”蒋氏仁荣音义考证云:“郝敬读书通云:‘童通作桐。’安世歌‘桐生’之桐,幼稚也; 杨子学行篇‘桐子’,并与童、侗同。”按:人稚曰僮,木小曰桐。说文“荣,桐木也”;“桐, 荣也”;“荣,从木,荧省声”。荧者,屋下镫烛之光。 镫烛之光,则小光也。故凡从荧省得声之字,多有小义。謍,小声也;〓,小瓜也;荥,绝小 水也;嫈,小心态也。此皆以声兼义,与荣同例。汉书本传颜注云:“荣谓草本之英。” 管子禁藏房玄龄注云:“英谓草木之初生也。”桐、荣互训,知桐木即小木。至梧桐之桐,则 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者,非“荣,桐木”之本训。经义述闻云:“桐之言,童也,小木之名也。 8
法言义疏 淮南兵略训:‘夫以巨斧击桐薪,不待利时良日而后破之。’桐薪对巨斧,盖言其小者也。然则此 以桐为僮者,声、义皆近也。”说苑建本云:“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 按:此文所谓“命”,即立身全性之意。“务学不如务求师”者,荀子劝学云:“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杨倞注云:“谓贤师也。”御览四百四引桓谭新论云:“谚言:‘三岁学,不如一岁择师。’”“师 者,人之模范”云云者,说文:“模,法也。”又:“竾,法也。”经传通作“范”。司马云:“师 者,先正己而后能正人。”注“桐,洞也。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时”。俞云:“按:桐者,‘侗 之假字。法言序云:‘天降生民,倥侗颛蒙。’即此桐子之‘桐’。李注曰:‘桐,洞也。桐子, 泂然未有所知之时。’夫洞有通达之义,故淮南子原道篇‘遂兮洞兮’,高诱注曰:‘洞,达也。 此乃云‘洞然未有所知’,义不可通。疑注文‘洞’字即‘侗’字之误。庄子山木篇‘侗乎其无识 正李注所本矣。”按:俞说深得李意,音义云“桐子”与“侗”同,即引伸注义耳 哄之市,不胜异意焉:(注〕卖者欲贵,买者欲贱,非异如何?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 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一),必立之师。(注)市无平必失贵贱之正,书无师必谬典、谟之旨 〔疏)“一哄之市,不胜异意”者,音义:“一哄,下降切。”按:与“巷”同字。孟子:“邹与 鲁哄。”音义引张镒云:“哄,胡弄切,斗声;从门下共者,下降切,义与巷同。此字从斗,与门 不同,是巷字古或作门下共,而俗书哄字亦变斗为门。广韵:‘哄,斗也。俗作哄。’故不识哄为 古巷字者。遂误认为哄矣。”此文宋咸注云:“哄,斗也。言市声如斗而哄然。”按:文选任彦升 宣德皇后令,李注引法言,作“一巷之市”,是“一哄”之非“一哄”甚明。吴云“一哄犹一巷也 得之。古者市皆别为区域,不与人家杂处,市有坦,有门,有楼,其中有巷。市垣谓之,市门谓 之阓,市楼谓之旗亭,而市巷亦谓之阔不太神蜀都赋刘渊林注云“,市巷也”,是也。一巷之 市与一卷之书相比为义,一卷之书,书之至少者;一巷之币,市之至小者。今文人承用多作“一哄 乃袭宋咸之谬。音义:“不胜,音升”“异意”,选注引作“异价”。“一卷之书不胜异说”者 艺文志云:“仲尼没而微言绝,七长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书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 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酸乱。”儒林传云:/经说至百余万言。”按:“异说 选注引作“异意”。“一哄之市、必立之者,音义“之平,皮命切。郑司农云:“质缕郊垡 病!卑矗夯茨献邮痹颉笆枪噬系垡晕锲健保?高注云“平,正。读评议之评。”广韵:“评, 皮命切,平言又音平。”司农说见周礼小宰、司市、质人诸职注。汉书景武功臣表云:“梁期侯当 千,太始四年,坐卖马一匹,贾钱十五万,过平,臧五百以上,免。”是汉时物价皆官为制定,谓 之平,过平为赃。每月更定,故谓之月平。孔氏广森礼学卮言云“盖市价以时贵贱,故每月更平 是也 卷之书,必立之师”者,汉时经传皆置傅士。刘歆传:“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云:“至孝文 皇帝,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赵岐孟子题辞云:“孝文 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百官公 卿表云:“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儒林传赞云:“初,书惟有欧阳;礼,后;易,杨; 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谷梁春秋。至 元帝世,复立京氏易。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注“卖者”至“如何” 按:注专以贵贱为言,似所据本亦作“异价”,与选注所引本同。“非异如何”者,非异而何也 “如”、“而”字古通。(一)“书”字原本讹作“师”,据四部丛刊影宋治平本法言改。 习乎习!(注)叹所玩也。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于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或曰: “焉知是而习之?”曰:“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注)大小之相形 髙下之相倾。〔疏〕逸周书常训云:“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按:慎、顺古通。 大戴礼保傅云:“孔子曰:‘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 “习乎习”者,甚叹之词。论语云:“孝 乎惟孝。”包咸注云:“孝乎惟孝者,美大孝之辞。”古书多有此句例,详阎氏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以习非之胜是也”,治平本无“也”字,依集注补。音义:“于戏,上音乌;下音呼,又虚宜切
法言义疏 淮南兵略训:‘夫以巨斧击桐薪,不待利时良日而后破之。’桐薪对巨斧,盖言其小者也。然则此 以桐为僮者,声、义皆近也。”说苑建本云:“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 按:此文所谓“命”,即立身全性之意。“务学不如务求师”者,荀子劝学云:“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杨倞注云:“谓贤师也。”御览四百四引桓谭新论云:“谚言:‘三岁学,不如一岁择师。’”“师 者,人之模范”云云者,说文:“模,法也。”又:“笵,法也。”经传通作“范”。司马云:“师 者,先正己而后能正人。”注“桐,洞也。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时”。俞云:“按:桐者,‘侗’ 之假字。法言序云:‘天降生民,倥侗颛蒙。’即此桐子之‘桐’。李注曰:‘桐,洞也。桐子, 洞然未有所知之时。’夫洞有通达之义,故淮南子原道篇‘遂兮洞兮’,高诱注曰:‘洞,达也。’ 此乃云‘洞然未有所知’,义不可通。疑注文‘洞’字即‘侗’字之误。庄子山木篇‘侗乎其无识’, 正李注所本矣。”按:俞说深得李意,音义云“桐子”与“侗”同,即引伸注义耳。 一哄之市,不胜异意焉;〔注〕卖者欲贵,买者欲贱,非异如何?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 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一),必立之师。〔注〕市无平必失贵贱之正,书无师必谬典、谟之旨。 〔疏〕“一哄之市,不胜异意”者,音义:“一哄,下降切。”按:与“巷”同字。孟子:“邹与 鲁哄。”音义引张镒云:“哄,胡弄切,斗声;从门下共者,下降切,义与巷同。此字从斗,与门 不同,是巷字古或作门下共,而俗书哄字亦变斗为门。广韵:‘哄,斗也。俗作哄。’故不识哄为 古巷字者。遂误认为哄矣。”此文宋咸注云:“哄,斗也。言市声如斗而哄然。”按:文选任彦升 宣德皇后令,李注引法言,作“一巷之市”,是“一哄”之非“一哄”甚明。吴云“一哄犹一巷也”, 得之。古者市皆别为区域,不与人家杂处,市有垣,有门,有楼,其中有巷。市垣谓之阛,市门谓 之阓,市楼谓之旗亭,而市巷亦谓之阛。左太冲蜀都赋刘渊林注云“阛,市巷也”,是也。一巷之 市与一卷之书相比为义,一卷之书,书之至少者;一巷之市,市之至小者。今文人承用多作“一哄”, 乃袭宋咸之谬。音义:“不胜,音升。”“异意”,选注引作“异价”。“一卷之书不胜异说”者, 艺文志云:“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书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 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儒林传云:“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按:“异说”, 选注引作“异意”。“一哄之市、必立之平”者,音义:“之平,皮命切。郑司农云:‘质缕郊垡 病! 卑矗夯茨献邮痹颉笆枪噬系垡晕 锲健保?高注云:“平,正。读评议之评。”广韵:“评, 皮命切,平言又音平。”司农说见周礼小宰、司市、质人诸职注。汉书景武功臣表云:“梁期侯当 千,太始四年,坐卖马一匹,贾钱十五万,过平,臧五百以上,免。”是汉时物价皆官为制定,谓 之平,过平为赃。每月更定,故谓之月平。孔氏广森礼学卮言云“盖市价以时贵贱,故每月更平之”, 是也。 “一卷之书,必立之师”者,汉时经传皆置傅士。刘歆传:“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云:‘至孝文 皇帝,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赵岐孟子题辞云:“孝文 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百官公 卿表云:“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儒林传赞云:“初,书惟有欧阳;礼,后;易,杨; 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谷梁春秋。至 元帝世,复立京氏易。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注“卖者”至“如何”。 按:注专以贵贱为言,似所据本亦作“异价”,与选注所引本同。“非异如何”者,非异而何也。 “如”、“而”字古通。(一)“书”字原本讹作“师”,据四部丛刊影宋治平本法言改。 习乎习!〔注〕叹所玩也。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于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或曰: “焉知是而习之?”曰:“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注〕大小之相形, 高下之相倾。〔疏〕逸周书常训云:“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按:慎、顺古通。 大戴礼保傅云:“孔子曰:‘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习乎习”者,甚叹之词。论语云:“孝 乎惟孝。”包咸注云:“孝乎惟孝者,美大孝之辞。”古书多有此句例,详阎氏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以习非之胜是也”,治平本无“也”字,依集注补。音义:“于戏,上音乌;下音呼,又虚宜切。” 9
法言义疏 匡谬正俗云:“乌呼,叹辞也。古文尚书悉为‘于戏’字。”“学者审其是而已矣”者,说文:“寀, 悉也 知寀,谛也。篆文审从番(一)。”经传皆作“审”焉。“知是而习之”者,庄子齐物论云:“物 无是非(二)。”又云:“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此是非 之难审也。“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云云者,方言云:“小,江、淮、陈、蔡之间谓之蔑。”郭 璞注云:“蔑,小貌也。”司马云:“人苟尽心于圣人之道,则众说之不足学易知矣。”按:诸子 之言,纷然轂乱,此之所是,或彼之所非,惟折中于圣人而是非立见。本书吾子云:“或曰:‘人 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圣人之所命,天下以为正。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并与此 文同义。御览六百十三引邹子曰:“见日月而知众星之照微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少观也。”按 邹子乃晋邹湛。此湛书用法言语耳。(一)“审”,说文作“寀”。(二)“是非”,庄子齐物论作 “非是” 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 〔疏)顾氏炎武日知录云:“三代之世,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治国平天下之事。 孔子之于弟子也,四代之礼乐以告颜渊,五至、三无以告子夏,而又曰‘雍也,可使南面 然则内而圣,外而王,无异道矣。其系易也,曰:‘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君德也。’故曰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按:即学为王者事之义。广雅释训云:“伋 伋、惶惶,〓也。”王氏念孙疏证云:“问丧云:‘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汲与伋 通。问丧云:“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皇与惶通。”按:重言形况,以声为义,无正字也。司 马云:“仲尼虽不王,乃所学则王也朱子语类云:“学之为王者事,不与上文属,只是言人君 不可不学底道理。所以下文云‘尧、舞、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以数圣人之盛德,犹 且如此。问:“仲尼皇皇如何?三“夫子虽无王者之位而有王者之德,故作一处称扬。” 按:学之为王者事,谓古人为学,皆所以学为君,非仅谓人君不可不学。尧、舜、禹、汤、文、武 学而得志,则大行其道:孔子学而不得志则制春秋之文,以俟后圣。其为王者之事,一也。 学行卷第二 或问“进”。曰:“水。”或曰:“为其不舍昼夜与?”曰:“有是哉!满而后渐者,其水乎? 〔注)水满坎而后进,人学博而后仕。或问“鸿渐”。曰:“非其往不往,非其居不居,渐犹水乎!” 〔注)鸿之不失寒暑,亦犹水之因地制行。“请问木渐”。曰:“止于下而渐于上者,其木也哉! 亦犹水而已矣 〔注)止于下者,根本也:渐于上者,枝条也。士人操道义为根本,业贵无亏:进礼学如枝条, 德贵日新。〔疏〕“或问进”者,问仕进之道也。易渐云:“进得位,往有功也。”王制云:“大乐 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注云:“进士,可进受爵禄也。”本书君 子云:“或曰:‘子于天下则谁与?’曰:‘与夫进者乎!或曰:‘贪夫位也,慕夫禄也,何其 与?’曰:‘此贪也,非进也。’”明或问所谓进,必谓仕进也。“为其不舍昼夜与”者,音义 “为其,于伪切,下‘为道’、‘为利’同。”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文,彼作“不舍”。舍,正字; 舍,通用字。此设为或人不悟答义,谬以为仕进之道当学水之进而不已也。“有是哉”者,论语云: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皇疏云:“子路闻孔子以正名为先,以为不是,故云有是哉。 按:惊怪之词,谓不意子之迂远如此也。此文“有是哉”,亦谓不意或人之谬解如此也。满而后渐, 即盈科而行之谓。刘氏宝楠论语子罕正义云:“法言所谓进,与夫子言逝义同。逝者,往也,言往 进也。春秋繁露山川颂篇云:‘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 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净,既 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既困于火, 10
法言义疏 匡谬正俗云:“乌呼,叹辞也。古文尚书悉为‘于戏’字。”“学者审其是而已矣”者,说文:“寀, 悉也。 知寀,谛也。篆文审从番(一)。”经传皆作“审”焉。“知是而习之”者,庄子齐物论云:“物 无是非(二)。”又云:“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此是非 之难审也。“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云云者,方言云:“小,江、淮、陈、蔡之间谓之蔑。”郭 璞注云:“蔑,小貌也。”司马云:“人苟尽心于圣人之道,则众说之不足学易知矣。”按:诸子 之言,纷然殽乱,此之所是,或彼之所非,惟折中于圣人而是非立见。本书吾子云:“或曰:‘人 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圣人之所命,天下以为正。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并与此 文同义。御览六百十三引邹子曰:“见日月而知众星之照微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少观也。”按: 邹子乃晋邹湛。此湛书用法言语耳。(一)“审”,说文作“寀”。(二)“是非”,庄子齐物论作 “非是”。 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 〔疏〕顾氏炎武日知录云:“三代之世,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治国平天下之事。 孔子之于弟子也,四代之礼乐以告颜渊,五至、三无以告子夏,而又曰‘雍也,可使南面’。 然则内而圣,外而王,无异道矣。其系易也,曰:‘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君德也。’故曰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按:即学为王者事之义。广雅释训云:“彶 彶、惶惶,〓也。”王氏念孙疏证云:“问丧云:‘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汲与彶 通。问丧云:‘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皇与惶通。”按:重言形况,以声为义,无正字也。司 马云:“仲尼虽不王,乃所学则王也。”朱子语类云:“学之为王者事,不与上文属,只是言人君 不可不学底道理。所以下文云‘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以数圣人之盛德,犹 且如此。问:‘仲尼皇皇如何?’曰:‘夫子虽无王者之位,而有王者之德,故作一处称扬。’” 按:学之为王者事,谓古人为学,皆所以学为君,非仅谓人君不可不学。尧、舜、禹、汤、文、武 学而得志,则大行其道;孔子学而不得志,则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其为王者之事,一也。 学行卷第二 或问“进”。曰:“水。”或曰:“为其不舍昼夜与?”曰:“有是哉!满而后渐者,其水乎?” 〔注〕水满坎而后进,人学博而后仕。或问“鸿渐”。曰:“非其往不往,非其居不居,渐犹水乎!” 〔注〕鸿之不失寒暑,亦犹水之因地制行。“请问木渐”。曰:“止于下而渐于上者,其木也哉! 亦犹水而已矣。” 〔注〕止于下者,根本也;渐于上者,枝条也。士人操道义为根本,业贵无亏;进礼学如枝条, 德贵日新。〔疏〕“或问进”者,问仕进之道也。易渐云:“进得位,往有功也。”王制云:“大乐 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注云:“进士,可进受爵禄也。”本书君 子云:“或曰:‘子于天下则谁与?’曰:‘与夫进者乎!’或曰:‘贪夫位也,慕夫禄也,何其 与?’曰:‘此贪也,非进也。’”明或问所谓进,必谓仕进也。“为其不舍昼夜与”者,音义: “为其,于伪切,下‘为道’、‘为利’同。”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文,彼作“不舍”。舍,正字; 舍,通用字。此设为或人不悟答义,谬以为仕进之道当学水之进而不已也。“有是哉”者,论语云: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皇疏云:“子路闻孔子以正名为先,以为不是,故云有是哉。” 按:惊怪之词,谓不意子之迂远如此也。此文“有是哉”,亦谓不意或人之谬解如此也。满而后渐, 即盈科而行之谓。刘氏宝楠论语子罕正义云:“法言所谓进,与夫子言逝义同。逝者,往也,言往 进也。春秋繁露山川颂篇云:‘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 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净,既 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既困于火,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