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社会思想史 9 辩证法观点的根本缺陷以及他晚年的政治立场必然要给这部书留下 自己的烙印,这是毋庸讳言的。这本巨著从发表到今天,已经过去六十 多个春秋,无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或史学方法论方面,还是史料 的收集、开掘和整理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分析和批判本书 的各种缺点和错误无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从苏联近几十年的文献 看,问题不在于谁反对这样做,而在于有水平的科学的批判太少,无中 生有的夸大的指责太多,而且正如恰金所指出的,人们一谈到他的某 些矛盾或错误的论断时总是不容分说地仅仅归咎于他的错误的政治 立场,至于认识上的原因,包括占有材料的不足,分析问题的失算,由 于没有前例可资借鉴而产生的经验缺乏,以及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等等则几乎一概忘记了①。 然而,不管这部著作存在着多少不足和错误,有一点却是可以断 言的,这就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一部整个说来能与本书并 驾齐驱的专著,更不用说超过它了。也就是说,无论就立论之高、视野 之远、内容之广、时距之长,还是就分析之细或文采之美而言,在同 领域内至今都可说是一部开一代新风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就已有了中文译本。不过,当时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孙静工先生翻译的《俄国社会思想史》,只刊印了 上、中册,即该书的第一、二两卷,而且又是节译本。由于我们国家当时 正处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这个译本印数很少,在文化界中没 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知道有这个中译本的人为数不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学术事业 同样走上了空前繁荣的道路。因此,《俄国社会思想史》由原译者孙静 工重新翻译并经郭从周同志校订后出版,应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 ①参看他的著作《普列汉诺夫及其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晢学中的作用》1963 年俄文版,第247页
辩 证 法 观 点 的 根 本 缺 陷 以 及 他 晚 年 的 政 治 立 场 必 然 要 给 这 部 书 留 下 自 己 的 烙 印 , 这 是 毋 庸 讳 言 的 。 这 本 巨 著 从 发 表 到 今 天 , 已 经 过 去 六 十 多 个 春 秋 , 无 论 是 在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原 理 或 史 学 方 法 论 方 面 , 还 是 史 料 的 收 集 、 开 掘 和 整 理 方 面 , 都 有 了 长 足 的 进 步 。 所 以 , 分 析 和 批 判 本 书 的 各 种 缺 点 和 错 误 无 疑 是 必 要 的 和 有 益 的 。 从 苏 联 近 几 十 年 的 文 献 看 , 问 题 不 在 于 谁 反 对 这 样 做 , 而 在 于 有 水 平 的 科 学 的 批 判 太 少 , 无 中 生 有 的 夸 大 的 指 责 太 多 , 而 且 正 如 恰 金 所 指 出 的 , 人 们 一 谈 到 他 的 某 些 矛 盾 或 错 误 的 论 断 时 总 是 不 容 分 说 地 仅 仅 归 咎 于 他 的 错 误 的 政 治 立 场 , 至 于 认 识 上 的 原 因 , 包 括 占 有 材 料 的 不 足 , 分 析 问 题 的 失 算 , 由 于 没 有 前 例 可 资 借 鉴 而 产 生 的 经 验 缺 乏 , 以 及 当 时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水 平 等 等 , 则 几 乎 一 概 忘 记 了 ① 。 然 而 , 不 管 这 部 著 作 存 在 着 多 少 不 足 和 错 误 , 有 一 点 却 是 可 以 断 言 的 , 这 就 是 : 迄 今 为 止 似 乎 还 没 有 人 写 出 一 部 整 个 说 来 能 与 本 书 并 驾 齐 驱 的 专 著 , 更 不 用 说 超 过 它 了 。 也 就 是 说 , 无 论 就 立 论 之 高 、 视 野 之 远 、 内 容 之 广 、 时 距 之 长 , 还 是 就 分 析 之 细 或 文 采 之 美 而 言 , 在 同 一 领 域 内 至 今 都 可 说 是 一 部 开 一 代 新 风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奠 基 性 著 作 。 本 书 在 1 9 3 7 年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前 后 就 已 有 了 中 文 译 本 。 不 过 , 当 时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的 由 孙 静 工 先 生 翻 译 的 《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 , 只 刊 印 了 上 、 中 册 , 即 该 书 的 第 一 、 二 两 卷 , 而 且 又 是 节 译 本 。 由 于 我 们 国 家 当 时 正 处 在 民 族 生 死 存 亡 的 紧 急 关 头 , 这 个 译 本 印 数 很 少 , 在 文 化 界 中 没 有 引 起 应 有 的 重 视 。 长 期 以 来 知 道 有 这 个 中 译 本 的 人 为 数 不 多 。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 后 , 改 革 的 春 风 吹 遍 神 州 大 地 , 学 术 事 业 同 样 走 上 了 空 前 繁 荣 的 道 路 。 因 此 , 《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 由 原 译 者 孙 静 工 重 新 翻 译 并 经 郭 从 周 同 志 校 订 后 出 版 , 应 该 说 是 一 件 很 有 意 义 的 文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9 ① 参 看 他 的 著 作 《 普 列 汉 诺 夫 及 其 在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 的 作 用 》 1 9 6 3 年 俄 文 版 , 第 2 4 7 页
俄国社会思想史 化引进。那么,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说 来,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呢?我想,是否可以指出以下几 点。 第一,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要自觉地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事业, 就必须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运用于他们“很少研究过或根本没有研究 过的历史发展的那些方面一例如研究思想史”①。他之同意接受写作 《俄国社会思想史》的建议,用意就在这里,由此而写出的作品的价值 也在这里。所以弄清他是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分析和叙述一个东方 国家的社会思想史的,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哲学史,对于我们着 手研究各类思想史,特别是社会思想史,无论在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 法或者叙述方式方面,应该说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这里特别要指出 点,就是:他对各派社会思想及其历史的考察,总是紧密结合着当时 的社会心理进行的,总是紧密结合着俄国哲学、文学、艺术史和其他各 门社会科学史进行的,总是紧密结合着西欧先进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 治思想的影响进行的,总是把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伦理思想或宗教思 想揉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关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精神生活发展过程的 幅哲学上经过细致思考的、鲜明完整的图画 第二,如果说通过他怎样论述俄国社会思想史可以看出应该如何 运用唯物史观一般原理,那么反过来,从这种论述本身也可以进一步 揭示他的社会结构学说和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特别是他的社会心理学 说的丰富内容 1890年9月21—-22日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明白告诉我们 他和马克思并不是始终都有机会全面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的一般原 理,难免对其中的某些原理(例如参预交互作用的诸因素对经济的反 作用)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但是,只要问题一关系到描述某个历史 ①《普列汉诺夫晢学著作选集》第3卷,第219页
化 引 进 。 那 么 , 对 于 我 们 正 在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中 国 人 民 说 来 , 它 的 理 论 价 值 和 实 践 意 义 是 什 么 呢 ? 我 想 , 是 否 可 以 指 出 以 下 几 点 。 第 一 , 普 列 汉 诺 夫 曾 经 讲 过 , 要 自 觉 地 继 承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的 事 业 , 就 必 须 把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方 法 运 用 于 他 们 “ 很 少 研 究 过 或 根 本 没 有 研 究 过 的 历 史 发 展 的 那 些 方 面 — — 例 如 研 究 思 想 史 ” ① 。 他 之 同 意 接 受 写 作 《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 的 建 议 , 用 意 就 在 这 里 , 由 此 而 写 出 的 作 品 的 价 值 也 在 这 里 。 所 以 弄 清 他 是 怎 样 运 用 唯 物 史 观 原 理 分 析 和 叙 述 一 个 东 方 国 家 的 社 会 思 想 史 的 , 对 于 我 们 进 一 步 研 究 中 国 哲 学 史 , 对 于 我 们 着 手 研 究 各 类 思 想 史 , 特 别 是 社 会 思 想 史 , 无 论 在 研 究 的 对 象 、 范 围 和 方 法 或 者 叙 述 方 式 方 面 , 应 该 说 都 是 很 有 参 考 价 值 的 。 这 里 特 别 要 指 出 一 点 , 就 是 : 他 对 各 派 社 会 思 想 及 其 历 史 的 考 察 , 总 是 紧 密 结 合 着 当 时 的 社 会 心 理 进 行 的 , 总 是 紧 密 结 合 着 俄 国 哲 学 、 文 学 、 艺 术 史 和 其 他 各 门 社 会 科 学 史 进 行 的 , 总 是 紧 密 结 合 着 西 欧 先 进 的 哲 学 思 想 和 社 会 政 治 思 想 的 影 响 进 行 的 , 总 是 把 政 治 思 想 、 经 济 思 想 、 伦 理 思 想 或 宗 教 思 想 揉 合 起 来 , 从 而 创 造 出 关 于 各 个 历 史 时 期 社 会 精 神 生 活 发 展 过 程 的 一 幅 哲 学 上 经 过 细 致 思 考 的 、 鲜 明 完 整 的 图 画 。 第 二 , 如 果 说 通 过 他 怎 样 论 述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可 以 看 出 应 该 如 何 运 用 唯 物 史 观 一 般 原 理 , 那 么 反 过 来 , 从 这 种 论 述 本 身 也 可 以 进 一 步 揭 示 他 的 社 会 结 构 学 说 和 社 会 发 展 动 力 学 说 , 特 别 是 他 的 社 会 心 理 学 说 的 丰 富 内 容 。 1 8 9 0 年 9 月 2 1 — 2 2 日 恩 格 斯 在 致 布 洛 赫 的 信 中 明 白 告 诉 我 们 , 他 和 马 克 思 并 不 是 始 终 都 有 机 会 全 面 系 统 地 阐 述 唯 物 史 观 的 一 般 原 理 , 难 免 对 其 中 的 某 些 原 理 ( 例 如 参 预 交 互 作 用 的 诸 因 素 对 经 济 的 反 作 用 ) 未 能 给 予 应 有 的 重 视 。 “ 但 是 , 只 要 问 题 一 关 系 到 描 述 某 个 历 史 1 0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① 《 普 列 汉 诺 夫 哲 学 著 作 选 集 》 第 3 卷 , 第 2 1 9 页
俄国社会思想史 11 时期,即关系到实际的应用,那情况就不同了,这里就不容许有任何错 误了。”可见,要全面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不研究 他们的历史著作是绝对片面的。例如《法兰西阶级斗争》、《雾月十八 日》、《法兰西内战》、《德国农民战争》等著作对于当时法德社会各阶 级、各阶层之间进行的复杂、激烈的斗争所作的具体而深刻的分析,难 道没有大大丰富他们的社会结构学说,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么?理论 工作者很少有人试图遵循恩格斯的上述指示,从这些著作对具体历史 事件的论述中概括出一般原理,不能不认为是令人遗憾的。同样,对于 普列汉诺夫著作的研究者在分析《俄国社会思想史》上应取的态度,也 可以作如是观 第三,研究俄国近代社会思想史(包括政治思想史),有助于进 步了解苏联现行的社会政治观点。众所周知,西方、日本和苏联都一直 非常重视对我国明清史的研究,包括明清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其目的 十分明显。我们也应当大力开展俄国近代思想史的广泛研究。在这 研究中,普列汉诺夫这本书无疑占有突出的地位 最后,如前所说,《俄国社会思想史》是普列汉诺夫一生经营最久 部头最大的传世名作。不研究这部著作,很难说对他的哲学思想、特别 是他晚年的社会政治思想有全面的认识 王荫庭 1986年12月于武汉大学
时 期 , 即 关 系 到 实 际 的 应 用 , 那 情 况 就 不 同 了 , 这 里 就 不 容 许 有 任 何 错 误 了 。 ” 可 见 , 要 全 面 掌 握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的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 不 研 究 他 们 的 历 史 著 作 是 绝 对 片 面 的 。 例 如 《 法 兰 西 阶 级 斗 争 》 、 《 雾 月 十 八 日 》 、 《 法 兰 西 内 战 》 、 《 德 国 农 民 战 争 》 等 著 作 对 于 当 时 法 德 社 会 各 阶 级 、 各 阶 层 之 间 进 行 的 复 杂 、 激 烈 的 斗 争 所 作 的 具 体 而 深 刻 的 分 析 , 难 道 没 有 大 大 丰 富 他 们 的 社 会 结 构 学 说 , 特 别 是 阶 级 斗 争 学 说 么 ? 理 论 工 作 者 很 少 有 人 试 图 遵 循 恩 格 斯 的 上 述 指 示 , 从 这 些 著 作 对 具 体 历 史 事 件 的 论 述 中 概 括 出 一 般 原 理 , 不 能 不 认 为 是 令 人 遗 憾 的 。 同 样 , 对 于 普 列 汉 诺 夫 著 作 的 研 究 者 在 分 析 《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 上 应 取 的 态 度 , 也 可 以 作 如 是 观 。 第 三 , 研 究 俄 国 近 代 社 会 思 想 史 ( 包 括 政 治 思 想 史 ) , 有 助 于 进 一 步 了 解 苏 联 现 行 的 社 会 政 治 观 点 。 众 所 周 知 , 西 方 、 日 本 和 苏 联 都 一 直 非 常 重 视 对 我 国 明 清 史 的 研 究 , 包 括 明 清 社 会 思 想 史 的 研 究 , 其 目 的 十 分 明 显 。 我 们 也 应 当 大 力 开 展 俄 国 近 代 思 想 史 的 广 泛 研 究 。 在 这 一 研 究 中 , 普 列 汉 诺 夫 这 本 书 无 疑 占 有 突 出 的 地 位 。 最 后 , 如 前 所 说 , 《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 是 普 列 汉 诺 夫 一 生 经 营 最 久 、 部 头 最 大 的 传 世 名 作 。 不 研 究 这 部 著 作 , 很 难 说 对 他 的 哲 学 思 想 、 特 别 是 他 晚 年 的 社 会 政 治 思 想 有 全 面 的 认 识 。 王 荫 庭 1 9 8 6 年 1 2 月 于 武 汉 大 学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1 1
目次 俄文版编者序… 著者序 第一部分 绪论俄国社会关系发展概要…… 第二部分彼得前的罗斯社会思想运动 第一章宗教当局和世俗当局斗争影响下的社会思想运动 第二章一般贵族和大贵族斗争影响下的社会思想运动… 第三章大贵族和僧侣斗争影响下的社会思想运动… 第四章沙皇与大贵族斗争影响下的社会思想运动 第五章混乱时代的社会思想运动 第六章混乱时代后的莫斯科罗斯社会生活和社会情绪 …250 第七章转向西方…… 第八章初期的西方派与启蒙思想家 321 1.伊·安·赫沃罗斯季宁公爵 321 2.沃·阿·奥尔金一纳晓金… 337 第九章初期的西方派与启蒙思想家(续) …341 3.格·卡·科托希欣…… 341 4.尤里·克里扎尼奇…… 第十章初期的西方派与启蒙思想家(续完)……… 5瓦·瓦·戈利岑 第十一章对西方影响的民族主义反动 第十二章作为社会思想表现之一的分裂运动…… 403
目 次 俄 文 版 编 者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著 者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 一 部 分 绪 论 俄 国 社 会 关 系 发 展 概 要 … … … … … … … … … … … … … … … 1 3 第 二 部 分 彼 得 前 的 罗 斯 社 会 思 想 运 动 第 一 章 宗 教 当 局 和 世 俗 当 局 斗 争 影 响 下 的 社 会 思 想 运 动 … … 1 6 3 第 二 章 一 般 贵 族 和 大 贵 族 斗 争 影 响 下 的 社 会 思 想 运 动 … … … 1 8 4 第 三 章 大 贵 族 和 僧 侣 斗 争 影 响 下 的 社 会 思 想 运 动 … … … … … 2 0 6 第 四 章 沙 皇 与 大 贵 族 斗 争 影 响 下 的 社 会 思 想 运 动 … … … … … 2 2 1 第 五 章 混 乱 时 代 的 社 会 思 想 运 动 … … … … … … … … … … … … 2 3 7 第 六 章 混 乱 时 代 后 的 莫 斯 科 罗 斯 社 会 生 活 和 社 会 情 绪 … … … 2 5 0 第 七 章 转 向 西 方 … … … … … … … … … … … … … … … … … … … 3 0 0 第 八 章 初 期 的 西 方 派 与 启 蒙 思 想 家 … … … … … … … … … … … 3 2 1 1 A伊 · 安 · 赫 沃 罗 斯 季 宁 公 爵 … … … … … … … … … … … … … … … 3 2 1 2 A沃 · 阿 · 奥 尔 金 - 纳 晓 金 … … … … … … … … … … … … … … … … 3 3 7 第 九 章 初 期 的 西 方 派 与 启 蒙 思 想 家 ( 续 ) … … … … … … … … … 3 4 1 3 A格 · 卡 · 科 托 希 欣 … … … … … … … … … … … … … … … … … … 3 4 1 4 A尤 里 · 克 里 扎 尼 奇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5 1 第 十 章 初 期 的 西 方 派 与 启 蒙 思 想 家 ( 续 完 ) … … … … … … … … … … … … … 3 7 3 5 A瓦 · 瓦 · 戈 利 岑 … … … … … … … … … … … … … … … … … … … 3 7 3 第 十 一 章 对 西 方 影 响 的 民 族 主 义 反 动 … … … … … … … … … … 3 8 9 第 十 二 章 作 为 社 会 思 想 表 现 之 一 的 分 裂 运 动 … … … … … … … 4 0 3
俄文版编者序 普列汉诺夫在1909年5月旅居意大利时,收到“世界”出 版社请他编写俄国社会思想史的建议。回到日内瓦后,普列汉 诺夫立即着手制订编写计划,并于同年10月底将计划寄给出 版社。 原计划整个著作的篇幅为46个印张左右。值得指出,普 列汉诺夫对于整个资料的分期安排,是怎样设想的 1.历史总绪论… …3印张 2.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诺维科夫·拉季谢夫等)… 3印张 3.保罗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十二月党人)……4印张 4.尼古拉一世(国家情况与文学、斯拉夫派、西方派、彼 得拉舍夫斯基派概述) 7印张 5.亚历山大二世(20年代,革命小组,民粹派,“到民间 ,“民意派”三月一日惨剧)……………10印张 6.亚历山大三世(民粹派的退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印张 7.尼古拉二世—一第一部分(民粹派及主观主义者同马 克思主义者的论争;马克思主义的分化,即“对马克思的批 判”) 印张 8.尼古拉二世—第二部分(政党:欧洲自由主义派、社
俄 文 版 编 者 序 普 列 汉 诺 夫 在 1 9 0 9 年 5 月 旅 居 意 大 利 时 , 收 到 “ 世 界 ” 出 版 社 请 他 编 写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的 建 议 。 回 到 日 内 瓦 后 , 普 列 汉 诺 夫 立 即 着 手 制 订 编 写 计 划 , 并 于 同 年 1 0 月 底 将 计 划 寄 给 出 版 社 。 原 计 划 整 个 著 作 的 篇 幅 为 4 6 个 印 张 左 右 。 值 得 指 出 , 普 列 汉 诺 夫 对 于 整 个 资 料 的 分 期 安 排 , 是 怎 样 设 想 的 : 1 A历 史 总 绪 论 … … … … … … … … … … … … … … 3 印 张 2 A叶 卡 捷 琳 娜 二 世 时 代 ( 诺 维 科 夫 · 拉 季 谢 夫 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印 张 3 A保 罗 一 世 和 亚 历 山 大 一 世 ( 十 二 月 党 人 ) … … 4 印 张 4 A尼 古 拉 一 世 ( 国 家 情 况 与 文 学 、 斯 拉 夫 派 、 西 方 派 、 彼 得 拉 舍 夫 斯 基 派 概 述 ) … … … … … … … … … … … … … 7 印 张 5 A亚 历 山 大 二 世 ( 2 0 年 代 , 革 命 小 组 , 民 粹 派 , “ 到 民 间 去 ” , “ 民 意 派 ” 三 月 一 日 惨 剧 ) … … … … … … … … … 1 0 印 张 6 A亚 历 山 大 三 世 ( 民 粹 派 的 退 化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诞 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印 张 7 A尼 古 拉 二 世 — — 第 一 部 分 ( 民 粹 派 及 主 观 主 义 者 同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的 论 争 ;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分 化 , 即 “ 对 马 克 思 的 批 判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印 张 8 A尼 古 拉 二 世 — — 第 二 部 分 ( 政 党 : 欧 洲 自 由 主 义 派 、 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