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末备考(全国卷)精准模拟题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诚信总是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 响。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当代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命脉。 作为一种德性伦理,中国传统诚信没有彼岸世界的上帝或神的终极关照,不依赖 外在法制或契约的规制,也不是依靠后设利益的刺激,而主要靠个体德性的自觉 和自律,靠行为者的自我担当;对诚信的评价也不是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而是 依据行为者行动所体现的德性。但中国传统诚信伦理并不否认或排斥外在约束机 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诚信的实现常常需要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 共同发挥作用。 如传统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关系一样,道德诚信一方面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道德诚信可以直接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周礼》中就有记载人们 为规避失信,交易双方订立契约性文件“券书”,一旦失约,失约方就得按照约 定赔偿,这可谓诚信制度化的早期雏形 作为中国传统商帮的典型代表,晋商、徽商具有儒商的特色,堪称信义诚信 在商业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是晋商、徽商取得 成功的关键,但我们也应明晓晋商、徽商诚信伦理也需要强有力的外在支持。 明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商业诚信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商帮的诚信伦理也具有制度 化倾向乃至直接成为制度。就规约诚信而言,晋商、徽商会将宗法、家训、族规 等作为道德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以晋商祁县乔家为例,乔致庸制定了“不准纳 妾、不准虐仆、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准酗酒”“六不准”家法, 对家族成员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管教。 在浓郁的地域诚信文化的关照之下,晋商、徽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亦建 立了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来保障商帮活动的有序开展。如晋商开创性地创 立了票号制度,建立了东家、票号员工、客户一体化的诚信网络,使得东家、掌 柜、员工和普通商户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然,以现代文明法制理念来看,传统诚信制度也存在缺陷或不足:一是在 国家法律制度方面,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缺乏宪法的根本保障,也没有 保护自由原则、平等主体的民商法体系,因此,晋商、徽商无论是作为商帮团体 还是个体企业,在与强权的政府打交道时,明显处于劣势与不利地位,不得不依 附于政治势力和官僚集团。二是缺乏也不可能产生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三是缺乏 建立在契约精神上的现代诚信制度。晋商、徽商还主要是以“人情信任心理和人 情道德的自为调节功能”为主,缺乏独立于交易双方而且被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 构,没有对交易活动进行仲裁、评价、监管及惩处的常设外部力量,更不可能有 成熟的市场运作和监管机制。制度化的缺陷是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阿喀琉斯之 踵,在西方制度化诚信逐步建立乃至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风云裂变的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期末备考(全国卷)精准模拟题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分数: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诚信总是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 响。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当代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命脉。 作为一种德性伦理,中国传统诚信没有彼岸世界的上帝或神的终极关照,不依赖 外在法制或契约的规制,也不是依靠后设利益的刺激,而主要靠个体德性的自觉 和自律,靠行为者的自我担当;对诚信的评价也不是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而是 依据行为者行动所体现的德性。但中国传统诚信伦理并不否认或排斥外在约束机 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诚信的实现常常需要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 共同发挥作用。 如传统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关系一样,道德诚信一方面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道德诚信可以直接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周礼》中就有记载人们 为规避失信,交易双方订立契约性文件“券书”,一旦失约,失约方就得按照约 定赔偿,这可谓诚信制度化的早期雏形。 作为中国传统商帮的典型代表,晋商、徽商具有儒商的特色,堪称信义诚信 在商业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是晋商、徽商取得 成功的关键,但我们也应明晓晋商、徽商诚信伦理也需要强有力的外在支持。严 明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商业诚信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商帮的诚信伦理也具有制度 化倾向乃至直接成为制度。就规约诚信而言,晋商、徽商会将宗法、家训、族规 等作为道德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以晋商祁县乔家为例,乔致庸制定了“不准纳 妾、不准虐仆、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准酗酒”“六不准”家法, 对家族成员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管教。 在浓郁的地域诚信文化的关照之下,晋商、徽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亦建 立了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来保障商帮活动的有序开展。如晋商开创性地创 立了票号制度,建立了东家、票号员工、客户一体化的诚信网络,使得东家、掌 柜、员工和普通商户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然,以现代文明法制理念来看,传统诚信制度也存在缺陷或不足:一是在 国家法律制度方面,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缺乏宪法的根本保障,也没有 保护自由原则、平等主体的民商法体系,因此,晋商、徽商无论是作为商帮团体 还是个体企业,在与强权的政府打交道时,明显处于劣势与不利地位,不得不依 附于政治势力和官僚集团。二是缺乏也不可能产生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三是缺乏 建立在契约精神上的现代诚信制度。晋商、徽商还主要是以“人情信任心理和人 情道德的自为调节功能”为主,缺乏独立于交易双方而且被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 构,没有对交易活动进行仲裁、评价、监管及惩处的常设外部力量,更不可能有 成熟的市场运作和监管机制。制度化的缺陷是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阿喀琉斯之 踵,在西方制度化诚信逐步建立乃至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风云裂变的
社会变局中,传统商帮必然摆脱不了与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时代断裂的命运而走 向衰微。 (节选自《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沈永福邹柔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诚信是一种德性伦理,主要依靠个体德性的自觉和自律,行为 者的自我担当而存在 B.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诚信伦理要 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C.晋商、徽商是中国儒商的代表,凭借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 商业诚信活动就能有序开展。 D.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使传统商帮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 荣俱荣,一损俱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中国传统诚信”,先后阐述了传统诚信的特征、诚信与制度 的关系、诚信在中国传统商帮的具体表现以及诚信制度的缺陷或不足。 B.“社会诚信总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本文的立论 前提,文章用较大篇幅阐释了中国传统诚信对于制度维系的诉求。 C.文章多次举引晋商、徽商的典型例证,说明中国传统商帮的诚信伦理具 有制度化倾向,通俗且具有说服力。 D.文章结尾部分,从国家制度、产权制度、现代契约制度等多个层面,正 反对比,中西对照,论述了传统诚信制度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传统诚信不依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来评价,不代表其否认或排斥外 在约束机制 B.传统道德诚信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甚至可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 可见道德和制度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C.为严格约束和管教家族成员,乔致庸制定“六不准”家法。这“六不准” 也是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 D.传统诚信制度的缺陷是多方面的,即便建立了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传统 商帮也有可能走向衰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魏的微笑 薛林荣 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约一千四百七十年。 石窟中主佛高约一点六米,水涡纹高肉髻,结跏趺坐。举右手,五指前伸, 掌向外,作“释迦五印”之一的“无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与愿印”。舒 指仰掌间若有甘露流焉。鼻梁高而修直,额头宽广。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 花朵般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几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质感厚重,线 条飘逸,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佛坐姿势极为沉静,衣褶的曲线却动 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开北朝造像之新境。这显然是西魏泥塑的 巅峰之作,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 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 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
社会变局中,传统商帮必然摆脱不了与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时代断裂的命运而走 向衰微。 (节选自《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沈永福 邹柔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传统诚信是一种德性伦理,主要依靠个体德性的自觉和自律,行为 者的自我担当而存在。 B.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诚信伦理要 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C.晋商、徽商是中国儒商的代表,凭借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 商业诚信活动就能有序开展。 D.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使传统商帮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 荣俱荣,一损俱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围绕“中国传统诚信”,先后阐述了传统诚信的特征、诚信与制度 的关系、诚信在中国传统商帮的具体表现以及诚信制度的缺陷或不足。 B.“社会诚信总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本文的立论 前提,文章用较大篇幅阐释了中国传统诚信对于制度维系的诉求。 C.文章多次举引晋商、徽商的典型例证,说明中国传统商帮的诚信伦理具 有制度化倾向,通俗且具有说服力。 D.文章结尾部分,从国家制度、产权制度、现代契约制度等多个层面,正 反对比,中西对照,论述了传统诚信制度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传统诚信不依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来评价,不代表其否认或排斥外 在约束机制。 B.传统道德诚信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甚至可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 可见道德和制度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C.为严格约束和管教家族成员,乔致庸制定“六不准”家法。这“六不准” 也是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 D.传统诚信制度的缺陷是多方面的,即便建立了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传统 商帮也有可能走向衰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魏的微笑 薛林荣 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约一千四百七十年。 石窟中主佛高约一点六米,水涡纹高肉髻,结跏趺坐。举右手,五指前伸, 掌向外,作“释迦五印”之一的“无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与愿印”。舒 指仰掌间若有甘露流焉。鼻梁高而修直,额头宽广。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 花朵般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几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质感厚重,线 条飘逸,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佛坐姿势极为沉静,衣褶的曲线却动 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开北朝造像之新境。这显然是西魏泥塑的 巅峰之作,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 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 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
那么,她的原型是谁? 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 史料载,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容貌端庄,仁慈宽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册 封的第一位皇后。南北朝时期,东魏强大,西魏弱小。后者存世仅二十二年,政 权事实上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作为弱国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显然是弱 势群体,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彼时,东魏、西魏均对北方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的 乞求政策,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西魏见状,慌忙废掉乙弗皇后,迎娶柔然 公主,立为“悼后”。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麦积山削 发为尼。但这还远远不能令柔然国的公主心安。当柔然国再次兴师百万进犯西魏 时,开出的退兵条件,竟然是要求西魏处死乙弗氏!积贫积弱的西魏连打仗的血 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尽。乙弗氏一人自尽,可以退兵百万。在 这种情况下,乙弗氏只能自尽。她选择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活蒙死了自 一代皇后悲壮地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笔才刚刚入 。以乙弗氏皇后的形象为蓝本,约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麦积山,新落成了一 尊佛陀的造像,后人编号第四十四窟,是麦积山唯一的皇家石窟。普遍的说法是, 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 乙弗氏的儿子武都王应当从首都长安带来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们从渭河的 下游溯流而上,为麦积山石窟发愿造像。这是一次技术、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 支援,工匠们秉持先进理念,同时兼顾渭河流域对于“美丽庄严”的审美要求, 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几无纤毫遗失,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内在神 韵反映得恰到好处。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术远远胜于同类石窟,不难理解,这是 由于皇宫的眷顾。 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华贵的一尊佛。 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传入中土后,逐渐趋于女性化。北魏孝文 帝迁都洛阳后,所造佛像无不面相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 明显。这一趋势在西魏得到了延续。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创立了西魏“美 丽女佛”的无上典范。 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大慈 大悲、美丽矜持、和蔼可亲……这些最能打动天下苍生的柔软词汇,更多地与女 性联系在一起,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 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 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 初夏的麦积山,雨过天晴,烟树隐隐。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次麦积山石窟, 但拜谒第四十四窟,生平只有一次殊胜的机缘。美丽端庄、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 有着脱俗的仪容和正大的仪表,庄严如法,安详自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 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 (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4期)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第四十四窟主佛像,先工笔细描写它的髙度、手形、 坐姿、装束等基本特征,再写它的微笑,形神兼备。 B.第五自然段交代这尊微笑佛像的原型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她被废掉后 来到秦州,但仍难逃厄运,最后被逼自尽
那么,她的原型是谁? 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 史料载,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容貌端庄,仁慈宽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册 封的第一位皇后。南北朝时期,东魏强大,西魏弱小。后者存世仅二十二年,政 权事实上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作为弱国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显然是弱 势群体,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彼时,东魏、西魏均对北方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的 乞求政策,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西魏见状,慌忙废掉乙弗皇后,迎娶柔然 公主,立为“悼后”。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麦积山削 发为尼。但这还远远不能令柔然国的公主心安。当柔然国再次兴师百万进犯西魏 时,开出的退兵条件,竟然是要求西魏处死乙弗氏!积贫积弱的西魏连打仗的血 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尽。乙弗氏一人自尽,可以退兵百万。在 这种情况下,乙弗氏只能自尽。她选择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活蒙死了自 己,年三十一岁。 一代皇后悲壮地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笔才刚刚入 题。以乙弗氏皇后的形象为蓝本,约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麦积山,新落成了一 尊佛陀的造像,后人编号第四十四窟,是麦积山唯一的皇家石窟。普遍的说法是, 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 乙弗氏的儿子武都王应当从首都长安带来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们从渭河的 下游溯流而上,为麦积山石窟发愿造像。这是一次技术、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 支援,工匠们秉持先进理念,同时兼顾渭河流域对于“美丽庄严”的审美要求, 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几无纤毫遗失,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内在神 韵反映得恰到好处。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术远远胜于同类石窟,不难理解,这是 由于皇宫的眷顾。 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华贵的一尊佛。 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传入中土后,逐渐趋于女性化。北魏孝文 帝迁都洛阳后,所造佛像无不面相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 明显。这一趋势在西魏得到了延续。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创立了西魏“美 丽女佛”的无上典范。 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大慈 大悲、美丽矜持、和蔼可亲……这些最能打动天下苍生的柔软词汇,更多地与女 性联系在一起,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 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 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 初夏的麦积山,雨过天晴,烟树隐隐。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次麦积山石窟, 但拜谒第四十四窟,生平只有一次殊胜的机缘。美丽端庄、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 有着脱俗的仪容和正大的仪表,庄严如法,安详自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 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 (节选自《散文》2014 年第 4 期)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第四十四窟主佛像,先工笔细描写它的高度、手形、 坐姿、装束等基本特征,再写它的微笑,形神兼备。 B.第五自然段交代这尊微笑佛像的原型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她被废掉后 来到秦州,但仍难逃厄运,最后被逼自尽
C.文中讲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 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 D.文章写法灵活,开头描写精雕细刻,以微笑为线,贯穿起历史和现实, 中国和印度的材料,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交替运用。 5.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6.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 洋县青年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 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 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 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 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 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 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 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 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 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 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 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C.文中讲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 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 D.文章写法灵活,开头描写精雕细刻,以微笑为线,贯穿起历史和现实, 中国和印度的材料,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交替运用。 5.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 分) 6.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 洋县青年路小学 3 所学校入选。至此,我市已有 5 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 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 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 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 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 校一品”“一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 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 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 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 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 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 园文化。 (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二 材料三: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 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 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 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 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 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 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 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 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 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 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 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 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 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 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 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 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 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 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 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 故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 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 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 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 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 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 更为重要。 C.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 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 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 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 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 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 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 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 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 一个过程。 (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 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 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 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 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 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 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 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 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 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 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 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 故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 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 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 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 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 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 更为重要。 C.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 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