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性的知觉中,对象内部的关系起重要作用。例如,一个人的画像,无论像的大小如何变 化,只要画像中线条的比例不变,看上去总是像这个人。同时,在形成完整性知觉时,对象 各部分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强的部分会掩蔽弱的部分。例如,有的山峰看上去象 个少女,并不是因为山峰的所有部分都象,而是山峰的突出的部分象少女的某个部位(如身 材或脸形)。另外,整体性知觉离不开个体的经验,经验可以弥补知觉整体中不完整的部分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 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从客观 方面来说,与背景差别较大的、活动的、新颖的刺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从主观方面 来说,与个体当前的任务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符合个体兴趣、个体对之有丰富经验的刺 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 恒常性。例如,一个熟悉的身材高大的人,我们不会因为他站得离我们远而把他知觉为一个 矮子。通常,人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亮度的知觉均表现出恒常性。个体的经验是 保持知觉恒常性的基本条件,儿童由于经验不足,对不熟悉的事物的知觉常随知觉的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同时,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参照物,离开参照物,恒常性就会减 少甚至消失。当然知觉恒常性是有限度的,如果知觉条件变化太大,就不会有恒常性。 四、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 1、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表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心理活动,它是大脑以形象的心理形式表现客观事物 的过程: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它就是在大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久别的老同学偶然 相遇时,从前在一起生活、学习中的情景都仿佛浮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些情景就是表象 2、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 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 些都是想象 (二)表象和想象的特征 1、表象的特征 首先,表象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虽然,表象不如知觉 形象那么清晰,也没有知觉形象那样完整;同时,表象还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不 稳定的特点。但是,表象中的形象具有与知觉形象相似的特征。例如,研究证实,客观物体 的表象具有一定的空间特性,人们可以对自己的表象进行观察和操作(如心理旋转、心理扫 描),就象在观察和操作一个物体一样。 其次,表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往往只包含对象的一些主要外部特征。例如,人 们关于“树”的表象,往往不是某一棵具体的树的形象,而是指具有“直立于地面、有枝叶 会开花结果”等主要特征的形象。表象的概括性是个体对知觉形象进行综合的结果。当然, 表象的概括性只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表象以知觉为 基础,与知觉有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表象不为具体事物的知觉所限制,概括地反映事物主 要的外部特征,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基础。例如,学生对“长方形”概念的掌握 就是以学生对桌面、墙面、书的封面等表象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表象常被人们看作知觉 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2、想象的特征 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想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它 加工的对象是形象信息,而不是语言或符号。同时,想象所产生的形象与表象不同,是对已 有表象的改造或重新组合。例如,“猪八戒”的形象虽然来自人的形象与猪的形象,却既不 同于人的形象,也不同于猪的形象。 (三)表象和想象的种类 1、表象的种类
完整性的知觉中,对象内部的关系起重要作用。例如,一个人的画像,无论像的大小如何变 化,只要画像中线条的比例不变,看上去总是像这个人。同时,在形成完整性知觉时,对象 各部分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强的部分会掩蔽弱的部分。例如,有的山峰看上去象一 个少女,并不是因为山峰的所有部分都象,而是山峰的突出的部分象少女的某个部位(如身 材或脸形)。另外,整体性知觉离不开个体的经验,经验可以弥补知觉整体中不完整的部分。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 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从客观 方面来说,与背景差别较大的、活动的、新颖的刺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从主观方面 来说,与个体当前的任务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符合个体兴趣、个体对之有丰富经验的刺 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 恒常性。例如,一个熟悉的身材高大的人,我们不会因为他站得离我们远而把他知觉为一个 矮子。通常,人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亮度的知觉均表现出恒常性。个体的经验是 保持知觉恒常性的基本条件,儿童由于经验不足,对不熟悉的事物的知觉常随知觉的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同时,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参照物,离开参照物,恒常性就会减 少甚至消失。当然知觉恒常性是有限度的,如果知觉条件变化太大,就不会有恒常性。 四、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 1、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表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心理活动,它是大脑以形象的心理形式表现客观事物 的过程;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它就是在大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久别的老同学偶然 相遇时,从前在一起生活、学习中的情景都仿佛浮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些情景就是表象。 2、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 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 些都是想象。 (二)表象和想象的特征 1、表象的特征 首先,表象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虽然,表象不如知觉 形象那么清晰,也没有知觉形象那样完整;同时,表象还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不 稳定的特点。但是,表象中的形象具有与知觉形象相似的特征。例如,研究证实,客观物体 的表象具有一定的空间特性,人们可以对自己的表象进行观察和操作(如心理旋转、心理扫 描),就象在观察和操作一个物体一样。 其次,表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往往只包含对象的一些主要外部特征。例如,人 们关于“树”的表象,往往不是某一棵具体的树的形象,而是指具有“直立于地面、有枝叶、 会开花结果”等主要特征的形象。表象的概括性是个体对知觉形象进行综合的结果。当然, 表象的概括性只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表象以知觉为 基础,与知觉有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表象不为具体事物的知觉所限制,概括地反映事物主 要的外部特征,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基础。例如,学生对“长方形”概念的掌握 就是以学生对桌面、墙面、书的封面等表象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表象常被人们看作知觉 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2、想象的特征 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想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它 加工的对象是形象信息,而不是语言或符号。同时,想象所产生的形象与表象不同,是对已 有表象的改造或重新组合。例如,“猪八戒”的形象虽然来自人的形象与猪的形象,却既不 同于人的形象,也不同于猪的形象。 (三)表象和想象的种类 1、表象的种类
表象有很多种。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 味觉表象等;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 创造性,可以将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 做有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 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例如,看到蓝天上飘浮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起大草原上奔跑的羊群。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产生的形象在新颖 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例如, 建筑工人看到建筑图纸,就能在大脑中产生建筑物的形象。再造想象在人们的生活、工作、 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使人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客观世 界。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一切 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的科学发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画家的精美构思,都 包含了创造想象的成份。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 想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它是个体人生愿望的反映,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 幻想中的愿望是以现实为根据的,而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理想。理想可 以激励人不断进取,取得生活和工作上的成功。如果幻想中的愿望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 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空想。空想会消磨人的斗志,将人生引入歧途 (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想象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想象对己有表象的认知加工,是一种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活动。 在想象时,人们从已有表象中抽取出必要形象元素,再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构思重新结合,构 成新的形象。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例如前面所说的“猪八 戒”的形象就是通过粘合而形成的。在科技发明和艺术创作中,常使用加工方式。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如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形象、童话中“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形象等, 都是使用了夸张而形成的。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如动画片中的“米老 鼠”的形象、神话中的风神、火神、雷神、电神的形象,都是通过人格化而创造出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综 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来的 五、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活动所加工的信 息可以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产物,也可以是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 的产物,因此,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记忆是人的心理发 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记忆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保持下来,人的心理就会永远停留在出生 时的水平。 1、信息的编码 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可称为识记。有目的的识记有两种形式,即机 械识记、理解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如幼儿一遍 一遍地读自己根本不懂的古诗词,以记住它们。理解识记,又叫意义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 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例如,人们通过深入的思考 对概念、定理、公式、定律等的识记就是理解识记 2、信息的贮存
表象有很多种。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 味觉表象等;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 创造性,可以将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 做有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 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例如,看到蓝天上飘浮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起大草原上奔跑的羊群。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产生的形象在新颖 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例如, 建筑工人看到建筑图纸,就能在大脑中产生建筑物的形象。再造想象在人们的生活、工作、 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使人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客观世 界。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一切 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的科学发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画家的精美构思,都 包含了创造想象的成份。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 想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它是个体人生愿望的反映,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 幻想中的愿望是以现实为根据的,而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理想。理想可 以激励人不断进取,取得生活和工作上的成功。如果幻想中的愿望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 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空想。空想会消磨人的斗志,将人生引入歧途。 (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想象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想象对已有表象的认知加工,是一种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活动。 在想象时,人们从已有表象中抽取出必要形象元素,再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构思重新结合,构 成新的形象。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例如前面所说的“猪八 戒”的形象就是通过粘合而形成的。在科技发明和艺术创作中,常使用加工方式。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如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形象、童话中“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形象等, 都是使用了夸张而形成的。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如动画片中的“米老 鼠”的形象、神话中的风神、火神、雷神、电神的形象,都是通过人格化而创造出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综 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来的。 五、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活动所加工的信 息可以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产物,也可以是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 的产物,因此,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记忆是人的心理发 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记忆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保持下来,人的心理就会永远停留在出生 时的水平。 1、信息的编码 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可称为识记。有目的的识记有两种形式,即机 械识记、理解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如幼儿一遍 一遍地读自己根本不懂的古诗词,以记住它们。理解识记,又叫意义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 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例如,人们通过深入的思考, 对概念、定理、公式、定律等的识记就是理解识记。 2、信息的贮存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称为保持。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遗忘并 不是所记忆的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有的遗忘 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而造成的,这种遗忘叫做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失的信 息过多,无法提取,这种遗忘叫做永久性遗忘。遗忘是大脑对信息进行自动加工的结果。通 常对所学习的内容的遗忘是消极的,如概念、原理等的遗忘。但也有的遗忘却有积极意义 如对不良情绪的遗忘有助于心理健康,对一些不必要的知识细节的遗忘有助于知识的系统 化 3、信息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的提取有两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就是以 前记忆的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回忆是在大脑中把所记忆的内容再现出来 信息的提取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二是提取信息的线 索是否适当。通常,对所保持的信息建立的意义联系越丰富就越易于找到提取信息的线索: 同时,积极而平静的情绪状态和灵活的思维活动也是有助于寻找提取信息的线索。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见过的人和物、尝过的味道 闻过的气味等记忆。 2、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对骑马、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的记忆。 3、抽象记忆 抽象记忆是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的记忆 4、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友情,过了多少 年还能记得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 统组成。这三个记忆系统在信息的贮存时间、信息的编码方式、记忆的容量等方面都有各自 不同的特点;同时,三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水平是不同的,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低,长 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高。信息的长期保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信息由感觉记忆转入短 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这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图2-2表示: 信息输入 感觉注意短时复述长时 记忆检索记忆 图2-2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图2-2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 忆或感觉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有0.252秒;信息的编码是以信息 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来进行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同内容的感觉记忆,其容量有一定的差 异,例如,视觉信息的记忆容量大于听觉信息的记忆容量。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比短时 记忆大。感觉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丧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 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 2、短时记忆 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信息呈现的时间一般为1秒),对这 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所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感觉记忆中的 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其二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的。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存时间约为5秒2分钟:信息的编 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称为保持。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遗忘并 不是所记忆的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有的遗忘 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而造成的,这种遗忘叫做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失的信 息过多,无法提取,这种遗忘叫做永久性遗忘。遗忘是大脑对信息进行自动加工的结果。通 常对所学习的内容的遗忘是消极的,如概念、原理等的遗忘。但也有的遗忘却有积极意义。 如对不良情绪的遗忘有助于心理健康,对一些不必要的知识细节的遗忘有助于知识的系统 化。 3、信息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的提取有两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就是以 前记忆的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回忆是在大脑中把所记忆的内容再现出来。 信息的提取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二是提取信息的线 索是否适当。通常,对所保持的信息建立的意义联系越丰富就越易于找到提取信息的线索; 同时,积极而平静的情绪状态和灵活的思维活动也是有助于寻找提取信息的线索。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见过的人和物、尝过的味道、 闻过的气味等记忆。 2、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对骑马、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的记忆。 3、抽象记忆 抽象记忆是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的记忆。 4、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友情,过了多少 年还能记得。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 统组成。这三个记忆系统在信息的贮存时间、信息的编码方式、记忆的容量等方面都有各自 不同的特点;同时,三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水平是不同的,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低,长 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高。信息的长期保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信息由感觉记忆转入短 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这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图 2-2 表示: 图 2-2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 忆或感觉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有 0.25 ~ 2 秒;信息的编码是以信息 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来进行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同内容的感觉记忆,其容量有一定的差 异,例如,视觉信息的记忆容量大于听觉信息的记忆容量。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比短时 记忆大。感觉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丧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 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 2、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信息呈现的时间一般为 1 秒),对这 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所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感觉记忆中的 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其二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的。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存时间约为 5 秒 ~ 2 分钟;信息的编 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