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五单元:《墨子》、《老子》 自学内容:语气词、词头、词尾 5.1文选:《墨子非攻》、《老子第77章》 课堂作业:阅读古文片段,归纳其中的介词 5.2通论:介词、连词、语气词、词头、词尾 和连词 知识点: 课外作业: 1.介词、2.连词、3语气词、4.词头、5.词尾 1.连词辨析 2.介词辨析 第六单元:《诗经》单元 自学内容:自学《卫风氓》,归纳每一章的 6.1文选:《周南桃天》《邶风静女》《秦风无 韵例 衣》 课堂作业: 6.2通论:《诗经》用韵与上古音系、双声叠 1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是从什么角度区 韵与古音通假 分的? 知识点: 2.举例说明什么是对转、旁转、通转。 1.诗经的韵例、2上古音三十部、3上古音三 3.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准双声、旁纽、准旁 十三纽 纽、邻纽。 课外作业: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古无轻唇 音”,什么叫做“古无舌上音”? 第七单元:《楚辞单元》 自学内容:古书的注解术语 7.1文选:《楚辞·九歌国殇》 课堂作业: 72通论:古书的注解、句读、翻译 1.阅读《十三经注疏片段》 知识点: 2.古人句读的标志有哪几种? 1.古书的注解、2.句读、3.翻译 3.翻译古书最起码的要求是什么? 课外作业:给古代文献加标点并翻译 第八单元:《史记》《汉书》单元 自学内容:自学教程古代文化常识部分 81文选:《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汉书·艺 课堂作业: 文志·诸子略》节选 1. 解释阴阳合历 82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曆法) 2.解释七政、十二次、分野、二十八宿。 知识点: 3.解释干支纪年法 1.阴阳合曆、2.七政、3.十二次、4.分野、5. 课外作业:全文阅读《史记·淮阴候列 二十八宿、6.干支纪年法 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第九单元:唐宋诗 自学内容:了解P1524-P1527八首古诗的用 91通论:中古音说略、近体诗的格律、 韵和平仄情况。 知识点:1.中古音三十六母、2.中古音206韵、 课堂作业: 3.近体诗的平仄 1.写出《广韵》中的上平声、下平声和五 个独立的去声韵、33个入声韵。 2.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角度,分析中 古35声母表。 3.举例说明中古音向近现代语音发展演变 中最基本的规律。 课外作业:分析陆游《夜泊水村》的平 仄,并指出其中的坳救
8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五单元:《墨子》、《老子》 5.1 文选:《墨子·非攻》、《老子·第 77 章》 5.2 通论:介词、连词、语气词、词头、词尾 知识点: 1. 介词、2.连词、3.语气词、4.词头、5.词尾 自学内容:语气词、词头、词尾 课堂作业:阅读古文片段,归纳其中的介词 和连词 课外作业: 1.连词辨析 2.介词辨析 第六单元:《诗经》单元 6.1 文选:《周南·桃夭》《邶风·静女》《秦风·无 衣》 6.2 通论:《诗经》用韵与上古音系、双声叠 韵与古音通假 知识点: 1. 诗经的韵例、2 上古音三十部、3 上古音三 十三纽 自学内容:自学《卫风·氓》,归纳每一章的 韵例 课堂作业: 1.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是从什么角度区 分的? 2. 举例说明什么是对转、旁转、通转。 3. 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准双声、旁纽、准旁 纽、邻纽。 课外作业: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古无轻唇 音”,什么叫做“古无舌上音”? 第七单元:《楚辞单元》 7.1 文选:《楚辞·九歌·国殇》 7.2 通论:古书的注解、句读、翻译 知识点: 1. 古书的注解、2.句读、3.翻译 自学内容:古书的注解术语 课堂作业: 1.阅读《十三经注疏片段》 2. 古人句读的标志有哪几种? 3. 翻译古书最起码的要求是什么? 课外作业:给古代文献加标点并翻译 第八单元:《史记》《汉书》单元 8.1 文选:《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汉书·艺 文志·诸子略》节选 8.2 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曆法) 知识点: 1. 阴阳合曆、2.七政、3.十二次、4.分野、5. 二十八宿、6.干支纪年法 自学内容:自学教程古代文化常识部分 课堂作业: 1. 解释阴阳合历 2. 解释七政、十二次、分野、二十八宿。 3. 解释干支纪年法 课外作业:全文阅读《史记•淮阴侯列 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第九单元:唐宋诗 9.1 通论:中古音说略、近体诗的格律、 知识点:1.中古音三十六母、2.中古音 206 韵、 3.近体诗的平仄 自学内容:了解 P1524-P1527 八首古诗的用 韵和平仄情况。 课堂作业: 1. 写出《广韵》中的上平声、下平声和五 个独立的去声韵、33 个入声韵。 2. 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角度,分析中 古 35 声母表。 3. 举例说明中古音向近现代语音发展演变 中最基本的规律。 课外作业:分析陆游《夜泊水村》的平 仄,并指出其中的坳救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计 5 《墨子》、《老子》单元 9 0 0 9 目标2、目标5 6 《诗经》单元 12 0 13 目标2、目标5 《楚辞》单元 1 0 8 目标2、目标5 8 《史记》《汉书》单元 10 0 0 10 目标2、目标5 9 唐宋诗单元 7 0 1 8 目标2、目标5 合计 45 0 3 48 六、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2》拟采用的教有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讲授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5.反复练习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范围为本学期所学的所有知识点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以期末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进行综合考评 3.成绩评定《古代汉语2》采用百分制,按以下2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 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20%,平时测验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9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5 《墨子》、《老子》单元 9 0 0 9 目标 2、目标 5 6 《诗经》单元 12 0 1 13 目标 2、目标 5 7 《楚辞》单元 7 0 1 8 目标 2、目标 5 8 《史记》《汉书》单元 10 0 0 10 目标 2、目标 5 9 唐宋诗单元 7 0 1 8 目标 2、目标 5 合 计 45 0 3 48 六、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 2》拟采用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 讲授法 2. 诵读法 3. 讨论法 4. 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5. 反复练习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范围为本学期所学的所有知识点 1.考核方式 考试 2.考核形式 以期末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进行综合考评 3.成绩评定 《古代汉语 2》采用百分制,按以下 2 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 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其中考勤占 10%,作业占 20%,平时测验 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古代汉语》,王力编著,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 参考书:《简明汉语史》,向熹编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版。 参考书:《古代汉语》,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 参考书:《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参考书:清阮元等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1年 撰写人:刘益明 审核人: M正秘色进 x1R 新浅依城卡年叶致9响 镜分签宇(韦整岗绑寄 文学与新闻传搭学院 2018年7月1日 10
1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古代汉语》,王力编著,中华书局,1999 年第 3 版。 参考书:《简明汉语史》,向熹编著,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 1 版。 参考书:《古代汉语》,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商务印书馆,1991 年 参考书:《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 参考书:清·阮元等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1 年 撰写人:刘益明 审核人:
《外国文学》B(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0140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B(1)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48)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3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适用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外国文学B(1)是成大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该专业本科生在第3学期开 设的学科教育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以外国文学基础知识和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 的方式,让学生能一定程度地了解外国文学思潮及其发展演变。外国文学B(1)主要讲授 范围: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世 纪启蒙主义文学和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拓宽学生对外国文学的认知 和理解,提升他们对中西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以及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1: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指标点1.1) 2、教学目标2:要掌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指标点3.1) 3、教学目标3: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指标点32) 4、教学目标4:具备初步的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叙事文学的创编技巧(指标 点3.3) 5、教学目标5:全面掌握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研究方法(指标点41) 6、教学目标6:具备分析文学艺术作品、文学现象和思潮的能力(指标点4.2) 7、教学目标7:具备对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客观辩证分析的能力(指 标点4.3)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1
11 《外国文学》B(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0140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 B(1) 课程学分:3 学分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48)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 3 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适用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外国文学 B(1)是成大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该专业本科生在第 3 学期开 设的学科教育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以外国文学基础知识和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 的方式,让学生能一定程度地了解外国文学思潮及其发展演变。外国文学 B(1)主要讲授 范围: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 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 世 纪启蒙主义文学和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拓宽学生对外国文学的认知 和理解,提升他们对中西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以及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指标点 1.1) 2、教学目标 2:要掌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指标点 3.1) 3、教学目标 3: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指标点 3.2) 4、教学目标 4:具备初步的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叙事文学的创编技巧(指标 点 3.3) 5、教学目标 5:全面掌握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研究方法(指标点 4.1) 6、教学目标 6:具备分析文学艺术作品、文学现象和思潮的能力(指标点 4.2) 7、教学目标 7:具备对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客观辩证分析的能力(指 标点 4.3)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毕业要求1: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具有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责任感; 拥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文知识。 (2)毕业要求3:掌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 现象,具备初步的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叙事文学的创编技巧。 (3)毕业要求4:全面掌握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分析文学 艺术作品、文学现象和思潮的能力。 2、本课程制成的指标点: (1)指标点11: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 (2)指标点3.1:要掌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 (3)指标点3.2: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 (4)指标点33:具备初步的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叙事文学的创编技巧 (5)指标点4,1:全面掌握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研究方法 (6)指标点4.2:具备分析文学艺术作品、文学现象和思潮的能力 (7)指标点43:具备对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客观辩证分析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对应表 外国文学B(1)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B(1) 任课教师:罗江、邱岚、王涛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世纪 指标点1.1:具备比较扎实的文学 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 鉴赏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和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及每 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达成途径:通过提炼、概括的思维方式分析外国文学史 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为分析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 提供便利。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 半业要求3 教学目标:系统地学习外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清晰地认 熟悉并掌握西方文学发展脉络, 知、理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总体特征,以及有代表性 了解并掌握其中的重要作家作品 的作家作品。 及文学思潮。 达成途径: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开分析,因为文学 作品的复杂性在于它本身所富含的意义。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4 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地学习外国文学思潮以及每个历史 通过对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 发展时期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逐步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 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 让学生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文学水平的文学类教材、 力。 参考书和相关文献。 达成途径:不断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学习、思考的能 力,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
12 (1)毕业要求 1: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具有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责任感; 拥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文知识。 (2)毕业要求 3:掌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 现象,具备初步的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叙事文学的创编技巧。 (3)毕业要求 4:全面掌握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分析文学 艺术作品、文学现象和思潮的能力。 2、本课程制成的指标点: (1)指标点 1.1: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 (2)指标点 3.1:要掌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 (3)指标点 3.2: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 (4)指标点 3.3:具备初步的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叙事文学的创编技巧 (5)指标点 4.1:全面掌握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研究方法 (6)指标点 4.2:具备分析文学艺术作品、文学现象和思潮的能力 (7)指标点 4.3:具备对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客观辩证分析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外国文学 B(1)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 B(1) 任课教师:罗江、邱岚、王涛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指标点 1.1:具备比较扎实的文学 鉴赏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世纪 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 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 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和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及每 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达成途径:通过提炼、概括的思维方式分析外国文学史 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为分析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 提供便利。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3 熟悉并掌握西方文学发展脉络, 了解并掌握其中的重要作家作品 及文学思潮。 教学目标:系统地学习外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清晰地认 知、理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总体特征,以及有代表性 的作家作品。 达成途径: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开分析,因为文学 作品的复杂性在于它本身所富含的意义。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4 通过对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 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 力。 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地学习外国文学思潮以及每个历史 发展时期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逐步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文学水平的文学类教材、 参考书和相关文献。 达成途径:不断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学习、思考的能 力,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