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左传 自学内容:第一单元《左传》其他篇目 1.1文选 课堂作业: 1.1.1精读 1.归纳《晋灵公不君》中“之”、“以”、“ 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齐晋率之战 而”等词的用法。 1.2通论 2.将《齐晋蜜之战》最后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1.2.1怎样查字典辞书 课外作业: 1.2.2古今词义的异同 1.背诵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齐 1.2.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晋蜜之战 1.2.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知识点: 1.字典辞书简介 2.古今词义的异同 3.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第二章战国策 自学内容:自学本单元其他战国策篇目 2.1文选 课堂作业: 精读:冯諼客孟尝君 1.讨论重点字词:使人属孟尝君;无使乏: 2.2通论:文字 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等重点字词。 2.2.1汉字的构造 2.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的方式及所要 2.2.2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表达的最初意义—人、解、高、车、责、 知识点: 闻、莫、其、星等字 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 3.分析下列形声字的声符和意符,并指出 概念、判定、联系与区别 哪些形声字的声符有表意的作用—溢、 2. 判定古今字、异体字、繁筒字 暮、徒、箕、哀、斧、雷等字 课外作业:归纳《触龙说赵太后》中“之” 字的用法,尤其是用作介词的用法。 第三章论语 自学内容:教材中的《论语》其他选文 3.1文选 课堂作业: 精读季氏将伐颛臾、礼运(节选)、 1.归纳《论语》选文中的凝固结构形式 3.2通论 2.参考注释和前人古注,把《礼记大同》 3.2.1判断句,也字 最后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3.2.2叙述句,矣字,焉字 课外作业:判断宾语前置 3.2.3疑问句,疑问词 知识点: 1.叙述句中的宾语前置的条件 2.、判断句的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第四章孟子 自学内容:阅读《孟子》其他篇目 4.1文选 课堂作业: 精读《许行》(视教学进度灵活安排) 1.翻译《许行》最后一段,并考查“莫之或 4.2通论:语法 欺”的“或”有几种用法?哪一种说法更为合 知识点: 理?
3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左传 1.1 文选 1.1.1 精读 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 1.2 通论 1.2.1 怎样查字典辞书 1.2.2 古今词义的异同 1.2.3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1.2.4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知识点: 1. 字典辞书简介 2. 古今词义的异同 3.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自学内容:第一单元《左传》其他篇目 课堂作业: 1.归纳《晋灵公不君》中“之”、“以”、“ 而”等词的用法。 2. 将《齐晋鞌之战》最后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课外作业: 1.背诵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齐 晋鞌之战 第二章 战国策 2.1 文选 精读:冯諼客孟尝君 2.2 通论:文字 2.2.1 汉字的构造 2.2.2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知识点: 1.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 概念、判定、联系与区别 2. 判定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自学内容:自学本单元其他战国策篇目 课堂作业: 1. 讨论重点字词:使人属孟尝君;无使乏; 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等重点字词。 2. 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的方式及所要 表达的最初意义——人、解、高、车、责、 闻、莫、其、星等字 3. 分析下列形声字的声符和意符,并指出 哪些形声字的声符有表意的作用——溢、 暮、徒、箕、哀、斧、雷等字 课外作业:归纳《触龙说赵太后》中 “之” 字的用法,尤其是用作介词的用法。 第三章 论语 3.1 文选 精读季氏将伐颛臾、礼运(节选)、 3.2 通论 3.2.1 判断句,也字 3.2.2 叙述句,矣字,焉字 3.2.3 疑问句,疑问词 知识点: 1. 叙述句中的宾语前置的条件 2. 、判断句的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自学内容:教材中的《论语》其他选文 课堂作业: 1. 归纳《论语》选文中的凝固结构形式 2. 参考注释和前人古注,把《礼记·大同》 最后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课外作业:判断宾语前置 第四章 孟子 4.1 文选 精读《许行》(视教学进度灵活安排) 4.2 通论:语法 知识点: 自学内容:阅读《孟子》其他篇目 课堂作业: 1. 翻译《许行》最后一段,并考查“莫之或 欺”的“或”有几种用法?哪一种说法更为合 理?
1.词类活用 课外作业:词类活用的条件及判断 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计 1 《左传》单元 14 0 15 目标2、目标5 2 《战国策》单元 13 0 14 目标2、目标5 3 《论语》单元 11 0 12 目标2、目标5 4 《孟子》单元 6 0 1 7 目标2、目标5 合计 44 0 48 六、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1》拟采用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讲授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5.反复练习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范围为本学期所学的所有知识点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以期末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进行综合考评 3.成绩评定《古代汉语1》采用百分制,按以下2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 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20%,平时测验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4 1. 词类活用 2.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课外作业:词类活用的条件及判断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1 《左传》单元 14 0 1 15 目标 2、目标 5 2 《战国策》单元 13 0 1 14 目标 2、目标 5 3 《论语》单元 11 0 1 12 目标 2、目标 5 4 《孟子》单元 6 0 1 7 目标 2、目标 5 合 计 44 0 4 48 六、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 1》拟采用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 讲授法 2. 诵读法 3. 讨论法 4. 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5. 反复练习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范围为本学期所学的所有知识点 1.考核方式 考试 2.考核形式 以期末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进行综合考评 3.成绩评定 《古代汉语 1》采用百分制,按以下 2 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 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其中考勤占 10%,作业占 20%,平时测验 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古代汉语》,王力编著,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 参考书:《简明汉语史》,向熹编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版。 参考书:《古代汉语》,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 参考书:《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参考书:清阮元等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1年。 撰写人:刘益明 审核人: 好 如色起 溪的青年片外 管颜等(档铆寄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8年7月1日
5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古代汉语》,王力编著,中华书局,1999 年第 3 版。 参考书:《简明汉语史》,向熹编著,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 1 版。 参考书:《古代汉语》,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 参考书:《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第 1 版。 参考书:清·阮元等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1 年。 撰写人:刘益明 审核人: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0050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2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4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适用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属必修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语言 工具课。其先修课程为《现代汉语》,后续课程有《文字学》、《训诂学》等。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古代汉文字、词汇、语法、音韵、注解、翻译以及古代文化常识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学习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扫除语言障碍, 也为更好地驾驭现代汉语、从事汉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1:能够系统掌握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指标点2.1) 2.教学目标2:具有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并能加以运用:(指标点2.2) 3教学目标3: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并能为运用语言能力打好基础; (指标点2.3) 4.教学目标4需要掌握中国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指标点5.1) 5.教学目标5:熟知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指标点5.2)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毕业要求1:系统掌握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 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 (2)毕业要求2:使学生掌握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 6
6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0050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2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 4 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适用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属必修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语言 工具课。其先修课程为《现代汉语》,后续课程有《文字学》、《训诂学》等。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古代汉文字、词汇、语法、音韵、注解、翻译以及古代文化常识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学习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扫除语言障碍, 也为更好地驾驭现代汉语、从事汉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 1》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能够系统掌握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指标点 2.1) 2.教学目标 2:具有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并能加以运用;(指标点 2.2) 3.教学目标 3: 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并能为运用语言能力打好基础; (指标点 2.3) 4.教学目标 4:需要掌握中国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指标点 5.1) 5.教学目标 5:熟知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指标点 5.2)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毕业要求 1:系统掌握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 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 (2)毕业要求 2:使学生掌握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
知识,掌握整理研究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2.1:能够系统掌握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2)指标点2.2:具有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并能加以运用; (3)指标点2.3: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并能为运用语言能力打好基础。 (4)指标点5.1:需要掌握中国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 (5)指标点5.2:熟知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对应表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2 任课教师:刘益明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掌握本学期所学词汇、语法、上古音、中古 2.1能够系统掌握汉语言和普通 音、诗词格律、天文历法、古书的注解、句读、翻译等 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相关知识。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讲述、文选精读、讨论、作业练习 和评讲等途径达到上述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词汇、语法、音 2.2具有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 韵、翻译、诗词格律等问题。 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并能加以 达成途径:通过讲授、举例、练习、评讲、查阅工具书 运用 等手段,达到上述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5: 教学目标:能够阅读、翻译、分析古代文献,分析各类 2.3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言现象,并进行初步研究。 语言研究能力,并能为运用语言 达成途径:通过讲授、练习、点评、查阅工具书等手段 能力打好基础。 解决上述问题。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半业要求5: 教学目标:对上古和中古语音的重要研究成果及有代表 5.1需要掌握中国文献研究的基 性的韵书有初步的了解;对《墨子》、《老子》、《诗经》 本情况 《楚辞》、《史记》的各重要注本有初步了解;对自汉代 以来出现的古代重要典籍的各类注本有基本了解,尤其 是对《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和主要构成有初步了解。 达成途径:通过讲授和展示的方法达到上述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半业要求5: 教学目标:尽量熟悉教学目标5.1所提及的相关知识 5.2熟知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达成途径:通过讲授、展示、练习、部分阅读的方法达 与有关的基础知识 到上述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7 知识,掌握整理研究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 2.1:能够系统掌握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2)指标点 2.2:具有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并能加以运用; (3)指标点 2.3: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并能为运用语言能力打好基础。 (4)指标点 5.1:需要掌握中国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 (5)指标点 5.2:熟知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古代汉语 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2 任课教师:刘益明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2: 2.1 能够系统掌握汉语言和普通 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掌握本学期所学词汇、语法、上古音、中古 音、诗词格律、天文历法、古书的注解、句读、翻译等 相关知识。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讲述、文选精读、讨论、作业练习 和评讲等途径达到上述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2: 2.2 具有汉语言和普通语言学的 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并能加以 运用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词汇、语法、音 韵、翻译、诗词格律等问题。 达成途径:通过讲授、举例、练习、评讲、查阅工具书 等手段,达到上述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5: 2.3 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 语言研究能力,并能为运用语言 能力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能够阅读、翻译、分析古代文献,分析各类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言现象,并进行初步研究。 达成途径:通过讲授、练习、点评、查阅工具书等手段 解决上述问题。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5: 5.1 需要掌握中国文献研究的基 本情况 教学目标:对上古和中古语音的重要研究成果及有代表 性的韵书有初步的了解;对《墨子》、《老子》、《诗经》、 《楚辞》、《史记》的各重要注本有初步了解;对自汉代 以来出现的古代重要典籍的各类注本有基本了解,尤其 是对《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和主要构成有初步了解。 达成途径:通过讲授和展示的方法达到上述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5: 5.2 熟知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与有关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尽量熟悉教学目标 5.1 所提及的相关知识 达成途径:通过讲授、展示、练习、部分阅读的方法达 到上述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