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13110B 中文名称:新闻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及核心课(必修)》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新闻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 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新闻学按 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 念与基本理论。本课程属于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及核心课。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发展的 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 会控制: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 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闻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新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并能够结合新闻理论分析各种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为业务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本课 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培养学生新闻理论修养的基础上,融入爱国主义、国情 教育、时事政治、传统文化、职业道德等内容,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体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同时注重立德树 人,发挥教育的价值观引领作用。通过思政教学积极发挥课堂在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努 力丰富新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内容,促进新闻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1.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重点讲好新闻的本源、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中国 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等核心问题。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即学生要能根据课程所介绍的理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13110B 中文名称:新闻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及核心课(必修) 总 学 时:30 学时 总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新闻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 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新闻学按 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 念与基本理论。本课程属于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及核心课。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发展的 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 会控制;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 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闻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新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并能够结合新闻理论分析各种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为业务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本课 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培养学生新闻理论修养的基础上,融入爱国主义、国情 教育、时事政治、传统文化、职业道德等内容,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体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同时注重立德树 人,发挥教育的价值观引领作用。通过思政教学积极发挥课堂在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努 力丰富新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内容,促进新闻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1.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重点讲好新闻的本源、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中国 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等核心问题。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即学生要能根据课程所介绍的理
论知识认识新闻和新闻媒介,为日后投身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还要 注意课程内容的地方性,在案例等方面向地方性倾斜。 3.注重课程思政,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引领作用,重视“三全”(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理念,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传递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论(1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框架结构,为今后的授课打下基础。 2、教学要求:案例导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闻学的内容构成 2、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程需要树立的三种意识 【教学内容】 一、信息化社会的传播环境与新闻学的专业性 二、新闻学科及课程介绍 三、学习方法介绍 四、考核方式介绍 第一章新闻及其起源(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新闻的分类,理解新闻价值并 掌握新闻价值的衡量与选择。 2、教学要求:综合使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闻的起源、新闻的本源:事实
论知识认识新闻和新闻媒介,为日后投身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还要 注意课程内容的地方性,在案例等方面向地方性倾斜。 3.注重课程思政,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引领作用,重视“三全”(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理念,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传递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论(1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框架结构,为今后的授课打下基础。 2、教学要求:案例导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闻学的内容构成 2、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程需要树立的三种意识 【教学内容】 一、信息化社会的传播环境与新闻学的专业性 二、新闻学科及课程介绍 三、学习方法介绍 四、考核方式介绍 第一章 新闻及其起源(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新闻的分类,理解新闻价值并 掌握新闻价值的衡量与选择。 2、教学要求:综合使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闻的起源、新闻的本源:事实
2、教学难点:新闻价值及其取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 一、新闻活动的起源 二、几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 (一)本能说 (二)好奇说 (三)群居说 新闻起源于人类在社会性实践中所产生的信息需求。 【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比较不同的新闻起源观,结合原典,学会从生产劳动和社会需 求的层次理解新闻的起源,进而从根本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体现课程思政要求。 三、新闻活动的发展历程 四、新闻活动的渠道 第二节什么是新闻 一、“新闻”一词的历史沿革 二、新闻的定义 三、新闻的本源:事实。 (一)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思政元素】介绍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围绕新闻本源的讨论,分析中西方对新闻本 源认识的不同,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问题: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特征、要素与类别 一、新闻的特征 二、新闻的要素:5W+H 三、新闻的类别 第四节新闻价值 一、什么是新闻价值 二、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 (二)新闻价值的呈现 (三)新闻价值的检验
2、教学难点:新闻价值及其取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的起源 一、新闻活动的起源 二、几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 (一)本能说 (二)好奇说 (三)群居说 新闻起源于人类在社会性实践中所产生的信息需求。 【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比较不同的新闻起源观,结合原典,学会从生产劳动和社会需 求的层次理解新闻的起源,进而从根本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体现课程思政要求。 三、新闻活动的发展历程 四、新闻活动的渠道 第二节 什么是新闻 一、“新闻”一词的历史沿革 二、新闻的定义 三、新闻的本源:事实。 (一)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思政元素】介绍 1942 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围绕新闻本源的讨论,分析中西方对新闻本 源认识的不同,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问题: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第三节 新闻的特征、要素与类别 一、新闻的特征 二、新闻的要素:5W+H 三、新闻的类别 第四节 新闻价值 一、什么是新闻价值 二、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 (二)新闻价值的呈现 (三)新闻价值的检验
三、新闻价值取向 【思政元素】对比中西方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侧重,介绍西方“黄色新闻”时期 因对冲突、异常因素的片面追求而导致的新闻格调下降的问题,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二章 新闻事业(7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事业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新闻事业 的社会功能和效应,掌握新闻事业的属性及发展的规律。 2、教学要求:综合使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2、教学难点: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古代的新闻活动 二、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传统媒体的发展 二、新媒体的发展 【思政元素】由学生自主展开讨论,阐述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由此引出 “媒介融合”的话题。介绍媒介融合的历史、中央针对媒介融合的多次会议以及政策要求, 展示媒介融合的成果,由学生分析媒介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习近平“四全媒体” 的表述和主流媒体传播力的问题。 三、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媒介产品的特殊性 (一)新闻媒介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能够反映意识形态 (二)新闻媒介产品是一种商品,能够自由买卖 二、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三、新闻价值取向 【思政元素】对比中西方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侧重,介绍西方“黄色新闻”时期 因对冲突、异常因素的片面追求而导致的新闻格调下降的问题,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二章 新闻事业(7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事业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新闻事业 的社会功能和效应,掌握新闻事业的属性及发展的规律。 2、教学要求:综合使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2、教学难点: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古代的新闻活动 二、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传统媒体的发展 二、新媒体的发展 【思政元素】由学生自主展开讨论,阐述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由此引出 “媒介融合”的话题。介绍媒介融合的历史、中央针对媒介融合的多次会议以及政策要求, 展示媒介融合的成果,由学生分析媒介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习近平“四全媒体” 的表述和主流媒体传播力的问题。 三、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媒介产品的特殊性 (一)新闻媒介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能够反映意识形态 (二)新闻媒介产品是一种商品,能够自由买卖 二、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一)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二)新闻媒介作为商品生产者,属于信息(娱乐)产业,遵循一定的商业原则。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思政元素】结合习近平在2016年党的新闻奥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视察央视 的视频,引出“党媒姓党”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我国的新闻 媒体绝大多数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 舌。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新闻事业的功能 一、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二、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任务 (一)推动经济发展 (二)引导人民思想 (三)培育社会风尚 (四)促进社会和谐 【思政元素】以“抗疫精神”为抓手,通过本次新冠疫情中新闻媒体的实际报道案例, 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媒介的功能和效应,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主动运用媒介弘扬社 会正能量。 第三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6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事业的指导性原则,理解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掌握贯彻新闻 真实性要求的具体做法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2、教学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突出价值引领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落实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新闻事业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教学难点: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二)新闻媒介作为商品生产者,属于信息(娱乐)产业,遵循一定的商业原则。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思政元素】结合习近平在 2016 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视察央视 的视频,引出“党媒姓党”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我国的新闻 媒体绝大多数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 舌。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功能 一、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二、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任务 (一)推动经济发展 (二)引导人民思想 (三)培育社会风尚 (四)促进社会和谐 【思政元素】以“抗疫精神”为抓手,通过本次新冠疫情中新闻媒体的实际报道案例, 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媒介的功能和效应,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主动运用媒介弘扬社 会正能量。 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6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事业的指导性原则,理解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掌握贯彻新闻 真实性要求的具体做法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2、教学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突出价值引领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落实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新闻事业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教学难点: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