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8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一一意大 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 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 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 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 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 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 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 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 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 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 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 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 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 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 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 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 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 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 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 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 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 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 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 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 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 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 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 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 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湖南省 2018 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 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 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 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 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 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 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 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 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 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 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 20 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 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___1___),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 词宫谱》,共收录 4466 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 主人”于 1821 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 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 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 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 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 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 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 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 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 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 20 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 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 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 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 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 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 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 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 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 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 的异同 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 要的历史信息。 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 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 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D.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 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答案】1.B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以偏概全。 原文是“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是 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不是记录“古代歌曲”。D项 未然变已然。原文是“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 第二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来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 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 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 项,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目前还未达到 “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夸大事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B. 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 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 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 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 《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B. 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 的异同。 C. 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 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 要的历史信息。 B. 20 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 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 21 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 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D. 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 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以偏概全。 原文是“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C 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是 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不是记录“古代歌曲”。D 项, 未然变已然。原文是“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B 项, 第二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来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 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C 项,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目前还未达到 “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夸大事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桥 唐弢 有一次我和朋友谈起桥的故事。 “桥?”他用右手的食指抬一下鼻梁上的眼镜,然后斜着头睨住我,“你见过几 座桥?” 几座桥?这句话在我肚里起了疙瘩,谁曾一座一座的计数他所见的桥!只是我的 确走过不少:石建的和木搭的,铁打的和水泥砌的,乡村的和都市的。 我的朋友大声地笑出来 “你这个空想家,”他笑停了说,“你不曾见过大江行军时的浮桥,也没有试过 悬崖峭壁间的绳桥,你就甭再谈这个!” 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想到桥 首先我想到一座古来有名的桥,说是有名却又实在无名,许多人提起它,你的心 眼中或者也有它,可是它没有专称 这是座小木桥,保持着几千年来不变的式样和情调,两旁竖着简单的栏杆,让过 客凭此远眺,水从脚下流去,路从山背爬过来,到此成个交叉,后者终于给拦住 了,是这座小木桥背负它渡过横溪,接上对面的绿草岸;路,又远远的奔向天涯。 这里杨柳飘绿,夕阳的余晖送走归鸦,沿着高岗,三三两两的是一些傍水的人家。 你说这几家茅屋里也许有个高士,避乱世来此隐居,我不懂你为什么竞有这种思 想。烽火连天,或者是这个原因使年轻人早熟,且有点衰老了,因此厌听杀伐.离 世惟恐不远。可是你的确迟生了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年前这座岗上有位高士 耕田读书,闲来抱膝长吟,英雄避地,也无非珍重出处。这一年冬天有人三顾茅 庐,感恩知己,一夕倾谈遂相许以驱驰了。令人感动的是二次不遇,有一回就下 着大雪 我要你注意你脚下的桥,小木桥,那一天背负了沉重的白色。突然间它在惆怅的 心底发亮,当来客听见彼岸蹄声得得,驴背人轻裘暖帽,跟随的小奚奴捧着个酒 葫芦踏雪而来,到桥上止住脚步。试听这徐徐扬起的《梁父吟》 夜北风寒 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 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来客便滚鞍下马,三二步跑近桥边,向驴背人深深作揖:“先生冒寒不易!” 可是他扑个空,因为驴背上是黄承彦① 是的,我也正要向你介绍黄承彦,一个和蔼,谦冲,洁身自好的老人。这回他立 在桥上,目送三骑马去远,然后又低下头看溪流,溪流冻了,几个农家小孩试着 从冰上跑过岸去。黄承彦寂寞地凝望着,舌底压住了一句话:“没有水便没有 桥 雪落在桥上。 “有一天雪化了,冰融了,一切将恢复旧观。”于是他又去望脚下的桥。 枝横水,桥畔的梅花开了又落了。 “这三个人②走得真快! 黄承彦抬起头已望不见他们的背影。 也许这句话说得早了一点。十六年后适间的来客③兵败白帝,黄承彦再度在鱼腹 浦出现,日将西沉,沙滩上升起一阵阵杀气,江流汹涌,仿佛有千军万马排山倒 海而来,他在山坡上散步,突然记起当年小桥边的景色,不禁深深叹息: “这三个人走得真快!
桥 唐弢 有一次我和朋友谈起桥的故事。 “桥?”他用右手的食指抬一下鼻梁上的眼镜,然后斜着头睨住我,“你见过几 座桥?” 几座桥?这句话在我肚里起了疙瘩,谁曾一座一座的计数他所见的桥!只是我的 确走过不少:石建的和木搭的,铁打的和水泥砌的,乡村的和都市的。 我的朋友大声地笑出来。 “你这个空想家,”他笑停了说,“你不曾见过大江行军时的浮桥,也没有试过 悬崖峭壁间的绳桥,你就甭再谈这个!” 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想到桥。 首先我想到一座古来有名的桥,说是有名却又实在无名,许多人提起它,你的心 眼中或者也有它,可是它没有专称。 这是座小木桥,保持着几千年来不变的式样和情调,两旁竖着简单的栏杆,让过 客凭此远眺,水从脚下流去,路从山背爬过来,到此成个交叉,后者终于给拦住 了,是这座小木桥背负它渡过横溪,接上对面的绿草岸;路,又远远的奔向天涯。 这里杨柳飘绿,夕阳的余晖送走归鸦,沿着高岗,三三两两的是一些傍水的人家。 你说这几家茅屋里也许有个高士,避乱世来此隐居,我不懂你为什么竞有这种思 想。烽火连天,或者是这个原因使年轻人早熟,且有点衰老了,因此厌听杀伐.离 世惟恐不远。可是你的确迟生了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年前这座岗上有位高士, 耕田读书,闲来抱膝长吟,英雄避地,也无非珍重出处。这一年冬天有人三顾茅 庐,感恩知己,一夕倾谈遂相许以驱驰了。令人感动的是二次不遇,有一回就下 着大雪。 我要你注意你脚下的桥,小木桥,那一天背负了沉重的白色。突然间它在惆怅的 心底发亮,当来客听见彼岸蹄声得得,驴背人轻裘暖帽,跟随的小奚奴捧着个酒 葫芦踏雪而来,到桥上止住脚步。试听这徐徐扬起的《梁父吟》:“一夜北风寒, 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 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来客便滚鞍下马,三二步跑近桥边,向驴背人深深作揖:“先生冒寒不易!” 可是他扑个空,因为驴背上是黄承彦①。 是的,我也正要向你介绍黄承彦,一个和蔼,谦冲,洁身自好的老人。这回他立 在桥上,目送三骑马去远,然后又低下头看溪流,溪流冻了,几个农家小孩试着 从冰上跑过岸去。黄承彦寂寞地凝望着,舌底压住了一句话:“没有水便没有 桥。” 雪落在桥上。 “有一天雪化了,冰融了,一切将恢复旧观。”于是他又去望脚下的桥。 一枝横水,桥畔的梅花开了又落了。 “这三个人②走得真快!” 黄承彦抬起头已望不见他们的背影。 也许这句话说得早了一点。十六年后适间的来客③兵败白帝,黄承彦再度在鱼腹 浦出现,日将西沉,沙滩上升起一阵阵杀气,江流汹涌,仿佛有千军万马排山倒 海而来,他在山坡上散步,突然记起当年小桥边的景色,不禁深深叹息: “这三个人走得真快!
他已经听到连营火烧的消息,其时正有十余骑追兵向沙滩奔去。从高处嘹望, 团黑气将追兵裹住,人马在昏暗中冲突,带兵的书生④已吓得面无人色。“分明 是走入死门了,”黄承彦想,一转眼他动了恻隐之心,“可怜的胜利者,让老夫 带你从生门出去吧。” 回头呵,将军!”他从小桥上指点沙滩。 有什么呢?乱石数堆而已。 且慢同意我那位朋友的讪笑,我并不向你游说人生无常 无论从风景或者实际的人事上着眼,我要说明的是一座桥的意义。路有尽头,世 上的际遇也有尽头,我无法告诉你行路人的焦渴,当他彷徨于无地的时候。痛哭 穷途,我乃十分动心于阮籍的故事,因此一出门就突然止步了。我说唤渡者的心 底有个影子,那不是船。 你猜的对。桥,像一条远天的长虹出现在渴念者的心上,不仅江干海角,当你要 渡过穷困,渡过灾难,渡过战争的悲惨和厄运时,你不得不有此想。也许你还想 起造桥人,用生命去垫桥脚,他们永远永远的沦入水底。 桥,代表了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唉唉,也许我真的被一句 什么话醉倒了,那么,就请你放声笑吧! (选自《落帆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10月版 [注]①黄承彦:诸葛亮的岳丈。②三个人:刘备、关羽、张飞。③适间的来客 刘备。④带兵的书生:陆逊。陆逊火烧连营击败刘备,追赶刘备时被诸葛亮的“八 阵图”逼得走投无路,守阵之人正是黄承彦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待“我”与朋友谈起桥的故事,既呼应了标题,点出了全文叙述 说理的对象,同时又领起下文对“桥”的联想,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B.第八段末句的描写非常精彩,余晖、归鸦、山岗、飘绿的杨柳、三三两两的 人家,营构了一幅清新自然、闲适淡雅的优美画面,为下文人物的出场作了很好 的铺垫 C.文中两次写到“这三个人走得真快”,这句话既写出了黄承彦对刘关张三人 友谊深厚、事业辉煌的羡慕,也隐含有对自己随时光流逝而功业无成的叹息 D.作者由一座座普通的桥联想到一座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小木桥,通过对历史故 事的叙述,再引申出晢理;全文由具体到抽象,叙议结合,逐层深入,脉络清晰 5.纵观全文,谈谈标题“桥”的内涵和作用。 6.文中详尽叙写了三顾茅庐和黄承彦救陆逊两个历史故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C5.(1)内涵:①具体的桥:连接河流的两岸,使穷途变通途。②抽 象的桥:代表着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连接两个世界,沟通 两个心灵,使隔阂阻隔变为通畅,帮人解脱困境,渡过难关。 (2)作用:①“桥”是线索,串联内容,结构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②运用象 征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①三顾茅庐的故事:搭起了刘备和诸葛亮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诸葛亮出山, 刘备事业由此转折,走上了较为辉煌的时期。②黄承彦危难中救陆逊的故事:诸 葛亮的岳丈黄承彦在看到陆逊被诸葛亮的“八阵图”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动了 恻隐之心,引领陆逊走出了死亡之地,走向了生命之门,为他搭起了生的桥梁
他已经听到连营火烧的消息,其时正有十余骑追兵向沙滩奔去。从高处嘹望,一 团黑气将追兵裹住,人马在昏暗中冲突,带兵的书生④已吓得面无人色。“分明 是走入死门了,”黄承彦想,一转眼他动了恻隐之心,“可怜的胜利者,让老夫 带你从生门出去吧。” “回头呵,将军!”他从小桥上指点沙滩。 有什么呢?乱石数堆而已。 且慢同意我那位朋友的讪笑,我并不向你游说人生无常! 无论从风景或者实际的人事上着眼,我要说明的是一座桥的意义。路有尽头,世 上的际遇也有尽头,我无法告诉你行路人的焦渴,当他彷徨于无地的时候。痛哭 穷途,我乃十分动心于阮籍的故事,因此一出门就突然止步了。我说唤渡者的心 底有个影子,那不是船。 桥。 你猜的对。桥,像一条远天的长虹出现在渴念者的心上,不仅江干海角,当你要 渡过穷困,渡过灾难,渡过战争的悲惨和厄运时,你不得不有此想。也许你还想 起造桥人,用生命去垫桥脚,他们永远永远的沦入水底。 桥,代表了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唉唉,也许我真的被一句 什么话醉倒了,那么,就请你放声笑吧! (选自《落帆集》,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8 年 10 月版) [注]①黄承彦:诸葛亮的岳丈。②三个人:刘备、关羽、张飞。③适间的来客: 刘备。④带兵的书生:陆逊。陆逊火烧连营击败刘备,追赶刘备时被诸葛亮的“八 阵图”逼得走投无路,守阵之人正是黄承彦。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交待“我”与朋友谈起桥的故事,既呼应了标题,点出了全文叙述 说理的对象,同时又领起下文对“桥”的联想,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B. 第八段末句的描写非常精彩,余晖、归鸦、山岗、飘绿的杨柳、三三两两的 人家,营构了一幅清新自然、闲适淡雅的优美画面,为下文人物的出场作了很好 的铺垫。 C. 文中两次写到“这三个人走得真快”,这句话既写出了黄承彦对刘关张三人 友谊深厚、事业辉煌的羡慕,也隐含有对自己随时光流逝而功业无成的叹息。 D. 作者由一座座普通的桥联想到一座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小木桥,通过对历史故 事的叙述,再引申出哲理;全文由具体到抽象,叙议结合,逐层深入,脉络清晰。 5.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桥”的内涵和作用。 6. 文中详尽叙写了三顾茅庐和黄承彦救陆逊两个历史故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1)内涵:①具体的桥:连接河流的两岸,使穷途变通途。②抽 象的桥:代表着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连接两个世界,沟通 两个心灵,使隔阂阻隔变为通畅,帮人解脱困境,渡过难关。 (2)作用:①“桥”是线索,串联内容,结构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②运用象 征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①三顾茅庐的故事:搭起了刘备和诸葛亮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诸葛亮出山, 刘备事业由此转折,走上了较为辉煌的时期。②黄承彦危难中救陆逊的故事:诸 葛亮的岳丈黄承彦在看到陆逊被诸葛亮的“八阵图”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动了 恻隐之心,引领陆逊走出了死亡之地,走向了生命之门,为他搭起了生的桥梁
③两个故事说明了桥的作用:沟通心灵,搭起通途,渡过灾难和厄运,连接希望 和理想;表达了对桥的渴望。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 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 结构,C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也隐含有对自己随时光流逝 而功业无成的叹息”理解错误,没有对“时光流逝而功业无成的叹息”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题目,要求分析标题“桥”的内涵和 作用,注意从表层答出内涵①具体的桥:连接河流的两岸,使穷途变通途。从深 层答出抽象的桥:代表着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连接两个世 界,沟通两个心灵,使隔阂阻隔变为通畅,帮人解脱困境,渡过难关。作用注意 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上运用象征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从结构上“桥”是线索,串联内容,结构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 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 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 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 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 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章的情节的作用,要求分析“详尽叙写了三顾茅庐和 黄承彦救陆逊两个历史故事的作用”,注意从这两个故事和“桥”的关系的角度 分析,三顾茅庐的故事 搭起了刘备和诸葛亮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黄承彦危难中救陆逊的故事意在表明 他引领陆逊走出了死亡之地,走向了生命之门,为他搭起了生的桥梁两个故事说 明了桥的作用:沟通心灵,搭起通途,渡过灾难和厄运,连接希望和理想;表达 了对桥的渴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 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 从八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各地按照这个规划,攻城拔寨,决战决 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 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 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干部群众 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摘自新华社2017年2月22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③两个故事说明了桥的作用:沟通心灵,搭起通途,渡过灾难和厄运,连接希望 和理想;表达了对桥的渴望。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 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B 项考核 结构,C 项考核内容,D 项考核手法,其中 C 项,“也隐含有对自己随时光流逝 而功业无成的叹息”理解错误,没有对“时光流逝而功业无成的叹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题目,要求分析标题“桥”的内涵和 作用,注意从表层答出内涵①具体的桥:连接河流的两岸,使穷途变通途。从深 层答出抽象的桥:代表着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连接两个世 界,沟通两个心灵,使隔阂阻隔变为通畅,帮人解脱困境,渡过难关。作用注意 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上运用象征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从结构上“桥”是线索,串联内容,结构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 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 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 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 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 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章的情节的作用,要求分析“详尽叙写了三顾茅庐和 黄承彦救陆逊两个历史故事的作用”,注意从这两个故事和“桥”的关系的角度 分析,三顾茅庐的故事 搭起了刘备和诸葛亮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黄承彦危难中救陆逊的故事意在表明 他引领陆逊走出了死亡之地,走向了生命之门,为他搭起了生的桥梁两个故事说 明了桥的作用:沟通心灵,搭起通途,渡过灾难和厄运,连接希望和理想;表达 了对桥的渴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 月 21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 近平主持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 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 从八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各地按照这个规划,攻城拔寨,决战决 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 年至 2016 年 4 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都超过 1000 万人,累计脱贫 5564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2012 年底的 10. 2%下降 到 2016 年底的 4.5%,下降 5.7 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习 近平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 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干部群众 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2 月 22 日,有删改)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