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 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 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 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 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 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 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 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18世纪美学学科形 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 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 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 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 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 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 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 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 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 术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 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 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 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 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 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 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 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 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髙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 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 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 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 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 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 创作主旨
湖南省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 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 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 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 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 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 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 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18 世纪美学学科形 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 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 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 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 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 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 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 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 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 术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 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 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 识力的。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 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 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 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 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 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 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 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 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 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 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 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 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 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 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 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 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 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 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 野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 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B.“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 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C.“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 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 理性、客观,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 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 价,让读者明白两者是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 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 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 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 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万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 侠小说”其审美价值不高 D.“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 求将欣赏的快乐建立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 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1.D(根据“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 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可知,“比‘粉丝’欣赏 具有更高的品味”错误。)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 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 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 MTV 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 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 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 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 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 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 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 野。 (选自 2017 年 3 月 6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 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B.“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 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C.“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 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 理性、客观,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 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 价,让读者明白两者是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 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 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 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 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万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 侠小说”其审美价值不高。 D.“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 求将欣赏的快乐建立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 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1.D(根据“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 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可知,“比‘粉丝’欣赏 具有更高的品味”错误。)
2.A(分析不全面,目的应该是阐述“知音”内涵的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 准确把握、朗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 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 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3.D(A“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的关系不足“生活中”的。B曲解文意,“他 们更加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错,原文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 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并 没有在程度上进行比较。C“审美价值不高”错误,可以据“流行文艺也的确包 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来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玉成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 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 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 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岀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 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 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 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当时的我看祖母,更像一个巫婆,她告诉我不要用手指着彩虹,她说那样手指会 烂掉。孩子的心,总是相信这样的话,竟然有好多年,我真的不敢用手指着彩虹 每到给先人上坟的日子,她还告诉我,烧了纸不要回头,如果回头的话鬼魂就会 跟上来。我便吓得真的不敢回头,哪怕现在还是。这些我都信了,可是,为什么 偏偏就没有相信她临终前用干瘪的手轻拍我的脸说的那句话呢?她说:“莫哭, 莫哭,奶奶只是去睡会儿。” 这一睡便是长眠不醒。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 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 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 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 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 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 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 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2.A(分析不全面,目的应该是阐述“知音”内涵的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 准确把握、朗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 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 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3.D(A“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的关系不足“生活中”的。B 曲解文意,“他 们更加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错,原文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 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并 没有在程度上进行比较。C“审美价值不高”错误,可以据“流行文艺也的确包 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来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玉成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 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 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 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 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 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 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当时的我看祖母,更像一个巫婆,她告诉我不要用手指着彩虹,她说那样手指会 烂掉。孩子的心,总是相信这样的话,竟然有好多年,我真的不敢用手指着彩虹。 每到给先人上坟的日子,她还告诉我,烧了纸不要回头,如果回头的话鬼魂就会 跟上来。我便吓得真的不敢回头,哪怕现在还是。这些我都信了,可是,为什么 偏偏就没有相信她临终前用干瘪的手轻拍我的脸说的那句话呢?她说:“莫哭, 莫哭,奶奶只是去睡会儿。” 这一睡便是长眠不醒。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 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 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 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 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 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 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 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 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 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 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 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 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 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 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 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 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 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 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 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 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终于知道了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 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祖母临终时示意我们点上一根蜡烛,作者对此经历了一个由不解到最终完全 理解的过程。 B.文中加点句子“从她枕边搬走一座山”寓意丰富,既写出了祖母的病痛如山 般沉重,又写出了她对亲人如山一般厚重的爱。 C.文章运用大量插叙,回忆了祖母一生的艰辛。全文首尾呼应,脉络清晰,通 过丰富的细节写出了一个性格鲜明的祖母形象。 D.作者听了祖母的话在给先人上坟时哪怕现在还不敢回头,意在表明在晦暗的 地方呆的时间太长的祖母不可避免地在作者的生命中投下了某些阴影。 5.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 的村庄,终日沉默,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5 分) 6.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倾听黑暗”的 丰富含义,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6分) 4.D(“意在表明不可避免地在作者的生命中投下了某些阴影”错误。全文主旨 在于赞美祖母而对苦难时的坚韧意志和乐观态度,抒发对祖母的怀念感激之情。) 5.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②把祖母忍受苦楚比作苦命村庄的终日 沉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引人顽强的精神品质。(2分)③把祖母与村庄联 系起来,能让读者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去理解祖母的苦难与坚韧,使人物形象具 有厚重的内涵与意义。(2分)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 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 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 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 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 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 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 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 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 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 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 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 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 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终于知道了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 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祖母临终时示意我们点上一根蜡烛,作者对此经历了一个由不解到最终完全 理解的过程。 B.文中加点句子“从她枕边搬走一座山”寓意丰富,既写出了祖母的病痛如山 一般沉重,又写出了她对亲人如山一般厚重的爱。 C.文章运用大量插叙,回忆了祖母一生的艰辛。全文首尾呼应,脉络清晰,通 过丰富的细节写出了一个性格鲜明的祖母形象。 D.作者听了祖母的话在给先人上坟时哪怕现在还不敢回头,意在表明在晦暗的 地方呆的时间太长的祖母不可避免地在作者的生命中投下了某些阴影。 5.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 的村庄,终日沉默,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5 分) 6.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倾听黑暗”的 丰富含义,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6 分) 4.D(“意在表明不可避免地在作者的生命中投下了某些阴影”错误。全文主旨 在于赞美祖母而对苦难时的坚韧意志和乐观态度,抒发对祖母的怀念感激之情。) 5.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②把祖母忍受苦楚比作苦命村庄的终日 沉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引人顽强的精神品质。(2 分)③把祖母与村庄联 系起来,能让读者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去理解祖母的苦难与坚韧,使人物形象具 有厚重的内涵与意义。(2 分)
6.①“倾听黑暗”一语运用了暗喻、通感的手法。“黑暗”喻指人生中的种种 苦难。这一说法形象地表达了我们面对苦难时应该有的正确态度。(1分)②“倾 听黑暗”就是遭遇到生命中的黑暗时要有良好的心理,不能畏惧害怕,也无需怨 天尤人。祖父一去不还,祖母就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儿都不去,独自一人养大 父亲和叔叔,从未退缩,毫无怨言。(2分)③“倾听黑暗”还包含着面对生命 的苦难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倾听”不等于“屈从”,而是在黑暗中持有一种 坚韧乐观的精神,永远不丢失对光明的追求。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 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2分)④认识:言之成理即 可(1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生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一一在笔头最顶端的地 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 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増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 阵地。(光明网) 材料二 日前,太原钢铁集团宣布由其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实现了批 量生产,并于近日成功应用于国内制笔厂家。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造”笔头有望 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对于研发笔尖钢技术的意义,有网友提出疑问,花费巨资研 发一项髙度成熟、利润有限的大众商品,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否合理?在基于精 细化的产业分工和广泛的全球贸易背景下,我们是不是确有必要执着于造出圆珠 笔头?对于国内的制笔企业来说,笔尖钢技术的突破无疑也是个好消息。作为核 心部件之一的圆珠笔尖所需的特殊用钢,长期完全依赖进口,每年企业需要用每 吨12万元左右的价格,从日本等国家进口1000多吨。不仅如此,由于核心技术 的缺失,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企业从生产加工到标准制定都缺乏主动权。有专家 介绍,中国研制成功易切削不锈钢线材以后,日本的钢材供应商立刻将价格从每 吨12.5万元下调到9万元左右,而如果笔尖钢能完全实现国产化,国内制笔企 业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我们也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主动权。(新华网 材料三
6.①“倾听黑暗”一语运用了暗喻、通感的手法。“黑暗”喻指人生中的种种 苦难。这一说法形象地表达了我们面对苦难时应该有的正确态度。(1 分)②“倾 听黑暗”就是遭遇到生命中的黑暗时要有良好的心理,不能畏惧害怕,也无需怨 天尤人。祖父一去不还,祖母就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儿都不去,独自一人养大 父亲和叔叔,从未退缩,毫无怨言。(2 分)③“倾听黑暗”还包含着面对生命 的苦难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倾听”不等于“屈从”,而是在黑暗中持有一种 坚韧乐观的精神,永远不丢失对光明的追求。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 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2 分)④认识:言之成理即 可(1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生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 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 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 阵地。(光明网) 材料二 日前,太原钢铁集团宣布由其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实现了批 量生产,并于近日成功应用于国内制笔厂家。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造”笔头有望 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对于研发笔尖钢技术的意义,有网友提出疑问,花费巨资研 发一项高度成熟、利润有限的大众商品,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否合理?在基于精 细化的产业分工和广泛的全球贸易背景下,我们是不是确有必要执着于造出圆珠 笔头?对于国内的制笔企业来说,笔尖钢技术的突破无疑也是个好消息。作为核 心部件之一的圆珠笔尖所需的特殊用钢,长期完全依赖进口,每年企业需要用每 吨 12 万元左右的价格,从日本等国家进口 1000 多吨。不仅如此,由于核心技术 的缺失,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企业从生产加工到标准制定都缺乏主动权。有专家 介绍,中国研制成功易切削不锈钢线材以后,日本的钢材供应商立刻将价格从每 吨 12.5 万元下调到 9 万元左右,而如果笔尖钢能完全实现国产化,国内制笔企 业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我们也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主动权。(新华网)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