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 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 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 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 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 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 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 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 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 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 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 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 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 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 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 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 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阅读古诗,充分利用古诗资源进行想象性作文,使读为写作所用,而写作又促进 了对古诗的理解,使读写互为彰显。古诗如此,成语故事、精短文言文不也同样 可以用渲染意境、联想补白、虚构再造、穿越时空四法进行想象性作文吗? 第二课 教学内容:以《春江花月夜》为示例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参考资料(四)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 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 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 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 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 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 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 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 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 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 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 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 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 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 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 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 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 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 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 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 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 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 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阅读古诗,充分利用古诗资源进行想象性作文,使读为写作所用,而写作又促进 了对古诗的理解,使读写互为彰显。古诗如此,成语故事、精短文言文不也同样 可以用渲染意境、联想补白、虚构再造、穿越时空四法进行想象性作文吗? 第二课 教学内容:以《春江花月夜》为示例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参考资料(四)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 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 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 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 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 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 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
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 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 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 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 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 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 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晢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 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 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 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 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 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 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 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 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 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 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 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 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 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 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 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 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 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 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 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 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 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 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一一该又 凭添几重愁苦!
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 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 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 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 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 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 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 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 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 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 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 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 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 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 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 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 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 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 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 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 “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 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 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 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 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 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 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 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 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 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 做梦也念念归家一一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 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 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 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 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一一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 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 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 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 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 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 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奧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 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 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 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 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 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一高悬 西斜—一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 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 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晢理与生活情趣 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 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 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 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 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 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 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 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一一细微极(纸)一一柔和 级(尤、灰)一一洪亮级(文、麻)一一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 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 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 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 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 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 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 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 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 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 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 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 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 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 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 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 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 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 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 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 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 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 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 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 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 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 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 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 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 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 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 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 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 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 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