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黑格尔主义 本章概述 产生于19世纪末的新黑格尔主义,既继承了黑格尔主义的传统, 又吸取了经验主义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一些思想,在“复兴黑格 尔”的旗号下重新研究、解释或改造黑格尔哲学,它在批判旧形 而上学的机械论和理性的片面性的同时,不回避对关于世界的基 础、本质等问题的探讨,认为可以通过直觉达到实在,强调联系 和整体性,在国家、民族至上观点与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 观点之间寻求调和,曾一度在英、美和意大利等国流行并产生了 很大影响。本章主要介绍新黑格尔主义的概况、以及格林、布拉 德雷、鲍桑葵、克罗齐、罗伊斯等新黑格尔主义者的重要思想
第六章 新黑格尔主义 本章概述 产生于19世纪末的新黑格尔主义,既继承了黑格尔主义的传统, 又吸取了经验主义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一些思想,在“复兴黑格 尔”的旗号下重新研究、解释或改造黑格尔哲学,它在批判旧形 而上学的机械论和理性的片面性的同时,不回避对关于世界的基 础、本质等问题的探讨,认为可以通过直觉达到实在,强调联系 和整体性,在国家、民族至上观点与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 观点之间寻求调和,曾一度在英、美和意大利等国流行并产生了 很大影响。本章主要介绍新黑格尔主义的概况、以及格林、布拉 德雷、鲍桑葵、克罗齐、罗伊斯等新黑格尔主义者的重要思想
第一节新黑格尔主义概况 新黑格尔主义是19世纪末在英、美产生和流行,20世纪上半期、特别是 两次大战之间在的、意等国产生强大影响的一个以“复兴黑格尔”为旗号的哲学流派 该派哲学家既继承了黑格尔主义传统,又吸取了非理性主义等同时代其他西方哲学流派的一些观点。他们 对传统形而上学采取批判态度,但往往又不要求取消或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关于世界的基础、本质、本 原等所谓本体论问题。他们把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改造成某种具有非理性和经验特征的精神性存在;强调生活和 行动(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意义,将黑格尔的理性思辨的辩证法改造成为具有非理性色彩的辩证法;既继承 了黑格尔晢学体系中保守性最强的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精神,特别是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的观点,又企图将其 与对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强调的理论调和起来。总的说来,新黑格尔主义在某些方面已有较明显的现代哲学 特色,但其基本哲学思维方式尚未摆脱近代哲学的理论框架。 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新黑格尔主义的出现和流行,与19世纪末西方 各国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有一定的联系。当时各国自由资本主义制度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将个人自由和民主 权利理想化和神圣化的理性主义传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各国统治者纷纷要求强化国家机器。反映在哲学上, 他们不满意强调原子式的个体的传统经验主义,而对强调整体、绝对的黑格尔主义产生了兴趣。以“复兴黑格 尔”为旗号的新黑格尔主义正好体现了他们的这种要求,因而受到他们的欢迎。 按历史年代说,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形成最早。1865年出版的苏格兰人斯特林的《黑格尔的秘密》标志着英 国新黑格尔主义露头。新黑格尔主义之在英国同经验派晢学争夺主导权并取得胜利,是由牛津大学教授格林开 始的。在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实际上充当了他们的领袖人物的是牛津大学研究员布 拉德雷。美国新黑格尔主义者主要有罗伊斯·克莱顿,布兰夏德。1905年狄尔泰的《青年黑格尔》的出版对德 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同一时期,文德尔班、那托普、卡西尔、李伯特等一批原来的新康德主 义者都转向了新黑格尔主义。如0世纪20年代,克罗纳、格洛克纳、拉松等人是德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 总的说来,新黑格尔主义在德国流行的时间不长,影响也不算大。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新黑格尔主义在意大利 也较为流行。主要代表是克罗齐和金蒂雷。法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有华尔、伊波利特等人,其理论特点 是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的思想出发来解释黑格尔
第一节 新黑格尔主义概况 • 一、新黑格尔主义的基本特征 新黑格尔主义是19世纪末在英、美产生和流行,20世纪上半期、特别是 两次大战之间在的、意等国产生强大影响的一个以“复兴黑格尔”为旗号的哲学流派。 • 该派哲学家既继承了黑格尔主义传统,又吸取了非理性主义等同时代其他西方哲学流派的一些观点。他们 对传统形而上学采取批判态度,但往往又不要求取消或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关于世界的基础、本质、本 原等所谓本体论问题。他们把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改造成某种具有非理性和经验特征的精神性存在;强调生活和 行动(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意义,将黑格尔的理性思辨的辩证法改造成为具有非理性色彩的辩证法;既继承 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保守性最强的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精神,特别是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的观点,又企图将其 与对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强调的理论调和起来。总的说来,新黑格尔主义在某些方面已有较明显的现代哲学 特色,但其基本哲学思维方式尚未摆脱近代哲学的理论框架。 • 二、新黑格尔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新黑格尔主义的出现和流行,与19世纪末西方 各国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有一定的联系。当时各国自由资本主义制度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将个人自由和民主 权利理想化和神圣化的理性主义传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各国统治者纷纷要求强化国家机器。反映在哲学上, 他们不满意强调原子式的个体的传统经验主义,而对强调整体、绝对的黑格尔主义产生了兴趣。以“复兴黑格 尔”为旗号的新黑格尔主义正好体现了他们的这种要求,因而受到他们的欢迎。 • 按历史年代说,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形成最早。1865年出版的苏格兰人斯特林的《黑格尔的秘密》标志着英 国新黑格尔主义露头。新黑格尔主义之在英国同经验派哲学争夺主导权并取得胜利,是由牛津大学教授格林开 始的。在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实际上充当了他们的领袖人物的是牛津大学研究员布 拉德雷。美国新黑格尔主义者主要有罗伊斯 ·克莱顿,布兰夏德。1905年狄尔泰的《青年黑格尔》的出版对德 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同一时期,文德尔班、那托普、卡西尔、李伯特等一批原来的新康德主 义者都转向了新黑格尔主义。20世纪20年代,克罗纳、格洛克纳、拉松等人是德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 总的说来,新黑格尔主义在德国流行的时间不长,影响也不算大。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新黑格尔主义在意大利 也较为流行。主要代表是克罗齐和金蒂雷。法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有华尔、伊波利特等人,其理论特点 是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的思想出发来解释黑格尔
第二节英国新黑格尔主义 1、格林的生平活动格林( Thomas Hill Gree1836-1882)是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奠基者 他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牧师家庭。1855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60年成为该校研究生。1867年以后 在该校教哲学,1878年升为道德哲学教授。他除了从事哲学教学外,还致力于教育、政治方面的 实际工作。主要著作有《休谟人性论导论》(1874)、《伦理学绪论》(1883)、《关于政治原 理的演讲》(190)。 2、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融合格林在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在 于他对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动摇了它长期在英国哲学中的统治地位,由 此引入康德和黑格尔等德国唯心主义晢学,使之在英国站稳脚跟。他认为经验主义者把人的知识 还原为一些原始的因素,即孤立的、分散的原子似的知觉,忽视了人的理智(自我意识)的联系 作用,不能解释人类知识的可能性。经验主义必然导致怀疑主义。休谟哲学既使经验主义达到了 顶点,又标志着经验主义的破产。而这意味着必须转向德国的较有生气的路线。 他要求以德国哲学中强调联系和整体的观点来取代经验主义关于事物的分散、孤立的观点 他认为内在关系体现了事物的本质。一事物只有同别的事物发生内在关系,作为整体中的事物, 才可能是实在的。人的自我意识把各种不同事物联系起来才有了内在关系。真正的知识也只能存 在于关系中。为了把人的各种知觉纳入关系之中,就必须有自我意识的综合作用。 人的创造活动是无限永恒意识的一部分,是后者的表现。后者(又称普遍心灵)作为惟一的 精神原则最后构成或产生了整个自然界。无限永恒意识对整个世界的创造即体现于这些有限意识 的创造之中。格林以此把康德的主体的综合作用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他的 无限永恒意识实际上就是内在于世界之中的上帝
第二节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 • 一 、黑格尔主义者格林的哲学 • 1、格林的生平活动 格林(Thomas Hill Green,1836-1882)是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奠基者。 他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牧师家庭。1855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60年成为该校研究生。1867年以后 在该校教哲学,1878年升为道德哲学教授。他除了从事哲学教学外,还致力于教育、政治方面的 实际工作。主要著作有《休谟人性论导论》(1874)、《伦理学绪论》(1883)、《关于政治原 理的演讲》(190)。 • 2、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融合 格林在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在 于他对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动摇了它长期在英国哲学中的统治地位,由 此引入康德和黑格尔等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使之在英国站稳脚跟。他认为经验主义者把人的知识 还原为一些原始的因素,即孤立的、分散的原子似的知觉,忽视了人的理智(自我意识)的联系 作用,不能解释人类知识的可能性。经验主义必然导致怀疑主义。休谟哲学既使经验主义达到了 顶点,又标志着经验主义的破产。而这意味着必须转向德国的较有生气的路线。 • 他要求以德国哲学中强调联系和整体的观点来取代经验主义关于事物的分散、孤立的观点。 他认为内在关系体现了事物的本质。一事物只有同别的事物发生内在关系,作为整体中的事物, 才可能是实在的。人的自我意识把各种不同事物联系起来才有了内在关系。真正的知识也只能存 在于关系中。为了把人的各种知觉纳入关系之中,就必须有自我意识的综合作用。 • 人的创造活动是无限永恒意识的一部分,是后者的表现。后者(又称普遍心灵)作为惟一的 精神原则最后构成或产生了整个自然界。无限永恒意识对整个世界的创造即体现于这些有限意识 的创造之中。格林以此把康德的主体的综合作用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他的 无限永恒意识实际上就是内在于世界之中的上帝
第二节(续1) 3、道德和政治格林反对穆勒、斯宾塞等人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解释道德生活的倾向。认为 正是人的超自然的精神原则使人具有道德。研究道德应从硏究作为其根源的精神原则开始,从形 而上学开始。这个精神原则正是作为无限永恒意识的体现的人的自我意识。它不服从因果规律, 它在逻辑上是在先的,是自由的,而人的自由正是其伦理道德生活的前提。 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是片面的,为了正确解释人的自由和人的道德行为,应把经验和自然 因素的作用与人的自由选择结合起来。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格林反对以穆勒为代表的伦理 学上的快乐论(享乐主义)。人的道德行为的目应是自我实现而不是追求享乐。人作为道德主体 不只是感性有机体,而且是精神主体。人作为精神主体总是趋向普遍心灵,因此人的道德行为实 际上是以上帝为目标,或者说上帝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最后根源。 社会和国家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个人只有与他人和社会处在内在联系中才能作为社 会真实的一员存在。个人在实现自己的价值、道德上的善的同时促使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和国家实 现善。但格林反对把社会、国家看做是超乎构成它的众多的个人之外或之上的独立自存的东西 它们不是目的本身,它们的作用是创造和维持善的生活的条件,即个人借以最好地发挥其本身的 能力和价值、使个人作为真正的人活着的条件。社会、国家越是能实现个人的道德理想,就越有 存在的理由。现实的国家并不一定符合国家的观念和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公民们为了维护公共 福利和共同的善,可以不服从它们,可以提出加以修改或废止,甚至可以进行反抗。格林在社会 政治问题上企图调和主张个人绝对自由的放任主义和主张国家至高无上的绝对主义,这与他在哲 学上调和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一致
第二节(续1) • 3、道德和政治 格林反对穆勒、斯宾塞等人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解释道德生活的倾向。认为 正是人的超自然的精神原则使人具有道德。研究道德应从研究作为其根源的精神原则开始,从形 而上学开始。这个精神原则正是作为无限永恒意识的体现的人的自我意识。它不服从因果规律, 它在逻辑上是在先的,是自由的,而人的自由正是其伦理道德生活的前提。 • 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是片面的,为了正确解释人的自由和人的道德行为,应把经验和自然 因素的作用与人的自由选择结合起来。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格林反对以穆勒为代表的伦理 学上的快乐论(享乐主义)。人的道德行为的目应是自我实现而不是追求享乐。人作为道德主体 不只是感性有机体,而且是精神主体。人作为精神主体总是趋向普遍心灵,因此人的道德行为实 际上是以上帝为目标,或者说上帝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最后根源。 • 社会和国家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个人只有与他人和社会处在内在联系中才能作为社 会真实的一员存在。个人在实现自己的价值、道德上的善的同时促使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和国家实 现善。但格林反对把社会、国家看做是超乎构成它的众多的个人之外或之上的独立自存的东西。 它们不是目的本身,它们的作用是创造和维持善的生活的条件,即个人借以最好地发挥其本身的 能力和价值、使个人作为真正的人活着的条件。社会、国家越是能实现个人的道德理想,就越有 存在的理由。现实的国家并不一定符合国家的观念和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公民们为了维护公共 福利和共同的善,可以不服从它们,可以提出加以修改或废止,甚至可以进行反抗。格林在社会 政治问题上企图调和主张个人绝对自由的放任主义和主张国家至高无上的绝对主义,这与他在哲 学上调和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一致
第二节(续2) 布拉德雷的生平活动布拉德雷( Francis Herbert Bradley)是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领袖 人物。他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进牛津大学,1870年任任研究员,一直到逝世。因 患有多种疾病,从1871年起他一直过着几乎是足不出户的孤寂生活,终生未娶。主要著作有《伦 理学研究》(1876)、《逻辑原理》(1883)、代表作《现象与实在》(1893)、《真理与实在 论文集》(1914)。 2、布拉德雷的主要思想布拉德雷在《现象与实在》上篇中接受了康德将现象与实在分 离的思想方法,认为物质世界以及与之相关的空间、时间、运动、因果性等都存在矛盾,而矛盾 就是背离,意味着不实在;因而它们都只能是现象,不是实在。他在《现象与实在》下篇中肯定 并具体论述了精神性的“绝对”的实在性。在精神之外没有、也不能有任何实在,而且,任何东 西精神性越多,它就越是真正的实在。他与黑格尔不同突出地表现在:第一,在黑格尔那里,绝 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在布拉德雷那里,绝对指的是绝对经验。绝对经验是一切存在的 基础,它是一切有限经验的有机整体,超出有限的个人经验之外,又存在于这些个人经验之中 第二,黑格尔关于绝对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泛理性主义,而布拉德雷的绝对唯心主义具有明显的非 理性色彩。绝对经验不仅包含了通过感觉而得到的经验,也包括了主观的情感意志以及神秘的本 能体验 他把感知经验分成三种,即直接经验(低于关系的经验)、相对经验(处于关系之中的经 验)、绝对经验(超关系的经验)。它们外表上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直接经验指人所直 接感受到的原始的、混沌的的经验。相对经验是有了主体与对象、实在与现象之分的经验。绝对 经验超出了一切矛盾和对立,一切均保留了自己的个性而又无矛盾地消融于绝对经验之中。 他的认识论带有明显的不可知论、非理性主义倾向。抽象性的观念不能认识具体性的实在 实在只能在本能体验和直觉中达到。他的绝对、实在虽不是正统的基督教的上帝,但仍然起着上 帝的作用
第二节(续2) • 二、布拉德雷的绝对唯心主义 • 1、布拉德雷的生平活动 布拉德雷(Francis Herbert Bradley)是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领袖 人物。他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进牛津大学,1870年任任研究员,一直到逝世。因 患有多种疾病,从1871年起他一直过着几乎是足不出户的孤寂生活,终生未娶。主要著作有《伦 理学研究》(1876)、《逻辑原理》(1883)、代表作《现象与实在》(1893)、《真理与实在 论文集》(1914)。 • 2、布拉德雷的主要思想 布拉德雷在《现象与实在》上篇中接受了康德将现象与实在分 离的思想方法,认为物质世界以及与之相关的空间、时间、运动、因果性等都存在矛盾,而矛盾 就是背离,意味着不实在;因而它们都只能是现象,不是实在。他在《现象与实在》下篇中肯定 并具体论述了精神性的“绝对”的实在性。在精神之外没有、也不能有任何实在,而且,任何东 西精神性越多,它就越是真正的实在。他与黑格尔不同突出地表现在:第一,在黑格尔那里,绝 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在布拉德雷那里,绝对指的是绝对经验。绝对经验是一切存在的 基础,它是一切有限经验的有机整体,超出有限的个人经验之外,又存在于这些个人经验之中。 第二,黑格尔关于绝对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泛理性主义,而布拉德雷的绝对唯心主义具有明显的非 理性色彩。绝对经验不仅包含了通过感觉而得到的经验,也包括了主观的情感意志以及神秘的本 能体验。 • 他把感知经验分成三种,即直接经验(低于关系的经验)、相对经验(处于关系之中的经 验)、绝对经验(超关系的经验)。它们外表上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直接经验指人所直 接感受到的原始的、混沌的的经验。相对经验是有了主体与对象、实在与现象之分的经验。绝对 经验超出了一切矛盾和对立,一切均保留了自己的个性而又无矛盾地消融于绝对经验之中。 • 他的认识论带有明显的不可知论、非理性主义倾向。抽象性的观念不能认识具体性的实在。 实在只能在本能体验和直觉中达到。他的绝对、实在虽不是正统的基督教的上帝,但仍然起着上 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