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学 本章概述 ·舍勒开创的晢学人类学以经验科学对人的研究为重要依据,从哲学角度探讨 人的本体论结构,揭示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力图描述人的完整形象,在世界 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舍勒等人的哲学人类学和卡西尔的人类 文化学
第十三章 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学 • 本章概述 • • 舍勒开创的哲学人类学以经验科学对人的研究为重要依据,从哲学角度探讨 人的本体论结构,揭示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力图描述人的完整形象,在世界 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舍勒等人的哲学人类学和卡西尔的人类 文化学
第一节哲学人类学概况 广义地说,“哲学人类学”可以泛指19世纪下半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兴起的把 对人的研究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的哲学思潮。这种意义上的哲学人类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 主义、人类中心论等倾向的所指大体接近。狭义地说,它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由马克斯舍勒最 早系统提出、后来又为其他哲学家从不同方面作了发挥的关于人的哲学。其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从 哲学角度来解释经验科学中关于人的知识。这种研究将为各种具体的人类学学科奠定统一的哲学 基础。它企图把经验科学对人的研究与形而上学对人的思考结合起来;从哲学的立足点出发,通 过对人的起源、进化以及人与动物、环境、世界宗教、社会、历史、文化的探讨,揭示人在宇宙 中的特殊地位,描述人的完整形象,抽象出人在人类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结构。 哲学人类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的某种修正和发展。虽然存在主 义能在这个异己的、压抑的、动荡的世界中找到个人存在这个落脚点,但是由于它把人引向自己 的内心生活,忽视了自己所经历的世界,从而使人无法在社会中有意义地塑造世界。同时,由于 在存在主义的生存领域中没有生活过程的连续性、没有通过当前片刻来保持已达到的成就的可能 性,从而也就没有个体、人类乃至社会的进步,人也不可能过着真实的生活。在哲学人类学中, 生活中的每一现象都是一个基本的开放的单位,构成人本质的既有其丰富的内在性,亦有现实的 外在性;既是停留在内心生活里的东西,也是表现于外在历史的东西。人的这种开放和发展的存 在结构表明了人具有表现自身、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以及推动历史的自信和希望。与在存在主义 中绝望成为人存在结构的重要特征不同,在哲学人类学中,希望是人存在本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这种以希望为特征的乐观主义成为哲学人类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节 哲学人类学概况 • 广义地说,“哲学人类学”可以泛指19世纪下半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兴起的把 对人的研究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的哲学思潮。这种意义上的哲学人类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 主义、人类中心论等倾向的所指大体接近。狭义地说,它是指20世纪20 年代末由马克斯 舍勒最 早系统提出、后来又为其他哲学家从不同方面作了发挥的关于人的哲学。其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从 哲学角度来解释经验科学中关于人的知识。这种研究将为各种具体的人类学学科奠定统一的哲学 基础。它企图把经验科学对人的研究与形而上学对人的思考结合起来;从哲学的立足点出发,通 过对人的起源、进化以及人与动物、环境、世界宗教、社会、历史、文化的探讨,揭示人在宇宙 中的特殊地位,描述人的完整形象,抽象出人在人类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结构。 • 哲学人类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的某种修正和发展。虽然存在主 义能在这个异己的、压抑的、动荡的世界中找到个人存在这个落脚点,但是由于它把人引向自己 的内心生活,忽视了自己所经历的世界,从而使人无法在社会中有意义地塑造世界。同时,由于 在存在主义的生存领域中没有生活过程的连续性、没有通过当前片刻来保持已达到的成就的可能 性,从而也就没有个体、人类乃至社会的进步,人也不可能过着真实的生活。在哲学人类学中, 生活中的每一现象都是一个基本的开放的单位,构成人本质的既有其丰富的内在性,亦有现实的 外在性;既是停留在内心生活里的东西,也是表现于外在历史的东西。人的这种开放和发展的存 在结构表明了人具有表现自身、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以及推动历史的自信和希望。与在存在主义 中绝望成为人存在结构的重要特征不同,在哲学人类学中,希望是人存在本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这种以希望为特征的乐观主义成为哲学人类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节舍勒和哲学人类学的创立 绝大多数哲学人类学的代表都把舍勒当做理论先驱,而把自己看做舍勒事业的继承者。 舍勒的思想历程及其哲学人类学的基本目标 舍勒( Max Scheler,1874-1928)是20世 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与胡塞尔齐名的现象学者,价值伦理学的奠基人,哲学人类学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先验的方法和心理的方法》(1900)、《同情的形式和本质》(1913)、《伦理 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1916)、《论人的永恒性》(1921)、《知识的诸形式与 社会》(1926)、《人在宇宙中的地位》(928)等 舍勒一生思想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97-1913年,这时他受李普曼和奥伊肯的 影响,逻辑和伦理的关系问题是他研究的主题;第二阶段为1913-1922年,他把现象学推广到伦 理和宗教领域,形成了以应用现象学为特征的价值伦理学和宗教现象学;第三阶段为1922-1928 年,他逐渐放弃了现象学,强调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结合,建立了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基 础的哲学人类学。 哲学人类学的基本主题是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首先,他认为哲学人类学是以人为中心, 从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展开对完整的人的研究。其次它探讨的上述问题是最终的哲学课题,它所 完成的是哲学所需要完成的最终任务,它所建立的是全部哲学的基础。换言之,哲学人类学不是 一般的哲学而是元哲学。最后,它不仅是元哲学,而且也是元科学,一种关于人的基础科学
第二节 舍勒和哲学人类学的创立 • 绝大多数哲学人类学的代表都把舍勒当做理论先驱,而把自己看做舍勒事业的继承者。 • 一、舍勒的思想历程及其哲学人类学的基本目标 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是20世 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与胡塞尔齐名的现象学者,价值伦理学的奠基人,哲学人类学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先验的方法和心理的方法》(1900)、《同情的形式和本质》(1913)、《伦理 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1916)、《论人的永恒性》(1921)、《知识的诸形式与 社会》(1926)、《人在宇宙中的地位》(928)等。 • 舍勒一生思想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97-1913年,这时他受李普曼和奥伊肯的 影响,逻辑和伦理的关系问题是他研究的主题;第二阶段为1913-1922年,他把现象学推广到伦 理和宗教领域,形成了以应用现象学为特征的价值伦理学和宗教现象学;第三阶段为1922-1928 年,他逐渐放弃了现象学,强调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结合,建立了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基 础的哲学人类学。 • 哲学人类学的基本主题是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首先,他认为哲学人类学是以人为中心, 从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展开对完整的人的研究。其次它探讨的上述问题是最终的哲学课题,它所 完成的是哲学所需要完成的最终任务,它所建立的是全部哲学的基础。换言之,哲学人类学不是 一般的哲学而是元哲学。最后,它不仅是元哲学,而且也是元科学,一种关于人的基础科学
第二节(续1 人是生命冲动和精神的统 具体说来,舍勒所建立的是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 基础的二元论哲学。他把全部存在分为动力。生命和精神三个领域。动力领域指实在的物理世界 生命领域指包括人在内的实在所有机世界或与人关联的自然世界,它最终可还原为生命的欲望或 冲动。精神领域指具有精神的个人或人格与全能的上帝活动的场所。 生命冲动是一种自在和自为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四个层次:感性冲动、本能、习惯和实践智 能。感性冲动是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它指有机体自身内在的向外趋向性,无意识的需求,无规定 的运动。本能是生物体的某种适应自然需求的合目的的有效行为。具有专一性和定向性。习惯是 生物体具有联想记忆的能力,它通过条件反射形成新的心理动力定型。实践理智是生命冲动表现 的最高形式,它包括生物的选择能力以及在选择基础上活动。实践指生物通过某种活动能获得该 生物种中完全没有的特征或活动方式。理智指生物的新的活动方式不受本能和习惯支配,而为实 践理性所操纵。 人的本质特征是“精神”。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精神只存在于个人之中,每个人的 精神是惟一的。第二,精神是多元化的存在。第三,精神是个人本质上不同的、活动的、具体的 统一。第四,精神是对一切事物的开放态度。精神不是作为实在领域的事物,精神的意向性活动 使个人能超越自在世界达到自为世界,超越自己的生命领域以及心理的存在达到个人的精神存在 最后,精神在纯形式中是无力的,虽然精神有自身的特征和规则,但它没有自身的原始动能。它 仅仅是一种动态的倾向性 生命和精神互相补充。首先,二者是人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其次,生命作为一种盲目的 欲望和动能,需要精神的限制和引导;精神协调人的各种欲望和需要,引导生命冲动实现精神和 价值的目标。第三,精神作为一种动态的趋向性需要有实在的内容去充实它,精神需要从生命冲 动中汲取原始的力量、激情和欲望。精神和生命接触时,必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状态和本能的冲 突而体现在人身上的不断克服紧张、冲突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和精神互相补偿的过程。这一过程就 是生命精神化或精神生命化
第二节(续1) • 二、人是生命冲动和精神的统一 具体说来,舍勒所建立的是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 基础的二元论哲学。他把全部存在分为动力。生命和精神三个领域。动力领域指实在的物理世界 生命领域指包括人在内的实在所有机世界或与人关联的自然世界,它最终可还原为生命的欲望或 冲动。精神领域指具有精神的个人或人格与全能的上帝活动的场所。 • 生命冲动是一种自在和自为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四个层次:感性冲动、本能、习惯和实践智 能。感性冲动是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它指有机体自身内在的向外趋向性,无意识的需求,无规定 的运动。本能是生物体的某种适应自然需求的合目的的有效行为。具有专一性和定向性。习惯是 生物体具有联想记忆的能力,它通过条件反射形成新的心理动力定型。实践理智是生命冲动表现 的最高形式,它包括生物的选择能力以及在选择基础上活动。实践指生物通过某种活动能获得该 生物种中完全没有的特征或活动方式。理智指生物的新的活动方式不受本能和习惯支配,而为实 践理性所操纵。 • 人的本质特征是“精神”。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精神只存在于个人之中,每个人的 精神是惟一的。第二,精神是多元化的存在。第三,精神是个人本质上不同的、活动的、具体的 统一。第四,精神是对一切事物的开放态度。精神不是作为实在领域的事物,精神的意向性活动 使个人能超越自在世界达到自为世界,超越自己的生命领域以及心理的存在达到个人的精神存在。 最后,精神在纯形式中是无力的,虽然精神有自身的特征和规则,但它没有自身的原始动能。它 仅仅是一种动态的倾向性。 • 生命和精神互相补充。首先,二者是人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其次,生命作为一种盲目的 欲望和动能,需要精神的限制和引导;精神协调人的各种欲望和需要,引导生命冲动实现精神和 价值的目标。第三,精神作为一种动态的趋向性需要有实在的内容去充实它,精神需要从生命冲 动中汲取原始的力量、激情和欲望。精神和生命接触时,必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状态和本能的冲 突而体现在人身上的不断克服紧张、冲突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和精神互相补偿的过程。这一过程就 是生命精神化或精神生命化。 •
第二节(续2)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舍勒在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以后,试图从完整的人出发,考 察人与世界、历史、上帝的关系,借助这三个主题来确定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 舍勒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来说明人与环境世界的关系。人是以精神为本质,以生命为基础同 环境世界发生关系的,这构成了人向世界的开发性。人是一个能够向世界开放的X。历史既是生 命冲动的历史,又是精神发展的历史。生命冲动在历史发展中起动力作用。人的精神为历史发展 提供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可能性。由于精神的变化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历史的发展没有预定的目 标和计划,发展是多元化的,并呈现出无限丰富、多样而又复杂的发展样式。历史发展的结构本 质上是精神的结构。完整的人和上帝有密切关系。上帝被体验、被理解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人 和上帝互相独立,也互相包含。上帝通过人的生命精神化和精神生命化不断趋向自身的完美,历 史达到的是两者暂时的统一,在上帝那里,两者才达到真正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完整的人。人通 过上帝看到自身的完整性。 总之,人是生命和精神本质的双重结构,人在宇宙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向世界开放,推动和 引导历史发展,与上帝同生共存。这就是舍勒描述的完整的人的形象和哲学人类学的图景。他的 思想在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节(续2) • 三、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舍勒在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以后,试图从完整的人出发,考 察人与世界、历史、上帝的关系,借助这三个主题来确定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 • 舍勒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来说明人与环境世界的关系。人是以精神为本质,以生命为基础同 环境世界发生关系的,这构成了人向世界的开发性。人是一个能够向世界开放的X。历史既是生 命冲动的历史,又是精神发展的历史。生命冲动在历史发展中起动力作用。人的精神为历史发展 提供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可能性。由于精神的变化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历史的发展没有预定的目 标和计划,发展是多元化的,并呈现出无限丰富、多样而又复杂的发展样式。历史发展的结构本 质上是精神的结构。完整的人和上帝有密切关系。上帝被体验、被理解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人 和上帝互相独立,也互相包含。上帝通过人的生命精神化和精神生命化不断趋向自身的完美,历 史达到的是两者暂时的统一,在上帝那里,两者才达到真正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完整的人。人通 过上帝看到自身的完整性。 • 总之,人是生命和精神本质的双重结构,人在宇宙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向世界开放,推动和 引导历史发展,与上帝同生共存。这就是舍勒描述的完整的人的形象和哲学人类学的图景。他的 思想在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