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康德主义 本章概述 新康德主义继承和发展康德的“哥白尼变更”学说,旨在超越以二 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他们或用生理学的新 发展来证明康德的“哥白尼变更”理论;或把客体当做主要对象,从对 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致力于发现各门科 学的一般的逻辑结构或形式,强调纯粹思维对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创造; 或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体 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的评 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史 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要内容。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起了非常重要 的承前启后的作用,20世纪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曾一度是新康德主义者, 或出自新康德主义门下。本章主要介绍新康德主义的概况及其主要流派
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 • 本章概述 • 新康德主义继承和发展康德的“哥白尼变更”学说,旨在超越以二 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他们或用生理学的新 发展来证明康德的“哥白尼变更”理论;或把客体当做主要对象,从对 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致力于发现各门科 学的一般的逻辑结构或形式,强调纯粹思维对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创造; 或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体 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的评 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史 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要内容。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起了非常重要 的承前启后的作用,20世纪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曾一度是新康德主义者, 或出自新康德主义门下。本章主要介绍新康德主义的概况及其主要流派
第一节新康德主义概况 新康德主义是19世纪中期黑格尔派在德国解体后形成,19世纪70 年代以后广泛流行的、具有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倾向的晢学流派或思潮。其特点是企图通过复兴和重 新解释康德的有关理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潮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 之中,更反对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其根本立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 上学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作用的强调。 新康德主义之提出回到康德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就其深层意义而言,与其说是反对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不如说是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这与现代哲学对近代哲 学的超越大体一致。 新康德主义在德国的出现和盛行与19世纪下半期德国的特殊 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已显 露出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哲学上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矛盾,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和批判形成浪潮, 而“回到康德那里去”则汇成了当时资产阶级晢学中的主要浪潮。 促使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是德国哲学家李普曼( Otto Liebmann)和朗格。李普 曼的《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1865)被认为是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他在该书中明 确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 从19世纪70年代起新康德主义进入其繁荣期,它形成了众多的支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马堡学 派和弗莱堡学派。以科内利乌斯和内尔逊为代表的心里学派(或哥廷根学派)、以及以黎尔和屈尔 佩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一直以德国为中心,但其他西方国家也有流传。在法国,雷诺维叶的所谓新批判主义 就与康德主义极为相似,在奥地利和俄国,新康德主义通过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以及与他们密切 相关的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宣扬,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康德主义开始衰落。一战后新康德主义的许多代表纷纷转向了新黑格 尔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从而使新康德主义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存在的 意义。二战后,西方各国又出现了回到康德的新动向,但这已不同于原来的新康德主义
第一节 新康德主义概况 一、新康德主义的基本特点 新康德主义是19世纪中期黑格尔派在德国解体后形成,19世纪70 年代以后广泛流行的、具有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流派或思潮。其特点是企图通过复兴和重 新解释康德的有关理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潮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 之中,更反对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其根本立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 上学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作用的强调。 新康德主义之提出回到康德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就其深层意义而言,与其说是反对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不如说是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这与现代哲学对近代哲 学的超越大体一致。 二、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新康德主义在德国的出现和盛行与19世纪下半期德国的特殊 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已显 露出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哲学上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矛盾,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和批判形成浪潮, 而“回到康德那里去”则汇成了当时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主要浪潮。 促使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是德国哲学家李普曼(Otto Liebmann)和朗格。李普 曼的《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1865)被认为是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他在该书中明 确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 从19世纪70年代起新康德主义进入其繁荣期,它形成了众多的支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马堡学 派和弗莱堡学派。以科内利乌斯和内尔逊为代表的心里学派(或哥廷根学派 )、以及以黎尔和屈尔 佩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一直以德国为中心,但其他西方国家也有流传。在法国,雷诺维叶的所谓新批判主义 就与康德主义极为相似,在奥地利和俄国,新康德主义通过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以及与他们密切 相关的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宣扬,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康德主义开始衰落。一战后新康德主义的许多代表纷纷转向了新黑格 尔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从而使新康德主义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存在的 意义。二战后,西方各国又出现了回到康德的新动向,但这已不同于原来的新康德主义
第二节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 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是新康德主义 的开创者之一,新康德主义生理学派的主要代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科伦和杜伊斯堡担任过中学副校 长和校长,其间有几年在波恩大学任代课教师。1861年起他辞去教职,作为自由派5活动家参与了当时德国的 社会政治活动。他经常扮演工人领袖的角色,发表过一些维护工人利益的言论。他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不少 交往,但他的改良主义立场与他们的立场有着原则的区别,因而受到了他们的批评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工人问题》和《唯物主义史》,后者不是一般哲学史著作,而是表述朗格哲学观点的代 表作。它最早对新康德主义这种哲学思潮的基本观点作了较为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对以后新康德主义哲学思潮 的发展在理论上起了重要作用 朗格认为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哲学家,不仅克服了 以往各种哲学的缺陷,也为以后的晢学发展开辟了道路。康德哲学的关键部分是其关于理论理性的学说,必须 到他的理论理性的批判中去寻找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的根本意义。而理论理性批判的核心则是所谓“哥白 尼变更”理论:不是我们的概念去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我们的概念。这个变更的实质就是超越近代哲学的 实体(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本体论和主客、心物二元分立的倾向,把世界看做是由人本身的活动而 得到规定即被人化了的世界 朗格认为,康德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超越了在主体以外设定一个自在实体的学说,特别是唯物主义 而唯物主义有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企图用物质的运动来说明意识,或者说认为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意识必须 依赖物质,他认为对此所作的说明越多,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也越多。朗格认为唯物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缺陷,那 就是缺乏理想,倾向于利己主义,在对宗教、道德、艺术、诗歌方面的论述往往显得较为贫乏。 至于唯心主义,无论是康德以前的笛卡儿、莱布尼茨、沃尔夫,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还是康德以 后的费西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把意识本身当做纯存在或绝对原则,由此 出发建立整个世界。 朗格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康德所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 用,其中主观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东西的作用。康德不是 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即经验的范围。朗格的基本理论倾向正是现 代西方哲学家中相当普遍的要求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倾向
第二节 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 一、朗格的生平活动 弗里德里希· 阿尔伯特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是新康德主义 的开创者之一,新康德主义生理学派的主要代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科伦和杜伊斯堡担任过中学副校 长和校长,其间有几年在波恩大学任代课教师。1861年起他辞去教职,作为自由派5活动家参与了当时德国的 社会政治活动。他经常扮演工人领袖的角色,发表过一些维护工人利益的言论。他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不少 交往,但他的改良主义立场与他们的立场有着原则的区别,因而受到了他们的批评。 •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工人问题》和《唯物主义史》,后者不是一般哲学史著作,而是表述朗格哲学观点的代 表作。它最早对新康德主义这种哲学思潮的基本观点作了较为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对以后新康德主义哲学思潮 的发展在理论上起了重要作用。 • 二、论回到康德的意义 朗格认为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哲学家,不仅克服了 以往各种哲学的缺陷,也为以后的哲学发展开辟了道路。康德哲学的关键部分是其关于理论理性的学说,必须 到他的理论理性的批判中去寻找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的根本意义。而理论理性批判的核心则是所谓“哥白 尼变更”理论:不是我们的概念去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我们的概念。这个变更的实质就是超越近代哲学的 实体(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本体论和主客、心物二元分立的倾向,把世界看做是由人本身的活动而 得到规定即被人化了的世界。 • 朗格认为,康德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超越了在主体以外设定一个自在实体的学说,特别是唯物主义。 而唯物主义有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企图用物质的运动来说明意识,或者说认为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意识必须 依赖物质,他认为对此所作的说明越多,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也越多。朗格认为唯物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缺陷,那 就是缺乏理想,倾向于利己主义,在对宗教、道德、艺术、诗歌方面的论述往往显得较为贫乏。 • 至于唯心主义,无论是康德以前的笛卡儿、莱布尼茨、沃尔夫,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还是康德以 后的费西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把意识本身当做纯存在或绝对原则,由此 出发建立整个世界。 • 朗格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康德所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 用,其中主观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东西的作用。康德不是 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即经验的范围。朗格的基本理论倾向正是现 代西方哲学家中相当普遍的要求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倾向
第二节(续1) 朗格认为必须对康德晢学加以改造,其主要办法是把所谓生 理学唯心主义与康德哲学融合在一起,用前者的“科学材料”来论证后者。生理学唯心主义的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理学家弥勒,他利用同质刺激引起异质感觉和异质刺激引起同质感觉的现 象说明主体的感觉与外部对象的具体内容无关,外部对象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促使感官先天固有 的东西(感觉的内容和性质)显现出来。 朗格感官生理学证明了康德的观点:人的一切感觉、认识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尽管后 者也提供一种刺激),而是人本身的机体组织,首先是感觉器官的结构的产物。由于器官的组织 不同,同一对象就会显得极不相同。这样,认识的客观来源、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完全被抛弃了, 切都被归结为主体的生理构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了。朗格认 为人的认识只能在现象界,自在之物是其活动的极限,就像池底和池岸是池内的鱼儿活动的极限 一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为我之物来代替自在之物,例如可以将关于冷热的概念代替物体 的实际温度。这就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归结为人的感觉概念中的事物。 朗格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进步的言论,但他 的立场又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他认为利己主义和各个个人利益的协调(包括同情)是文明进 步的根源,历史是个人追求自由和利益的历史,历史的冲突归根到底源于个人的利害冲突。他把 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律从生物界移入社会,他的观点正是19世纪下半期在西方流行的所谓社会达尔 文主义。在他看来,解决工人贫困失业的根本办法是按照马尔萨斯人口过剩论去节制属于,限制 工人人口的增加,同时按照生存竞争律即进行生存竞争的能力去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此外,他 指望通过提倡人们之间的相互爱、同情来抑制个人之间的争夺
第二节(续1) • 三、朗格的生理学唯心主义 朗格认为必须对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其主要办法是把所谓生 理学唯心主义与康德哲学融合在一起,用前者的“科学材料”来论证后者。生理学唯心主义的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理学家弥勒,他利用同质刺激引起异质感觉和异质刺激引起同质感觉的现 象说明主体的感觉与外部对象的具体内容无关,外部对象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促使感官先天固有 的东西(感觉的内容和性质)显现出来。 • 朗格感官生理学证明了康德的观点:人的一切感觉、认识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尽管后 者也提供一种刺激),而是人本身的机体组织,首先是感觉器官的结构的产物。由于器官的组织 不同,同一对象就会显得极不相同。这样,认识的客观来源、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完全被抛弃了, 一切都被归结为主体的生理构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了。朗格认 为人的认识只能在现象界,自在之物是其活动的极限,就像池底和池岸是池内的鱼儿活动的极限 一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为我之物来代替自在之物,例如可以将关于冷热的概念代替物体 的实际温度。这就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归结为人的感觉概念中的事物。 • 四.朗格的社会政治观点 朗格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进步的言论,但他 的立场又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他认为利己主义和各个个人利益的协调(包括同情)是文明进 步的根源,历史是个人追求自由和利益的历史,历史的冲突归根到底源于个人的利害冲突。他把 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律从生物界移入社会,他的观点正是19世纪下半期在西方流行的所谓社会达尔 文主义。在他看来,解决工人贫困失业的根本办法是按照马尔萨斯人口过剩论去节制属于,限制 工人人口的增加,同时按照生存竞争律即进行生存竞争的能力去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此外,他 指望通过提倡人们之间的相互爱、同情来抑制个人之间的争夺
第三节柯亨和马堡学派 柯享的生平活动和马堡学派活动 赫尔曼·柯亨 ( Hermann Cohen1842-1918)是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他生于一个教师家 庭,1865年获哈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73年到马堡大学任教。柯亨和团聚 在他周围的晢学家企图利用和发挥康德认识论中的某些思想,建立一种以认 识论和方法论为中心的哲学。他们把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归结为先验逻辑问 题 柯亨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康德对伦理学的论 证》(1877)、《康德对美学的论证》(1889)、《纯粹认识的逻辑》 (1902)、《纯粹意志的伦理学》(1904)、《纯粹感受的美学》(1912) 《无限小方法的历史》(1883)、《伊曼努尔康德》(1904)、《纯粹理性 批判注释》(1907)、《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思想》(1915)。 除柯亨以外,马堡学派最重要的代表是保尔·那托普和恩斯特·卡西尔。柯 亨把马堡学派的哲学当做是一种方法,运用于构造“精密科学”、精神科学 以及社会关系的体系。卡西尔的哲学的特点是把马堡学派的观点运用于历史、 文化和政治领域,其后期哲学更接近于现象学和哲学人类学
第三节 柯亨和马堡学派 • 一、柯亨的生平活动和马堡学派活动概况 赫尔曼· 柯亨 (Hermann Cohen 1842-1918)是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他生于一个教师家 庭,1865年获哈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73年到马堡大学任教。柯亨和团聚 在他周围的哲学家企图利用和发挥康德认识论中的某些思想,建立一种以认 识论和方法论为中心的哲学。他们把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归结为先验逻辑问 题。 • 柯亨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康德对伦理学的论 证》(1877)、《康德对美学的论证》(1889)、《纯粹认识的逻辑》 (1902)、《纯粹意志的伦理学》(1904)、《纯粹感受的美学》(1912)、 《无限小方法的历史》(1883)、《伊曼努尔 康德》(1904)、《纯粹理性 批判注释》(1907)、《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思想》(1915)。 • 除柯亨以外,马堡学派最重要的代表是保尔·那托普和恩斯特·卡西尔。柯 亨把马堡学派的哲学当做是一种方法,运用于构造“精密科学”、精神科学 以及社会关系的体系。卡西尔的哲学的特点是把马堡学派的观点运用于历史、 文化和政治领域,其后期哲学更接近于现象学和哲学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