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本章概述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 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 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 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 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 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 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 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
第三章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 本章概述 • •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 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 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 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 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 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 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 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
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二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 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 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然相异 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 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 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 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 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岀生命 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 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太一”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 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 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 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 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 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 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 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 二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 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 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然相异 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 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 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 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 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 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 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 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太一”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 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 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 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 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 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 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续1)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 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整个哲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是随着19 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 西方哲学发展中理性主义传统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随之而起的对它们的批判浪潮的兴起, 是促使非理性主义从作为各种哲学理论中的个别观点而发展成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哲学思潮 的直接原因。 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取代信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轴。由理性所论证的(资本主义)社 会和国家被人们当作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然而到19世纪中期英法德主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先 后结東、资本主义制度先后确立后,人们发现理性的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不是理性主义思想家所 约言的人的普遍幸福和人性的充分发挥,而是种种痛苦和灾难以及人性的异化。从此,理性的灿 烂光环变得越来越暗淡,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讴歌的理性主义精神也越来越失去信念。正是在这 种背景下,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个范围广泛、表现强烈的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浪潮。现代西方哲 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这一批判浪潮的产物。 非理性主义晢学思潮以批判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活 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特征。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用 的强调是以使晢学复归于人、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的本真 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就这一哲学思潮 的早期发展说,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无论在当时及以后的影响都最为突出
第一节(续1) • 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 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整个哲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是随着19 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 西方哲学发展中理性主义传统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随之而起的对它们的批判浪潮的兴起, 是促使非理性主义从作为各种哲学理论中的个别观点而发展成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哲学思潮 的直接原因。 • 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取代信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轴。由理性所论证的(资本主义)社 会和国家被人们当作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然而到19世纪中期英法德主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先 后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先后确立后,人们发现理性的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不是理性主义思想家所 约言的人的普遍幸福和人性的充分发挥,而是种种痛苦和灾难以及人性的异化。从此,理性的灿 烂光环变得越来越暗淡,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讴歌的理性主义精神也越来越失去信念。正是在这 种背景下,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个范围广泛、表现强烈的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浪潮。现代西方哲 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这一批判浪潮的产物。 •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活 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特征。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用 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的本真 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就这一哲学思潮 的早期发展说,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无论在当时及以后的影响都最为突出
第二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叔本华( Au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 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从小孤僻、傲慢,有精神病气质,终身未娶 年轻时他曾按父愿去英法学习经商,后来弃商从学。1809年赴哥廷根大学学医,次年改学哲学 柏。拉图的崇拜者。1813年以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先 居魏玛、德累斯顿,硏究卬度晢学和佛学,1820年仼柏林大学晢学讲师。1831年因逃避瘟疫离开 林去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等地,1833年起至死均孤栖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旅店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 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其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的代表作。该书出版后无人问 1848年革命失败后,以批判理性、宣扬悲观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叔本华哲学受到极大欢迎,他本人 此声名大震。不过,叔本华哲学对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主要还不在于它适应了1848年后德国的 殊的社会环境,而在于它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正好适应了即将到来的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潮 成了这一潮流的重要推动者之 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是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他的哲学在基本框架上仍然是一种体系哲 从形式上说,他的世界体系类似康德,即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表象)和自在之物,不过,自在 物在他看来总能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而已
第二节 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 一、叔本华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 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 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从小孤僻、傲慢,有精神病气质,终身未娶。 年轻时他曾按父愿去英法学习经商,后来弃商从学。1809年赴哥廷根大学学医,次年改学哲学,是 柏。拉图的崇拜者。1813年以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先后 居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1820年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师。1831年因逃避瘟疫离开柏 林去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等地,1833年起至死均孤栖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旅店中。 •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 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其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的代表作。该书出版后无人问津 1848年革命失败后,以批判理性、宣扬悲观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叔本华哲学受到极大欢迎,他本人因 此声名大震。不过,叔本华哲学对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主要还不在于它适应了1848年后德国的特 殊的社会环境,而在于它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正好适应了即将到来的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潮流 成了这一潮流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 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是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他的哲学在基本框架上仍然是一种体系哲学 从形式上说,他的世界体系类似康德,即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表象)和自在之物,不过,自在之 物在他看来总能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而已
第二节(续1)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 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世界 是我的表象”。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 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它有四种表现形式:物理理 由、逻辑理由、数学理由、伦理理由。与之相应的四种表象能力(四重根)是: 直观、思维、感性现象、独立。任何客体(对象)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 力及相应的先天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这种观点与康德关于主体利用先天感性形 式和知性范畴来构造对象的观点很类似。 叔本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反对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实 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 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 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 问题,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
第二节(续1) • 二、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 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世界 是我的表象”。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 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它有四种表现形式:物理理 由、逻辑理由、数学理由、伦理理由。与之相应的四种表象能力(四重根)是: 直观、思维、感性现象、独立。任何客体(对象)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 力及相应的先天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这种观点与康德关于主体利用先天感性形 式和知性范畴来构造对象的观点很类似。 • 叔本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反对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实 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 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 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 问题,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