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哲学释义学 本章概述 源于传统释义学和现象学的哲学释义学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 和解释为主要目标,对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 章主要介绍哲学释义学的渊源、以及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利科 的哲学释义学思想
第十七章 哲学释义学 • 本章概述 • • 源于传统释义学和现象学的哲学释义学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 和解释为主要目标,对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 章主要介绍哲学释义学的渊源、以及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利科 的哲学释义学思想
第一节哲学释义学当代西方哲学概况 哲学释义学是近二三十年来日渐受到西方哲学界关注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它以研 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目标,涉及了当代西方哲学许多重大问题。它对语言的 重视和研究为大陆哲学的现象学传统与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会合提供了 较为可靠的基础,因此,有人认为它也许是西方哲学的出路所在,代表了英美哲学与 大陆哲学共同的方向 哲学释义学最初产生于德国,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利科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 尔的哲学释义学思想在欧洲大陆就成了引人注目的哲学流派。70年代一部分英美哲学 家也开始对它感兴趣。从80年代被介绍进中国哲学界起,人们对它的兴趣有增无减 从哲学释义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情况和研究的问题来看,它都是了解现代西方哲学 近一个世纪发展状况,展望西方哲学今后发展趋向的一个非常理性地观察点和入手处。 同时,哲学释义学既是一门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又可说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和一门跨 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为人文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天地,它受到了人们 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决不是偶然的
第一节 哲学释义学当代西方哲学概况 • 哲学释义学是近二三十年来日渐受到西方哲学界关注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它以研 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目标,涉及了当代西方哲学许多重大问题。它对语言的 重视和研究为大陆哲学的现象学传统与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会合提供了 较为可靠的基础,因此,有人认为它也许是西方哲学的出路所在,代表了英美哲学与 大陆哲学共同的方向。 • 哲学释义学最初产生于德国,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利科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 尔的哲学释义学思想在欧洲大陆就成了引人注目的哲学流派。70年代一部分英美哲学 家也开始对它感兴趣。从80年代被介绍进中国哲学界起,人们对它的兴趣有增无减。 从哲学释义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情况和研究的问题来看,它都是了解现代西方哲学 近一个世纪发展状况,展望西方哲学今后发展趋向的一个非常理性地观察点和入手处。 同时,哲学释义学既是一门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又可说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和一门跨 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为人文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天地,它受到了人们 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决不是偶然的
第二节哲学释义学的历史渊源 释义学( hermeneutics)一词最早岀现在古希腊,其基本意思是解释。当时主要是指解释和批 评荷马及其他诗人。后来又发展出两种最初形态:文献学和神学释义学,后者也解释艺术作品和 法律体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上述两种释义学的发展,并使它们统一为作为正确理解技 术的释义学,也即一种狭义上的文本解释的方法论 真正把释义学引入晢学领域的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前者第一次从哲学角度把 释义学理论系统化,使之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也成了一种认识论。后者想以释义学为人 文科学的可靠性奠定基础,大大地开拓了释义学研究的领域,提供了释义学作为一种哲学的可能 性,因此狄尔泰被称为“释义学之父” 施莱尔马赫的释义学理论包括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两部分。前者处理的是作者语言特点。后 者主要是研究思想是如何从作者生活的整体中产生的。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研究要用“理解” 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因果解说方法,通过移情的重新体验去弄清行动者的行为。他认为要解释的不 仅是人所创造的表达他经验的各种东西,而且具体的历史世界和作为整体的实在也是一个有待解 释的文本,从而释义学成了一种人文科学普遍的方法论。他们二人都只是把释义学当做哲学与人 文科学的纯粹方法论来看待,这种立场为后来的哲学释义学所坚决反对
第二节 哲学释义学的历史渊源 • 释义学(hermeneutics)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其基本意思是解释。当时主要是指解释和批 评荷马及其他诗人。后来又发展出两种最初形态:文献学和神学释义学,后者也解释艺术作品和 法律体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上述两种释义学的发展,并使它们统一为作为正确理解技 术的释义学,也即一种狭义上的文本解释的方法论。 • 真正把释义学引入哲学领域的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前者第一次从哲学角度把 释义学理论系统化,使之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也成了一种认识论。后者想以释义学为人 文科学的可靠性奠定基础,大大地开拓了释义学研究的领域,提供了释义学作为一种哲学的可能 性,因此狄尔泰被称为“释义学之父”。 • 施莱尔马赫的释义学理论包括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两部分。前者处理的是作者语言特点。后 者主要是研究思想是如何从作者生活的整体中产生的。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研究要用“理解” 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因果解说方法,通过移情的重新体验去弄清行动者的行为。他认为要解释的不 仅是人所创造的表达他经验的各种东西,而且具体的历史世界和作为整体的实在也是一个有待解 释的文本,从而释义学成了一种人文科学普遍的方法论。他们二人都只是把释义学当做哲学与人 文科学的纯粹方法论来看待,这种立场为后来的哲学释义学所坚决反对
第三节海德格尔的哲学释义学 释义学的现象学海德格尔使释义学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一一本体论转折而导致哲学释义学的 产生。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动机是追寻存在的意义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存在的意义必须以自身的方式展示 出来,因此研究存在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即释义学的现象学 释义学的现象学的出发点是存在得以通过其得到揭示的那个存在者:人的有限性。在他能清楚地认识世界 之前,他已经在世,被抛进世界了,因此其对世界有一种前本体论的理解。一切条理清晰的理解或理论都建立 在这个已经被给予、但不能完全被主题化的基础上。所以理解是一种存在模式。他的释义学要哲学地阐明理解 的本体论结论。这种阐明同时也是对存在的意义的现象学描述。让现象(存在)被看见的具体做法是解释。释 义学在海德格尔那里不是一种狭义的方法论,而是显示存在着之存在的本体论的方法论,也就是他那种广义上 的原初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释义学以存在者之存在为对象,因而它是一切具体学科中的释义学方法的基础 和框架,它们都是从这种本体论的释义学派生出来的。释义学不是对精神科学的反思,而是对这些学科赖以建 立的基础的说明。 理解和解释近代哲学归根到底总是从人发意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理解在他们看来只能是意识 的功能和活动。海德格尔对人的思考的出发点与近代哲学的传统正好相反:“我在,故我思”,或者“存在 然后才有怎样存在和什么存在”。在我们有思维、、意识、感知、认识之前,我们已经在世。而理解则是此在 的构成因素之一,它是此在同存在最根本的关系,它是人的一切其他活动,包括意识活动的基础,它是前意识 的、先验的。只要此在存在,它就理解存在,理解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只有理解存在,才有此在,才有此在 的认识活动。所以理解决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而是它们的基础和条件,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是从中 发展出来的。世界是一种有待实现的世界,世界的可能性其实就是人的可能性。理解就是在此在面前筹划可能 性,就是此在把自己的可能性投向世界。不是因为我考虑可能性,我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我是自由的,我才 考虑可能性 解释是理解的发展,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根据,从根本上说,它们不是不同的东西。作为对可能性进行筹 划的理解,它是一种前意识的对可能性的统觉、取向和心态,它是此在存在的构成因素,先于意识和反思。也 就是说,我的存在先于我对它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解虽不是任意的,但还未完全展示出来 解释就是要把理解筹划的可能性淸楚地揭示岀来。当然,这种解释所要解释的决不是传统释义学所要解释的文 本或表达式之类的东西,它要解释的是此在的可能性一一人生与世界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哲学释义学 • 一、释义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使释义学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本体论转折而导致哲学释义学的 产生。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动机是追寻存在的意义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存在的意义必须以自身的方式展示 出来,因此研究存在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即释义学的现象学。 • 释义学的现象学的出发点是存在得以通过其得到揭示的那个存在者:人的有限性。在他能清楚地认识世界 之前,他已经在世,被抛进世界了,因此其对世界有一种前本体论的理解。一切条理清晰的理解或理论都建立 在这个已经被给予、但不能完全被主题化的基础上。所以理解是一种存在模式。他的释义学要哲学地阐明理解 的本体论结论。这种阐明同时也是对存在的意义的现象学描述。让现象(存在)被看见的具体做法是解释。释 义学在海德格尔那里不是一种狭义的方法论,而是显示存在着之存在的本体论的方法论,也就是他那种广义上 的原初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释义学以存在者之存在为对象,因而它是一切具体学科中的释义学方法的基础 和框架,它们都是从这种本体论的释义学派生出来的。释义学不是对精神科学的反思,而是对这些学科赖以建 立的基础的说明。 • 二、理解和解释 近代哲学归根到底总是从人发意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理解在他们看来只能是意识 的功能和活动。海德格尔对人的思考的出发点与近代哲学的传统正好相反:“我在,故我思”,或者“存在, 然后才有怎样存在和什么存在”。在我们有思维、、意识、感知、认识之前,我们已经在世。而理解则是此在 的构成因素之一,它是此在同存在最根本的关系,它是人的一切其他活动,包括意识活动的基础,它是前意识 的、先验的。只要此在存在,它就理解存在,理解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只有理解存在,才有此在,才有此在 的认识活动。所以理解决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而是它们的基础和条件,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是从中 发展出来的。世界是一种有待实现的世界,世界的可能性其实就是人的可能性。理解就是在此在面前筹划可能 性,就是此在把自己的可能性投向世界。不是因为我考虑可能性,我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我是自由的,我才 考虑可能性。 • 解释是理解的发展,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根据,从根本上说,它们不是不同的东西。作为对可能性进行筹 划的 理解,它是一种前意识的对可能性的统觉、取向和心态,它是此在存在的构成因素,先于意识和反思。也 就是说,我的存在先于我对它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解虽不是任意的,但还未完全展示出来。 解释就是要把理解筹划的可能性清楚地揭示出来。当然,这种解释所要解释的决不是传统释义学所要解释的文 本或表达式之类的东西,它要解释的是此在的可能性--人生与世界
第三节(续1) 释义学循环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万物只有为我所用才有意义,一切事物只是在为 我们所用是才同我们发生关系,与我们相遇。一物为我们所用,它就具有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意 义,这种意义就是它同人的实践关系。我们把它作为什么,它才能是什么。因此,当人们弄清某 物的“作为”结构时,就指出了这个事物的目的和可用性。 解释就是揭示这种“作为”结构,这就要求被解释者的各个方面已经预先是解释的现实因素。 他不是从虚无开始理解和解释。他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他所从属的民族的心理结构等等这 切,他一存在就已注定为他所有,即影响他、形成他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前有。前有始终隐而不 现,它决定了此在的理解和解释,却不能为人们条理分明地、理智地加以把握。我们所要解释的 东西,总是为我们的前有所规定了的。解释的特定角度和观点,解释的入手处,海德格尔成为前 见。前见和前有都是解释作为结构的基础。解释光有前有和前见作基础还不行,还必须有前设。 前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特殊的问题域,而前设则是用一个观念来弄清作为结构。 当我们解释某事物时,我们总是对它预先已有一个假设,然后才能把它解释“作为”某物。前设 和前有、前见一样是任何解释的基础,它们一起构成了理解的前结构,事物的作为结构岀自理解 的结构。 乍一看,这种观点好像陷入了循环论证,即我们解释时是在解释已知的东西。但他认为这不 是坏的循环,这正是他要坚持的那种释义学循环。因为理解的前结构是解释的条件,没有这个根 本条件,解释是不可能的。 古典释义学也讲释义学循环,但那里只是一个方法论原则,即要理解全体必须理解部分;要 理解部分必须理解全体。而海德格尔把释义学循环看成是存在和认识的根本条件,释义学循环现 在不是狭义的文本解释时所遇到的现象,而是此在存在的本体论特征之一。释义学循环的普遍化 标志着释义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第三节(续1) • 三、释义学循环 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万物只有为我 所用才有意义,一切事物只是在为 我们所用是才同我们发生关系,与我们相遇。一物为我们所用,它就具有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意 义,这种意义就是它同人的实践关系。我们把它作为什么,它才能是什么。因此,当人们弄清某 物的“作为”结构时,就指出了这个事物的目的和可用性。 • 解释就是揭示这种“作为”结构,这就要求被解释者的各个方面已经预先是解释的现实因素。 他不是从虚无开始理解和解释。他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他所从属的民族的心理结构等等这一 切,他一存在就已注定为他所有,即影响他、形成他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前有。前有始终隐而不 现,它决定了此在的理解和解释,却不能为人们条理分明地、理智地加以把握。我们所要解释的 东西,总是为我们的前有所规定了的。解释的特定角度和观点,解释的入手处,海德格尔成为前 见。前见和前有都是解释作为结构的基础。解释光有前有和前见作基础还不行,还必须有前设。 前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特殊的问题域,而前设则是用一个观念来弄清作为结构。 当我们解释某事物时,我们总是对它预先已有一个假设,然后才能把它解释“作为”某物。前设、 和前有、前见一样是任何解释的基础,它们一起构成了理解的前结构,事物的作为结构出自理解 的结构。 • 乍一看,这种观点好像陷入了循环论证,即我们解释时是在解释已知的东西。但他认为这不 是坏的循环,这正是他要坚持的那种释义学循环。因为理解的前结构是解释的条件,没有这个根 本条件,解释是不可能的。 • 古典释义学也讲释义学循环,但那里只是一个方法论原则,即要理解全体必须理解部分;要 理解部分必须理解全体。而海德格尔把释义学循环看成是存在和认识的根本条件,释义学循环现 在不是狭义的文本解释时所遇到的现象,而是此在存在的本体论特征之一。释义学循环的普遍化 标志着释义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