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社会学方法的基础既不像孔德说的那样是物理学,也不像斯宾塞说的那样是生物学,而应该是心理学。与心理主义相应,沃德提出了他的第二个命题:社会进化是一个有目的的进程。换言之,人类能够通过他所称的社会导进,按各种社会实用方式对自已的种种欲望加以蔬导。欲望是最基本的心理力量,是“一切行动的最根本的基石”。社会导进或集体导进对欲望的限制、控制与引导,预示了社会的集体意识在社会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沃德的努力影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整一代美国社会学家的取向:吉丁斯、萨姆纳、斯莫尔以及罗斯不仅继承了沃德的心理主义的传统,而且将当时欧洲大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的火炬成功地传递到了美国。催眠术: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过渡尽管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丝毫不亚于社会学,但这种兴趣最初却形成于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从19世纪中叶开始,精神病学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术的应用,揭示了个体的心理调节有赖于另一个体的操纵作用这一事实,从而推动了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过渡。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加德纳·墨菲声称:“就近代的意义而论,社会心理学发端于精神病学的发展”①:安德列耶娃也提出:“首先是在病理心理学中才产生了后来关于人们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等特殊概念的萌芽”②:而威廉·S·萨哈金更是咬定:“社会心理学发端于1842年布雷德的催眠术实验。”?①墨菲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07页。②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第12。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项。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催眠术 :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过渡 尽管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丝毫不亚于社会学,但这种 世纪初整整一代美国社会学家 社会学方法的基础既不像孔德说的那样是物理学,也不像斯宾塞 说的那样是生物学,而应该是心理学。 与心理主义相应,沃德提出了他的第二个命题:社会进化是 一个有目的的进程。换言之,人类能够通过他所称的社会导进, 按各种社会实用方式对自己的种种欲望加以疏导。欲望是最基本 的心理力量,是“一切行动的最根本的基石”。社会导进或集体 导进对欲望的限制、控制与引导,预示了社会的集体意识在社会 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沃德的努力影响到 世纪末 的取向:吉丁斯、萨姆纳、斯莫尔以及罗斯不仅继承了沃德的心 理主义的传统,而且将当时欧洲大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的火炬成 功地传递到了美国。 兴趣最初却形成于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从 世纪中叶开始, 墨菲声称:“就近代的意义而论,社会心理学发 精神病学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术的应 用,揭示了个体的心理调节有赖于另一个体的操纵作用这一事 实,从而推动了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过渡。正是基于这一 历史,加德纳 端于精神病学的发展.” ;安德列耶娃也提出:“首先是在 ;而威廉 病理心理学中才产生了后来关于人们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等特殊 概念的萌芽” 萨哈金更是咬定:“社会心理学 发端于 年布雷德的催眠术实验。 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 页 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第 页。 墨菲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 年 版 ,第 页。 第 21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第22页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的催眠术,其早期形态是由奥地利医生麦斯麦(1734一1815年)创用的通磁术或日麦斯麦术。尽管这种用来治疗疾病的通磁法,在它风行的年代里一刻也未逃脱人们的秤击(麦斯麦甚至被整个欧洲医务界称之为“骗子”),但它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患者在似睡非睡状态下的“想象”,确实对他醒来后对疾病的感觉有着可以证实的影响。1841年,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外科医生布雷德(1795一1860年)在亲眼目赌麦斯麦术的表演后,改变了原先对催眠者通过诱导能够实现对被催眠者的心理治疗的怀疑态度。由此,他首先创用了“催眠术”一词,并于翌年成功地进行了有关的实验。开始;他对催眠的机制给予的是生理学的解释,认为在患者进入迷睡状态的过程中,肌肉疲劳这类因素是决定性的:不久以后,他终于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肌肉疲劳这类生理因素而是“暗示这样的心理因素①。布雷德的早期和后期观点的对立,酿就了兹后有关催眠现象的看法的对立。法国乡村医生利包尔德及其后的南锡学派将睡眠现象与暗示现象合二为一,主张催眠完全是暗示的结果,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暗示使惠者能在一种直接导致新的信念、态度和行动的方式中接受某种思想。南锡学派坚信,只要惠者相信催眠者关于他们健康的暗示,就能使其获得某种程度的治疗。为此,该学派发展了催眠方法,它强调以直接的暗示入睡作为诱导患者迷睡的手段。与南锡学派的观点对立的,是以法国巴黎萨尔伯屈里哀医院的精神病学家沙尔科博士为代表的巴黎学派。巴黎学派认为催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精神病的一种表现形态,而催眠状态则是变态者的特征。换言之,只有精神病惠者才能够接受暗示而进入催①参见墨菲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215页。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医生麦斯麦( 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的催眠术,其早期形态是由奥地利 年)创用的通磁术或曰麦斯麦术。尽管 这种用来治疗疾病的通磁法,在它风行的年代里一刻也未逃脱人 们的抨击(麦斯麦甚至被整个欧洲医务界称之为“骗子”),但 它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患者在似睡非睡状态下的“想象”, 确实对他醒来后对疾病的感觉有着可以证实的影响。 年,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外科医生布雷德( 年)在亲眼目睹麦斯麦术的表演后,改变了原先对催眠者通过诱 导能够实现对被催眠者的心理治疗的怀疑态度。由此,他首先创 用了“催眠术”一词,并于翌年成功地进行了有关的实验。开 始,他对催眠的机制给予的是生理学的解释,认为在患者进入迷 睡状态的过程中,肌肉疲劳这类因素是决定性的;不久以后,他 终于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肌肉疲劳这类生理因素而 是“暗示”这样的心理因素①。 布雷德的早期和后期观点的对立,酿就了兹后有关催眠现象 的看法的对立。法国乡村医生利包尔德及其后的南锡学派将睡眠 现象与暗示现象合二为一,主张催眠完全是暗示的结果,是一种 正常的心理现象。暗示使患者能在一种直接导致新的信念、态度 和行动的方式中接受某种思想。南锡学派坚信,只要患者相信催 眠者关于他们健康的暗示,就能使其获得某种程度的治疗。为 此,该学派发展了催眠方法,它强调以直接的暗示入睡作为诱导 患者迷睡的手段。 与南锡学派的观点对立的,是以法国巴黎萨尔伯屈里哀医院 的精神病学家沙尔科博士为代表的巴黎学派。巴黎学派认为催眠 是一种生理现象,是精神病的一种表现形态,而催眠状态则是变 态者的特征。换言之,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能够接受暗示而进入催 ①参见墨菲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 页 第 22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第23页眠状态。尽管现代医学已基本否定了巴黎学派的主张,但在当时,沙尔科的观点却对精神病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产生了多重影响。巴黎学派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法国早期社会学家体现的。黎朋从沙尔科那单深受启发,他将暗示理论用于解释群众行为,写成了他的经典著作《群众》(1895年)一书。而构成其同胞塔德的《模仿律》(1890年)一书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这种作为暗示感受性或模仿结果的社会行为。意大利的西格海尔受塔德的影响往前走了一步,他认为暗示具有邪恶的性质,凭此他顺理成章地深入到对“犯罪群众”的行为部析。最后,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解释,暗示通过美国人罗斯的《社会心理学》(1908年)进入美国。难怪墨菲会说,是精神病诊所的工作提供了一系列新的概念,使群众心理学并进而使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可能①。这种影响的另一种体现,是促成了变态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姻。这一结合的牵线人是沙尔科的美国学生莫顿。普林斯。普林斯将精神分裂症和社会行为相联系加以考虑,并将他于1908年起创办的《变态心理学杂志》在1922年易名为《变态与社会心理学杂志》②。因此,可以说,“美国第一本社会心理学杂志产生于变态心理学之中。”③最后,沙尔科的思想通过他的杰出弟子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影响了社会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科学。尽管弗洛伊德不同意黎朋的观点,不愿把群体中个人的紧密联系最终解释为暗示的催眠作①参见票菲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607页②该杂志1965年又恢复《变态心理学杂志》的原名,但同时又在其基础上另办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③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5页。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弗洛伊德 眠状态。 尽管现代医学已基本否定了巴黎学派的主张,但在当时,沙 尔科的观点却对精神病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产生 了多重影响。 年)一书。而构成其 巴黎学派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法国早期社会学家 体现的。黎朋从沙尔科那里深受启发,他将暗示理论用于解释群 众行为,写成了他的经典著作《群众》( 同胞塔德的《模仿律》( 年)一书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这种作 为暗示感受性或模仿结果的社会行为。意大利的西格海尔受塔德 的影响往前走了一步,他认为暗示具有邪恶的性质,凭此他顺理成 章地深入到对“犯罪群众”的行为剖析。最后,作为社会心理 学的一种解释,暗示通过美国人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年)进入美国。难怪墨菲会说,是精神病诊所的工作提供了一系 列新的概念,使群众心理学并进而使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可 能①。 普林斯。 这种影响的另一种体现,是促成了变态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的联姻。这一结合的牵线人是沙尔科的美国学生莫顿 年易名为《变态与社会心理 普林斯将精神分裂症和社会行为相联系加以考虑,并将他于 年起创办的《变态心理学杂志》在 学杂志》 。因此,可以说,“美国第一本社会心理学杂志产生 于变态心理学之中。” 最后,沙尔科的思想通过他的杰出弟子西格蒙特 影响了社会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科学。尽管弗洛伊德不同意黎朋 的观点,不愿把群体中个人的紧密联系最终解释为暗示的催眠作 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 页 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② 该 杂 志 年又恢复《变态心理学杂志》的原名,但同时又在其基础上另办 ①参见墨菲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 页。 第 23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第24页用,但他并不否认暗示对群众心理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他曾感叹:“暗示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谜,因为我们承认这种影响不仅由领袖施加,而且也由每一个人施加于另一个人。”①不满足将暗示作为群众心理的最终解释,是因为在弗洛伊德眼中,暗示并不是一种不能简化的最基本过程,面是一种有待分析和说明的复杂过程。弗洛伊德提出了里比多概念来说明患者与催眠者之间的暗示关系,以及那种使领袖和群体以及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维系在一起的群体纽带作用。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年)一书中,他曾以军队和教会作为有严密组织的群体的范例,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阐释了有关群体形成的里比多理论。事实上,不管弗洛伊德多么希望用里比多代替暗示概念,但他从来没有完全摆脱对暗示及催眠的依赖:精神分析始终强调催眠术在回忆痛苦而受压抑的经验中的作用。催眠术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作为工具,其有效性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大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我们很难在这里用儿于学的篇幅,说清楚催眠术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但能够大体确定的是,在19世纪前半期作为心理学主流的联想主义心理学并未对社会心理学表现出直接的兴趣,而其后整个改变了心理学的现代命运的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也未意识到能够将社会变量引入实验室研究(稍后我们能够看到,作为实验心理学家的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与作为哲学家的拉扎勒斯和施泰因塔尔的民族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式不是从19世纪中期心理科学发展的主于上产生的,而是从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作为一个单独的旁支产生的①弗洛伊德:《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年英文版,第117一118页。②雅罗舍夫斯基:心理学史》,1966年俄文版,第2章。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年)一书中,他曾以军队和教会作为有严密组织 不满足将暗示作为群众心理的最终解释,是因为在弗 用,但他并不否认暗示对群众心理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他曾感 叹:“暗示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谜,因为我们 承认这种影响不仅由领袖施加,而且也由每一个人施加于另一 个人。” 洛伊德眼中,暗示并不是一种不能简化的最基本过程,而是一种 有待分析和说明的复杂过程。弗洛伊德提出了里比多概念来说明 患者与催眠者之间的暗示关系,以及那种使领袖和群体以及群体 成员彼此之间维系在一起的群体纽带作用。在《群体心理学与自 我分析》 世纪末和 的群体的范例,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阐释了有关群体形成的里比 多理论。事实上,不管弗洛伊德多么希望用里比多代替暗示概念, 但他从来没有完全摆脱对暗示及催眠的依赖:精神分析始终强调 催眠术在回忆痛苦而受压抑的经验中的作用。催眠术无论是作为 理论还是作为工具,其有效性都在 世纪初大大影响 了精神分析学。 心理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但能够大体确定的是,在 我们很难在这里用几千字的篇幅,说清楚催眠术对现代社会 世纪前 世纪中期心 半期作为心理学主流的联想主义心理学并未对社会心理学表现出 直接的兴趣,而其后整个改变了心理学的现代命运的冯特的实验 心理学也未意识到能够将社会变量引入实验室研究(稍后我们能 够看到,作为实验心理学家的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与作为哲学家的 拉扎勒斯和施泰因塔尔的民族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并无本质的 区别)。因此,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式不是从 理科学发展的主干上产生的,而是从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作 为一个单独的旁支产生的 雅罗舍夫斯基: 学史》, 年俄文版,第 章。 ①弗洛伊德:《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年英文版,第 页。 。 第 24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第25页边缘问题与边缘学科的形成毫无疑问,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刚刚摆脱哲学的思辨传统、成了经验科学的学科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种彼此接近的运动。与其说这种运动首先形成的是社会心理学这门边缘学科,不如说它首先形成的是真正的“边缘问题”。这个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形成的共振空谷,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两方面的感情振荡。这样的解释,似乎能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当社会心理学形成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支,一支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一支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①换言之,社会心理学所以能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学科中相对独立地产生,以致至今为止这两种社会心理学之间仍存在着如此重大的分歧,是因为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心理学家都在自已的学科中面临了这类“边问题”。具体说来,如果说当心理学家注意到个人行为受他人存在影响时,使心理学触及了社会学,那么,当社会学家开始研究“个体和群体间的互动时.,则使得社会学家涉入了心理学领域。”尽管这个“边缘问题的存在是准确无疑的,但我们却很难准确地描述这个“边缘问题”是什么,它具有何种性质,以及它的范围究竞有多大。对社会心理学稍有了解的人能够领悟,这一问题直接涉及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而这两个内容恰恰至今仍是众说纷综的议题。当然,如果我们放弃对这一“边缘问题”作出具体表述。即①婴菲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607页。②瓦因:《社会学理论导论》,1959年英文版,第31须。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边缘问题与边缘学科的形成 毫无疑问,从 世纪中叶开始,在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刚 刚摆脱哲学的思辨传统、成了经验科学的学科的发展中,出现了 一种彼此接近的运动。与其说这种运动首先形成的是社会心理学 这门边缘学科,不如说它首先形成的是真正的“边缘问题”。这 个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形成的共振空谷,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学 家与心理学家两方面的感情振荡。 支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①换 这样的解释,似乎能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为什么 “当社会心理学形成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支,一支是心理学家 的社会心理学, 言之,社会心理学所以能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中相对独 立地产生,以致至今为止这两种社会心理学之间仍存在着如此重 大的分歧,是因为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心理学家都在自己的学科 中面临了这类“边缘问题”。具体说来,如果说当心理学家注意 到个人行为受他人存在影响时,使心理学触及了社会学,那么, 当社会学家开始研究“个体和群体间的互动时.,则使得社会 学家涉入了心理学领域。” 尽管这个“边缘问题 的存在是准确无疑的,但我们却很难 准确地描述这个“边缘问题 是什么,它具有何种性质,以及它 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对社会心理学稍有了解的人能够领悟,这一 问题直接涉及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而这两 个内容恰恰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议题。 当然,如果我们放弃对这一“边缘问题”作出具体表述 即 瓦因:《社会学理论导论》, 年英文版,第 页 。 菲等:《近代心 学历史导引》,第 页。 第 25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