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页的提襟见肘的困窘也出现在人类学、考古学、犯罪学、政治学等学科之中。当然,这种全新的需要更明显地体现在此后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直接“双亲”的两个学科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之中。现在,我们就从这两门刚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学科的彼此接近和相互渗透的历史之中,去寻找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生命之源。来自社会学先驱的影响当社会学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成长提供精神胚胎时,其本身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母亲。在刚刚过去的年代里,1836年,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0一1857年在其《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首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术语。准确地说,这里的“社会学”与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确定了其独特内涵的“社会学”之间,还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孔德的“社会学”是一种欲图包罗万象的新型的社会科学。有意思的是,这新型的社会科学起初的名称是“社会物理学”。“社会学”只是在犯德考虑到“社会物理学”已被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尔夫·凯特勒所“副窃”,而在仓促之中撰出来的一个新词。但是,无论孔德对这一新词的创用是如何的偶然,也无论孔德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现代涵义有什么区别,他毕竞是人们公认的“社会学之父”。孔德对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最重要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明确提出,对社会实体的研究,必须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而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实证的”一词包含这样一些主要涵义:(1)现实的而非幻想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可靠的而非可疑的:(4)确切的而非含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从这一原则出发,孔德提出社会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会心理学的直接“双亲”的两个学科 的捉襟见肘的困窘也出现在人类学、考古学、犯罪学、政治学等 学科之中。 当然,这种全新的需要更明显地体现在此后被认为是现代社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之中。现在,我们就从这两门刚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学科 的彼此接近和相互渗透的历史之中,去寻找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生 命之源。 来自社会学先驱的影响 当社会学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成长提供精神胚胎时, 年)在其《实证哲 凯特勒所 剽窃”,而在仓促之中杜撰出来的一个新词。 )确切的而非含糊 孔 德( 其本身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母亲。在刚刚过去的年代里, 年,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 学教程》第四卷中首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术语。准确地说, 这里的“社会学”与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确 定了其独特内涵的“社会学”之间,还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孔德 的“社会学”是一种欲图包罗万象的新型的社会科学。有意思的 是,这门新型的社会科学起初的名称是“社会物理学”。“社会 学”只是在孔德考虑到“社会物理学”已被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 尔夫 实证的”一 但是,无论孔德对这一新词的创用是如何的偶然,也无论孔 德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现代涵义有什么区别,他毕竟是人 们公认的“社会学之父”。孔德对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最重 要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明确提出,对社会实体的研究,必须摆脱 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而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 ( )现实的而非幻想的; )有 用 )可靠的而非可疑的; 词包含这样一些主要涵义 的而非无用的; 的; )肯定的而非否定的。从这一原则出发,孔德提出社会 第 16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第17页学的研究必须使用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已经成功地运用过的方法:观察、实验和比较,并且依靠第四种独特的方法历史法。他胸有成竹地写道:“对人类连续状态的历史比较不仅是新的政治哲学的手段,也是这门科学的基础。”①显然,在孔德看来,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的历史比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如果失去进行历史比较的意识,社会学就难以成立。事实上,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不仅影响了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也在极大程度上直接促成了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一系列具有实证特点的经验科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陆续建立和发展②。或许正是在此意义上,目前在社会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取向的学者才会一再将“社会心理学之交”的桂冠拱手让给社会学家孔德?。可以相信,孔德的思想是社会心理学从思辨哲学的母腹中孕化而出的催产素。尽管由于反感当时盛行的唯灵论心理学,孔德对“心理学”这一术语表现出了过分的谨慎,但是他还是以自已的语言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议题。1852年,孔德在《实证政治学体系》一书的第册中提出,个体如既成社会的原因文成社会的结果?显然,个体既是社会的一种产物,同时又是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创造者,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动因。这样的论述董伏着一个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抛弃、现在又多少重新引起人们重视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既应该研究个体也应该研究社会,应该研究个体与社会的互动。①《孔德的实证哲学》第2卷,1896年英文版,第251页。②参见魏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发展趋势》,载《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27页。③参见G,奥尔波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载林泽和阿让森主编:《社会心理学手册》第1卷,1968年英文版,第7页:卡特赖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透视》,载《社会心理学月刊》,1979年英文版,总,42卷,第90页。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让给社会学家孔德 学的研究必须使用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已经成功地运用过的方法: 观察、实验和比较,并且依靠第四种独特的方法 历史法。他 哲学的手段,也是这门科学的基础。” 胸有成竹地写道:“对人类连续状态的历史比较不仅是新的政治 显然,在孔德看来,贯 穿于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的历史比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如果 失去进行历史比较的意识,社会学就难以成立。 事实上,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不仅影响了现代社会学的发 展,也在极大程度上直接促成了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 一系列具有实证特点的经验科学在 发展 世纪中叶以后的陆续建立和 。或许正是在此意义上,目前在社会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 的心理学取向的学者才会一再将“社会心理学之父”的桂冠拱手 。可以相信,孔德的思想是社会心理学从思 辨哲学的母腹中孕化而出的催产素。 尽管由于反感当时盛行的唯灵论心理学,孔德对“ 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议题。 这一术语表现出了过分的谨慎,但是他还是以自己的语言提出了 年,孔德在《实证政治学体系》一书 的第二册中提出,个体如何既成了社会的原因又成了社会的结 果?显然,个体既是社会的一种产物,同时又是他生活于其中的 社会的创造者,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动因。这样的论述蜇伏着一 个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抛弃、现在又多少重新引起人们重视 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既应该研究个体也应该研究社会,应该研究 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史透视》,载《社会心理学月刊》, 年英文版,总 卷 ,第 页。 《社会心理学手册》第 卷, 年英文版,第 页;卡特赖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历 参见 奥尔波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载林泽和阿让森主编: 会学卷),台湾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 参见魏镛 《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发展趋势》,载《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 ①《孔德的实证哲学》第 卷, 年英文版,第 页。 第 17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第18页尽管孔德强调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并重,但他的社会心理学实际上乃是一种关于“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学。在他看来,人首先是利已主义者,但又不完全是利已主义者。以自我主义为特征的人格与社会性(利他主义)相互冲突,从而使每一个体都要经历人类生活的三大阶段:(1)个人的(爱已):(2)家庭的(爱家):(3)社会的,这是那种实现了“使爱自已服从于社会情感”的阶段。个体发展到第三阶段以后,我们就开始关注于成了我们上帝的最高存在物的人性,并力求将人性的宗教成为我们的共同信仰。这种从群体的共同信仰入手探讨人性的作法,以后深深影响到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的选择。后者坚信,社会是无法还原到个体的水平加以解释的,“我们必须从社会自身的性质中来寻求对于社会生活的解释。”①孔德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主要限于19世纪前半叶,这在某种程度上归各于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一1903年)的出现与对峙。尽管斯宾塞与孔德都对社会学抱以浓厚的兴趣,并都将这学科视为社会进化的科学,但两人也有极大的区别:其一,孔德强调人类的自的是发现社会规律,以便在社会环境中采取集体行动,而作为放任主义者并挚信适者生存的斯宾塞,却坚持社会学家应使公众确信社会必须摆脱政府和改革者的束缚,他写道:“一位著名学者认为干涉自然秩序不知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他说的能适用于低于人类的自然秩序,那么就更能适用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②显然,基于支配社会原因的复杂性和人类行动结果不可违抗的事实,斯宾塞是极力主张让事物自由发展的。其二,孔德基本上反对个人主义,在他的社会有机论中,个①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原则》,1964年英文版,第102页。②斯宾塞:《社会静力学》(修订本),1892年英文版,第359页。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以后深深影响到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 尽管孔德强调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并重,但他的社会心理 学实际上乃是一种关于“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学。在他看来, 人首先是利己主义者,但又不完全是利己主义者。以自我主义为 )个人的(爱己); 特征的人格与社会性(利他主义)相互冲突,从而使每一个体都 要经历人类生活的三大阶段: )家 庭 的(爱家); )社会的,这是那种实现了“使爱自己服从于 社会情感”的阶段。个体发展到第三阶段以后,我们就开始关注 于成了我们上帝的最高存在物的人性,并力求将人性的宗教成为 我们的共同信仰。这种从群体的共同信仰入手探讨人性的作法, 迪尔凯姆的选择。 后者坚信,社会是无法还原到个体的水平加以解释的,“我们必 须从社会自身的性质中来寻求对于社会生活的解释。” 孔德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主要限于 斯 宾塞( 世纪前半叶,这在某种 程度上归咎于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 年 )的 出现与对峙。尽管斯宾塞与孔德都对社会学抱以浓厚的兴趣,并 都将这门学科视为社会进化的科学,但两人也有极大的区别:其 一,孔德强调人类的目的是发现社会规律,以便在社会环境中采 取集体行动,而作为放任主义者并挚信适者生存的斯宾塞,却坚 持社会学家应使公众确信社会必须摆脱政府和改革者的束缚,他 写道:“一位著名学者认为干涉自然秩序不知会产生什么结果。 在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 如果他说的能适用于低于人类的自然秩序,那么就更能适用于存 显然,基于支配社会原因的复杂 性和人类行动结果不可违抗的事实,斯宾塞是极力主张让事物自 由发展的。 其二,孔德基本上反对个人主义,在他的社会有机论中,个 ②斯宾塞:《社会静力学》(修订本), 年英文版,第 页。 ①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原则》, 年英文版,第 页 。 第 18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第19页人是从属于社会的:而斯宾塞则遵循着英国心理学的传统,极力倡导对人类关系作个人主义的论释。他不仅从个人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起源,而且把社会看作是实现个人自的的工具。从这种个人主义观点出发,斯宾塞认为社会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社会的个人的性质。他说:“我们只有研究其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性质,才能建立关于社会的真正理论。人类集合体表现出来的每一种现象都源于人类本身的某种性质。”与上述观点相一致,他将社会心理学视为涉及个体的社会学,是一种理解个体心理的辅助学科。斯宾塞深受达尔文尤其是其好友赫背黎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全部理论体系中,一切现象都被视为某一进化过程中的有机部分,它们分别出现于无机的、有机的和超机体的(许多个体的协调行动)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因此,对社会心理学来说也必须研究进化的规律,因此社会心理现象正是根据这些规律从分散的同质状态发展为凝聚的异质状态的。尽管斯宾塞坚持对社会和社会心理作个人主义的解释,但他也深信,人具有群居性,喜欢“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因此,他并未放弃从社会性来探讨人的心理现象。他认为,结群倾向有助于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的自我保护。“这些生物在适者生存原则的辅佐下,不可避免地从其遗传习性中获取了某种社会性。”②这样,“适者生存”就可以解释为,具有社会性的是适应者,具有反社会性的是不适应者,而适应者将战胜不适应者。这样的讨论为后来的英国学者用进化论讨论社会心理学确定了大体的模式:我们可以在麦独抓、特罗特、沃拉斯以及霍布豪斯的著作中发现斯宾塞思想的明显痕迹。①斯宾塞:《社会学研究》,1891年英文版,第50页。②斯宾塞:《心理学原理》第2卷,1899年英文版,第:512页。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组成部分 人是从属于社会的;而斯宾塞则遵循着英国心理学的传统,极力 倡导对人类关系作个人主义的论释。他不仅从个人主义和功能主 义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起源,而且把社会看作是实现个人目的的 工具。从这种个人主义观点出发,斯宾塞认为社会的性质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组成社会的个人的性质。他说:“我们只有研究其 个人的性质,才能建立关于社会的真正理论。人类 集合体表现出来的每一种现象都源于人类本身的某种性质。” 与上述观点相一致,他将社会心理学视为涉及个体的社会学,是 一种理解个体心理的辅助学科。 斯宾塞深受达尔文尤其是其好友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的影 响。在他的全部理论体系中,一切现象都被视为某一进化过程中的 有机部分,它们分别出现于无机的、有机的和超机体的(许多个体 的协调行动)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因此,对社会心理学来说也必 须研究进化的规律,因此社会心理现象正是根据这些规律从分散 的同质状态发展为凝聚的异质状态的。 这 尽管斯宾塞坚持对社会和社会心理作个人主义的解释,但他 也深信,人具有群居性,喜欢“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因此,他 并未放弃从社会性来探讨人的心理现象。他认为,结群倾向有助 于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的自我保护。“这些生物在适者生存原则的 辅佐下,不可避免地从其遗传习性中获取了某种社会性。” 样,“适者生存”就可以解释为,具有社会性的是适应者,具有 反社会性的是不适应者,而适应者将战胜不适应者。这样的讨论 为后来的英国学者用进化论讨论社会心理学确定了大体的模式: 我们可以在麦独孤、特罗特、沃拉斯以及霍布豪斯的著作中发现 斯宾塞思想的明显痕迹。 斯宾塞:《心理学原理》第 卷, 年英文版,第 页。 ①斯宾塞:《社会学研究》, 年英文版,第 页。 第 19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第20页对孔德和斯宾塞两人的多少显得对立的思想兼容并蓄,并将斯宾塞的“生物还原主义”推演为“心理还原主义”的,是美国社会学的创始人莱斯特·F沃德(1841一1913年)。沃德对用心理规律解释社会过程怀有坚定的信心。在1893年写成的《社会经济的心理学基础》一文中,他曾信心十足地写道:“与人类俱来的思维、观察、预见、谋算、设计、发明和建造的机能(这是低等动物所不具备的),废除了…自然法则,而代之以心理法则或精神法则。”①沃德对社会的心理层面的明白无误的关注(尽管这一关注存在着把每一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心理层面这一事实同心理层面决定着社会现象混为一谈的倾向),使得孔德和斯宾塞等早期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愈加明朗起来,他也因此成为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沃德的全部社会学理论是由两个命题支撑着的。第一个命题是,支配社会运动的根本力量是心理力量。沃德认为,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在于:社会进化是以人为的活动为基础的。因此,社会行为与其说是受自然力量支配的,不如说是受心理力量支配的:心理力量的作用,是与社会结构的高度复杂化相适应的。他将这种心理力量称为“心灵”(mind)并认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因素。在1892年出版的《文明的心理因素》中,他力图在社会现象中确立心灵的作用。从心灵的概念单,沃德进一步得出了社会意识、社会意志、社会智力和社会统治等一系列概念。事实上,沃德基本上到了将心理力量(心灵)同社会力量等同看待的地步。他写道,“社会力量也就是在人的集体状态中发生作用的心理力量。”②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沃德理所当然地会认为①沃德:《社会经济的心理学基础》,载《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鉴》,1893年1总77卷·第;90页。②沃德:《文明的心理因素》,1892年英文版,第123顶页。严禁用作商业用途请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并认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 沃 德( 对孔德和斯宾塞两人的多少显得对立的思想兼容并蓄,并将 斯宾塞的“生物还原主义”推演为“心理还原主义”的,是美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莱斯特 心理规律解释社会过程怀有坚定的信心。在 经济的心理学基础》一文中,他曾信心十足地写道:“与人类俱 来的思维、观察、预见、谋算、设计、发明和建造的机能(这是低 等动物所不具备的),废除了.自然法则,而代之以心理法则 或精神法则。”①沃德对社会的心理层面的明白无误的关注(尽 管这一关注存在着把每一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心理层面这一事实 同心理层面决定着社会现象混为一谈的倾向),使得孔德和斯宾 塞等早期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愈加明朗起来,他也因此 成为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沃德的全部社会学理论是由两个命题支撑着的。第一个命题 是,支配社会运动的根本力量是心理力量。沃德认为,社会与自 然的区别在于:社会进化是以人为的活动为基础的。因此,社会 行为与其说是受自然力量支配的,不如说是受心理力量支配的; 心理力量的作用,是与社会结构的高度复杂化相适应的。他将这 种心理力量称为“心灵”( 的社会因素。在 年出版的《文明的心理因素》中,他力图在社 会现象中确立心灵的作用。从心灵的概念里,沃德进一步得出了 社会意识、社会意志、社会智力和社会统治等一系列概念。事实 上,沃德基本上到了将心理力量(心灵)同社会力量等同看待的 地步。他写道,“社会力量也就是在人的集体状态中发生作用的 心理力量。”②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沃德理所当然地会认为, 年)。沃德对用 年写成的《社会 沃德:《文明的心理因素》, 年英文版,第 页。 总 卷 ,第 页。 ①沃德:《社会经济的心理学基础》,载《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鉴 , 第 20 页 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