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文 命题学校:深圳市第二髙级中学命题:谢多梅窦波李城审题:戴利焰黄正 华2016.12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 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 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 时己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 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 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 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 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 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 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 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 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 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 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 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 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 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 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 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 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己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 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 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 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 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 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煕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 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 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广东省五校协作体 2017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文 命题学校: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命题:谢多梅 窦波 李城 审题:戴利焰 黄正 华 2016.12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 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 80 人,其中有杂剧 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 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 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 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 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 280 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 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 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 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 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 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 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 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 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 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 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 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 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 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 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 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 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 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 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 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 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 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 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 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 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 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 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 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 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 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 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 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二)(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 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 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 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 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 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 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 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 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 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 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 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 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 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 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 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 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 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 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 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二)(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 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 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 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 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 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 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 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
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 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 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 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 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 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 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 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 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 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 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 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 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 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 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 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 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 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 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 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 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 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 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 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 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 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 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 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 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 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 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 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 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 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 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 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 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 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 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 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 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 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 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 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 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 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 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 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 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 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 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 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 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 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 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 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 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平铺直叙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 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 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但却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 建筑设计方面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D.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 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等丑行 E.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 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5.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形象特点。(4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 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 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 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 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 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60年,丁聪说,中 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 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 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 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 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 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 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 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 车 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 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 “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 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 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 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 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 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 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 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他做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平铺直叙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 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 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但却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 建筑设计方面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D.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 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等丑行。 E.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 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5.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形象特点。(4 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 年 5 月 26 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 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 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 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 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 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 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 60 年,丁聪说,中 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 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 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 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 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 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 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 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 军”。 1949 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 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 1958 年的 “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 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 年 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 850 农场云山畜牧 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 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 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 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 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他做
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 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 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 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 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 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 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 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 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 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 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 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 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 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 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 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丁聪《一生就做一件事》)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大约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 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 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李辉《从此天堂里也会多一些笑声》)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60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 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 父亲早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具有影响的画家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 整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任何处境下都乐观、旷达的性格。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 热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文章写“文革”中,一次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把 丁聪乐坏了。这个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写“哀情”的作用。 8.文章第一段划线句子意蕴丰富,请分析它的含义及作用。(3分) 9.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 “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4分) 四、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 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 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 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 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 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 30 多 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 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 63 了,把最后几年 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 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 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 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 80 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 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 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 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 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 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丁聪《一生就做一件事》)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大约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 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 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李辉《从此天堂里也会多一些笑声》)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 60 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 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 父亲早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具有影响的画家。 C.从 1958 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 整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任何处境下都乐观、旷达的性格。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 热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文章写“文革”中,一次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把 丁聪乐坏了。这个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写“哀情”的作用。 8.文章第一段划线句子意蕴丰富,请分析它的含义及作用。(3 分) 9.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 “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4 分) 四、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