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镇区高中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辟谣回避僻陋臂膀刚愎自用 B.脉搏赤膊束缚博大薄利多销 马厩灵柩臼齿内疚于心引咎自责 D.炮烙骆驼烙印落枕络绎不绝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响应,大家趋之若鹜,踊跃报名。消息传 到很多当年“老支边”耳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对该计划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对国家发展是功 德无量的大事。当然,尽管今天西部的条件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大学生们也要有在艰苦 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准备。 A.趋之若鹜 B.不约而同 C.功德无量D同日而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上图书能低至六折,甚至更低,根本原因在于网上书店相对实体书店而言运营的 成本比较低,没有实体书店所需的高额店面费。 B.不仅灰霾会造成人群呼吸道疾病大幅上升,而且还会使大气中紫外线辐射减少,使 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使佝偻病高发 C.余秋雨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广大网民对他进行猛烈炮轰。《钟山碑 文》也被骂成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D.40多名90后学生用义卖筹集到的4374元善款买了棉袜子和水果等礼物,亲手送到 夕阳红”敬老院近200名左右的老人手中 4.将下面打乱了语序的六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人人生而平等 ③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 ④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⑤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⑥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A.①⑥④③⑤②B.⑥④③⑤②①C.⑥③②④①⑤D.⑥②④①③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长清僧 【清】蒲松龄
广东省中山市镇区高中 2010—201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 ( ) A.辟.谣 回避. 僻.陋 臂.膀 刚愎.自用 B.脉搏. 赤膊. 束缚. 博.大 薄.利多销 C.马厩. 灵柩. 臼.齿 内疚.于心 引咎.自责 D.炮烙. 骆.驼 烙.印 落.枕 络.绎不绝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响应,大家趋之若鹜,踊跃报名。消息传 到很多当年“老支边”耳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对该计划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对国家发展是功 德无量的大事。当然,尽管今天西部的条件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大学生们也要有在艰苦 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准备。 A.趋之若鹜 B.不约而同 C.功德无量 D 同日而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网上图书能低至六折,甚至更低,根本原因在于网上书店相对实体书店而言运营的 成本比较低,没有实体书店所需的高额店面费。 B.不仅灰霾会造成人群呼吸道疾病大幅上升,而且还会使大气中紫外线辐射减少,使 小儿体内维生素 D 缺乏,致使佝偻病高发。 C.余秋雨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广大网民对他进行猛烈炮轰。《钟山碑 文》也被骂成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D.40 多名 90 后学生用义卖筹集到的 4374 元善款买了棉袜子和水果等礼物,亲手送到 “夕阳红”敬老院近 200 名左右的老人手中。 4.将下面打乱了语序的六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人人生而平等 ③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 ④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⑤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⑥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A.①⑥④③⑤② B.⑥④③⑤②① C.⑥③②④①⑤ D.⑥②④①③⑤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 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 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 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 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 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 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翌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 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 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 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 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日: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 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 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 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干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 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 矣,况僧乎哉!” (《聊斋志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马逸,坠毙逸:奔跑,狂奔 B.吾师曩已物化物化:事物的变化 C.既而戒马欲归戒:戒备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 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 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 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 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 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 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翌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 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 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 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 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 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 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 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 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 矣,况僧乎哉!” (《聊斋志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马逸.,坠毙 逸:奔跑,狂奔 B.吾师曩已物化.. 物化:事物的变化 C.既而戒.马欲归 戒:戒备
D.了不勾当家务勾当:行当,事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相视而笑 有求死而不得者矣 B.哀请之 敬造之 C.乃述返魂之由 众乃信,居以故榻 D.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7.下列文章中的句子,与“老僧焉往”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A.事之如平日 B.勿俾损坏 C.我即汝师 D.僧不自知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 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B.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天出发 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C.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 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己 D.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 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给文段中划横线部分断句。(4分)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 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3分) 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7分) 苦寒行 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3)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D.了不勾当..家务 勾当:行当,事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 相视而.笑 有求死而.不得者矣 B.哀请之. 敬造之. C.乃.述返魂之由 众乃.信,居以故榻 D.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7.下列文章中的句子,与“老僧焉往”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 分) ( ) A.事之如平日 B.勿俾损坏 C.我即汝师 D.僧不自知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 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B.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天出发 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C.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 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D.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 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9.翻译和断句。(10 分) (1)用“/”给文段中划横线部分断句。(4 分)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 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3 分) 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3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7 分)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 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3)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东坡《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亚理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 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ˆ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现代文学先驱洪堡 认为,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现代教育越来 越专业化,知识体系的划分日益复杂纷繁,许多学校开始变成技术人才的短期培训基地,受 教育者的知、情、意或德、智、体往往很难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心性和德行培 养往往被忽略。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剑桥大学斯诺爵士撰写的《两种文化》-书指岀科学技 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导致人文教育的危机。于是,学者们纷纷倡导博雅教育”、“通识 教育”,以补充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的不足,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美德.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列奧施特劳斯认为,潜心古典学问是成为有教养的学人的唯途 经。”经典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 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经典确立的 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遵循的常道、常理、常识和常法,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经典告诉我们 生活的基本意义和人生应积极追求的价值。今天,我们教育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恰恰就是 我们远离了基本的常道、常理、常法,比如诚信、公正、善良、宽容、无私、勇敢等。从鲁 迅那代人开始就把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奋斗的基本目标,到今天,必须承认我 们还需要继续他们的工作。 提升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文学经典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传统。现在的学生容易盲 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 行的培育,无法调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难以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在许多 学生看来,只要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学好了,似乎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连中文系的大学
(苏东坡《赤壁赋》)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亚理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 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现代文学先驱洪堡 认为,“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现代教育越来 越专业化,知识体系的划分日益复杂纷繁,许多学校开始变成技术人才的短期培训基地,受 教育者的知、情、意或德、智、体往往很难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心性和德行培 养往往被忽略。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剑桥大学斯诺爵士撰写的《两种文化》一书指出科学技 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导致人文教育的危机。于是,学者们纷纷倡导“博雅教育”、“通识 教育”,以补充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的不足,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美德。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认为,“潜心古典学问是成为有教养的学人的唯一途 经。”经典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 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经典确立的 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遵循的常道、常理、常识和常法,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经典告诉我们 生活的基本意义和人生应积极追求的价值。今天,我们教育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恰恰就是 我们远离了基本的常道、常理、常法,比如诚信、公正、善良、宽容、无私、勇敢等。从鲁 迅那代人开始就把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奋斗的基本目标,到今天,必须承认我 们还需要继续他们的工作。 提升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文学经典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传统。现在的学生容易盲 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 行的培育,无法调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难以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在许多 学生看来,只要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学好了,似乎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连中文系的大学
生也会经常问老师:学习《诗经》、《楚辞》有什么用?背那么多唐诗宋词干什么?或许,它 们对于我们当下找工作确实帮不上什么忙。可是,当我们在人生中碰到不幸、挫折时,面临 公与私、义与利、荣与辱、生与死的取舍时,电脑会提供答案吗?机器能解决问题吗?但文 化经典却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作家白先勇说得好:“要说文学经典有用,可以说,它是 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如果中华民族没有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 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精神文化就缺了一个大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 简直不可思议 文学经典的功用,主要是情感教育,有了文学的教育,一个民族、 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看过、看通、看透《红楼梦》的人,的确要比没有看过《红楼梦》 的人高出一截。……文学教人懂得欣赏美。如何看夕阳,如何看月亮,如何看花开花落,潮 来潮往?什么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什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教人如何用诗人的眼睛ˆ去看 大千世界。科学、技术只能解决“真ˆ的问题,“美和ˆ善ˆ的问题还需要艺术和伦理、哲学 等其他人文社会知识和修养。托尔斯泰早就讲过: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 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科学只能提供给我们一 种手段手段不能代替人生幸福和生活意义等目的就如金钱只是我们走向幸福的桥梁一样, 人不能栖息在桥上。忘却了经典的人往往南辕北辙,在流行歌曲、肥皂剧和各种流行文化中 去寻找精神慰藉,除了得到暂时的发泄外,极易成为商业文化的俘虏。虽然文学有制造快乐 的功用,但伟大的作品通过快乐要教会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美;文学有宣泄人情感的功用,但 伟大的作品净化我们的情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善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要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培养从事某种 职业的能力 B.按照洪堡的观点,真正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或德、智、体方面得到 和谐的发展 C.按照斯诺爵士的观点,现代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难以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才。 D.按照某些大学生的观点,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不必再为之花费
生也会经常问老师:学习《诗经》、《楚辞》有什么用?背那么多唐诗宋词干什么?或许,它 们对于我们当下找工作确实帮不上什么忙。可是,当我们在人生中碰到不幸、挫折时,面临 公与私、义与利、荣与辱、生与死的取舍时,电脑会提供答案吗?机器能解决问题吗?但文 化经典却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作家白先勇说得好:“要说文学经典有用,可以说,它是 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如果中华民族没有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 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精神文化就缺了一个大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 简直不可思议。…… 文学经典的功用,主要是情感教育,有了文学的教育,一个民族、一 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看过、看通、看透《红楼梦》的人,的确要比没有看过《红楼梦》 的人高出一截。……文学教人懂得欣赏美。如何看夕阳,如何看月亮,如何看花开花落,潮 来潮往?什么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什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教人如何用诗人的‘眼睛’去看 大千世界。”科学、技术只能解决“真”的问题,“美”和“善”的问题还需要艺术和伦理、哲学 等其他人文社会知识和修养。托尔斯泰早就讲过: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 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科学只能提供给我们一 种手段,手段不能代替人生幸福和生活意义等目的,就如金钱只是我们走向幸福的桥梁一样, 人不能栖息在桥上。忘却了经典的人往往南辕北辙,在流行歌曲、肥皂剧和各种流行文化中 去寻找精神慰藉,除了得到暂时的发泄外,极易成为商业文化的俘虏。虽然文学有制造快乐 的功用,但伟大的作品通过快乐要教会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美;文学有宣泄人情感的功用,但 伟大的作品净化我们的情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善。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 分) A.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要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培养从事某种 职业的能力。 B.按照洪堡的观点,真正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或德、智、体方面得到 和谐的发展。 C.按照斯诺爵士的观点,现代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难以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才。 D.按照某些大学生的观点,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不必再为之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