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一中永修一中 九江市 都昌一中湖口 中 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彭泽一中修水一中 语文试卷 命题:都昌一中审题:湖口一中柳胤璞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分量 厝火积薪 证券(quan)熏陶渐染(jian) B、弦律 繁文缛节 弄堂(nong) 弄巧成拙(nong C、宣泄 暴发战争 模拟(m6) 装模作样(m) D、脉络 游仞有余 恫吓(xia) 力能扛鼎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花和鸟虽然有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 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②北京大部分胡同的原有名称,已经随历史的变迁而 了 ③在一些学校,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致 了学业 ④凡星期天参加本系统歌咏比赛的同志 调休一天。 A、连带 淹没 旷费 B、裙 带 湮没 旷废 C、连带 湮没 旷废 D、裙 带 淹没 旷费 概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德安一中 永修一中 九江市 都昌一中 湖口一 中 2010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彭泽一中 修水一中 语文试卷 命题:都昌一中 审题:湖口一中 柳胤璞 第 I 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分量 厝火积薪 证券(quàn) 熏陶渐染(jiān) B、弦律 繁文缛节 弄堂 (nòng) 弄巧成拙(nòng) C、宣泄 暴发战争 模拟 (mó) 装模作样(mó) D、脉络 游仞有余 恫吓 (xià) 力能扛鼎 (gā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花和鸟虽然有 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 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②北京大部分胡同的原有名称,已经随历史的变迁而 了。 ③在一些学校,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致 了学业。 ④凡星期天参加本系统歌咏比赛的同志 调休一天。 A、连带 淹没 旷费 一律 B、裙 带 湮没 旷废 一概 C、连带 湮没 旷废 一律 D、裙 带 淹没 旷费 一概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 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在当时的美国,反对迫害,反对不公平、不平等的重担,义无反顾地落到 了民权领导人马丁·路德·金的肩头 C、种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已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 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王力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跟古代‘之’字大致相当的‘的’字, 被认为是介词(黎锦煕《新著国语语法》1956年版)是不恰当的”(王力《古 代汉语》1981年版) B、60辆游行彩车,直径40米、高14.9米的“普天同庆”巨型花篮花坛 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赏花车、拍美景,重温国庆庆祝活动的欢乐和激情。 C、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证明 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生而平等。” D、礼的公正性体现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便是义。孟子认为,义与仁不同,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它是一种外在表现,正是它,决定 着社会个体成员对礼的遵循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次国庆首都阅兵,是我国改革开放巨大历史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富国 与强军协调发展重大成果的集中展示,是我军弘扬听党指挥、服从人民、英勇善 战的崭新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B、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检察机关直接以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批捕的第 案涉嫌十余项罪名,非法攫取过亿资产,9月14日,以周建平为首的12名主 要成员被捕。 、要想预防癌症,先要避免自己的体质由碱性变成酸性。能否健康饮食是 防止体质变酸的第一步。一般肉类、蛋类、海鲜、奶制品都属于酸性食品,不宜 摄取过多,平时应尽量多吃素食。过度劳累会使免疫力下降,从而使体内酸性物 质沉积,容易导致癌症发生。 D、“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特 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9分,每小题3分)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 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在当时的美国,反对迫害,反对不公平、不平等的重担,义无反顾地落到 了民权领导人马丁·路德·金的肩头。 C、种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已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D、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 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王力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跟古代‘之’字大致相当的‘的’字, 被认为是介词(黎锦熙《新著国语语法》1956 年版)是不恰当的”(王力《古 代汉语》1981 年版)。 B、60 辆游行彩车,直径 40 米、高 14.9 米的“普天同庆”巨型花篮花坛 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赏花车、拍美景,重温国庆庆祝活动的欢乐和激情。 C、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证明 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生而平等。” D、礼的公正性体现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便是义。孟子认为,义与仁不同,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它是一种外在表现,正是它,决定 着社会个体成员对礼的遵循。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次国庆首都阅兵,是我国改革开放巨大历史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富国 与强军协调发展重大成果的集中展示,是我军弘扬听党指挥、服从人民、英勇善 战的崭新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B、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检察机关直接以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批捕的第 一案涉嫌十余项罪名,非法攫取过亿资产,9 月 14 日,以周建平为首的 12 名主 要成员被捕。 C、要想预防癌症,先要避免自己的体质由碱性变成酸性。能否健康饮食是 防止体质变酸的第一步。一般肉类、蛋类、海鲜、奶制品都属于酸性食品,不宜 摄取过多,平时应尽量多吃素食。过度劳累会使免疫力下降,从而使体内酸性物 质沉积,容易导致癌症发生。 D、“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特 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医药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饮誉世界的优秀传统文 化,其中包括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中医药学。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凝 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内外炎黄子孙对中医 药的认同是民族文化共识的表现,这一民族文化共识促使炎黄子孙团结、内聚, 形成民族凝聚力 ②中医药学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 的奠基作用,其中如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即 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而且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和概念。中医学还 受到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儒家文化中的“仁” 礼”观念,在医 学家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内化为“发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千 金方》)的从医动因,外化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的大医风范,铸造了高尚 圣洁的医学伦理观,孕育出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数的光辉典范。道家 始祖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创立的辩证法体系早在《内经》中就已被接受,道 家恬淡自然的养生观及炼丹术对中医药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③中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精神标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大 医精诚“四个字来高度概括。如学医先学德之风,就是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的反映 不问贫富,不问长幼,不问美丑,不问亲疏,一视同仁,一心赴救的行医宗旨, 实质上和儒家传统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道德观密切相关。医术上望闻问切的诊 断方法与中华民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统认识模式基本吻合;寒热调配、补 泻兼施的配方原则与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一脉相通;循序渐 进、务除首恶的治病程序与中华民族临变不惊、标本兼顾的务实精神彼此呼应 统观全局、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与中华民族整体至上、因人制宜的哲学思想互相 协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就是中医药文化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的原因, 中医药文化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④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华人中享有崇高声誉,这就是文化共识的表现。文化共识 使民族成员在文化心理上有了一致的看法和共同的行为,从而加强了民族成员之 间的相互联结,其形成和稳定促使其载体(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更加相 似,以至民族成员团结、内聚,形成民族凝聚力。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华 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都不同,但他们在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影响下都以民族文化为根。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文 化共识为基础而产生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日前正以 蓬勃发展之势得到更广泛的认同,预示着中医药学新的发展高潮的到来。 6、下列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享誉世界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和血脉,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中医药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饮誉世界的优秀传统文 化,其中包括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中医药学。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凝 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内外炎黄子孙对中医 药的认同是民族文化共识的表现,这一民族文化共识促使炎黄子孙团结、内聚, 形成民族凝聚力。 ②中医药学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 的奠基作用,其中如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即 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而且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和概念。中医学还 受到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礼”观念,在医 学家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内化为“发大慈恻隐之心” “普救含灵之苦”(《千 金方》)的从医动因,外化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的大医风范,铸造了高尚 圣洁的医学伦理观,孕育出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数的光辉典范。道家 始祖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创立的辩证法体系早在《内经》中就已被接受,道 家恬淡自然的养生观及炼丹术对中医药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③中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精神标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大 医精诚“四个字来高度概括。如学医先学德之风,就是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的反映。 不问贫富,不问长幼,不问美丑,不问亲疏,一视同仁,一心赴救的行医宗旨, 实质上和儒家传统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道德观密切相关。医术上望闻问切的诊 断方法与中华民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统认识模式基本吻合;寒热调配、补 泻兼施的配方原则与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一脉相通;循序渐 进、务除首恶的治病程序与中华民族临变不惊、标本兼顾的务实精神彼此呼应; 统观全局、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与中华民族整体至上、因人制宜的哲学思想互相 协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就是中医药文化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的原因, 中医药文化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④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华人中享有崇高声誉,这就是文化共识的表现。文化共识 使民族成员在文化心理上有了一致的看法和共同的行为,从而加强了民族成员之 间的相互联结,其形成和稳定促使其载体(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更加相 似,以至民族成员团结、内聚,形成民族凝聚力。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华 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都不同,但他们在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影响下都以民族文化为根。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文 化共识为基础而产生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日前正以 蓬勃发展之势得到更广泛的认同,预示着中医药学新的发展高潮的到来。 6、下列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享誉世界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和血脉,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B、中医药文化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古代哲学与儒、道、佛等学派的哲 学思想融入其中。 C、中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精神标记,“寒热调配”就与中华民族“临变 不惊、标本兼顾”的务实精神相呼应 D、中医药文化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并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精神。 7、下列不能体现中医药学“文化共识”的一项是( A、“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不问贫富,不问亲疏,一视同仁,一心 赴救的行医宗旨。 B、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法的方法论,医术上望闻问切的 诊断方法与传统的认识模式基本吻合。 C、海内外炎黄子孙对中医药普通认同,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华人中享有崇高声 誉 D、中医药学使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更加相似,以至民族成员团结、内聚, 形成民族凝聚力。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礼”等哲学思想,内化或外化在医学家们身上,形成了独 特的文化心理观和医学伦理观。 B、道家“恬淡自然”的养生观及其不论贫富,一视同仁的从医道德观,让中医 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精神标记。 C、中国古代哲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华民族整体至上、因人制宜的 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中的统观全局、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互相协调。 D、中医药学丰富的民族文化表现与深厚的哲学内涵,令全球华人产生强烈的归 属感,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姜师度,魏人也。明经举。神龙初,累迁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监察兼 支度营田使。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 沟以备奚、契丹之寇。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艰,漕运 者至今利焉。寻加银青光禄大夫,累迁大理卿。景云二年,转司农卿 开元初,迁陕州剌史。州西太原仓控两京水陆二运,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 登舟。师度遂凿地道,自上注之,便至水次,所省万计。六年,以蒲州为河中府
B、中医药文化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古代哲学与儒、道、佛等学派的哲 学思想融入其中。 C、中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精神标记,“寒热调配”就与中华民族“临变 不惊、标本兼顾”的务实精神相呼应。 D、中医药文化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并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精神。 7、下列不能体现中医药学“文化共识”的一项是( ) A、“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不问贫富,不问亲疏,一视同仁,一心 赴救的行医宗旨。 B、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法的方法论,医术上望闻问切的 诊断方法与传统的认识模式基本吻合。 C、海内外炎黄子孙对中医药普通认同,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华人中享有崇高声 誉。 D、中医药学使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更加相似,以至民族成员团结、内聚, 形成民族凝聚力。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仁”、“礼”等哲学思想,内化或外化在医学家们身上,形成了独 特的文化心理观和医学伦理观。 B、道家“恬淡自然”的养生观及其不论贫富,一视同仁的从医道德观,让中医 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精神标记。 C、中国古代哲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华民族整体至上、因人制宜的 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中的统观全局、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互相协调。 D、中医药学丰富的民族文化表现与深厚的哲学内涵,令全球华人产生强烈的归 属感,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姜师度,魏人也。明经举。神龙初,累迁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监察兼 支度营田使。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 沟以备奚、契丹之寇。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艰,漕运 者至今利焉。寻加银青光禄大夫,累迁大理卿。景云二年,转司农卿。 开元初,迁陕州刺史。州西太原仓控两京水陆二运,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 登舟。师度遂凿地道,自上注之,便至水次,所省万计。六年,以蒲州为河中府
拜师度为河中尹,令其缮缉府寺。先是,安邑盐池渐涸,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 置为盐屯,公私大收其利。再迁同州刺史,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就古通灵陂, 择地引雒(luo)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凡二千余顷,内置屯十余所,收 获万计。特加金紫光禄大夫,寻迁将作大匠。 明年,左拾遗刘彤上言:“请置盐铁之官,收利以供国用,则免重赋贫人,使穷 困者获济。”疏奏,令宰相议其可否,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遂令师度与 户部侍郎强循并摄御史中丞,与诸道按察使计会,以收海内盐铁。其后颇多沮议 者,事竟不行。 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众穿凿,虽时有不利, 而成功亦多。先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纬,时人为之语曰:“傅孝忠两眼看天, 姜师度一心穿地。”传之以为口实。(选自《旧唐书·姜师度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度遂凿地道 地道:地面上掘成的用于军事方面的交通 坑道。 B、自上注入,便至水次 水次:在水边驻扎 C、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开拓:开创 D、与诸道按察使计会 计会:商量 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 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 B、漕运者至今利焉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C、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 日 D、与诸道按察使计会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11、下列句子分别编入四组,全部表现姜师度“一心穿地”的一组是 ①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沟 ②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 ③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登舟④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 ⑤择地引雒水及堰黄河灌之 ⑥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
拜师度为河中尹,令其缮缉府寺。先是,安邑盐池渐涸,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 置为盐屯,公私大收其利。再迁同州刺史,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就古通灵陂, 择地引雒(luò)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凡二千余顷,内置屯十余所,收 获万计。特加金紫光禄大夫,寻迁将作大匠。 明年,左拾遗刘彤上言:“请置盐铁之官,收利以供国用,则免重赋贫人,使穷 困者获济。”疏奏,令宰相议其可否,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遂令师度与 户部侍郎强循并摄御史中丞,与诸道按察使计会,以收海内盐铁。其后颇多沮议 者,事竟不行。 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众穿凿,虽时有不利, 而成功亦多。先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纬,时人为之语曰:“傅孝忠两眼看天, 姜师度一心穿地。”传之以为口实。 (选自《旧唐书·姜师度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度遂凿地道 地道:地面上掘成的用于军事方面的交通 坑道。 B、自上注入,便至水次 水次:在水边驻扎 C、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 开拓:开创 D、与诸道按察使计会 计会:商量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 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 B、漕运者至今利焉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C、 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 日 D、与诸道按察使计会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11、下列句子分别编入四组,全部表现姜师度“一心穿地”的一组是 ( ) ①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沟 ②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 ③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登舟 ④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 ⑤择地引雒水及堰黄河灌之 ⑥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