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从化四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绮丽/涟漪 散落/散兵游勇 蹊跷/独辟蹊径 B.囹圄/龃龉 弱冠/冠冕堂皇 抹脸/厉兵秣马 C.山岗/岗哨 脊椎/椎心泣血 着落/着手成春 D.悭吝/纤尘 渲染/烜赫一时 剥削/削价处理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 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受“从众”心理影响,二是 违反了被抓,处罚也轻,罚不当罪,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 人所不齿。“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 安全意识的讨论。“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但全民 讨论并且对此忧心忡忡,也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A.调侃 B.罚不当罪 C.不 齿 D.忧心忡忡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广州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展之都,就要围绕会展业不断做深、做 细、做实,通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丰富会展内涵,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B.在泰山脚下,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山东小吃和极具地域风情的舞蹈, 登泰山,游孔祠,更是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齐鲁文化的雄浑厚重。 C.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灰霾天气不 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D.包装和炒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宣传的必备手段 可这要有一个限度,过了就成了忽悠,成了骗局,就会把善良的人拖进泥淖。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②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 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⑥“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A.①③④⑥②⑤ B.①⑥②⑤③④ C.④⑥①③②⑤ D.④⑥③①②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 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闲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 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 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 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
广东省从化四中 2013 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绮丽/涟漪 散落/散兵游勇 蹊跷/独辟蹊径 B.囹圄/龃龉 弱冠/冠冕堂皇 抹脸/厉兵秣马 C.山岗/岗哨 脊椎/椎心泣血 着落/着手成春 D.悭吝/纤尘 渲染/烜赫一时 剥削/削价处理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 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受“从众”心理影响,二是 违反了被抓,处罚也轻,罚不当罪,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 人所不齿。“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 安全意识的讨论。“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但全民 讨论并且对此忧心忡忡,也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A.调侃 B.罚不当罪 C.不 齿 D.忧心忡忡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广州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展之都,就要围绕会展业不断做深、做 细、做实,通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丰富会展内涵,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B.在泰山脚下,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山东小吃和极具地域风情的舞蹈, 登泰山,游孔祠,更是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齐鲁文化的雄浑厚重。 C.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灰霾天气不 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D.包装和炒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宣传的必备手段, 可这要有一个限度,过了就成了忽悠,成了骗局,就会把善良的人拖进泥淖。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②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 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⑥“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A.①③④⑥②⑤ B.①⑥②⑤③④ C.④⑥①③②⑤ D.④⑥③①②⑤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 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闲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 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 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 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
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 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王二年春,与魏王豹及诸侯东击楚,彭 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汉王三年, 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 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自东收彭越所下城邑, 皆复为楚。越将其兵北走谷城。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 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五年)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稀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 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 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 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 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 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 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昌后白上曰:“彭王壮十,今徙之蜀,此自遗患 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 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 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日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 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 不辞云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改) 5.下列加点词的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渔钜野泽中 渔 捕鱼 B.与期旦日日出会 期:约 C.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让:责备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 掩:掩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陈胜、项梁之起 逢 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 B.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 绝其后粮于梁地 C.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 项王闻 之,乃使曹咎守成皋 D.乃拜彭越为魏相国长 见让而 往,往则为禽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彭越有见识和才能的一组是(3 分)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往从彭 越,曰:“请仲为长
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 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王二年春,与魏王豹及诸侯东击楚,彭 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汉王三年, 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 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自东收彭越所下城邑, 皆复为楚。越将其兵北走谷城。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 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五年)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 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 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 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 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 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 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 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 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 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 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 不辞云。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改) 5.下列加点词的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常渔钜野泽中 渔: 捕鱼 B.与期旦日日出会 期:约 定 C.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让:责备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 掩:掩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陈胜、项梁之起 逢 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 B.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 绝其后粮于梁地 C.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 项王闻 之,乃使曹咎守成皋 D.乃拜彭越为魏相国长 见让而 往,往则为禽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彭越有见识和才能的一组是(3 分)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往从彭 越,曰:“请仲为长
③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④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 城 ⑤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 此自遗患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越出身江洋大盗,却极富军事才能。这从“少年”劝他起事时他的反应及 “诛最后者一人”杀一儆百的做法可以看出 B.汉王二年春天,彭越被任命为魏国国相,让他独揽兵权,平定梁地,以往来 出没攻击楚军的方式,在梁地断绝楚军的后援粮草。汉五年秋,彭越还缴获谷物 十多万斛。 C.彭越攻城略地,屡立战功,一生轰轰烈烈,仅仅因汉王征兵未亲自前往就获 罪。又由于吕后进言“诛之”,并设下圈套陷害;廷尉王恬开火上浇油,进“族 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运。 D.司马迁认为,彭越出身贫贱却能席地千里,南面称王,他若未被诛,只要 有机会,就有可能大展抱负,让风云变色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3分) 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 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3分) ②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 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4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 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 (②)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 歌行》) (2)此地有崇山峻岭, 映带左右。(王 羲之《兰亭集序》) (3)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③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④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 城。 ⑤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 此自遗患。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彭越出身江洋大盗,却极富军事才能。这从“少年”劝他起事时他的反应及 “诛最后者一人”杀一儆百的做法可以看出。 B.汉王二年春天,彭越被任命为魏国国相,让他独揽兵权,平定梁地,以往来 出没攻击楚军的方式,在梁地断绝楚军的后援粮草。汉五年秋,彭越还缴获谷物 十多万斛。 C.彭越攻城略地,屡立战功,一生轰轰烈烈,仅仅因汉王征兵未亲自前往就获 罪。又由于吕后进言“诛之”,并设下圈套陷害;廷尉王恬开火上浇油,进“族 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运。 D.司马迁认为,彭越出身贫贱却能席地千里,南面称王,他若未被诛,只要一 有机会,就有可能大展抱负,让风云变色。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3 分) 怀 畔 逆 之 意 及 败 不 死 而虏 囚 身 被 刑 戮 何 哉 中 材 已 上 且 羞 其 行 况 王 者 乎 彼 无异故 智 略 绝 人 独 患 无 身 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3 分) ②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 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4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 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4 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 歌行》) (2)此地有崇山峻岭, , ,映带左右。(王 羲之《兰亭集序》) (3)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4) 可以无悔矣, 此余之所得也。(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画的“写意性”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 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 实性、典型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 就是“写意性”。 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是明以后的事。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 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 学体系。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 果把“写意”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 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 “神似论”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交巨流,因为“神”是主宰形 貌的精神本质。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而不存”表现物象,没有“神”,不 管“形”怎样鲜明、逼肖,也很难生气郁勃。所以把写“神”、表现“神韵”“神 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中国画在注重“神”之外,还更注重“意”,因 为“神”多在物“意”之中,轻“形”与其说是基于重“神”,毋宁说是为了表 “意”。因为从艺术表现看,“意”是构成“神似”、“神韵”的重要条件: “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 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意”除指画家 的主观意志、情思、画的意旨、意蕴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也指艺术表现 上的含蓄和精练概括,当然更指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绘 画中似无严格的界定:这表明中国画在追求“意”的表现上,是从对具体形象的 表现发展为对作品画意的表现 “意”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到之到”。清人查 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 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国画“不似而似”则似在“神” “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 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 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国画中 所以来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这在唐人的《历 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谨细”是指对物象外 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 特别是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他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 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 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 “写意”。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 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 写之,不在迹象。”“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 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表物象之“意”是画家 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
(4) ,可以无悔矣, ?此余之所得也。(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l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15 小题。 中国画的“写意性”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 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 实性、典型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 就是“写意性”。 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是明以后的事。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 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 学体系。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 果把“写意”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 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 “神似论”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交巨流,因为“神”是主宰形 貌的精神本质。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而不存”表现物象,没有“神”,不 管“形”怎样鲜明、逼肖,也很难生气郁勃。所以把写“神”、表现“神韵”“神 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中国画在注重“神”之外,还更注重“意”,因 为“神”多在物“意”之中,轻“形”与其说是基于重“神”,毋宁说是为了表 “意”。因为从艺术表现看,“意”是构成“神似”、“神韵”的重要条件: “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 “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意”除指画家 的主观意志、情思、画的意旨、意蕴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也指艺术表现 上的含蓄和精练概括,当然更指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绘 画中似无严格的界定:这表明中国画在追求“意”的表现上,是从对具体形象的 表现发展为对作品画意的表现。 “意”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到之到”。清人查 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 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国画“不似而似”则似在“神”, “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 “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 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国画中 所以来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这在唐人的《历 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谨细”是指对物象外 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 特别是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他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 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 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 “写意”。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 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 写之,不在迹象。”“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 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表物象之“意”是画家 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
受客观对象拘束;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想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 和社会事物对,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或“运虚 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 此外,中国历代画家、文人也以画“造意”,这和他们的绘画观、审美 理想紧密相联。他们把绘画看作和创作诗文一样,也是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他 们之所以重“意”,正是为了以达其心,适其意。唐代王维的画更带有较强的主 观抒情的性质,宋人画更多的是借助梅、竹的习惯寓意来比喻人的节气和情操。 (选自2009年12月12日《美术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 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画的美学体系迥异于西方美学体系,它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因此,它 所塑造 的艺术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实。 B.中国绘画艺术的轻“形”,不仅是为了强调“神似”“神韵”,更是为了表 “意”,因为“神似”“神韵”的构成离不开“意 C.中国画的创作:“意”贯穿始终。从审美构思.形象塑造,到思想主题表达, 都离不开“意”,“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D.中国古典绘画力求避免“谨细”,是因为“精”在中国画中未能得到长足发 展,因此,只有“精而造疏”,才能“简而意足”。 E.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了使艺术形象足以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在创作时,常常 可以不 依据客观物象,不受客观物象的拘束。 13.能够体现中国画“不到之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形无神而不活,神无形丽不存。 B.“意”的概念,似无严格界定。 C.画物特忌形貔彩章,历历具足。 D.宋人多以梅寄寓人之气节情操 14.“不患不了,而患于了”中的“了”指什么?为什么中国画“患于了”?(4 分) 15.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是怎样做到“达心”“适意”的?(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个人的春天 艾小羊 咖啡馆里并不常见老先生。 他来的时候,穿一件浅蓝夹深灰的格子衬衣,深灰西裤,没有系皮带, 而是用了深米色的皮质外用背带。衬衣里面一定穿了保暖衣,春寒料峭,大多数 人还穿着短风衣
受客观对象拘束;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想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 和社会事物对,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或“运虚 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 此外,中国历代画家、文人也以画“造意”,这和他们的绘画观、审美 理想紧密相联。他们把绘画看作和创作诗文一样,也是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他 们之所以重“意”,正是为了以达其心,适其意。唐代王维的画更带有较强的主 观抒情的性质,宋人画更多的是借助梅、竹的习惯寓意来比喻人的节气和情操。 (选自 2009 年 12 月 12 日《美术报》,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中国画的美学体系迥异于西方美学体系,它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因此,它 所塑造 的艺术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实。 B.中国绘画艺术的轻“形”,不仅是为了强调“神似”“神韵”,更是为了表 “意”,因为“神似”“神韵”的构成离不开“意”。 C.中国画的创作:“意”贯穿始终。从审美构思.形象塑造,到思想主题表达, 都离不开“意”,“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D.中国古典绘画力求避免“谨细”,是因为“精”在中国画中未能得到长足发 展,因此,只有“精而造疏”,才能“简而意足”。 E.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了使艺术形象足以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在创作时,常常 可以不 依据客观物象,不受客观物象的拘束。 13.能够体现中国画“不到之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 (3 分) A.形无神而不活,神无形丽不存。 B.“意”的概念,似无严格界定。 C.画物特忌形貔彩章,历历具足。 D.宋人多以梅寄寓人之气节情操。 14.“不患不了,而患于了”中的“了”指什么?为什么中国画“患于了”?(4 分) 15.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是怎样做到“达心”“适意”的?(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l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6~18 题。 一个人的春天 艾小羊 咖啡馆里并不常见老先生。 他来的时候,穿一件浅蓝夹深灰的格子衬衣,深灰西裤,没有系皮带, 而是用了深米色的皮质外用背带。衬衣里面一定穿了保暖衣,春寒料峭,大多数 人还穿着短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