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示例二: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 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严谨。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 和功用 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 ③朴素。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 然 ④生动。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 形象生动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示例一: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 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 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 (答出两条即可) 示例二:不合适。 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 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 (答出两条即可 六、(2012广东卷)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 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 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 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 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 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 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 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 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示例二: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 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严谨。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 和功用。 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 ③朴素。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 然。 ④生动。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 形象生动。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答案】示例一: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 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 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 (答出两条即可) 示例二:不合适。 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 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 (答出两条即可) 六、(2012 广东卷)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 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 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 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 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 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 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 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 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 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 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 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晩,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 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 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 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 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 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 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 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 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 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 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 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 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 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 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 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 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 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 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 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⑧点明季节时间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 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 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 让作者念念不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 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18.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 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林常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见到残荷想起 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 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 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 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 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 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 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 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 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 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 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 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 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 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 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 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 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 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 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 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 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 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 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 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 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 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 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 分) 【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 让作者念念不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 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18.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 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 分) 【答案】①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见到残荷想起 “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 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 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 有个前提,就是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 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常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 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且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 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 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间—一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 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 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 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 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 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 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 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 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 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 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 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 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 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 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 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 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 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 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 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 有个前提,就是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 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 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 25 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 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 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 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 世纪 50 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 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 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 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 板 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 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 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 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 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 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 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 20 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 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 20 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 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 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 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 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 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 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 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 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当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 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着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 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 【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 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 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 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 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4分) 【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 们恰当地宜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⑧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 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谷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 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 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 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且”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 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 于教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案有 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七、(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1))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 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 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 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当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 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着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 “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 年 9 月 11 日第 17、18 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 分) 【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 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 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 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 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4 分) 【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 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 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 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 “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 分) 【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 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 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 于教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案有 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七、(2012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